教學目標:
1. 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體會文章的陽剛之美。
2. 能有感情地朗讀,感受鏗鏘有力、富有節奏的語言。
3. 理解排比、反復修辭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1. 理解排比、反復的作用,精讀重點句子。
2. 通過聽讀、朗讀課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氣勢,品味文章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1. 引導學生深入領會作者所歌頌的生命力量
2. 體會激越的語言,并學習運用,嘗試表達。
教學設想 :
這是一篇詩化的散文,有著雄渾偉奇的畫面,更有著與畫面風格一致的氣勢磅礴的語言,所以教學分為兩個板塊:感知氣勢;品味語言。整個過程又以“朗讀”一線貫穿讀、說、析、品、評,不知不覺讓學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學。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1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教同學們一個問題,你們為什么喜歡勁舞?學生可能回答:帶勁、有節奏、能使生命得到宣泄等等,于是引出,在黃土地上也有這樣如火一樣熱烈的舞蹈和音樂,那就是有著“天下第一鼓”美稱的——安塞腰鼓。
多媒體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畫面,學生欣賞。
師問:你看了這些畫面,此時內心洋溢著怎樣的感情?
(學生自由回答,談一談觀后感 )
導入: 俗語說:“一方山水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產生于黃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獷、雄渾、動力十足。今天我們就一起跨越時空,走進黃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風采和魅力。
教學活動2 美讀課文,學習新課
第一板塊:朗讀,感知
1、讀課文。
(1)預讀,學習生詞
瞳(tóng)仁 恬(tián) 靜 晦(huì)暗 羈絆(jī bàn) 驀(mò) 然 冗(rǒng)雜 戛(jiá)然 磅礴(páng bó)
(2)教師范讀或放錄音,學生聽讀,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調。( 鏗鏘激越的朗讀能深深感染學生,許多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感情可通過讀來悟出。)
(2)指導朗讀和學生朗讀。
2、明結構
說明:文章按“鼓響前、腰鼓表演、鼓聲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為文章的主體部分,分別從4個角度來展示腰鼓舞的藝術魅力,且這4個角度的分水嶺都是一句話。 學生會很快找出:好一個安塞腰鼓!
明確:這是文章內容與結構上的核心句。
“好一個安塞腰鼓!”在13、17、22、24自然段反復出現,怎么讀?
3、知內容
用:“ 的安塞腰鼓”對安塞腰鼓進行評價。可填詞、短語、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內容。
第二板塊:朗讀,品味
4、尋美點
布置分組朗讀,分組進行尋找美點比賽。用“ 美,你看(聽)…。”的句式或用“ 好,好在 ”這一句式進行評點。
第三板塊:練習,學用課文句式、段式
5、替換式品讀,感受語言的節奏美、詩意美
讓學生齊誦第6段。
教師示范。
教師將大家剛才讀的內容改成了另一種文學樣式詩,(幻燈出示所改之詩)教師范讀。
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學生反復朗讀。)
③學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內容
④分小組反復替換朗讀。
6、揭示本文所要表現的主題。
文章中心句:
“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
教學活動3 拓展延伸和布置作業
7、拓展延伸
作家劉成章用他詩一般的語言,為我們再現了安塞腰鼓的壯美場面,使我們的情感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文章多處運用排比、反復、比喻,使文章氣勢恢宏,節奏明快,每個詞語都簡潔有力,每個句子都激越豪壯,增強了文章感人力量。現在,讓我們鏡頭轉向一個同學們都很熟悉的場面,請大家看后模仿本文的語言說一說,寫一寫。要表現一種具有恢宏氣勢的場景,多用短小有力的短句,多用排比增強氣勢,用詞鏗鏘,還可用比喻等修辭手法使文章更富生動性。
8、布置作業
1、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熟讀成誦。
2、學習課文,使用排比、反復、比喻的修辭手法,運用短句,進行合理的想像,描寫一個令你難忘的場面,l00字左右。
教學反思
《安塞腰鼓》一文,歌頌了激蕩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歌頌陽剛之美。文章條理十分清晰,語句優美,用詞也十分精練。上課時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兩個方面:
1. 抓住“好一個安塞腰鼓!”這一條貫穿全文的主線,以 它為引子展開教學。
每一層都以“安塞腰鼓好在什么地方”這個問題引領學生切入文本,并最終都回歸到這個點子,體會安塞腰鼓的藝術魅力。課的終結處再回歸到這個點上,讓學生滿懷深情地贊嘆到“好一個安塞腰鼓”。
2. 抓住重點段、重點句引領學生細細品味。
引領學生通過朗讀品詞析句,感悟文意。首先,是第七段重點抓了“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這一排比、比喻句,引領學生品味語言的精妙,體會安塞腰鼓的壯闊、豪放、火烈。其次是第八段中引領學生提挈三對意思相對的詞語(即冰冷——燥熱; 恬靜——飛濺;困倦——亢奮)來體會這樣火烈的場面使人們心心舞動了起來。再次是第十八段重點,抓了“它使你驚異于那農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那消化著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么奇偉磅礴的能量!”。從“紅豆角”和“老南瓜”中體會到現實雖然是困苦的,但黃土地的人們并不痛苦,他們有信心憑著自己的雙手改變貧窮,去創造美好的未來。讓學生通過整體朗讀去領悟高原人民頑強樂觀、堅韌不拔的精神,深化安塞腰鼓的內在意蘊。
遺憾的是朗讀指導還不夠充分,如對重音、語調的指導只停留于示范,而沒有具體指導。對主題的探究還不夠,沒有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更深入的探究。在品味語句這個教學環節,本應是很出彩的環節,但由于時間關系沒有加以追問,而平淡了不少。如學生在談理由時,講他喜歡這個句子是因為這個句子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老師沒有追問排比這種修辭手法有什么特點,有什么作用。這樣課堂就顯得淺薄,缺少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