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精選6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2、舉例說明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3、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2、教學難點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三、教學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生物圈中的生物盡管多種多樣,千姿百態,但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即使是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須依賴活細胞生活。因此,從宏觀的生物圈逐級深入到微觀的細胞,有利于學生用全局的、系統的觀點來認識生物界。同時,從細胞到生物圈這些生命系統的各個結構層次,是本模塊和其他模塊將要逐一研究和學習的內容。
本節教學建議用1課時。
本節在教學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選擇SARS病毒作為“問題探討”的素材,是基于以下兩點理由。
(1)SARS病毒給人類的健康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是學生經歷過并且相對比較熟悉的一類病毒,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病毒不是一個細胞,不具有細胞的結構,但它不能離開活細胞而獨立生活,選擇SARS病毒侵害人體肺部細胞作為“問題探討”的素材,有助于服務“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主題。因此,在教學時應注意將病毒與細胞聯系起來,但不宜要求學生深入學習SARS病毒的相關知識。
教師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電鏡照片或模式圖、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彌漫性陰影圖,引導學生回顧初中學習過的病毒的結構組成,并與細胞作簡單比較。同時探討教材中的兩個問題,達成“像病毒那樣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也必須依賴活細胞才能生活”的認識。關于讓學生理解“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觀點,教材中的資料分析已比較全面,分別是從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不同生物體的不同生命活動等來論證這一觀點的。下表反映了編者的意圖。
表3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實例
由于本資料中的一些事例是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涉及的內容,因此,在分析本資料時,除按照教材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外,教師還可以補充一些問題供學生思考。例如,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人類發育的起點是從什么細胞開始的?新生兒逐漸發育長大是由于細胞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等等。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是本節的難點,教師應引導學生系統地理解這幾個層次,在理解這些結構層次時,教師可以適當地補充各個層次的名詞解釋,以利于學生從微觀到宏觀,步步緊扣地理解生命系統的嚴密性、層次性和多樣性。教師可以按下表的方式呈現這幾個層次的遞進關系。
表4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些層次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這些層次中,只有種群和群落這兩個名詞是學生陌生的,需要教師用具體的事例補充講解。例如,在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鯽魚就是一個種群,而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構成了一個群落。這兩個概念不需要掌握,只需要學生能通過具體的事例理解就行。
2、除種群和群落外,其他的幾個層次都是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接觸過的概念,可以讓學生分組回憶、討論。
3、除教材列舉的事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列舉其他的事例。例如,與心肌細胞同層次的還有平滑肌細胞、骨骼肌細胞、上皮細胞、神經細胞,等等;與心肌組織同層次的有上皮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等等。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以一個人、一棵松樹或一只草履蟲為例,用不同生物研究生命系統各個層次的關系,以便理解生命系統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四、答案和提示
。ㄒ唬﹩栴}探討
1、提示:病毒盡管不具有細胞結構,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細胞中,利用活細胞中的物質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體的上呼吸道細胞、肺部細胞,由于肺部細胞受損,導致患者呼吸困難,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還侵害人體其他部位的細胞。
。ǘ┵Y料分析
1、提示:草履蟲除能完成運動和分裂外,還能完成攝食、呼吸、生長、應激性等生命活動。如果沒有完整的細胞結構,草履蟲不可能完成這些生命活動。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間,精子和卵細胞充當了遺傳物質的橋梁。父親產生的精子和母親產生的卵細胞通過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宮中發育成胚胎,胚胎進一步發育成胎兒。胚胎發育通過細胞分裂、分化等過程實現。
3、提示:完成一個簡單的縮手反射需要許多種類的細胞參與,如由傳入神經末梢形成的感受器、傳入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傳出神經元、相關的骨骼肌細胞,等等。人的學習活動需要種類和數量繁多的細胞參與。由細胞形成組織,由各種組織構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統,多種系統協作,才能完成學習活動。學習活動涉及到人體的多種細胞,但主要是神經細胞的參與。
