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都江堰》教案設計

時間:2023-09-20 11:55:22 德燊 高一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都江堰》教案設計(通用10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都江堰》教案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都江堰》教案設計(通用10篇)

  《都江堰》教案設計 1

  【教學目標】

  1、理清作者的思路(文章脈絡);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2、理解文本通過寫都江堰來些李冰、寫文化精義的啟示和反思。

  3、品味富有意蘊的語句。

  【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對李冰父子為政思想的評論,體會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蘊。

  2、品味作品中含義豐富的句子,并加以闡釋。

  【教學方法】

  誦讀法 點撥與探究結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都喜歡游覽名勝古跡,是什么吸引了我們呢?文物也好,古跡也好,都寓含著一種精神,一種文化,正是這種精神、文化吸引著我們。今天我們就隨著余秋雨去暢游《都江堰》,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蘊。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

  余秋雨,1946年生,當代散文作家,藝術理論家。浙江余姚人。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借我一生》、《秋雨散文》等。

  三、都江堰簡介及李冰(多媒體)

  都江堰,在四川灌縣西北岷江中游,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至今仍然連續使用,仍發揮巨大效益的渠。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當于現在的專員,或大于專員,小于省長),他為民造福,排除洪災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體工程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達到了引水灌田、變害為利。

  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一)給每個部分寫一個標題

  第一部分:最激動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價值)

  第二部分:最馴順壯麗的景觀(都江堰的魅力)

  第三部分:最貼近蒼生的偶像(魅力的締造者)

  (二)具體研習

  探究第一部分

  1、 ⑴第一段在本部分有什么作用?

  明確:揭示主旨,總領下文

 、票静糠种饕\用了什么手法?歸納本部分大意。

  明確:用長城和都江堰對比說明都江堰是中國歷 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

  2、從文中找出作者從哪些方面將長城和都江堰進行了比較。

  明確:

  1)修建年代

  2)規模大小

  3)社會功用

  4)形象

  5)影響

  6)文明特點

  3、作者為什么用長城來和都江堰作比較?

  明確:作者認為都江堰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工程,為了更生動清晰地說明這一點,采用比較或對比手法是必要的,這就需要選擇同樣稱得上偉大的工程來作參照物。選擇長城,不僅因為它的修建時間與都江堰相近,而且更因為長城的知名度高于都江堰。在一般人看來,長城無論如何要比都江堰有價值得多,而作者的看法恰恰相反,所以作者選擇長城來與都江堰相比,文章的新意由此而生。正是在長城文明的映襯下,都江堰文明的特質更為鮮明地顯現了。

  探究第二部分

  1、 開頭,作者并沒有直接切入對都江堰的描寫,而是宕開一筆,寫去之前的心理,運用了什么手法?

  明確:欲揚先抑

  2、讀第9自然段,從中找出可概括都江堰的水的特點的三個詞語。

  明確:喧囂、咆哮、強悍

  3、作者寫水的真正意圖是什么?

  明確:作者寫水,真正的意圖是寫水背后的人,寫充滿自信爽利地馴服自然的人。

  4、本自然段對下文有什么作用?

  明確:為人物李冰的出場做鋪墊

  小結:本部分寫都江堰景觀。作者把實寫水流的宏大氣勢與抒寫自己魂銷魄奪的感受交融起來,著力在水流的強悍與規整、撒野與馴順上潑墨鋪排,描繪出震撼人心的壯麗畫卷。強悍撒野,可見水性兇蠻,工程艱險;規整馴順,可見治水人氣度手段不凡,也是化害為利的形象體現。這樣,就突出了都江堰水流的獨特魅力。字里行間激蕩著對都江堰的熱愛及對李冰的敬慕的感情。

  探究第三部分

  1、怎樣理解“兩種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

  2、既然“沒有證據可以說明李冰的政治才能”,為什么還說“因有過他,中國也就有過了一種冰清玉潔的政治綱領”?

  3、“那把長鍤,千年來始終與金杖玉璽、鐵戟鋼錘反覆辯論”的含義是什么?“他失敗了,終究又勝利了”又指什么?

  4、概括李冰的偉大精魂:為民造福,守住民心。

  (三)總結

  與其說《都江堰》是在寫都江堰,不如說是在寫李冰;與其說是在寫李冰,不如說是在寫一種文化。確切地說,是通過都江堰工程來審視李冰,通過李冰來體悟文化精義。

  堰的功用——堰的形象——創建者的精神

  五、拓展:體會以小見大

  “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這句話道出了現代散文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以小見大。那么什么是以小見大呢?課文《都江堰》即是采用了以小見大的方法,通過對都江堰的感悟來表現作者對社會文化的獨特思考。你是否還能舉出其他運用這個方法的文章?

  《都江堰》教案設計 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識記作家及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1.閱讀文本,理清文章的寫作脈絡,整體把握文本結構。

  2.理解文本通過寫都江堰來些李冰、寫文化精義的啟示和反思。

  3.學習文中對比手法的應用。

  4.品味作品中具有深刻含義的句子。

  情感態度與價值:

  體會文中蘊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作者對李冰父子為政思想的評論,體會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蘊。

  2.品味作品中含義豐富的句子,并加以闡釋。

  【最優學法】

  1、本文篇幅較長,但卻以標題形式將文本劃為四大部分,在整體把握文意時應先了解標題的作用,并逐個概括標題大內容,從而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點。

  2、通過抓住文段的中心句,來概括文段的內容和文章主旨。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都喜歡游覽名勝古跡,是什么吸引了我們呢?是風景嗎?不全是,吸引我們的更多的是當地的美麗的傳說與相關的故事,而在所有這些后面都寄托著一種精神。文物也好,古跡也好,都寓含著一種精神,一種文化。打開我們的美術鑒賞這本書,同學們揮發現有關建筑方面的圖畫,介紹某種建筑隊特點和意蘊,這就是建筑文化。如果說故宮是皇權政治的符號,那么周莊則代表平民生命的形態;如果說布達拉宮是虔誠宗教崇拜意識,那么揚州個圓則是淡泊雅致文人情懷;如果說天一閣能讀出文化保存和流傳的悲壯,道士塔能讀出文明北銷毀的悲哀,那么讀了都江堰,你又有何感受呢?它的文化精義又是什么?今天在這個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日子里,就讓我們一起走近余秋雨,走進四川灌縣,去感受都江堰的精神意蘊。

  二、介紹余秋雨及總結其文化散文的特點

  余秋雨穿行于歷史文化的時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詢中遴選、體悟著傳統文化與人文精神!抖冀摺肥俏幕斡,作者對歷史文化遺跡都江堰與長城進行了對比,用現代文化意識觀照歷史文化蹤跡,給古老的物象與峻偉的山水賦予了靈性,賦予了哲理意蘊。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李冰父子不期留名卻流芳千古。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鮮明,語言酣暢、靈動,給人以審美的多維享受。余秋雨,1946年生,當代散文作家,藝術理論家。浙江余姚人。在家鄉讀完小學候到上海讀中學和大學,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至今。在海內外出版過史論專著多部,曾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榮譽稱號。做過幾年學院院長,辭職后潛心寫作,在繁多的頭銜中比較重視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一職,因為這個學會由全上海各大雪的寫作教授們組成,專門研究寫作是怎么一回事。

  余姚有河姆渡文化遺址,有被國際陶瓷學術界稱為舉世罕見的露天青瓷博物館的越窯所在地――上林湖;余姚還產生過王陽明、黃宗羲、朱舜水等著名歷史人物,余秋雨就生長在這養一塊文化積淀深厚的土地上,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借我一生》《秋雨散文》等,其中《文化苦旅》先后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余秋雨的散文敘述風格宏大。這種敘述風格包括:寬泛的題材(文學的、藝術的、歷史的、社會的),深厚的內容(知識的、文化的、審美的、學術的),精巧的結構(人文景觀+歷史故事+現代性批判+文化感傷)和一種貴族氣質(自信、理性、從容、智慧),即以游記的方式進行,將“人、歷史、自然” 交融在一起,

