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發(fā)布時間:2017-10-17  編輯:梁飛藝 手機版

  過去有首歌這樣唱道:“女孩的心思你別猜,你猜來猜去也不明白。你不知道她為什么掉眼淚,也不知道她為什么笑開懷……”其實,何止女孩子的心思你猜不明白,男孩子的心思我們也猜不明白。我們這些老師經(jīng)常納悶:現(xiàn)在的孩子們怎么了,怎么跟他們溝通就這么難呢?是啊,思想教育就是溝通的藝術,而了解是溝通的基礎。我們當老師的,要想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通過學習,少年期的心理有如下特征:

  一、少年時的三大生理變化

  從生理上講,少年期有三大生理變化:

  1.性機能發(fā)育成熟。

  ——一方面它刺激了學生成熟意識的覺醒,另一方面也給學生帶來了很多異性交往和性心理衛(wèi)生方面的問題。

  2.身體外形發(fā)育成熟。

  體態(tài)的突變使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了。

  3. 體內(nèi)機能迅速成熟。

  體內(nèi)機能迅速健全,特別是大腦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基本成熟,為少年期學生心理的逐漸成熟提供了物質前提和可能性。

  二、少年時的三個心理過渡

  上一講我們談到了,少年階段處于人生過渡階段,即從童年向青年過渡、從幼稚向成熟過渡、從不定型向定型過渡的時期,過渡性是這一時期的根本心理特征。我們概括為三大心理過渡:

  1. 從依賴性向獨立性過渡

  這時的孩子,隨著生理上的巨大變化,他們的心理開始逐漸由依賴性向獨立性轉變,他們開始逐漸擺脫對大人的以來,獨立性傾向日益明顯。小到日,嵤拢蟮綄人前途、家庭和社會上的重大事情,他們不像以前那樣聽話了,他們需要表明自己的意愿和見解。這時的他們最反對大人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他們,而愿意像對待大人一樣以平等心態(tài)對待他們。這時,不僅對父母的話聽不進去了,對書本上的結論、報紙電視上的某些報道也不隨便相信了,他們要用批判的眼光來看世界。有時還故意的跟父母不一致,你說東他偏說西,你讓打狗他偏攆雞。這到不是最父母不敬,而是他們向獨立性過渡的表現(xiàn)。

  2.從“自我朦朧”向“自知之明”過渡

  在孩子們的內(nèi)心世界里,敞開著一扇窗戶。從這扇窗戶里他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的確,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在認識外面世界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認識自己。從某種意義上講,認識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比認識外面世界還要難。“我是誰?”這個問題可能在我們的腦海里盤桓一生。我們呢,把這個問題稱做“自我評價”。

  與童年期相比,學生的自我評價開始由“自我朦朧”向“自知之明”過渡。在幼年時候,兒童對自己的認識是很朦朧的,成年以后才逐漸有了一些“自知之明”,當然即使是成年人,這種“自知之明”也是程度不同的,不是每個人都是很充分,正所謂“人貴有自知之明”。

  3.從幼稚向成熟過渡

  六一兒童節(jié)前,有朋友給我一條短信:

  三只小蝌蚪到飯店吃飯,當服務員為隔壁桌端上一盤紅燒牛蛙的時候,小蝌蚪們抱頭痛哭。。邊流淚邊唱"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 預祝六一兒童節(jié)快樂!

  一是認識從好奇性向探究性發(fā)展。對各種事物的好奇已經(jīng)不再滿足于大人對他的一般性回答,而是逐漸升華為對事物的深入探究,并伴有鉆研性(積極方面)和冒險性(消極方面)的實際行動。

  二是行為由模仿性向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不滿足重復別人的動作而喜歡新異刺激,好標新立異,不愿意墨守成規(guī)。

  三是生活愿望由空想向理想發(fā)展。對自己長大了要做什么事、做什么人的志向不再是無根據(jù)的空想,而是開始接近或切合實際了。

  四是交友由自發(fā)性向選擇性發(fā)展。交朋友開始注重從愛好、興趣、理想上加以選擇了,而且學習成績的好壞也成了交友的條件了。

  五是思維由具體形象向抽象邏輯發(fā)展。大腦的功能開始從第一信號系統(tǒng)占優(yōu)勢很快轉到第二信號系統(tǒng)占主導地位。抽象邏輯思維開始占有相對的優(yōu)勢,能夠領會和掌握更多的抽象概念,能夠理解一般事物的規(guī)律性及因果關系,并能夠對較為復雜的問題做出恰當?shù)呐袛嗪秃虾踹壿嫷耐评怼?/p>

  三、少年時的三大心理矛盾

  1.渴望獨立與現(xiàn)實依賴的矛盾

  這種渴求獨立和現(xiàn)實依賴的矛盾,使學生的心理上經(jīng)常產(chǎn)生沖突、混亂和不安。為了消除這種矛盾沖突或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他們常常以孩子氣的行為方式對抗父母或者成人,以顯示自己不再是孩子了。對父母的批評和責備,不管對不對,都表現(xiàn)出越來越強烈的反抗情緒;故意與父母或老師唱反調;不理會大人的勸導,不撞南墻不回頭。他們的反抗,也可能是以潛在的形式出現(xiàn),如對父母在生活上和教育上的安排,采取不關心、不表態(tài)、無所謂的態(tài)度。

  初中生做起事來,大人不象大人,孩子不象孩子,但不管怎么樣,他們有一個目標,就是總想證明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再也不是父母和老師的乖寶寶了。為了擁有這種獨立感和成人感,他們會不惜做一些標新立異的舉措。從某種意義上說,初中生,包括未來的整個青春階段,很多人做事情的目的就是為了與眾不同,為了讓老師和父母生氣,也只有這樣,才能證明他們的存在。

  2.心理閉鎖與求得理解的矛盾。

  心理閉鎖:學生進入少年期以后,盡管內(nèi)心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了,但是心理活動的外在表露卻開始失去了兒童的直爽、天真和單純。他們不再像兒童那樣經(jīng)常向父母敞開自己的心扉(老師就更別想了),開始變得內(nèi)向、閉鎖起來。雖然他們在生活中還依賴父母,學習上還依賴老師,但他們傾吐心事的對象已經(jīng)不是父母和老師了,他們這時的偶像是周杰倫或者李宇春,可惜這些偶像不在身邊,遠水不解近渴,不能作為傾吐對象。于是他們傾吐知心話的對象轉向了周圍的同伴。而且他們往往感覺,這些同齡人比父母和老師更知心,更鐵。在學生進入少年期以后,就希望有自己單獨居住的房間,希望有自己單獨用的寫字臺、書櫥或箱子,不愿意父母隨便挪動自己的東西,還把自己的抽屜加鎖。

  少年的這一心理矛盾及其行為特點,如果不能被父母和老師理解,不能通過適當?shù)姆绞郊右蕴幚,便有可能造成對學生的誤解和感情上的隔閡,進而會影響學生的情感生活和社會適應。一些青春期常見的心理障礙,例如抑郁和焦慮,就和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這一矛盾有重要關系。

  3.性發(fā)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

  [1]少年時期性生理的迅速發(fā)育。

  [2]性心理的巨大變化:

  由于學生心理過程和個性發(fā)展的限制,特別是在教育引導不夠得力的情況下,使得他們的性心理發(fā)展表現(xiàn)出相對的幼稚性:對性生理的變化,他們在感到興趣和好奇的同時,也感到不安、害羞,甚至產(chǎn)生恐懼和不知所措的心理。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色九九在线视频精品99 |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 亚洲综合激情国产一区 | 亚洲国产AV日韩AV二区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