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師說教案教學設計(通用6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師說教案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師說教案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學生自主探究;多媒體輔助。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并解題
初中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叫《馬說》,《馬說》實際上是“說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說老師”,說“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說》。
“說”是一種文體,偏重于議論,可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語言質(zhì)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yōu)秀散文傳統(tǒng)、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為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于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由此可見韓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四、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教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讀(dòu) 諛(yú) 經(jīng)傳(zhuàn)
郯(tán) 萇(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nèi)容,并注意斷句,聲調(diào)等。
五、分析課文第1段
(一)朗讀:齊讀;單讀。
(二)學生根據(jù)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為三層,學生分A、B、C三組,每組一層。然后每組推舉代表,向大家翻譯課文。
(三)總結(jié)本段的語法文言文知識:
1.通假字:受-授
2.古今異義
學者:古-求學的人;今-在學問上有較高造詣的人。
無:古-無論;今-沒有。
眾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
3.一詞多義
之:
①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 吾從而師之
④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⑤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所以:
①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②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③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乎:
①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④ 其皆出于此乎
也:
①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② 吾師道也
③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師: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教師的職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④擇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學生當堂背誦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1段。
2.課后練習二、三、四。
語文師說教案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所論述的老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2.掌握積累“師、傳、從”等實詞的含義;掌握虛詞“之、其、所以”等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了解詞性活用的詞語,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3.學習正反對比論證方法,學會反復論證來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4.訓練有感情的誦讀課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找出作者的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2.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感受作者在行文過程中的情感起伏。既讀準句讀,又讀出情感。
3.了解對比論證在論說作者觀點時所起到的作用。
4.認識到本文的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從而逐步培養(yǎng)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chǎn)的能力。
課時安排
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
誦讀文本 (讀準字音,讀懂文句,讀清句讀)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聽說過“推敲”的故事,講的是韓愈幫賈島琢磨一個字的故事,這個故事一直被傳為美談,韓愈對后生晚輩一直持勉勵提攜的態(tài)度,他還為名不經(jīng)傳的李蟠寫了一篇傳世之作《師說》。
二、知人論世
1.了解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為昌黎(現(xiàn)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稱韓愈為韓昌黎,后世又稱他為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才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jié)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2.了解背景
我國自古就有尊師重道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但在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玄學和佛學的興起,儒學一度衰落,師道也就愈來愈不被重視,這種風氣一直延續(xù)到了唐代。當時仍沿襲著一種封建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會上產(chǎn)生了一種“恥學于師”的惡劣風氣,求師學道往往會招來路人的譏笑。而韓愈卻不顧流俗,勇為人師,廣招后學,培養(yǎng)文人。并以大無畏的氣魄,抨擊時弊,提倡師道,從而寫下了此文。
3.了解題旨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三、誦讀課文
