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明白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2.揣摩文中描寫環境及事例的語句,領悟對比的表達方法。探究老人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了奇跡。
3.體會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領悟老人造福后代的高尚情懷。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板書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當代著名的作家梁衡《青山不老》。
二、初讀課文,理清目標。
1.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請同學們去讀一讀自學提示,拿起筆標上序號,說說學習這篇課文要我們解決什么問題。
2.理清學習目標。(出示)
3.讀通課文
請同學們放聲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三、深讀課文,探究“奇跡”。
1.尋找“奇跡”的表象,學習描寫綠色的部分。
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跡;
找出“奇跡”——“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
探尋寫法——這一個個數字,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這是一個奇跡,作者用數字來表達,令人信服。
2.感悟“奇跡”的內涵,學習“大環境”、小環境。
慶元號稱中國生態第一縣,區區3700畝綠林真是太小意思了。
質疑:那么,這區區的一片綠色森林就可以成為奇跡了?
請同學們再仔細的進入課文,想想,為什么,這個可以稱為“奇跡”,老人是在怎么樣的情況下創造這個奇跡的。
請拿起筆,在你所能找出來的所有的理由邊注上批注,并標上序號。
出示——
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jù)之地。過去,這里風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頭。縣志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1]而墜。”
抓“肆虐”理解課文。
1)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這里的環境——“險惡”
a 什么叫“肆虐”?——任意地殘殺或迫害
課文中指什么東西在哪里肆虐?
b 西伯利亞大風常來晉西北肆虐。
怎么肆虐?縣志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1]而墜。”
c 在這樣的環境中,牛馬能被吹的倒行,甚至能吹到天空上去七八米高,
d 除了狂風肆虐,還有什么肆虐?
e 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
2)這樣的環境里,想把一棵樹種活?會遇到哪些困難。也許……也許……也許……
不但成活了,而且長得生機勃勃。
請同學們找到描寫樹木的語句,去讀一讀。
抽讀,(出示第一自然段)
2)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說說老人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造了奇跡。在這個奇跡的背后,站著一個怎樣的老人呢?
請你再靜靜地讀讀這些簡練的文字,如果此刻你就是作家梁衡,面對著對面這個瘦小的老人你有什么想問問他嗎?
3)小結:同學們,在這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年老古稀的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跡”。板書“了不起的奇跡”。
四、感受老人的精神,領悟“青山不老”。
可是,老師不明白的是,他為什么不走呢?為什么不離開這個地方,去城里安度晚年,享受天倫之樂呢?
(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
1.出示:老人說:“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讀這句話,說說你心目中老人的形象。
2.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另一種東西”指的是哪一種東西?
3.總結:你們說得都很好,這就是我們對課文“青山不老”又一個新的認識。同學們,只要有千千萬萬的人具有老人這樣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這青山會老嗎?讀最后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