4、提示:例如,胰島細胞受損容易導致胰島素依賴型糖尿。患顾柚械倪\動神經元受損容易導致相應的肢體癱瘓;大腦皮層上的聽覺神經元受損可導致聽覺發生障礙,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體的運動離不開肌細胞;興奮的傳導離不開神經細胞;腺體的分泌離不開相關的腺(上皮)細胞,等等。
(三)思考與討論
1、提示:如果把龜換成人,圖中其他各層次的名稱不變,但具體內容會發生變化。例如,心臟應為二心房、二心室;種群應為同一區域的所有人,等等。應當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個。如果換成一棵松樹,圖中應去掉“系統”這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種群的具體內容也會改變。如果換成一只草履蟲,細胞本身就是個體,沒有組織、器官、系統等層次。
2、提示:細胞層次;其他層次都是建立在細胞這一層次的基礎之上的,沒有細胞就沒有組織、器官、系統等層次。另一方面,生物體中的`每個細胞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能獨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動,某些生物體還是由單細胞構成的。
3、提示: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是一個系統,但不是生命系統,因為生命系統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動,單靠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動的。
(四)練習基礎題
1、(1)活細胞:A、D、G、I;
。2)死細胞:B、E;
。3)細胞的產物:C、F、H。
2、(1)細胞層次(也是個體層次,因為大腸桿菌是單細胞生物);
。2)種群層次;
(3)群落層次。
拓展題
1、提示:不是。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細胞中才能生活,因此,盡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質炎病毒,但不意味著人工制造了生命。
2、提示: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義具有兩面性,用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態度都是不全面的。從肯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可以使人類更好地認識病毒,例如,研制抵抗病毒的藥物和疫苗,從而更好地為人類的健康服務;從否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會合成某些對人類有害的病毒,如果這些病毒傳播開來,或者被某些人用做生物武器,將給人類帶來災難。
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說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和聯系。
2、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
3、使用高倍鏡觀察幾種細胞,比較不同細胞的異同點。
4、認同細胞學說的建立是一個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討論技術進步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使用高倍鏡觀察幾種細胞,比較不同細胞的異同點。
。2)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
2、教學難點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和聯系。
三、教學策略
本節教材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大量的實驗材料)和比較(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異同)來認識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從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科學史)中認識細胞的統一性。本節在教學策略上也應該體現這些思路。
本節教學建議用2課時。其中1課時完成觀察細胞的實驗,1課時完成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以及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的學習。
1、領悟原理,細心操作,學會使用高倍鏡。
教師應注意提供不同的生物材料,不同生物的各種細胞可以更好地說明細胞的多樣性,而不同生物的細胞共有的結構又可以說明細胞的統一性。根據材料的多樣性和可行性,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下面的一些材料。
教師也可以展示這些生物細胞的圖片,給學生觀察時提供參考。
正確使用高倍顯微鏡和制作臨時裝片是重要的實驗室操作技能。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但動手能力較差,很可能找不到所要觀察的細胞,制作的臨時裝片也不合格,因此,需要教師詳細示范和指導。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步驟見教材圖示,但學生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師可以在操作前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學生只有真正理解了這些操作步驟,才能更好地完成觀察細胞的任務。
教師針對高倍顯微鏡的使用可以提出下列問題。
。1)是低倍鏡還是高倍鏡的視野大,視野明亮?為什么?
提示:低倍鏡的視野大,通過的光多,放大的倍數;高倍鏡視野小,通過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數高。
。2)為什么要先用低倍鏡觀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觀察的物像移至視野的中央,再換高倍鏡觀察?
提示:如果直接用高倍鏡觀察,往往由于觀察的對象不在視野范圍內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鏡觀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觀察的物像移至視野的中央,再換高倍鏡觀察。
。3)用轉換器轉過高倍鏡后,轉動粗準焦螺旋行不行?