1.讀準字音(投影儀顯現(xiàn)文中的生字詞和部分多音字,指導學生在正確發(fā)音的基礎上初讀課文)
傳道(chuán) 句讀(dòu ) 針砭(biān) 阿諛(yǘ)
郯子(tán) 萇弘 (cháng) 師襄(xiāng) 老聃(dān)
李蟠(pán) 經(jīng)傳(zhuàn) 巫(wū)醫(yī)
2.讀懂文句(檢查學生對課文中重要字詞和文句的預習情況,指導學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再讀課文)
(1)檢查文中的重要字詞和句式(投影儀顯現(xiàn))
(2)檢查文中的重要文句的翻譯(投影儀顯現(xiàn))
3.讀準句讀(引導學生討論第一段文句的句讀停頓,指導學生讀出課文的輕重緩急)
第一段中部分文句誦讀的停頓示例:
①惑/而不從師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④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⑤吾從/而師之
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四、翻譯課文,整理字詞
板書內(nèi)容:1、疑難詞的用法
2、常見詞的用法
(一)一詞多義
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
其 他的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這 其可怪也歟
他們的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老師 圣人無常師
師 以……為師 孔子師長弘、郯子、老聃
從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學習 吾師道也
道理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道 風尚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學問 道相似也
道路 余嘉其能行古道
指知識和道理 人非生而知之者
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之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賓語前置標志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惑: 疑難問題 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糊涂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二)古今異義
所以 古:特殊的指示代詞 用來…的
今:表因果的連詞
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指有專門研究或?qū)W問的人
小學 古:小的方面學習
今: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
不必 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眾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許多人
句讀 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今:看字發(fā)出聲音
五、作業(yè):
1、下列加點詞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
A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B.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圣人無常師
C.吾從而師之 D.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驚,問所從來 余嘉其能行古道
答案:B(A項中的兩個“傳”,一念chuán ,一念zhuàn;B項中的兩個“師”都是老師的意思;C項中的的兩個“從”,一是跟從之義,一是表方向的介詞;D項中的兩個“道”,一是道理,一是風尚)
2、選出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活用方式不同于其它各項的一項( )
A. 吾從而師之。
B. 孔子師郯子……
C. 不恥相師。
D. 稍稍賓客其父。
答案:C(C項中的“恥”為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對……感到羞恥”;其余各項加點的詞均為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分別解釋為“以……為師”“以……為師”“以……為賓客”)
第二、三課時
研讀文本 (讀懂文意,讀出情感,讀出思考)
一、讀懂文意(指導學生通過研讀,找出作者的基本觀點,并加以理解)
1.全文的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理解:“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為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jié)為從師的結(jié)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nèi)容、范圍,成為本文的中心論點。
2.教師的職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理解: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nèi)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yè)”就是下文的“六藝經(jīng)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yè)”中的疑難問題。作者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教師的職責。作者突破教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職責局限,將其擴大到“傳道”、“解惑”,這在當時是了不起的進步
3.擇師的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理解:這明確指出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個觀點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4.擇師的標準與原則:“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理解:不論年齡長幼,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為師,作者運用排比句和反問句,并且一口氣連用了八個“吾”字,語勢流暢,跌宕有力。
5.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理解:作者針砭了當時上流社會看重門第高低的惡劣風氣,提倡學問面前,人人平等,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進步思想,此思想無疑是積極的、進步的。
6.老師和弟子的關系: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
理解:這個結(jié)論是用相對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說明師生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就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提出了挑戰(zhàn),閃耀著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