  對中國文化的回顧和反思,被人們稱為 “文化散文” 。

  三、都江堰簡介及李冰

  都江堰,在四川灌縣西北岷江中游,古時曾在都安縣境內,稱為都安堰,宋元以后稱都江堰,使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至今仍然連續使用,仍發揮巨大效益的渠。發源于岷江,岷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條較大的支流,每當春夏山洪暴發之時,江水奔騰而下,從灌縣進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狹窄,古時常常引起洪災,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灌縣岷江東岸的玉壘山又阻礙江水東流,造成東旱西澇。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當于現在的專員,或大于專員,小于省長),他為民造福,排除洪災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體工程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達到了引水灌田、變害為利。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協助下,邀集有治水經驗的農民,對岷水東流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在無火藥(火藥發明于東漢時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間)不能爆破的情況下,他以火燒石,使巖石爆裂(熱漲冷縮的原理),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終于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李冰父子率眾又在離玉壘山不遠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裝滿卵石的大竹籠放在江心堆成一個狹長的小島,形如魚嘴,岷江流經魚嘴,被分為內外兩江。外江仍循原流,內江經人工造渠,通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為了進一步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在分水堰與離堆之間,又修建了一條長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為了觀測和控制內江水量,又雕刻了三個石樁人像,放于水中,讓人們知道“枯水(低水位)不淹足,洪水(高水位)不過肩”。還鑿制石馬置于江心,以此作為每年最小水量時淘灘的標準。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好為陸!(《華陽國志》)目前灌溉面積超過一千萬畝。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巖寺等。都江堰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國游人,其中有些是水利專家。有的水利專有他細觀看了整個工程的設計后,都對它的高度的科學水平驚嘆不止。比如飛沙堰的設計就是很好地運用了回旋流的理論。

  李冰,戰國時期水利家,約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詔王任為蜀郡守他征發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多項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為著名,他海主持了鑿平青衣江的溷崖(四川夾江縣境內);治導什更縣的洛水何邛崍等縣的汶井江;又穿廣都(今雙流縣境)鹽井諸陂池等工程。見(《華陽國志·蜀志》)

  對比都江堰和長城,指出兩處歷史文化遺跡的本質區別。

  1、寫都江堰工程之壯觀,贊美了2000年前人類文明的偉大創造力。

  2、由物及人,贊美李冰父子為民造福的實業精神。

  四、名家點評

  馬力:余秋雨散文之所以在當代中國,包括港臺地區,擁有巨大的讀者群,而且屢屢高懸于海內外暢銷書之榜首,……余氏散文創造性地在歷史與文學之間找到了契合點,在文化學者與人民大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在歷史與現實之間、現實與理想之間,縱橫捭闔地進行了富于時代意義的思想馳騁。他是我們這個時代里真正被大眾認可的作家、學者。《余秋雨現象批判——也是一種遺憾》

  五、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讀課文,了解內容。

  (1)正字音

  頹壁殘垣(yuán) 驚悸(jì)庇護(bì)修繕(shàn)卑處一隅(yú) 魅力(mèi) 強悍(qiáng hàn)鐵戟 (jǐ)遴選(lín) 韜略 (tāo) 怦然心動(pēng) 詰問(jié)儺戲(nuó) 袞袞(gǔn)諸公

  多音字

  (píng)屏風 屏障 (jìng)勁拔 勁敵(bǐng)屏除屏息 屏營(jìn)干勁 勁頭

  (2)積累詞語

  眾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視這。

  膜拜:跪在地上舉兩手虔誠地行禮。

  圭臬:指圭表,比喻準則或法度。

  煥然:形容有光彩,如煥然一新。

  渙然:形容嫌隙、疑慮、誤會等完全消除,如渙然冰釋。

  2、梳理文章脈絡

  本文篇幅較長,但卻以標題形式將文本劃為四大部分,請同學們瀏覽各部分內容,劃出各部分的中心句,然后給每部分加上一個小標題。

  第一部分: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第二部分: 這里的水卻不同,……但股股疊疊都精神煥發,合在一起比賽著飛奔的力量,踴躍著喧囂的生命。這種比賽又極有規矩,……也許水流對自己的馴順有點惱怒了,突然撒起野來,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這樣越是顯現出一種更壯麗的馴順。

  第三部分:但因有過他,中國也就有過了一種冰清玉潔的政治綱領。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會消散,李冰的兒子會代代繁衍。轟鳴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遺言。

  第四部分:實實在在為民造福的人升格為神,神的世界也就會變得通情達理、平適可親。儺戲本來都以神話開頭的,有了一個李冰,神話走向實際,幽深的精神天國,一下子帖近了大地,貼近了蒼生。

  標題:

  一、都江堰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工程。

  二、都江堰強悍,規整而又馴順的水。

  三、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的精魂。

  四、都江堰的精魂代代相傳。

  3、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通過寫自己游覽都江堰和二王廟表達作者深刻的歷史反思和文化反思,對李冰精魂、文化內涵的理解和感悟,也體現了作者對承傳這種精神的樂觀和對膜拜這種精義的欣慰。

  3、品讀課文

  (1)瀏覽課文第一部分,

  找出文中寫都江堰的關鍵句?梢宰プ∫韵玛P鍵語句:

 、傥乙詾,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陂L城當然也非常偉大……為我們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種人類意志力的驕傲。

 、圩屓巳硇牡赝度雽v史、對歲月、對民族的巨大驚悸,感覺就深厚得多了。

  ④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長城的數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經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工程。

 、菀虼,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

 、揲L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

 、唛L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只知貢獻。

  ⑧它,就是都江堰。

  (ⅱ)思考:在這一部分主要采用了對比手法,從多方面進行比較,那個方面是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為什么?

  作者從修建時間、社會功用、延伸舉例、文明特征諸方面將長城與都江堰作比較,其中社會功用方面大比較釋最根本最重要的。這不僅因為延伸距離。文明特征等方面大內容依附于社會功用,而且因為對社會功用的評價使文章的核心內容,這里是在為第三部分展開文化反思張本,所以重在社會功用比照兩大工程,從而表達了作者的見解:“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ⅲ)概括本部分的主要內容。

  由此我們可以分析出,文章以長城入手,作好鋪墊,引出都江堰;文章對長城與都江堰及其文明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對比,以突出文章主旨,從而表現了都江堰是一種靈動的文明,是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作者開門見山,提出觀點。

  (2)美讀課文第二部分。

  (ⅰ)美讀課文第二段,應讀出“聞其聲”的層次感;美讀第三段,要傳達作者緊張喜悅豪邁贊嘆的豐富感情。

  (ⅱ)作者通過描寫都江堰強悍而又馴順的水,表達了作者的感情怎樣?

  這一部分主要寫都江堰的水,突出了水流的宏偉氣勢,強悍和規整。寫水強悍撒野,以見其兇瞞,說明工程艱險;水的規整馴順,則見治水人的氣度手段不凡,將水化害為利。字里行間激蕩著作者對都江堰的熱愛和對李冰的敬慕的感情,蘊含著對都江堰巨大社會功用的贊嘆。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運用上節課的方法自讀課文,品味作品深厚的文化內蘊

  教學過程:

  1、品味文中含義豐富的句子。

  (1)請同學們劃出文中含義豐富的句子。

  (2)小組討論交流。

 、偃绻f,長城占據了遼闊的空間,那么,它卻實實在在地占據了邈遠的時間。

  提示:長城的美在于規模宏大,氣勢的宏偉,給人一種巨大的驚悸,但時過境遷,它的社會功用早已廢弛,而都江堰,卻直到今天依然在造福人類,給無數民眾輸送汩汩清流,滋潤濡養了天府之國,永久性的灌溉了中華民族。所以說它的美具有長久性。

  ②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只知貢獻。

  提示:“靈動的生活”是指都江堰直到今天依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并將一直延續下去。將都江堰比喻為鄉間母親,顯示了它不炫耀、無所求、默默地奉獻的精神。這一比喻生動形象的地刻畫出都江堰的本質特征:它像母親一樣滋潤和濡養著中華民族。

  ③這里明顯地出現了兩種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來,政治的含義是浚理,是消災,是滋潤,是濡養,它要實施的事兒,既具體又質樸。

  提示:參考課文第三段和第九段,政治走向,在這里指與政治理想相關聯的實施政治的方案。一種是一些官場丑類的政治走向,他們或無所事事,無所專政,根本無視百姓的疾苦,或互相傾軋,玩弄權謀,不惜置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另一種是李冰的政治走向,即擁有利民富民的胸懷與責任感,認定在旱澇成為百姓最大禍患時,治水就是最大的政治,政治家就應該成為水利家。顯然持第一種政治走向,隨之而來的是死氣濁味乃至腥風血雨;而正是基于第二種政治走向,都江堰才得以矗立在四川大地上。

 、軟]有證據可以說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過他,中國也就有過了一種冰清玉潔的政治綱領。