提示:不行。用高倍鏡觀察,只需微調即可。轉動粗準焦螺旋,容易壓壞玻片。另外,臨時裝片的制作也是難點,學生容易犯的錯誤是:用的材料過多;切片太厚;不蓋蓋玻片,或者蓋蓋玻片的方法不當;壓片的方法不當;氣泡太多而不容易觀察到細胞,等等,這些都需要教師示范和指導。
使用高倍鏡觀察各種細胞是手段,認識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是目標,教師應在學生觀察之后及時進行總結。
2、比較見異同,出真知──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學習。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學習是本節的教學難點。教師可先采用“顧名思義”的方法,從字面上分析這兩類生物的最主要區別在于細胞核。例如,“原核”是指原始的細胞核,“真核”是指真正的細胞核。這兩類細胞的“核”到底有什么區別呢?還有沒有其他的區別呢?教師可展示細菌細胞和藍藻細胞的模式圖,讓學生識圖、辨認、歸納和總結,通過比較,學生很自然地得出原核細胞的“核”叫擬核,教師可進一步提出下列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
。1)細胞核和擬核在結構上有什么不同?
。2)擬核的成分是什么?與真核細胞的染色體有什么不同?
。3)原核細胞中有什么結構?植物細胞的細胞質中有哪些結構?
(4)你認為原核細胞的結構簡單,還是真核細胞的結構簡單?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可進一步列表總結:
表5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區別(教學用簡表)
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 篇3
【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5章第4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第1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色素的種類和功能、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掌握提取、分離色素的實驗方法。光合作用在高中生物的整個教材中都是處于重要地位。本章節內容按照課標安排應2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發現”和通過實驗“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來學習有關光合色素的知識,第二課時具體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本節教學設計是該節的第一課時內容。第一課時我準備讓學生以經典的光合作用研究歷史中的重要事件為線索,結合自己所動手完成的實驗,遵循科學家的探索思路,總結出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了解科學家探究科學的艱辛歷程和學會探究的一般方法,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設計理念】
以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提高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研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課程理念來設計教與學的過程。最想突出的處理:1.還原科學研究的歷史面貌,突出生物學的“實驗學科”特點;2.以實驗探究貫穿整個教學。
【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生物課中學習過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而且生活實踐中也對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對于光合作用的發現歷史卻很陌生,關鍵對于我們這節課要達到的目標“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對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對探索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創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⑴、了解光合作用的結構和物質基礎;
、、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反應方程式、概念、過程、意義;
、、掌握光合作用的過程、圖解和實質及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科學家發現光合作用的過程,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方案驗證假設。理解假設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依據,需要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象,并通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和完善。同時,理解實驗技術的進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訇P注“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
、谟懻摽茖W史上的經典人物和實驗,避免知識“去背景”和“簡單化”。
、勖鞔_科學的研究態度在實驗探究中的重要性;
、苷J識到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辨證的科學觀。
⑤學會參與、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學實驗探究的一般原則,重點是對照實驗原則和單因子變量原則;
、谂囵B觀察、分析綜合能力。
三、教學重點
、俟夂献饔玫陌l現及研究歷史;
、趯嶒炘O計的兩個基本原則——對照實驗原則,單因子變量原則。
四、教學難點
單因子變量原則中實驗變量與無關變量的辨析。
五、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
搜集相關圖片和素材;制作Flash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播放綠色植物碩果累累的圖片;人和其他動物吃的各種食物的照片。
結合初中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了解?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設計意圖:激情引趣,引起學生對光合作用的重視
1、光合作用概念:教師在學生討論后歸納出: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氧氣。
(問:光合作用是怎樣被人們發現的?)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
2、光合作用的發現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看書,要每個同學對幾個著名實驗的實驗年代、科學家人名、國籍、實驗過程、實驗結論逐一整理。