二、讀出情感(指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深處來研讀課文,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來研讀課文。
從寫作背景上可以明確看出作者是為了抨擊時弊才寫的,給門生李蟠不是真實意圖,可以用憂慮的口氣讀出韓愈對當時社會不從師風氣的擔心。還要讀出韓愈對“從師”問題的懇切、深刻的認識,因為在當時“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情況下,他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問題,一方面很生氣,一方面又特想讓別人認識到自己的思想,太謙虛了不足以表達這種效果,必須讀出莊重、冷靜、深沉的感情基調(diào)。
2.結(jié)合具體語句,了解作者的情感起伏。
(1)分析第一段的朗讀語氣和語調(diào)
開篇的中心句明確提出觀點,要讀出肯定有力的語氣。接著的點明教師的職能的句子要在肯定的語氣中加入一點自豪的語氣。擇師原因的句子要在肯定的語氣中加入一點欣慰的語氣。擇師的標準與原則的句子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要讀的短促有力,一氣呵成;后一分句,用反詰句,要讀出強調(diào)的語氣。最后從師的原則的句子是第一段的結(jié)論,要呼應首句讀出肯定有力的語氣。此段的語調(diào)較平。
(2)分析第二段的朗讀語氣和語調(diào)
第二段開篇要用深沉的口氣讀出作者一種結(jié)論性的認識。接著作者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jié)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在這三組對比中,每組作者都把著眼點放在后面的對象上,作者都給予了不同的評價。三句的言辭越來越激烈,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此段的語調(diào)是逐層上揚。(見下表)
三組對比: 語氣變化:
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 雖肯定但有請考慮之意
為子擇師與自己不從師 從古到今 語氣肯定,指出不明智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 反問語氣強烈,批判猛烈
三組對比,分別從錯誤態(tài)度、錯誤認識和荒唐行為三方面說明當時不從師的壞風氣,并進行批判,從反面論證中心論點的正確。
(3)分析第三段的朗讀語氣和語調(diào)
第三段開篇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接著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來論證,這要用肯定敘述的語氣讀出來。下面的論說老師和弟子的關系結(jié)論句要讀得明白肯定。此段的語調(diào)較為平緩。
列舉
(4)分析第四段的朗讀語氣和語調(diào)
第四段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因此,此段要讀出褒揚的語氣,語調(diào)要上揚。
3.結(jié)合文段,找出誦讀課文的“拐杖”
(1)層次。在較長的語段中,表達的意思不會那么單一,因此口氣要隨意思的變化而變化,咱們要看看這一段分幾層意思,然后再來決定應該如何讀。比如本文第二段有四個層次:1.總寫當時社會中不從師的壞風氣;2.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的對比;3.“愛其子”與“于其身”的對比;4.百工之人和士大夫的對比。根據(jù)這來讀出語氣的變化。
(2)句式。①整句散句結(jié)合。本文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這樣讀起來就能富有變化。②一個意思,多種句式。第二段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jié)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標點符號。文章往往會運用感嘆號和反問號來表達強烈的感情。感嘆號能鮮明地流露出作者潛藏的感情,要讀出感慨的語氣,如“其可怪也歟”,就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反問句的問號也能表達出作者的情感。如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作對比時,作者在縱向比較中用反問號點出不從師的原因。
(4)語氣詞。如第二段中的語氣詞特別多,我們仿佛能從“嗟乎”“嗚呼”“歟”“乎”以及多達五處的“矣”中聽到作者的聲聲嘆息和呼喚。
三、讀出思考(指導學生根據(jù)作者的思想感情來研讀課文,從而引發(fā)對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的深層思考)
1.教師的“傳道”、“受業(yè)”、“解惑”這三項任務,作者認為哪一項是主要的?
明確:在韓愈看來,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道”,主要目的就是要“傳道”,恢復儒家的“道統(tǒng)”,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
2.韓愈為什么給他的學生寫這篇文章?(李蟠有什么地方值得他寫這篇文章?)
明確:最后一段:不拘于時;好古文。
(1)“不拘于時”的難能可貴。(要有“師道”精神,反對“恥師”)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可以做官。這就是“恥學”的客觀原因。還有主觀原因就是文中說的“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總之,他們是“恥師”,李蟠和他們比的可貴就可見了。作者也是借李蟠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要從師而學。
(2)“好古文”的可貴。(師“是傳道受業(yè)解惑”之人,反對“恥學”,“小學”)
這里所說的“古文”和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有關系。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明人把他列為之首。因為他倡導了唐代古文運動。古文運動的內(nèi)容:維護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對當代特別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兩漢的古文,反對“俗下文字”即魏晉以來“飾其辭而遺其意”的駢文。作者說的“道”就是儒家思想,“業(yè)”就是承載這一思想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惑”就是學習這些著作時候碰到的疑難問題。“師”就是掌握“道”的人,能“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不分年齡、貴賤。韓愈贊李蟠是因為李蟠的好古文和當時人的“恥學”“小學”形成鮮明的對比。
總之,李蟠“不拘于時”,表示他反對“恥學于師”的壞風尚。“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為師的從師風尚。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進一步倡導了從師學習的態(tài)度。
3.韓愈把“句讀之師”和“問道之師”區(qū)別開來,究竟有沒有道理?如何認識學習的階段性?“童子之師”與“讀經(jīng)之師”真的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嗎?從終生學習的目標看,我們目前的“學業(yè)”起的是什么作用?