  提示:從表面看,李冰顯示的只是水利方面的才能,但是當治水成為政治家的首要任務時,政治家對水利工程的傾力投注就成了一種晴明的政治,政治家在水利工程上的實績就成了他的第一政績。因此,當李冰出于利民富民的考慮而要求自己成為水利家的時候,它確實是向世界宣告了一種冰清玉潔的政治綱領。

 、菟强な,手握一把長鍤,站在滔滔的江邊,完成了一個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長鍤,千年來始終與金杖玉璽、鐵戟鋼錘反復辯論。他失敗了,終究又勝利了。

  提示:這種政治辯論,就是兩種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的辯論,就是兩種政治綱領的辯論;李冰手中的長鍤說:政治要做事兒,既具體又質樸,就是要像長鍤這樣為百姓消災,給百姓濡養;金杖玉璽和鐵戟鋼錘自責在為權勢、征戰和鎮壓辯解。他失敗了,因為千年政治是站在另一邊,他終又勝利了,因為在今天的中國長鍤象征樸素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利民富民的政治路線和政治的政治品質,不但為世人首肯,而且與當代社會學政治發展的基本思想相通,與當代社會所要求的人格品質相融,從而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

 、匏倪@點學問,永遠水氣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卻早已風干,松脆得無法翻閱。

  提示:其一,因為他的這點學問是水利界的重要成果,說“水汽淋漓”顯得形象生動。其二,是為了與厚厚的典籍“風干松脆”對舉。這里的典籍,是另一種政治綱領的代名詞,它們貌似堂皇威嚴,卻早已腐朽不堪,失卻了活力;而李冰的學問,滲透著利民富民的不休思想,造就了都江堰的輝煌,當然“水氣淋漓”。

  ⑦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

  提示:大愚大拙似說李冰極不擅長無所專政或蠅營狗茍的為官之道,而只是具有田間老農的思維;大智大巧是說政治家正是由于具有了田間老農的思維,才具備了可貴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才有了民本思想,從而能夠清晰而透徹地關照人類生存的重大問題。

 、嗨蕴镩g老農的思維,進入了最澄徹的人類學的思考。

  提示:田間老農的思維,是李冰治理故講演的出發點:人活著,必須要有清泉和米糧,要想達到治理的目的,就必須使人民富足。他的治理就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落實到實實在在具體的工作上,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智慧的。

  ⑨這個設計竟然沒有遭到反對而順利實施,只能說都江堰為自己流瀉出了一個獨特的精神世界。

  提示:都江堰矗立著李冰的精魂,營造著一種為民造福的浩蕩氛圍。在這種強大精神的投射下,李冰雕像置于水中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甚至不應或不該有其他選擇,因為只有這樣才符合李冰的心愿,才不悖李冰的精神。在官僚權貴們死后也要榮華富貴這種層層相因的腐朽觀念的襯托下,李冰死后的歸宿的確令人耳目一新。我們應當感謝那位漢代水官,是他將李冰的生命延續了,是他將李冰的利民富民的精神表現到了極至。這樣都江堰不但流瀉著馴順的江水去豐富物質世界,所展現的精神世界,也是樸實清新獨特高格的。

  ⑩在這里,我突然產生了對中國歷史的某種樂觀。

  提示:李冰通過轟鳴的都江水傳達的遺言是:政治家應當完全拋棄一己私利,盡心盡意地去為百姓謀福利,中國歷史上有這樣杰出的人物,這樣璀璨的精神,當然值得驕傲,當然應當產生某種樂觀。另一方面,作者相信這個遺言會長留人間,李冰的精魂不會消散,繼承其精魂者會代代繁衍,這當然是更加值得樂觀的。

  2、李冰精神的實質是什么?

  為民造福 務實求真 淡泊名利 貼近蒼生

  3、是如何來表現這些內容的?

  對比手法的應用。第一部分把都江堰與長城作比較,突出都江堰的偉大:默默地永久性的灌溉中華民族,滋養中華文明;第二部分通過作者看到都江堰前后心情的變化,來突出都江堰水強悍的生命力;第三部分將李冰與其他封建官僚作比,比出李冰人格的魅力,將長鍤與金杖玉璽、鐵戟鋼錘對比,彼處長鍤的守持,即將治水經驗與后后的典籍作對比,比出治水經驗的長久生命力。

  本文無處不在對比,形成文章的骨架,將都江堰雕刻成一座文化紀念碑,精神的豐碑,歷史因它而閃光,今人因它而自豪,它不僅滋潤了中華大地,也流淌著中華文明,光照千年,啟迪后人。

  4、概括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點。

  同學之間講述自己讀過的余秋雨文化散文,談談自己的感受,式概括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點。

  5、布置作業:

  考查你附近的名勝古跡或民居建筑,探尋其中蘊含的文化精神,寫一篇短文,與同學交流。

  《都江堰》教案設計 3

  一、教材依據

  魯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 第7課《都江堰》

  二、設計思想

  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和新課改的精神,體現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教育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思考、討論、表達形成自己的見解,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分析文章,體味作者蘊藏其間的文化思考,拓展形象思維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及都江堰的有關知識,掌握本課的重點字詞

  2、理清作者思路,品味富有意蘊的語言,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過程與方法:

  1、學習作者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來展示文本內容的表達技巧

  2、通過誦讀,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富有意蘊的語言,提高對語言的感受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

  領會并感受作家對都江堰特殊文明和中華文明的情感體驗,體會作家深邃的文化思索,和從文化視角對歷史文化、人類文明的反思與審視。

  四、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文本富有意蘊的語言

  五、教學難點

  體味作者對文化的深邃思索和審視,感悟文章博雅的文化內涵

  六、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歷史情懷不獨讓人享受學問,而且享受遼闊的空間和邈遠的.時間,享受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悠悠歲月史,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浩瀚的文化,一經作家巨筆的浸潤便產生一種超常的力度和亙古未有的高度。余秋雨作為以為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學者穿行于歷史文化的時空隧道,在探尋中遴選,再遴選中關照,在關照中體悟,在體悟中傳達,用現代文化意識關照歷史文化遺跡,反思傳統文化,構建宏闊的人文精神。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余秋雨筆下的《都江堰》來體味蘊涵其間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體會文化散文獨有的文化特質。

 。ǘ┙忸}

  1、作者簡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家,散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戲劇理論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霜冷長河》《山居筆記》《行者無疆》等。

  2、★介紹都江堰(展示課件)

 、賵D片和視頻展示其氣勢。

  ②文字介紹: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紀,位于四窗成都平原西部的岷山上,是戰國時期秦國太守李冰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 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稱為古代水利建設的燦爛明珠。它由分水嶺、引水口和泄洪堤組成。

 。ㄈ┱w感知

  1、在預習的基礎上,速讀課文,讓學生概括各部分內容。

  方式:

  學生自己先擬定小標題然后討論交流。

  明確 :

 、俣冀叩膬r值

 、诙冀叩乃畡

 、劾畋缸拥脑u價

 、芾畋缸拥挠绊

  2、找同學用恰當的語句來表述整篇文章。

 。ㄋ模┭辛曃谋

  (1)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設疑:

  1、作者為什么說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2、這部分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

  3、作者又從那些部分來進行對比的?

  學生討論并自由發言。

  學生討論后教師明確:

  作者用了對比的寫作方法,把長城和都江堰進行了對比。從年代上,規模上,功用上,形象上,氣質上,影響上和結果上進行了對比,它的價值要比長城大,所以作者說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都江堰》教案設計 4

  【教學目標】

  1.識記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了解余秋雨散文的特點;

  2.理清本文的寫作脈絡,把握文章的結構;

  3.體會本文蘊涵的文化意蘊,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結構。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李冰父子為政思想的評論,體會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蘊。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我們都喜歡游覽名勝古跡,是什么吸引了我們呢?是風景嗎?不全是,吸引我們更多的是當地美麗的傳說與相關的故事,而在這些傳說與故事的后面都寄托著一種精神,一種文化(請同學列舉名勝古跡及其相關的故事和傳說),F在,我們一起去領略都江堰獨特的文化魅力。

  二、相關知識介紹

  (一)作者簡介:余秋雨,1946年生,當代散文作家,藝術理論家。浙江余姚人。著有學術專著《中國戲劇史述》、《戲劇理論史稿》等,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借我一生》、《秋雨散文》等,其中《文化苦旅》先后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上海市出版一等獎。

  (二)文化散文:在散文寫作中引入關于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并以此作為關注現實的重要方式。將“人、歷史、自然”交融在一起,對中國文化進行回顧和反思,被人們稱為“文化散文”。