讓同學們根據自己體會講述如何自己設計實驗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
為加深印象,教師通過Flash多媒體課件演示植物可以更新空氣,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并歸納實驗結果。
從光合作用發現過程我們看到科學工作者對科學事業執著追求,嚴謹的科學態度,巧妙的思維方法值得我們很好學習,我們更需要學
習科學家們科研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
設計意圖:感受科學發現過程,提高學生探索求實的科學素養。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實驗探究的原則和方法。
問:我們剛剛學習過了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1880年實驗證明光合作用場所是葉綠體。那么同學們回憶第二章學習過葉綠體亞顯微結構,分析比較葉綠體中哪些結構與光合作用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請一學生上臺對著細胞掛圖講述細胞中葉綠體的結構設計意圖:鞏固已學知識。
3、葉綠體中色素:教師展示葉綠體亞顯微結構圖幫助同學回憶,用幾分鐘講述實驗六“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原理、實驗結果。
學生活動:學生4人一組完成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設計意圖:認識實驗探究過程都必須依據一定的科學道理。體驗合作學習過程。
學生實驗結束后,教師可給學生演示葉綠體的色素吸收光譜的現象。方法是:用紅、橙黃、綠、藍紫色的薄膜,分別遮住同一光源。把盛有葉綠體的色素提取液的試管,分別放在紅、橙黃、綠、藍紫色光前、讓學生觀察這些光透過色素提取液的情況?擅黠@地看到紅和藍紫色光透過的較少(暗),橙黃和綠色光透過的較多(亮)。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現象,得出葉綠體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在此基礎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譜曲線,引導學生分析曲線含義,總結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點。
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⑴知識方面
闡明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及分離定律。
、魄楦袘B度與價值觀方面
體驗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和創新思維。
⑶能力方面
運用分離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象。
二、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子解孟德爾遺傳規律,以及各種不同形狀的組合所產生的子代所表達的相關性狀。本課還安排有一個學生實驗,一是觀察與思考,二是分組討論。鑒于本實驗比較繁雜難懂,所以必須督促學生做好課前預習。
三、學情分析:
實驗課是對原有知識的實際應用,學生操作起來可能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借助于多媒體課件以及實際操作等手段把整個實驗流程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本課之前學生已經結合實驗參考書進行了自學,自學過程中一定產生了疑問和困惑,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展示實際操作的成果,提出并解決疑惑,在了解學生實際運用和操作的基礎上,敏銳地發現生成性問題,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課前自學獲得的知識結構完整化、邏輯化、系統化,并能在一定范圍內遷移應用。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對分離現象的解釋,闡明分離定律。
(2)以孟德爾的遺傳實驗為素材進行科學方法教育。
(3)運用分離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象。
2、教學難點
。1)對分離現象的解釋。
(2)假說——演繹法。
五、教學方法:
分組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六
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同源染色體、四分體、減數的概念;能說明精子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能模擬出精子形成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
2、通過觀察圖片、動畫,提高識圖、繪圖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減數過程中染色體形態數目發生一系列規律性變化,了解生命是運動的、有規律的。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減數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過程。
難點:模擬減數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
三、教學過程
。ㄒ唬毓手,導入新課
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回憶有絲各時期的特點并播放有絲多媒體課件,教師總結出有絲重要的特點是遺傳物質復制后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的結果是子細胞中染色體數與親代細胞一樣。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圖片,圖示有性生殖的過程。設疑:正常人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有46條(23對),由學生嘗試把圖中受精卵、精子、卵細胞的染色體情況標出。
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歸納:生物體是保證前后代染色體數目的恒定,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必須減少一半,即通過減數而非有絲。
。ǘ﹦赢嬔菔荆餐骄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初步了解減數的相關信息(以精子的生成為例)。
問題:減數的概念,場所和結果;產生精子的原始細胞即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之后繼續設疑:精原細胞在減數過程中,染色體是怎樣減少一半的?又是減少了怎樣的一半?學生根據有絲的知識發表自己的猜想。
教師肯定學生的猜想,動畫演示精子形成的全過程。
設疑:減數是怎樣進行的,染色體數目是如何減少的呢?減數過程中,染色體發生了哪些行為變化呢?