韓愈的學習觀,就是倡導從師問道,圣人無常師,要向一切可以學習的人學習,特別要向他那樣的“經(jīng)師”學習。“句讀之不知”,在韓愈看來,是基本知識的欠缺,可以由“童子之師”解決;而對“道”的認識,是一般教師解決不了的。韓愈把“知識之師”和“問道之師”作了區(qū)分,不一定有歧視的成分。
4.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diào)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六藝經(jīng)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nèi)涵是根本不同的。但是他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從師學習時,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的求師作對比,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無意中流露出對底層勞動者的輕視,這是社會等級觀念所致。
四、課文總結(jié)
本文以“師說”為題,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強調(diào)了從師學習的必要;“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闡述了能者為師、虛心好學的從師態(tài)度;“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辯證地指出了師生關系。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鑒意義。當然,韓愈站在封建階級的立場上,他所說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認為“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齒”的,“士大夫之族”本應比他們高明,這是作者的階級局限。又如,作者重“傳道”,而輕“彼童子之師”的“授書”、“習句讀”。也是片面的`。當然,正是由于對這篇課文的反復誦讀和研讀,才能使我們進入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來把握住文章的這些觀點。以后請同學們在學習古文時,一定要圍繞“讀”來下工夫。
五、課后作業(yè)
1.根據(jù)對課文語氣語調(diào)的分析朗讀課文并加以背誦。
2.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當代社會中的老師的看法。
3、下列各句中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B.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p>
C.而恥學于師 D.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時,學于余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答案:A(A項中兩個“之”都是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B前一個“師”是動詞“從師學習”,后一個“師”是名詞“老師”;C項中前一個“于”是介詞,表所向,后一個“于”是介詞,表被動;D項中前一個“乎”是介詞,相當于“于”,后一個“乎”是疑問語氣詞,相當于“……呢”)
4、句式積累
(1)判斷句:
①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②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2)被動句:
① 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
(3)賓語前置句:
①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標志的賓語前置)
介賓短語后置句:
① 而恥學于師。
② 不拘于時,學于余。
③ 師不必賢于弟子。
(4)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 (人)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③ (人)問之,(士大夫)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則群居而笑之。
(5)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問,意思是“難道……嗎?”)
把下面文言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注意各句的句式特點。
①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不遺,吾未見其明也。
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④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
答案:①我學習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還是在我之后呢?
②不懂得書中的文句就從師學習,疑難問題不得解釋,卻不向老師請教,小事學習,大事反而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明白道理的地方。
③現(xiàn)在那些“上層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這些人,豈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④愛好古文,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注全都學了,不被時俗拘束,來向我學習。
語文師說教案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的】
1、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
2、學習本文正反論證,用對比方法透辟地說明問題的寫作技巧。掌握實詞“師”和虛詞“之”、“者”的幾種用法。
【教學設想】
1、以串講為主,用讀讀講講,逐段歸結(jié)的方法,把詞句講解和作品分析結(jié)合起來。
2、安排兩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解題、簡單介紹作者、讀講課文第一、二兩段。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1、板書課題。
2、解題:“說”是議論文的一種。“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說說關于從師的道理”。韓愈說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蟠(pán)的,其實也是針砭時弊之作。
3、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為昌黎(今河北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稱他為韓昌黎。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間曾幾度被貶,他的整個中年時代是不得志的。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
