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預習
1.查找資料,請教老師或家長,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2.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出有疑問的字詞。不能解決的做上標記。
3.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4.從文中找出楊卡為了得到“世界的邊沿在那兒”這一答案所做的努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理解“參差不齊”、“渲染”等詞意。
(2)體會景物描寫在文章中的作用。
2.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理解楊卡對“世界的邊沿在哪兒”的思索與探尋,感受楊卡那份純真執(zhí)著的好奇心。
3.過程與方法:
(1)通過品讀,感悟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nèi)容。
(2)在多種形式朗讀的基礎上,品味作者的描寫手法,體會情感,升華感悟。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楊卡對“世界的邊沿在哪兒”的思索與探尋,感受楊卡那份純真執(zhí)著的好奇心。
2.教學難點:體會景物描寫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在你們的眼中世界是什么樣的?(學生暢談)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七歲小男孩兒楊卡的生活,看看他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
【設計意圖】:這樣揭示課題學生容易走入文本,同時為學生走進楊卡的心理世界打開了一扇門。
二、檢查預習情況
檢查字音。
參(cēn)差(cī)不齊 黑黝(yǒu)黝(yǒu)
薄( báo)薄的 土崗(gǎng)兒 山岡(gāng)
渲(xuàn)染 篝(gōu)火 融(róng)合
鞭(biān)子 橡(xiàng)樹 鍍(dù)上
【設計意圖】:檢查落實預習作業(yè),增加學生對課前預習的重視程度,培養(yǎng)課前預習的好習慣。
三、出示中心話題、全班交流討論
“世界的邊沿究竟在哪兒?”小楊卡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做了哪些努力?你認為小楊卡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預設點
㈠愛思考、有強烈求知欲的孩子。
體會小楊卡愛思考、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
“他那一雙淺藍色的眼睛,驚奇的環(huán)顧四周……到哪里去了?”。
“祖母也弄不懂……沒有空閑時間來回答他的問題。”
㈡執(zhí)著、堅定的孩子。
“我自己會搞清楚的!靠自己的本事來搞清楚它!”
通過品讀太陽四季的變化體會太陽運動規(guī)律的變化及景物描寫在文章中的作用。
夏天,太陽很早就從山的那一邊升起來,給河邊的赤楊樹鍍上一層黃金。它很晚才從山的另一邊落下去,重又把樹梢鍍成金色。太陽在楊卡所熟悉的遼闊大地的上空幾乎繞了整整一圈。
秋天,太陽從樺樹叢中升起來,沉沒在黑黝黝的松林里,它在空中只繞了半個圈兒。
冬天,太陽升起得很晚,在道路的上空露了露臉,很早就跌落到谷地里去了。它在天空里繞的圈子很小。“太陽在冬天大概怕冷。”楊卡想。
在春天快要到來的時候,太陽在空中散步的時間越來越長。有時它把云彩渲染得如此美麗:又是白玫瑰色的大理石城堡,又是一群一群的奇珍異獸,又是巨大的篝火,又是紅色的小河……楊卡怎么也看不夠。
(四季的太陽被賦予了人的性情,夏天快樂而美麗的太陽,早出晚歸,帶著金黃色的心情;秋天懶洋洋的太陽,只揀近路繞個半圈;冬天晚起早落的太陽;春天悠閑自得的太陽。極大的渲染了楊卡對大自然、尤其對太陽的親切情感。)
【設計意圖】:中心話題涵蓋了整篇文章的內(nèi)容,引領全文,給學生一個清晰的解題思路。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讓答案完整,新教育的特點也就是把課堂交給學生。
㈢文章其它地方的景物描寫。
第一到四段,展現(xiàn)在楊卡眼前一個夢幻、靜默、神秘的世界。
傍晚,太陽在遙遠的天邊薄薄地鋪了一層黃金。有些地方的天空被參差不齊的松樹林子支撐著,有些地方的天空又被土崗支撐著。松林黑黝黝的,和淺藍色的天空融合在一起。
人們在天邊出現(xiàn),像黑色的小看家狗一般,然后變大起來,一直變到像父親那么高大,一直聽見了鞭子的響聲,看見了流著汗的馬兒。
道路重又變得空曠、靜默。路上的塵土像金黃色的斑點,也平息下來。夏天是如此靜寂,仿佛整個世界都睡著了。
【設計意圖】:體會景物描寫在文章中的作用。
四、作業(yè)
小練筆:學習了這篇文章你從楊卡身上得到哪些啟發(fā)?今后你面對一些疑問、困難時應該怎樣做?試著寫在小本本上。
【設計意圖】:鍛煉了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更多相關文章: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