1、動畫演示:精原細胞形成初級精母細胞過程。
學生觀察分析減數次間期精原細胞變為初級精母細胞時染色體的行為變化,了解染色體數量和DNA含量變化情況。
2、動畫演示:同源染色體聯會時的動態變化和四分體形成過程。
提問:減數次前期初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最顯著的變化是什么?配對的是怎樣的染色體,圖中有幾個四分體?點拔學生總結出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的特點。
3、動畫演示:減中期四分體排列在赤道板上,減后期同源體分離。
提問:減中期和后期染色體發生了怎樣的行為變化?同源染色體能否有另一種分離情況?學生總結歸納表述。
4、動畫演示: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教師點拔:一個精原細胞只能發生其中的一種形成二種類型的精子,多個精原細胞,各種情形都能發生因而產生的精子具有多樣性
5、動畫演示:次級精母細胞形成過程。
提問:次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數與初級精母細胞相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次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減少了怎樣的一半?學生分析次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數目、DNA含量,染色體特點(無同源染色體,有染色單體)。
提問:次級精細胞會以怎樣的方式進行減數第二次?染色體數還會再減半嗎?學生預測減數第二次。
6、動畫演示:次級精母細胞到精子的過程。
提問:精細胞中染色體數目,DNA含量,染色體特征與精原細胞相比有什么變化?為什么精子壽命很短?精子還能再嗎?
總結:精子形成需要經過變形,丟棄大量細胞質,僅保留了細胞核和極少量細胞質,所以精子壽命短,精子不再,因此減數無細胞周期。
7、再完整播放一遍減數全過程,引導學生總結減數過程:提問:減數兩次各時期細胞名稱是什么?染色體有哪些行為變化?
。ㄈ﹦邮煮w驗,形成概念
引導學生用橡皮泥模擬減數全過程,加深對減數過程的理解。
之后提問:什么是減數?學生分析進行減數的生物、細胞、時期、過程、結果,從而總結出減數的概念。
(四)小結作業,課外延伸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所學。課下請學生歸納形成配子的細胞(減數)的過程與特點。
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上
2、說出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3、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
二、教學重難點:
1、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是重點
2、說出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是難點
三、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求同存異討論教學、自學指導法
六、教學過程:
。ㄒ唬⒔M織教學,穩定學生的情緒
。ǘ、引入新課:
問題:1、病毒是不是生物?
2、病毒在細胞外不具備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它是怎么復制的呢?
3、冠狀病毒在哪些細胞里面復制?
。ㄈ、問題討論:
1、瀏覽PPT上病毒的圖片以及相關資料:
2、組織學生進行思考討論并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3、總結:小結上的內容,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在細胞外表現不出生命特征,說明細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細胞的任何一部分脫離了細胞就不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質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問題:細胞能表現出哪些生命活動呢?指導學生閱讀資料并進行小組討論活動。
。ㄋ模、分析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征。學生自學資料并思考討論
實例一:草履蟲除了分裂和運動,還能攝食、排泄、生長、應激;
實例二:精子和卵細胞作為橋梁,胚胎發育與細胞的生長、分裂、分化有關系;
實例三:縮手反應的結構基礎,強調多重分化細胞之間的協調合作;
小結:細胞是生命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一個細胞能完成各種生命活動;多細胞生物是在細胞生命活動的基礎上實現各種的生命功能;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細胞。
(五)、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1、快速閱讀并速記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找學生上黑板板書這九個層次:
2、依次講解生命系統的幾個層次,尤其是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的概念
3、強調單細胞生物,高等植物的生命系統結構層次與動物的區別
小結:生命系統的宏觀結構層次為生物圈,微觀層次為細胞,各層次都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但彼此又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各層次之間緊密聯系互相配合成為一個整體。
七、本節小結:
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都離不開細胞,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八、教學反思:
1、內容熟悉,能抓住重難點,條理清晰
2、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高一生物必修一教案(精選6篇)】相關文章:
高一必修一《雨巷》教案11-25
高一語文必修三教案08-26
高一語文必修二《邊城》教案09-26
高一語文《前方》必修4教案12-29
高一必修二語文詩經氓教案11-30
高一語文必修2《離騷》教案12-03
高一必修作文07-12
《我心歸去》)高一語文必修一教案09-27
高一語文必修一《我心歸去》教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