  (三)都江堰簡介及李冰。

  1.都江堰,在四川灌縣西北岷江中游,古時曾在都安縣境內,稱為都安堰,宋元以后稱都江堰,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附:都江堰示意圖)

  2.李冰,今山西運城人,是戰國時期的水利家,對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年)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縣)岷江出山口處主持興建了中國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來。

  三、解讀課文

  (一)

  1.請學生朗讀第一部分。(用一個短語的形式概括這部分內容)

  2.標題:工程的偉大與不朽。

  3.運用的寫法:對比。

  (1)角度:修建時間、規模、社會功用、歷史、文明特征。

  (2)目的:從各種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長城的區別,讓人們認識到都江堰的偉大(注意:并沒有否定長城的偉大)

  (3)結論:第一段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中心句)

  4.總結:由此我們可以分析出,文章以長城入手,作好鋪墊,引出都江堰;文章從長城與都江堰的不同角度進行了對比,以突出文章主旨,從而表現了都江堰是一種靈動的文明,是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

  (二)

  1.請學生朗讀第二部分。(用一個短語的形式概括這部分內容)

  2.標題:水流的強悍與馴順。

  3.提問:作者怎樣描寫都江堰強悍而又馴順的水,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這一部分主要從聽覺、感覺、視覺來寫都江堰的水,突出了水流的宏偉氣勢,強悍和規整。寫水強悍撒野,以見其兇蠻,說明工程艱險;水的規整馴順,則見治水人的氣度手段不凡,將水化害為利。字里行間激蕩著作者對都江堰的熱愛和對治理人敬慕的感情,蘊含著對都江堰巨大社會功用的.贊嘆。(并找出其中排比句說說其作用。)

  4.提問:這部分運用什么寫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體會作者緊張喜悅豪邁贊嘆的豐富感情。)

  明確:先抑后揚的寫法。作用:引發好奇,感情鋪墊,引發震撼。

  5.總結:同學朗讀第二部分第二段,體會作者此刻感情。

  第二課時

  導入

  如此激動人心的都江堰,這樣富有魅力的水,究竟是誰,賦予了它無盡的生命,千百年來唱著動人的歌?一個遙遠的看不見面影就把歷史的厚度和滄桑推到了我們的面前,讓我們走進了李冰生活的那個時代,感受歷史給予我們的那份凝重和激蕩。

  (三)

  1.請同學默讀第三部分。(用一個短語的形式概括這部分內容)

  2.標題:李冰的智慧與精魂。

  3.第三部分寫李冰,如何寫的?(對比)

  明確:

  (1)李冰其人:秦,蜀,郡守。

  行為:實踐。

  目的:浚理、消災、滋潤、濡養。

  品格:質樸、冰清玉潔。

  (2)實踐中的李冰。長鍤<——>金仗玉璽、鐵戟鋼錘。

 、匍L鍤:實踐,郡守;四川最大的困難是旱澇,所以要守住江水;——為民造福,守住百姓的心。

 、诮鹫逃癍t、鐵戟鋼錘——權力象征,政治武器,暴力工具。

  實踐內容:(先讓學生思考,結合實踐結果來回答)

  實踐結果:(用原文回答)

  失敗原因:治水的韜略很快被人替代成治人的計謀;灌溉的沃土時時成為戰場;沃土上的稻谷有大半充作軍糧。

  勝利原因:有什么樣的起點就有什么樣的延續。如何延續:舉例說明——漢代水官;今天,李冰的偉大精魂一直延續下去。——>李冰的偉大精魂:為民造福,守住民心。

  (3)體會作者的感情:(課文哪句可以看出作者此刻的感情?)

  向官場袞袞諸公詰問:活著或死了應該站在哪里?

  明確:立場問題:民心向背(此即實踐的核心內容)!撤N樂觀。

  4.找出這部分中擬人、排比句。(略)

  (四)

  1.請同學朗讀第四部分。(用一個短語的形式概括這部分內容)

  2.標題:影響的巨大與深遠。

  3.為何寫橫江索橋?明確:突出李冰的自信;

  李冰為何自信?明確:為民造福。

  自信的結果如何?明確:被人膜拜,成為神

  4.什么樣的是神?明確:實實在在為人民造福的升格為神。

  5.儺戲中的神變成了李冰意味著什么?(學生思考回答)

  參考:人們拜神的目的是祈福,神是老百姓的精神支柱。那么神的作用是為民造福。李冰的身份是官,父母官。父母官也是百姓的精神支柱。只有真正為百姓造福的父母官才能有資格成為神,成為百姓的真正的精神支柱。

  四、寫作特點(結合課文提示講解)

  1.現代目光和理性的評說;

  2.鮮明的對比;

  3.生動傳神洗練的語言;

  4.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5.敘議結合。

  五、小結(主旨)

  通過寫自己游覽都江堰和二王廟表達作者深刻的歷史反思和文化反思,對李冰精魂、文化內涵的理解和感悟,也體現了作者對承傳這種精神的樂觀和對膜拜這種精義的欣慰。

  六、作業

  1.熟讀課文并完成課后練習2(P235);

  2.課后閱讀《文化苦旅》。

  《都江堰》教案設計 5

  教學目標:

  1,學習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閱讀文化散文的技巧。

  2,體味作者的寫作意圖:活著或死了,到底應該站在哪里?

  教學重點:

  1,體味作者的寫作意圖

  2,揣摩語言

  教學難點:

  學習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閱讀文化散文的技巧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如果我們沒有讀到余秋雨的《都江堰》,我們會一直認為,偉大的奇觀、勝地肯定是類似世界八大奇觀的那些事物。可是,讀了這篇文章,或許你會有一些新的思索

  二、用短語的形式給每一部分擬一個小標題,概括文意。

  參考:最激動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魅力;魅力的締造者;貼近蒼生的神(最后一部分有難度,可以暫時放一放,等到講解到時再仔細揣摩)。

  三、解讀第一部分---最激動人心的工程

  1.學生回答第一個小標題。根據學生回答,分析是否掌握到位。如果有人把側重點放在單一的長城或者都江堰上,就說明沒有把握好。

  2.運用的手法:對比。

 。1)角度:規模、社會功用、歷史、品格。

 。2)目的:從各種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長城的區別,讓人們認識到都江堰的偉大(注意:并沒有否定長城的偉大)

 。3)結論:第一段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

  四、解讀第二部分都江堰的魅力

  這一段很明顯是結合上一段進行的,目的是告訴別人都江堰究竟是怎樣的美,怎樣的偉大。

  (1)手法:欲揚先抑,層層推進。

 。2)作用:引發好奇,感情鋪墊,引發震撼。

  (3)目的:本節最后一句: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

  第二課時

  五.解讀第三部分魅力的締造者:李冰父子

  如此激動人心的都江堰,這樣富有魅力的水,究竟是誰,賦予了它們無盡的生命,千百年來唱著動人的歌?那就是李冰父子。

  一句遙遠的看不見面影就把歷史的厚度和滄桑推到了我們的面前,讓我們走進了李冰生活的那個時代。

  1.李冰其人:秦,蜀,郡守。

  行為:實踐

  目的:浚理、消災、滋潤、濡養

  品格:具體、質樸

  --->冰清玉潔。

  2.辯論中的李冰。

  長鍤金仗玉璽、鐵戟鋼錘

  A.長鍤:實踐。

  守,

  a:郡守;

  b:四川最大的困難是旱澇,所以要守住江水;

  c:為民造福,守住百姓的心。

  B.金仗玉璽、鐵戟鋼錘:權力象征,政治武器,暴力工具。

 。1)辯論內容:(先讓學生思考,不用作答,先回答結果)

  (2)辯論結果:

  失。褐嗡捻w略很快被人替代成治人的計謀;灌溉的沃土時時成為戰場;沃土上的稻谷有大半充作軍糧。

  勝利:沒有人能活得這樣長壽。

 。3)勝利原因:

  有什么樣的起點就有什么樣的延續.

  延續:漢代水官、今天。李冰的偉大精魂一直延續下去。

  --->李冰的偉大精魂:為民造福,守住民心。

 。4)作者的思考:

  向官場袞袞諸公詰問:活著或死了應該站在哪里?---立場問題:民心向背(此即辯論內容)

  作者態度:某種樂觀。

  六.解讀第四部分――貼近蒼生的神

  思考:

  1,為何寫橫江索橋?

  明確:突出李冰的'自信

  2,李冰為何自信?