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因此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曾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晚輩),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抗顏,端正容顏。抗顏而為師,正正經(jīng)經(jīng)地做起老師來了),世果群怪聚罵,指目(手指而目視)牽引(拉拉扯扯),而增與為言辭(增添一些言辭來毀謗韓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針對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惡劣社會風氣,闡述了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還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因有進步的一面,在當時是具有移風易俗影響的。
4、教師范讀。
5、讀講課文第1、2兩段:
第1段,總述“師”的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應該拜什么人為師的問題。
文章首句開門見山地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古”,古時候,指兩漢以前。“之”,結(jié)構助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者”,附在動詞“學”的后面,結(jié)合成一個名詞性的結(jié)構,叫“者”字結(jié)構,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的”字結(jié)構“……的(人)”“學者”是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的有學問的人。三字“必有師”,鮮明地針對時弊提出問題,突出地強調(diào)了論點,是全文論述的總綱。第二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所以”,用他。這里的“者”是個語氣助詞,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頓。“……者,……也”是古漢語中判斷句的格式。以上從正面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詞,代“知”的對象,指知識和道理。“惑而不從師”,有了疑難問題而不去跟隨老師學習,“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最后也得不到解決了。以上再從反面說。一正一反,強調(diào)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接著,提出對“師”的看法:凡先聞道者,都可以為師。作者運用排比句和反問句,并且一口氣連用了八個“吾”字,語勢流暢,跌宕有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一個難句。“夫”,音義同“彼”。“庸”是疑問語氣助詞,可譯成“怎么”。動詞“知”后面的結(jié)構復雜。“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師之存也”,有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觀點。在結(jié)構上,既照應開頭“傳道”是“師”的首要職能,又為下段議論張本。(讀講至此,教師可帶領學生集體朗讀本段一至三遍,力求把文章的語勢讀出來。)
讀后小結(jié):這一段論述師的職能和從師的必要性,中心圍繞一個“道”字。這和作者自命繼承儒家道統(tǒng)有關。文中提出從師不論長少、貴賤,有他破除對長者、貴者的迷信的一面,也有為也自己“抗顏為師”(一本正經(jīng)地做老師)申說理由的一面。
第2段,批評當時社會上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文章緊承上文“學者必有師”的觀點,感情強烈地慨嘆今日師道之不傳,轉(zhuǎn)入對恥于從師的批評,過渡極為自然。這一段,作者運用反復對比的方法來加強文章的說服力。
先是以“今之眾人”與“古之圣人”來對比。(板書)
說明如果不從師學習,那么愚人就更加“愚”了。“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音義同“豈”,表推測語氣,“大概”的意思。“此”,代詞,指從師與否。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與文章開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中的“所以”有什么不同呢?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由“憑借它”的意思引伸為“……的原因”;文章開頭句中的“所以”則是“用他來”或“靠他來”的意思。都跟現(xiàn)代漢語中表因果關系的連詞“所以”不同。
再以“為子的擇師”和“其身則恥師”來對比。(板書)
證明這是“小學而大遺”的反常的做法。“句讀之不知……明也”,也是一個難句,要理解為:“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小學”指“句讀之不知,或師焉”;“大遺”指“惑之不解,或否焉。”
再次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來對比。(板書)
說明“士大夫之族”在這個問題上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都不如。最后以慨嘆從師的風尚不能恢復,是一種可怪現(xiàn)象,與本段開頭相呼應。注意:“官盛則近諛”的“諛”后面的引號應當移到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后面,因為“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是韓愈對“恥學于師”者的批評,不是“士大夫之族”講的。這段末一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見識”講;后一“其”,音義同“豈”,表反問語氣。
(集體朗讀本段一至三遍。)
讀后小結(jié):通過以上三層對比,極言師道不傳之可嘆與可怪,針砭時弊,發(fā)人深思。
6、布置作業(yè):反復朗讀課文。并作好回講課文第1、2段的準備。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讀講課文第3、4段,總結(jié)課文;結(jié)合“思考和練習”三~五題,講實詞“師”和虛詞“之”、“者”的幾種用法。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1、檢查復習:指名朗讀、回講課文第1、2段。
2、讀講課文第3、4段。
第3段,論述“圣人無常師”,從正面進一步闡明能者為師的道理。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賢”的賢,是指德和才。下文“師不必賢于弟子”中的賢,則可作高明講。“術業(yè)有專攻”,術,本義是道路;術業(yè),“不是技術才能和學業(yè)”,而是所從事的學業(yè)。“術”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對》有“智術淺短”,智術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國路線”。“三人行”的“三”不是只表多數(shù),很多人在一起走路,當然會有老師,這就失去這一格言的警辟性。“三”是“少中見多”,即最起碼的多數(shù)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師。
(集體朗讀。)
讀后小結(jié):這段引用歷史事實,從“古之圣人”中舉出孔子為例證加以申述。從孔子師郯子等人的事跡,推斷出“是故弟子……術業(yè)有專攻”這個重要結(jié)論。這個觀點,無疑是進步的。
