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
教學重點:
學習細節描寫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
品讀語言文字,體會“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視頻導入,感受地震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
2、揭題。板書課題。
3、齊讀課題。
4、質疑。
師:走進四川,走近汶川。
二、初讀課文。
1、讀通課文,理清脈絡。
2、帶著疑問,品讀課文。
三、初步理解課文。
1、最后的姿勢是什么?找出文中的相關內容。
2、指明說。
3、反復品讀。
4、師小結:
5、人們是如何贊頌譚千秋老師的?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小結。
“大音希聲,大愛無痕”的譚千秋老師——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高尚的師德教義、偉大的血肉之軀,譚千秋老師——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頑強的斗爭精神,人性的光輝,譚千秋老師——
生: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五、小練習。
譚老師,您是_________________
六、拓展。
1、汶川大地震英雄教師事跡
“折翅雄鷹”雙“翼”護佑兩學生的汶川縣映秀中心小學教師——張米亞
用身體為孩子擋住水泥板的綿竹市遵道鎮歡歡幼兒園教師——翟萬容
舍身救出十余名學生的什邡市師古鎮中心小學教師——袁文婷
2、給災區的同學寫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