  明確:為民造福

  3,自信的結果如何?

  明確:被人膜拜,成為神

  4,什么樣的是神?

  明確:實實在在為人民造

  福的升格為神。

  5,儺戲中的神變成了李冰意味著什么?

  明確:人們拜神的目的是祈福,神是老百姓的精神支柱。那么神的作用是為民造福。李冰的身份是官,父母官。父母官也是百姓的精神支柱。只有真正為百姓造福的父母官才能有資格成為神,成為百姓的真正的精神支柱。

  6,結合現實

  《都江堰》教案設計 6

  你如何理解作家余秋雨筆下的李冰父子之間的關系呢?下面請欣賞網絡編輯為你帶來的余秋雨《都江堰》優秀教案,希望你能夠喜歡!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簡介作者。

  余秋雨,浙江人,1946年生,中國文化史學者、藝術理論家,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曾擔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有《藝術創造工程》等專著多種;著有散文集多本:《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等。

  三、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逐節閱讀,正音正句;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四、理清思路,研讀課文。

  整篇文章分三部分。

  先來研讀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共有六個自然段:

  第1自然段,以人們心目中已經成為定論的長城和都江堰作對比,開宗明義標明觀點,推出主題。

  第2自然段,寫長城之偉大。作者說長城不如都江堰,并不是否定長城。長城的偉大之處,主要在于它是“人類意志力的驕傲”,是久遠歷史和民族演化的見證。反過來,寫長城的偉大,也不會減低前面對都江堰的評價。

  第3、4、5自然段,具體對比長城與都江堰的不同。

  作者認為,都江堰在哪四個方面勝過長城?

  歷史更悠久,為民造福更直接,發揮作用的時間更長,今天仍然像最初那樣有價值。

  “灌溉”一詞既是實寫“都江堰”的水利功能,又比喻對民族人民的養育作用。第4自然段用一組排比句解釋“灌溉”的深層意義。

  第5自然段再以三組對比,從外在形象,象征意義,再到內在精神,對二者進行比較,以反復印證詠嘆的筆法贊美都江堰,支持文章的觀點。

  第6自然段,用短句,并另起一行。目的是推出并強調主角。

  小結:第一部分,用長城做對比,說都江堰是“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

  第二部分:

  第7自然段,寫以前心目中的都江堰,“只是一個水利工程”,根本沒放在眼里。

  這是運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是欲揚先抑,為后來的“發現”做鋪墊。與第一部分結尾盛贊并隆重推出“都江堰”又形成反差,使文章產生起伏懸念,引人人勝。

  第8自然段,寫走進都江堰的過程。這一段寫得細致、真切、傳神。

  是從哪些感覺角度來寫的?

  先是視覺“草木茂盛”,再是觸覺“漸覺滋潤”,再是直覺、聽 覺、第六感覺,最后是心理感應。終于全身心地被震撼。

  “吸去”一詞寫出了對都江堰精神的高度認同。難怪作者極力稱贊。

  第9自然段,寫在都江堰的所見所感。重點是寫都江堰的水。

  作者運用了那些修辭方法?

  作者先與海水對比,寫了都江堰的水:既是“精神煥發”,“踴躍著生命”,又“極有規律”。

  然后用了擬人的手法,講都江堰的水如何有規律。作者強調這里的水“有規律”,正是為了寫都江堰的獨特作用,進而寫建造都江堰的人。在這里,作者沒有用“設問”的手法,卻暗中提出了一個問題,自然過渡到都江堰的建造者。

  小結:第二部分,寫偶然發現都江堰之美,并為它折服。

  第二課時

  一、繼續研讀第三部分,把握李冰形象。

  第三部分:與歷史上其他類型的為官之道相比較,對李冰父子興修水利的業績和歷史地位給予高度評價。

  (一) 討論: 第10一24自然段中,第10、14、19、20、24自然段高度評價李冰的貢獻,哪些貢獻?

  其他自然段均用對比方法肯定了李冰父子的做法,哪些做法?

  第11自然段,用李冰的“毫不惹人注目”與其他顯赫官僚比較;

  第12自然段,用李冰以實踐科學為民“消災、濡養”的政治理念,同不學無術的官僚理念比較;

  第13自然段,用現代一個有作為的市長來類比幾千年前的李冰;

  第15自然段,用李冰修建水利工程的實干形象,同追求虛名、富貴、權勢的當權者比較;

  第16自然段,用李冰繪制水系圖譜,同現代的偉大發明比較;

  第17自然段,用李冰樸實的治水經同看上去浩繁實際可能無用的“典籍”比較;

  第18自然段,用李冰對建設事業的投人同一些人熱衷于征服、破壞比較;

  第21自然段,用李冰的智慧、仁慈,同秦始皇的蠻嚇、殘忍比較;

  第22自然段,用都江堰的現實作用同長城的.虛名比較;

  第23自然段,用李冰父子獻身精神與某些飽食終日的現代官僚比較,高度贊揚了李冰父子的歷史貢獻。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馳騁想像,上下追索,把與李冰修建都江堰相關或相反的事理都拿來比較,極力稱贊李冰父子的行為和精神,文章第24自然段把它提高到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的高度。通過對比,可以確信,“都江堰比長城更激動人心”的論斷并不是聳人聽聞的虛枉之言。

  (二) 文章的第三部分中,作者著意描繪了屹立在滔滔江流中的李冰的“原始造型”,后面又再一次提及出土的石像。請找出有關的內容,再想一想,作者是如何進行描寫的?重點研讀第五自然段(結合課后思考與練習五)

  1.“守”是個會意字,上面表示屋宇,“寸”是一只手掌加上一橫。“守”字原表示這是脈搏跳動的“寸口”。但這里則用”守’字的原始造型”,象征李冰堅守治水的崗位,以民為本,忠于職守的精神。

  2.“金杖玉璽”指權力地位。“鐵戟鋼錘”指武器,這里象征戰爭和破壞。“反復辯論”是指長鍤所象征的建設水利工程與爭權奪利,戰爭連綿的反復紛爭;“失敗”就爭權奪利、征戰殺討而言,李冰既沒有爬上高位,也沒有立下赫赫戰功,他始終不過是一個郡守,所以說“失敗了”!皠倮恕眲t指李冰所主持建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千年,澤被后代的成就,也指李冰受到了世世代代的民眾永久的敬仰。

  3.描寫和議論相結合。

  (三) 第23自然段又寫到“手中緊握著長鍤”,為什么要反復寫“手中緊握著長鍤”?

  作者借一個作家的話,“向現代官場的袞袞諸公詰問:活著或死了應該站在哪里?”這和李冰的形象有何關系?

  文章著意描繪了屹立在滔滔江流中的李冰的“原始造型”:“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長鍤,站在滔滔的江邊,完成了一個‘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長鍤,千年來始終與金杖玉璽,鐵戟鋼錘反復辯論!伴L鍤”在文中是一種浚理、消災、滋潤、濡養、忠于職守、造福于民的本領和精神。反復寫“長鍤”,表明了作者對務實、恤民、術有專攻的為官精神的贊美。

  作者借一個作家的話,是為了把筆觸從歷史評價直接延伸到現實。

  二、總結課文

  作者余秋雨近年來以一系列“大文化散文”獨步文壇,是文學散文創作中引人注目的一位作家,《都江堰》就是比較典型的一篇。

  作者從游覽“都江堰”起筆、借助山水風光的描繪,贊頌了李冰父子身先士卒,為民造福建設都江堰的業績,反思了民族文化中與之相反的另外一種為官之道,抒發了對歷史和現實的感慨。

  作者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學功底,歷史、現實、想像等材料順手拈來;寫景、抒情、議論諸方法使用嫻熟,結構、開合、過渡技巧自然從容;立意深刻,促人思考。代表了當今“大文化散文”的水平。

  文章很少從正面描繪李冰父子臨江治水的形象,而是善于使用對比手法,一連使用了近20處對比,并伴隨含蓄、精當的議淪,有力地塑造了兩千年前一個不求私利,為民造福的官吏的高大形象。

  文章的語言簡練。白描手法運用精熟,往往用三言兩語就能寫出人物和景致的特征,言詞考究、文筆流暢,有很強的感染力。

  《都江堰》教案設計 7

  一、教學目標:

  1、探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價值,提高學生對李冰興修水利為民造福的認識,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理解文章的深刻立意,掌握寫景帶有濃厚的思辨色彩的手法。

  3、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指導學生提煉信息和表達信息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搜集材料,培養學生探究式閱讀的能力。

  2、學習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理解文章深刻的立意,使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達到創造。

  四、教學方法:

  1、通過初讀課文掌握字詞,再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整體結構。

  2、采用啟發、討論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五、課時安排:

  二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利用多媒體課件,結合一幅組合圖片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提到旅游,我們頭腦中立刻閃現出那令人心曠神怡的名山大川。有人欣賞那氣勢磅礴的萬里長城、欣賞那富麗堂皇的布達拉宮、欣賞那驚天動地的飛瀑、欣賞那變幻莫測的云海。然而在旅游天地中,許多人對都江堰卻知之甚少,那么都江堰的魅力何在?今天我們來一起探究都江堰的魅力。

 。ǘz查課前準備情況。

  1、學生簡介都江堰和李冰。

 。1)提示:都江堰自動清淤系統巧奪天工;都江堰水量調配精確猶勝電腦。

  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暢所欲言積極主動地展示自己搜集的信息。教師要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與肯定,同時注意引導、挖掘信息的深度和高度,明確都江堰的價值所在,提高探究式學習的質量。

 。2)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①為何歷時兩千多年而未淤塞?