第4段,說明寫作這篇文章的原由。作者稱贊李蟠“好(hào)古文”,“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為的慨嘆“師道之不傳”,古今對照,虛實并舉,突出了中心,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集體朗讀。)
讀后小結(jié):篇末點明作此文的原因和目的,首尾呼應,結(jié)構嚴謹。
3、集體朗讀全文一、二遍。
4、總結(jié)課文:本文以“師說”為題,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強調(diào)了從師學習的必要;“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闡述了能者為師、虛心好學的從師態(tài)度;“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辯證地指出了師生關系。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鑒意義。當然,韓愈站在封建階級的立場上,他所說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認為“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齒”的,“士大夫之族”本應比他們高明,這是作者的階級局限。又如,作者重“傳道”,而輕“彼童子之師”的“授書”、“習句讀”。也是片面的。對于這些,應適當指出。
5、指導學生作“思考和練習”:
第一題參考答案見“課文總結(jié)”部分。第二題參考答案見課文第二段的讀講內(nèi)容。
語文師說教案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讀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探究,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理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品位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主探究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語有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到今日,也有“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贊譽。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引導學生談談“尊師重道”的例子呢?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2.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并思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圍繞這個中心,文章首先從正面立論,從理論上闡明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從師的標準,接著,慨嘆師道不傳已久,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實際,以眾人的“恥學于師”反襯從師學習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運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進一步說明從師的必要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最后一段,說明寫本文的緣由,這本屬于附記性質(zhì),但作者贊揚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能行古道(行從師之道)”,又一次強調(diào)了他的觀點。
3.試摘錄作者關于老師的職能、從師學習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辟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明確:關于老師的職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把教師的職責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受業(yè)解惑”,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并意味著不僅“童子”要從師學習,所有志于學問的成年人都要從師學習。
關于從師學習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感也,終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確“學而后知”,嚴正批駁了上層“士大夫之族”宣揚的血統(tǒng)論和先驗論,具有積極意義。
關于擇師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針砭了當時上層社會只看門弟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擇師觀念。
(三)深入研讀
1.找出你認為最精彩的段落,并說明原因。
明確: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shù)剡\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jīng)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2.閱讀“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其可怪也歟!”一段文字,討論下列問題:
(1)本段有哪幾個對比?每個對比中,正確的態(tài)度與錯誤的態(tài)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錯誤態(tài)度,帶來什么嚴重后果?
明確:本段有三個對比,第一個是古之圣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的對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個是“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于其身,則恥師焉”的對比,致使“小學而大遺”,“未見其明”;第三個是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對從師者“群聚而笑之”的對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幾個對比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它們在段落中的先后順序能否調(diào)換?為什么?
明確:幾個對比之間有縱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實相比、橫比的關系,先后順序不能調(diào)換,因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三個對比的順序與之相應。
(3)每個對比之后,作者都抒發(fā)了自己的感慨,有關句子的語調(diào)相同嗎?有什么意義?
