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理念:
本單元的主題是抒發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本文是一首詩歌,適合以朗誦為主要手段設計教學,通過讓學生分角色朗誦,表演朗誦,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認識肩上的責任。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通過理解詩歌語言和吟誦詩句,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培養審美情趣。
3、培養學生收集學習資料的能力與習慣。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小黑板(書寫詞語 )、古詩《楓橋夜泊》、《使至塞上》, 配樂《長江之歌》
2、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查找收集與本文有關的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導入
1、出示兒歌:大興安嶺,雪花還在飛舞;長江兩岸,柳枝剛剛發芽;海南島上,鮮花已經盛開。
2、填出后一句。這首兒歌,讓你還想到什么?交流一下。
[設計意圖]通過兒歌,把學生引入到課文情境中來,誘發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交流資料
讓學生說說自己課前收集的與本文有關的資料。
1、“楓橋的鐘聲”:唐 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2、“大漠的孤煙”:《使至塞上》〔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3、“五月端陽,心隨龍舟把詩魂追趕”: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佳節之一,人們在這一天的重要活動,就是賽龍舟。相傳戰國楚三閭大夫屈原眼看祖國滅亡而報國無門,自投汩羅江而亡。以后每年這一天,人們便劃舟來懷念屈原,這一天就是五月初五。如今,賽龍舟已形成為群眾性的水上體育運動。
4、哈達:哈達是藏族最珍貴的禮品。在西藏高原互贈哈達、表示敬意的習俗。
5、蘆笙:為西南地區苗、瑤、侗等民族的簧管樂器。吹奏時手指按孔發音。蘆笙多用于獨奏、合奏和舞蹈伴奏。
6、“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秘密召開,后因遭法租界巡捕房騷擾,會議轉移到嘉興南湖繼續舉行。這次會議莊嚴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中國革命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查找資料、積累資料的能力。把課堂交給學生。能說多少是多少,要試著讓學生將收集的資料內化為自己掌握的知識。
三、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⒈ 自讀課文。
2. 學習生字。
(1)讀準字音。小黑板出示:
翱翔 莽莽 昆侖 水滸 女媧 大禹 縈繞 蹣跚
敖包 銘記 纖夫 焊接 璀璨 蘆笙 嗩吶 競相
多音字:哈達
(2)理解詞義。
學生分四人小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詞語。若是小組討論無法解決的,提出來全班討論。
[設計意圖]生字詞是基本的東西,必須掌握。首先要做到讀準字音,然后讓學生討論,解決詞義。這樣處理,一是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二是節約了課堂時間。
四、讀文感悟,加深理解
、 自己大聲地朗讀課文。
2. 說說讀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交流。(此環節教師不能勉強學生,要讓學生隨意理解,教師善于引導)
(1)地域廣袤,錦繡山川:高原 寶島 草原 黃土坡
“雪蓮,乳燕,雛鷹,鮮嫩的山丹丹”這里都暗指中華的少年。
(2)優秀文化,滋養傳人:“水滸”“三國”;女媧、大禹;冬子、雷鋒;端午節、中秋節。
(3)屈辱歷史,艱難崛起:貧困 欺略 奮起 改革
(4)傳承重任,奮發前進:焊接 譜寫 發展 裝點
3.讀文,還有什么疑問?
[設計意圖] 理解課文內容,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拓展內容,充分感受祖國的山河、文化、歷史,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也為后面的朗誦作情感鋪墊。
五、表演朗誦,升華情感
⒈ 分組練習。
全班按成若干個四人小組,分角色練習朗誦。
⒉ 請2-3個小組表演朗誦其中1一2節。大家評議。
教師指點:要朗誦好一首詩,就必須掌握朗誦技巧,如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有對比、有起伏、有變化,使整個朗誦猶如一曲優美的樂章。朗誦詩歌時,要注意節奏鮮明,并根據作品的基本節奏采取相應的速度。該輕快的要朗誦得輕快些,該沉重的要朗誦得沉穩、稍慢些 。
3、師生合作配樂《長江之歌》.朗讀課文。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課堂的高潮部分,表演朗誦一定要引領學生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升華學生的情感。
六、小結、作業
1、小結:學習了本組課文,我們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對祖國的熱愛,我們可以用各種方式來表達。本文是一首詩歌,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朗誦,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
2、作業:朗誦課文,最好能背誦,為下一次學校才藝展示做準備。
[設計意圖]通過朗誦,能讓學生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才藝作業的布置,能激發學生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