 、陲w沙堰如何能將數噸巨石由內江拋移到外江?

 、蹫楹喂叛唧w系能自動調配水量,完成四六分流?

 、転楹问芩疀_擊最大的離堆和寶瓶口恰是結構堅實的礫巖,而方圓數百里的龍門山脈除此之外均為易被沖蝕的頁巖?從這里想像李冰是如何發現的以及付出的辛苦。

  2、以導游方式介紹都江堰。(結合多媒體課件,面對都江堰的立體圖進行)

  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充分拓展思維空間,讓學生改變角色,以導游的身份介紹都江堰,再與課文內容對比,從而理解課文的深刻立意。

  3、作為中國文化史學者余秋雨眼中的都江堰是怎樣的呢?先了解作者。

 。ㄈ┖喗橛嗲镉。

  余秋雨,當代文藝理論家,散文作家。浙江余姚人。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后歷任該校講師、教授,曾擔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職務。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陸續出版專著《戲劇理論史稿》、《戲劇審美心理學》、《中國戲劇文化史述》、《藝術創造工程》等,曾分別獲得全國首屆戲劇理論著作獎、上海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率先在國內以專著對世界上14個國家戲劇理論的發展歷史進行了平行比較研究,又率先系統地以觀眾心理學研究了戲劇的審美生命,以文化人類學研究了中國戲劇文化。主編有《外國現代藝術大辭典》。1987年由國家科委、文化部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90年代后開始“文化大散文”創作,視野開闊,知識豐富,具有厚重的歷史感和文化韻味。作品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等。

  (四)感知課文。

  1、初讀感知,聽錄音,掌握字詞。

  2、再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整體結構。(結合投影,提出問題)

  感到: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看到:都江堰壯觀的水流。

  想到:都江堰的設計者和建造者――李冰。

  3、研讀課文,探究本文的寫作目的。

  本文贊美都江堰,是為了贊美都江堰的設計者和興建都江堰的主持者――李冰;贊美李冰是為了弘揚它的為官之道。文章圍繞一個中心,深刻地表達了對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嚴肅思考。

 。ㄎ澹┱n堂訓練。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呼嘯汩汩庇護突兀雕塑修繕炫耀履歷咆哮強悍浚理長鍤玉璽袞袞繁衍充斥韜略濡養邈遠

  2、探究本文的主題。

  本文的主題具有多義性。有對中國千年官場所形成的慣例激烈批評,有對務實、苦干、恤民、懂行的為官者人格魅力的褒揚,也有聯系現實的感慨……引導學生認真讀課文,提出自己的看法。

 。┱n堂小結。

  本文按序號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從歷史和現實兩個角度肯定和評價了都江堰的價值。第二部分具體描寫了現實中都江堰如何制服滔滔江流的壯觀景象。第三部分生動刻畫了都江堰工程的建造者、蜀郡太守李冰的形象。

  (七)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探究都江堰的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

  2、分析李冰的形象。

  第二課時:

 。ㄒ唬┚唧w探究第二部分。(結合課件,配樂朗讀第二部分)

  1、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引出對都江堰的描寫?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采用先抑后揚的方法,這樣寫,是從一般游客心理的角度出發,更能拉近和讀者的距離,達到相互溝通。

  2、找出描寫都江堰壯觀水流的語句,分析水流的特點。

  先寫都江堰所處的環境:“草木茂盛”、“更滋潤,更清朗”;再寫都江堰的水聲:“如地震前兆、如海嘯將臨、如山崩即至”;然后寫都江堰的水態:“股股疊疊都精神煥發,合在一起比賽著飛奔的力量,踴躍著喧囂的生命”,遇到江心的分水壩,“顯現出一種更壯麗的馴順”,吃夠了苦頭也出足了風頭,最后這“最強悍的生命”乖乖地按照人的.意志“造福千年”。

  都江堰水流的`特點:“翻騰咆哮”的水流,乖乖地按照人的意志進行。

  3、學生討論(結合投影及網頁鏈接)

  都江堰的工作原理:怎樣自動清淤,怎樣自動調配水量。

 。ǘ┚唧w探究第一部分。(結合長城和都江堰的對比圖分析討論)

  1、作者開篇寫到“我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請說出理由。

  同意。長城所起的作用只是歷史長河的一瞬間,而都江堰卻為民造福上千年,延用至今。

  2、第二段寫“長城也當然偉大”的目的是什么?

  寫長城偉大,既表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凝聚力、意志力,又突出了都江堰這項水利工程對養育中華民族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有襯托作用。

  3、用精煉的語言概括都江堰的巨大作用,并分析其含義。

  “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灌溉”一詞既實寫都江堰的水利功能,又比喻對中華民族的養育作用。

  4、“有了它,才有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大略……才有一個比較安定的后方”一句的含義。

  從對當地人民乃至整個中國所起到的作用來歌頌、贊美都江堰。

  5、這一部分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運用對比的寫法歌頌都江堰。

 。ㄈ┚唧w探究第三部分(結合李冰的畫像,感受李冰的人格魅力)

  1、為什么說“但因有過他,中國也就有了一種冰清玉潔的政治綱領”?

  作者用“冰清玉潔的政治綱領”贊揚李冰作為郡守,把為民造福作為自己的職責,表現了人格的高尚和作風的廉潔。同時作者也暗暗抨擊了官場中以權謀私的腐敗風氣。

  2、“死于兩千年前,卻明明還在指揮水流。站在江心的崗亭前,‘你走這邊,他走那邊’的吆喝聲、勸戒聲、慰撫聲,聲聲入耳。沒有一個人能活得這樣長壽。”這兩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

  李冰雖已作古,但他的勞動成果――領導當地人民修建的都江堰卻依然在為民造福,人民是不會忘記他的,他的生命在人民心中延續。

  3、“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長鍤,站在滔滔的江邊,完成了一個‘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長鍤,千年來始終與‘僅杖玉璽、鐵戟鋼錘’反復辯論。他失敗了,終究又勝利了!比绾卫斫膺@一段話的含義?

  李冰作為郡守,一心為民盡職盡責,雖沒有獲得高官厚祿,卻受到人民的代代傳頌。

  4、文末說“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會消散,李冰的兒子會代代繁衍!边@一句話有何含義?

  都江堰所昭示的李冰的精神,將永遠激勵后人努力奮斗。

  5、用最精練的語言概括:李冰是怎樣的一個人?