明確:語調(diào)不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這是疑問語調(diào):“……小學而大疑,吾未見其明也。”這是陳述語調(diào):“……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這是感嘆語調(diào),語調(diào)富于變化,不僅文氣很順,而且也增強了文章論辯的邏輯力量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可由學生討論)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diào)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yè)”,是“六藝經(jīng)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yè)”的內(nèi)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偏見。
(五)小結(jié)作業(yè)
清代鄭板橋曾提出:學問二字,須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請結(jié)合自身,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五、板書設計
語文師說教案教學設計 篇5
學習目標:
反復誦讀,體會感情,讀懂“師道”的內(nèi)涵,領悟文章情理交融的藝術魅力。
學習重點:
品味課文飽含感情的語言,感受韓愈針砭時弊、倡導恢復師道尊嚴的勇氣;理解“師道”的豐富內(nèi)涵。
學習難點:
“所以”“眾人”“乃”“嘉”“貽”的意義或用法,“之”在文中作助詞“的”、作賓語前置標志、取消句子獨立性三種典型用法,以及“師”字的活用。
學習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習步驟:
一、初讀,讀通文意。
1、自由朗讀,參照注釋,自行疏通文意,疑難字詞相互交流釋疑。
2、標注課件展示的“所以”“眾人”“乃”“嘉”“貽”等五個字詞,準確翻譯,掌握其意義或用法;說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和“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三句中“之”字的不同用法;說出“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不恥相師”三句中“師”字的詞性并準確翻譯。
3、畫出每段中表明觀點態(tài)度的句子,概括各段內(nèi)容,梳理文章寫作思路。
二、美讀,讀明感情。
1、勾畫文中“乎”“矣”“嗟乎”“嗚呼”“歟”等語氣詞、感嘆詞;標注反問句、感嘆句、否定句、判斷句等句式,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分組朗讀,進行比賽,評出優(yōu)勝組。
3、梳理作者的感情變化:向往(古代師風)——嘆息(當今風氣)——痛心(師道不復)——諷刺(權貴愚昧)——渴望(理想局面)——欣慰(后繼有人)。
三、精讀,讀懂內(nèi)涵。
《師說》是當時的文壇領袖韓愈專門寫給一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年輕后學的文章,但文章思想深刻,十七歲的李蟠不見得真能領會多少真諦,這顯然是韓愈“借題發(fā)揮”,向當時的教育現(xiàn)狀、師道風氣發(fā)出挑戰(zhàn)的戰(zhàn)斗檄文,字里行間既有對惡劣風氣的批判;又透出睿智、冷靜的思考和合理的建議,雖時隔1200多年,但至今仍然振聾發(fā)聵,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和學術研究價值,《師說》這個題目用今天的語言來表述其實就是《論師道》,所以作者要闡述的中心問題就是文中多次出現(xiàn)的“師道”的概念,它包含了豐富的內(nèi)涵,需要我們深入理解。只有理解了韓愈所主張的“師道”的豐富內(nèi)涵,我們才能領悟文章思想的合理性和深刻性。
首先,朗讀第一段觀點句中的四個排比的“無”字,感受作者決絕的態(tài)度,從而明確師道的內(nèi)涵之一——擇師標準唯一。
其次,找出第二段的三層對比,分組朗讀,感受作者對當今惡劣風氣的痛恨和對師道不復局面的痛心,理解是否從師學習乃是人圣和愚的分野,進而明確師道的內(nèi)涵之二——從師作用重大。
第三,齊讀第三段,翻譯“常”和“不必”,思考問題:韓愈認為老師和學生這兩種身份之間有怎樣的辯證關系?討論后明確師道的內(nèi)涵之三——師生關系合理。
四、品讀,讀出魅力。
宋代蘇洵曾盛贊韓愈之文,說他的文章,如長江大河,渾灝流轉(zhuǎn),使人望見其淵然之光、蒼然之色。我們穿越千載,從他的文字里讀到了“文起八代之衰”的雄渾氣勢,也讀到了“道濟天下之溺”的責任擔當。交融的情與理在千年的時光中一直滋養(yǎng)著我們的精神家園,讓我們重拾經(jīng)典,讓我們的心靈穿越千年的時間屏障與古人溝通,讓經(jīng)典照進現(xiàn)實,在屬于我們的時代熠熠生輝、流光溢彩!請有感情地朗讀,仔細品味,并爭取熟讀成誦,背誦全篇。
五、課堂小結(jié):《師說》堪稱中國古代散文的典范之作,我們以“四讀”為主線,以讀情、讀理為兩翼,以品味情理交融的藝術魅力為目標,對這篇經(jīng)典散文作了鑒賞,這就是古代議論性散文的四步閱讀法:
1、初讀,讀文
2、美讀,讀情
3、精讀,讀理
4、品讀,讀美
這種鑒賞的思路和方法可以作為我們鑒賞其他古代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借鑒。
六、課堂檢測:請補寫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要求:句式大體一致,綜合運用議論和抒情的表達方式。
我理想中的老師是。
我理想中的課堂是。
我理想中的教育是。
語文師說教案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本課為第2課時,之前學生已經(jīng)進行了預習,并消除了字詞對理解的障礙,且已進行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
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結(jié)合教材特點以及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說”的文體知識,把握本文文體特點。
2.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論證結(jié)構,重點學習對比的論證方法。
3.點燃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熱情,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課文第二段,學習并掌握本文對比論證的方法。
難點:正確把握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現(xiàn)實思想意義。
三、教學方法
1.以讀促感悟品評。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正確、優(yōu)美的朗讀是一種有聲語言藝術,也是深刻品味作者感情的重要途徑。
2.采用問題教學法。以啟發(fā)誘導學生思考為主,適當?shù)募右渣c撥總結(jié),引導學生深入課文,認真思考,質(zhì)疑問難,把握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
四、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㈠導入新課
我們在初中學過《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等課文,那么這些文章從文體的角度上講有什么共同特點?
這些文章都是議論類文章,“說”是其文體的標志。那么“說”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文體呢?
“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也。”“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一般是陳述自己對事物的見解,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說”可以理解為:“(作者)對××的見解”或“說說××的道理”。那么韓愈在《師說》中又要表達怎樣的見解呢?