  李冰作為蜀郡守,堅守崗位、以民為本、不求私利、為民著想。

 。ㄋ模⿲W生討論――探究性閱讀訓練。

  1、作者為什么高度贊美李冰?結合現實談一談。

  是為了弘揚李冰的為官之道。“為民造福”。我們的國家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處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需要更多的像李冰一樣的為官者。

  2、學習本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引導學生思考:李冰是怎樣設計都江堰并造福于人民的?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ㄎ澹┱n堂小結。

  1、內容:作者從游覽都江堰起筆,借助對山水風光的描繪,贊頌了李冰父子身先士卒、為民造福的不朽精神。同時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和對比、比喻等多種修辭方法,圍繞都江堰塑造了一位不求私利、為民造福的官吏形象,并結合現實提出了令人沉思的深刻見解,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2、寫法特點:體現大文化散文的特點。(借古論今,立意深刻,促人思考)

  多種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的運用。

 。┎贾米鳂I。

  有人把人生比作無字之書,這本書需要用心靈去解讀,我們雖然閱歷尚淺,解讀人生之書僅僅是個開始,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卻也有品嘗。

  請以“感悟生活”為話題,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文體不限,800字左右。

 。ㄆ撸┱Z文實踐活動。

  在充分掌握歷史資料的前提下,選擇一個古文化遺址,在地圖上作一次模擬性漫游。然后,圍繞一個角度,就其包含的文化內涵加以評述。要敘議結合、情理統一。

  1、選定本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址。

  2、引導學生查找有關遺址資料,了解其文化內涵。

 、僬页鲂雄櫬肪。

 、谑紫纫詫в紊矸萁榻B其遺址。

 、廴缓髮W生分組評述。

  七、延伸閱讀。

  閱讀余秋雨的《三峽》、《莫高窟》。

  八、備課資料。

 。ㄒ唬┳衷~。

  1、頹壁殘垣:殘垣斷壁。倒塌、殘缺的墻壁。

  2、驚悸:因驚恐而心跳得厲害。

  3、邈miǎo遠yuǎn:遙遠。

  4、廢弛:原指法令、政令等松弛而變得無約束力,這里指失去原有的作用。

  5、華章:華麗的詩文。

  6、修繕:修理。

  7、炫耀:夸耀。

  8。濡養:將食物弄濕來喂養。

  9、喧囂:聲音雜亂,不清靜。

  10、馴順:性情柔和能服從。

  11、咆哮:(如猛獸、海浪、人等)發出洪亮有力的回蕩的聲音;高聲大叫。

  12、眾目睽睽:眾人的眼睛都注視著。

  13、浚理:疏通治理。

  14、長鍤ch。和谕恋墓ぞ,鐵鍬。

  15、圭uī臬niegrave;:指圭表,比喻準則或法度。臬,古代測日影的標桿。

  16、韜略:由古兵書《六韜》、《三略》引申而來,指計策、謀略。

  17、祭祀:置備供品對神佛或祖先行禮,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

  18、怦然:形容心跳的聲音。

 。ǘ╆P于《文化苦旅》。

  “……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常常像傻瓜一樣木然佇立,一會兒滿腦章句,一會兒滿腦空白。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與先輩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著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著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鳥聲,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貯存古籍的圖書館,講授古代文化的大學,而中國文化的起初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復、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大地默默無言,只要來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嘩地一聲奔瀉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瀉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結果,就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寫文章的沖動!

  其實這是不奇怪的!嗲閼ξ,早生華發’,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引發出人生滄桑感。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我在山水歷史間跋涉的時候有了越來越多的人生回憶,這種回憶又滲入了筆墨之中。我想,連歷史本身也不會否認一切真切的人生回憶會給它增添聲色和情致,但它終究還是要以自己的漫長來比照出人生的短促,以自己的粗線條來勾勒出人生局限。培根說歷史使人明智,也就是歷史能告訴我們種種不可能,給每個人在時空坐標中點出那讓人清醒又令人沮喪的一點,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氣是以尚未悟得歷史定位為前提的,一旦悟得,英氣也就消了大半。待到隨著年歲漸無穩定的人倫定位、語文定位、職業定位以及其他許多定位把人重重疊疊地包圍住,最后只得像《金色池塘》里的那對夫妻,不再企望遷徙,聽任蔓草堙路,這便是老。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學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序,知識出版社,1992

 。ㄈ┒冀。

  都江堰在四川省灌縣城西北岷江上游,距成都市59公里。是我國古代創建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早已聞名中外。在歷代興建的千百座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中,至今還完好地使用著的,也首推都江堰。

  都江堰大約興建于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戰國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領導當地人民完成了這一巨大工程的建設。岷江水流湍急,波濤洶涌,進入成都平原后,流速陡降,易淤易決。這項工程建成后,化險為夷,變害為利,不但能夠防洪和灌田,還能行船和漂運岷山木材。晉代人所著《華陽國志》在評價這一工程時說:自從修了都江堰,川西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沃野千里,世號陸!,被稱為“天府之國”。

  都江堰原稱湔堰,湔堋(分水堤),宋代起才稱都江堰。原指引水渠首的大堰,后來指整個灌區。這個工程已使用了2200多年,歷代都有維修和擴建,灌區已逾800萬畝。整個工程由魚嘴、金剛堤、飛沙堰、人字堤、寶瓶口組成。主要部分是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魚嘴為建于江心的分水堤,形若魚口。由此把岷江水分導流入內外二江。外江是岷江正流,內江為引水干渠。內江水再經寶瓶口流向川西平原,灌溉農田。飛沙堰是內江分洪減沙入外江的工程,長約180米,調節由魚嘴流來的內江水的流量。它是用竹絡裝石砌成的低堰。平時,水量夠用。汛期來時,內江挾沙的水溢入外江。水過大時,還可將此堰沖垮,洪水與沙石直泄外江,使川西平原安全度汛。寶瓶口是控制內江流量的咽喉,是一個寬20米、高40米、長80米的引水通道,形如瓶頸故名。古時于瓶口埋有鐵樁,以標水位。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者配合,加上其他水利設施的作用,可以保證灌區在岷江水小時夠用,水大時不成災。一般水小時,內江分流6成,外江4成,水大時則為外6內4。

 。ㄋ模┐笥韨髡f。

  中國古代著名的治水傳說。禹是傳說中夏代的始祖。他的傳說故事,從古至今流傳于中國民間。大禹的主要業績是治水。根據《山海經?海內經》、《史記?夏本紀》的記載,相傳帝堯之時,發生洪水,帝命鯀去治理。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治水失敗,鯀被殛于羽郊。其子禹繼承父業,含辛茹苦,終于平復水患。后舜禪位于禹,夏王朝由此建立。此外,關于禹的傳說,還有他逐共工,殺相繇,以及應龍助其治水等情節。《國語》、《孟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古籍也有關于大禹治水的記載。

  禹的傳說,原來含有較多的神話因素:在長期流傳中,有關他的神話傳說大部分被“歷史化”。禹這個神話傳說人物漸漸成為符合儒家觀念的帝王典范。禹的傳說中出現了更多政治性活動的情節。如他派人度量大地,召集臣民開會議事,賞功罰罪,求賢任能等等。并為他制造了顯赫的家譜世系。這就使禹這個神話傳說人物逐漸離開了他的本來面目。

  然而,在人民中間,大禹仍然主要是一位具有神異色彩的治水英雄。有關禹治洪水的傳說,常與地方景物相附會。如傳說他從泰山擔了99擔石頭筑堰擋水,這石頭后來變成山東的九節長白山。山西也有大禹治理晉陽湖的傳說。這類傳說著重表現他不畏艱險,為民造福的偉大精神,以此教育著后輩。

  《都江堰》教案設計 8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積累重點詞語。

  2.理清作者的思路(文章脈絡);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3.品味富有意蘊的語句。

  教學重點:

  品味富有意蘊的語句。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與探究結合讀寫結合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如果說故宮是皇權政治的符號,那么胡同則是平民生命形態的縮影;如果說布達拉宮是虔誠的宗教崇拜意識,那么揚州個園則是淡泊雅致的文人情懷。而一項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它又承載著什么文化精義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解讀余秋雨的'《都江堰》。

  二.明確教學目標,板書教學重點(品味富有意蘊的語句)。

  三.整體感知:

  (一)背景資料:

  作者:余秋雨

  浙江馀姚人,當代散文家、藝術理論家,曾獲“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稱號,并且擔任過多所大學教授。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聞名的中國美學家,有評論家譽之為“左手寫散文,不落其淺薄,右手撰述藝術理論,也不失其艱澀難明”。

 。ǘ├砬迕}絡,概括每部分大意:

  生答,師明確板書要點:

  ①都江堰的價值

 、诙冀叩乃畡

 、蹖畋缸拥脑u價

 、芾畋缸拥挠绊

 。ㄈ┌盐瘴恼轮髦迹

  生答師明確。

  本文通過描寫都江堰來反思歷史,反思文化,歌頌和贊揚李冰的精魂,進而傳誦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義――貼近蒼生,造福百姓。

  四.重點探究,品味語言。

  請學生說說下列句子的含義。

  ①如果說,長城占據了遼闊的空間,那么,它卻實實在在占據了邈遠的時間。

  ②那把長鍤,千年來始終與金杖玉璽、鐵戟鋼錘反復辯論。他失敗了,終究又勝利了。 ③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間老農的思維,進入了最澄徹的人類學的思考。 ④有了一個李冰,神話走向實際,幽深的精神天國一下子貼近了大地,貼近了蒼生。 學生思考回答(可結合實際討論),師明確并指導方法,板書要點:

  理解句子含義:

 、俾撓嫡Z境②抓關鍵詞③緊扣主旨

  五.課堂小結:

  與其說《都江堰》是在寫都江堰,不如說是在寫李冰;與其說是在寫李冰,不如說是在寫一種文化。

  都江堰是樸實無華的,宛如一位只知奉獻,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李冰是求真務實、為民造福的一任太守,他有著堅定的`信念,執著的精神和一份令人欽佩的責任感。在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上,正是有了都江堰這樣默默無聞的大批工程,有了李冰這樣為民請命的無數仁人志士,我們的民族才得以延續,中華的文明才得以延續。

  六.表達交流:

  通過解讀課文,我們可以感覺到余秋雨是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學者。他穿行于歷史文化的時空隧道,用現代文化意識關照歷史文化遺跡,在關照中體悟,在體悟中反思傳統文化,進而來傳達自己獨特的文化詮釋。那么,你從文中字里行間又有什么感悟呢?