【設計意圖】可以讓學生感知本文的文體特點,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創(chuàng)設學習氛圍。
㈡研習文本
⒈整體感知全文
學生散讀課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古之學者必有師。
方法提示:可以先找出帶有作者的觀點的句子,然后分析其關系。
【設計意圖】可以使學生有目的的讀書,并積極思考,從而把握文章結(jié)構。培養(yǎng)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⒉細部內(nèi)容研習
⑴探究寫作目的
①文下注釋說這篇文章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文中有沒有相關信息?
明確:從課文的最后一段中“(余)作《師說》以貽之” 可以看出韓愈的這篇《師說》是寫給一個叫李蟠的17歲小伙子的。
②一代文學宗師為什么要為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伙子寫下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師說》?
明確:李蟠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他不拘于時,學于余;能行古道。
③那么上述的幾個原因哪個是最根本的原因?
明確:以上三個方面都是原因,當時“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人也許不多,但一定還有其它的,為何只選擇了李蟠?“學于余”,我們說向韓愈這樣一個文壇領袖學習應該是求之不得的事,韓愈有必要為他寫文章嗎?所以說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時和能行古道。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鑒別信息的能力。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并過渡到對“古道”的思考。
⑵了解時代背景
①文末說“余嘉其能行古道”,“古道”指什么?
明確:古人的從師之道。
②古人從師之道是什么?課文體現(xiàn)在哪里?
明確:古之學者必有師且無常師。
分析:課文的一、三兩段中韓愈談到了古人的從師之道,可以總結(jié)它的核心為“古之學者必有師”“圣人無常師”,古代的知識淵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師,正如韓愈所說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同時古代的圣人不僅向老師學習,還“無常師”,還可以向各種人甚至一些遠不如他的人請教和學習。
③前面說過,韓愈為李蟠寫文章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不拘于時”即不被當時的社會風氣所拘束。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呢?
明確:當時存在“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恥學于師”的社會風氣。
分析: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刻理解韓愈寫作本文的用意,并過渡到對當時的風氣進行分析。
⑶探究論證方法
①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對比分析并批判這種風氣的?
明確:作者通過三組正反對比——擺出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從師態(tài)度迥然不同的事實,進行縱向?qū)Ρ龋沂玖恕笆ヒ媸ィ抟嬗蕖钡脑颍惶岢鋈藗優(yōu)樽訐駧熍c自己恥于從師的事實,進行自身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后果;提出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從師態(tài)度完全相反的事實,進行橫向?qū)Ρ龋浴敖衿渲悄朔床荒芗啊钡默F(xiàn)象勸誘世人——有力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批判了“恥學于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②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jīng)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 “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
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請用“反而”作為連接詞,寫另外兩個句子。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文章第二段的結(jié)構,并體會對比論證的好處。仿寫環(huán)節(jié)意在檢測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㈢思維延展
韓愈的《師說》其實就是自己的師道觀,即韓愈對于“師”和“道”的理解,對此你有何看法?并試著說說《師說》中的觀點在今天對國家社會和我們個人有什么借鑒意義?
明確:學生結(jié)合課文自由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具體內(nèi)容可參考2005年3月25日《考試報》高一語文新課標版第36期《從<師說>看韓愈的師道觀》一文。對于局限性應該指出,并要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去了解。
【設計意圖】讓學生探究韓愈寫作本文的深層用意。“結(jié)合現(xiàn)實談自己看法”意在使學生樹立謙虛好學和尊師重教的思想。
㈣課堂小結(jié)
本課我們了解了韓愈寫作《師說》的目的,那就是批判當時社會“恥學于師”的不良社會風氣,確立了自己的觀點:人應當從師學習。我們重點探究了第2段的內(nèi)容,分析了本段中的三組對比,體會了對比論證“可以使正確與錯誤對比分明,是非曲直更加明確,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的作用,也聯(lián)系實際談了自己對從師及學習的看法。
同學們,行動是最響亮的語言,讓我們在實踐中落實。
【語文師說教案教學設計(通用6篇)】相關文章:
語文《師說》教案教學設計02-04
《師說》教案教學設計02-07
師說教案教學設計02-06
師說教案教學設計11-25
《師說》教學教案設計02-03
師說互動教案教學設計02-02
《師說》語文教案設計02-04
《師說》課文教案教學設計02-08
師說教學教案設計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