  請學生選擇文中一句話,聯系對現實生活的認識或思考,寫寫自己的感悟。

  七.布置作業:

  1.整理落實重點字詞。

  2.拓展閱讀余秋雨《莫高窟》。

  八:板書設計:

  都江堰

  余秋雨

  文章脈絡及大意理解句子:

 、俣冀叩膬r值

 、诙冀叩乃畡茛俾撓嫡Z境

 、蹖畋缸拥脑u價②抓關鍵詞

 、芾畋缸拥挠绊憿劬o扣主旨

  《都江堰》教案設計 9

  一、設計理念

  《都江堰》是著名的文化旅行學者余秋雨所寫的一篇文化游記。在這篇文章中,余秋雨將歷史文化遺跡都江堰與長城進行對比,用寬廣的胸襟和現代文化意識觀照歷史文化遺跡,憑借山水景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精神真諦,同時將深厚的哲理意蘊注入到靈動的山水之中。就這樣,在一瞬間,作者將人、自然、歷史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和人生的厚重感,便滲透到每一位讀者血液中,油然而生一種莫名的感動,無端地喟嘆。無怪乎,有人把《都江堰》評作:“傳統文明與現代精神碰撞的思考,五千年歷史感的文化意象之感悟。”

  通過學習這篇文章,可以讓學生學會從更高的審美層次來關注描寫對象,通過反復吟誦、品味、領悟,在深入把握文本基礎之上,深刻感受余秋雨散文的深邃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逐步學會像作者那樣用現代眼光重新觀照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樹立“大散文”的觀念。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盡可能將人文觀、歷史觀融入到文本解讀中,使學生在領悟了“都江堰”的精神和“李冰的精魂”時,也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自己的人生境界,從而突出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

  二、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主旨,感悟都江堰文化內涵和李冰父子的精魂。

  2.學習作者獨特的思維方式,將“歷史文化遺跡”與“現代意識的觀照”結合起來,以高立足點來審視問題。

  3.深入品味文章的語言,乘著余秋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語言之舟”,感受“文化散文”的無窮魅力。

  三、教學時間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ㄒ唬⿲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先人們留下了許多文明古跡,它們往往承載了某一時期厚重的歷史,今天的我們正是通過這些輝煌燦爛的文明成果,來觸摸感悟歷史的蹤跡,從而抒發無窮感想。

  現在遼闊的成都平原上就屹立著一項2000年前造就的偉大的水利工程,至今仍以汩汩清流灌溉著成都平原,它就是――都江堰。

  (二)表層感知

  1.簡介都江堰,看看到底是一項什么樣的工程能夠引起作者如此關注?

  (1)《史記》曰: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2)課件展示圖片:展示古今中外歷史上的文明遺骸,如圓明園、泰姬陵、金字塔等,讓學生思考后通過對比得出,都江堰作為文明古跡的獨特之處。

  明確:其它古跡――殘骸、遺失功效、缺乏靈性

  都江堰:

  放映有關都江堰的電視短片,充分讓學生從直觀層面對都江堰有一個大致了解,此時教師可以進一步以問題推進學生的思考更深一層,如“同學們已領略到了都江堰作為水利工程的偉大之處,但除了具體社會功能外,它背后究竟還蘊藏著哪些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呢?”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探知欲,為深入探討課好鋪墊,適時補充余秋雨“文化旅行學者”“人文山水”和“文化散文”的知識,可以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研讀作者深邃的思想。

  (三)整體感知

  這篇課文在結構處理上的`特點是自然分四個模塊組織材料,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并用簡短的話語分別概況四部分內容。并思考四部分間是各自獨立還是有內在聯系呢?(本文立意高深,沒有目標的閱讀對學生來說往往是一盤散沙,極容易產生閱讀疲勞或閱讀反感,因此要以問題帶動閱讀。)

  明確:看似孤立的四個部分,其實貫穿著一明一暗兩條線索。

  明線:以游蹤為線索。

  暗線:思考工程思考人思考精神反觀社會。

 。ㄋ模┥钊虢馕鑫谋

  1.研讀第一部分,學生思考并小組交流:“作者為什么說都江堰是最激動人心的工程?”

  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把大問題化解成小問題,各個擊破,答案自然會水到渠成――重視“學法”的傳授。

  明確:可以從①怎樣體現這個“最”字?――與長城做比較,起映襯作用。從時空狀況、社會功能、延伸距離、文明特征、對人的要求這五方面做對比,從而突出都江堰比長城更偉大。②“最”體現在什么地方?――都江堰,時間:修建時間早。灌溉:占據了邈遠的時間至今仍在發揮社會作用。社會:永久的灌溉了中華民族。

  由此得出都江堰是一個充滿文化內涵的工程:像鄉間母親,只知奉獻,這就是最激動人心所在(注意,并沒有否定長城的偉大)。

  2.研讀第二部分:都江堰作為一項水利工程,最大的特色在“水”,什么樣的水能引起我們心靈的震撼呢?

  請同學們帶著感情來讀描寫水的段落,讀的同學要讀出余氏散文的大氣,酣暢的氣勢,其余同學在書上把有關“水的特點”的語句劃下來,以便整理思路。學生讀完后,可以由學生評議朗讀效果,此時播放趙忠祥的朗讀,要求全體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畫面。此設計環節意在從視覺、聽覺、想象各角度來充分調動學生審美潛質,并讓學生知道,一篇好文章,不僅可以來讀,還可以在“聽”中獲得無限享受。

  同桌交流討論自己在課文中最喜歡的一句話,說說理由。通過賞析語言,感受語言魅力,并可以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意圖。此環節學生有感而發,交流熱烈,教師要控制火候,由學生找出水的變化特點:由桀馴。

  啟發學生思考:寫水的目的何在?

 。ㄓ杀韺痈行杂懻撛僦匦禄氐缴顚、理性思考,張弛有度,明確寫水是為了寫人)

  3.研讀第三部分:魅力的締造者。李冰是作者描述的又一重要形象,而本文的精神內涵也是在這一部分得到了充分展現與升華。這一部分語言有深度,較難理解,所以要從分析語句入手來理解。

 。1)解讀李冰

  李冰其人:先秦,蜀,郡守,政治家,水利科學家

  李冰的行為:

  用實踐進行辯論

  長鍤金杖玉璽鐵戟鋼錘

  行為目的:

  浚理消災滋潤濡養造福百姓

  行為結果:

  A.失。核闹嗡w略很快被替代成治人的計謀,他的政治綱領不被統治者所認可。

  B.最終勝利:精魄長存,永遠活在百姓心中。

  文中有一句對李冰的評價:“他完成了一個‘守’字的原始造型”。此話意蘊頗深,可以讓學生討論并嘗試理解。

  明確:“守”完成郡守之職,“守”住江水,“守住百姓之心”。

  此處教師可以擴展擴充知識:

  關于“守”的字義:甲骨文金文小篆

  《說文》:寶蓋頭為寺府之事。寸有法度之義!笆亍弊肿中蜗褚恢痪薮笥辛Φ娜^挺舉在房門口,意謂官吏利用法度守護好崗位和職責。(這一知識的補充必能使學生更透徹的了解李冰精魄)

  引導學生不斷深度文本,挖掘句子內涵,感受到李冰精魄的延續:為民造福、務實求真、淡泊名利、貼近蒼生。李冰的精魄呈現出來了。都江堰獨特的精神世界也就流瀉出來了。(此部分內容,難度較大,因此在教學時要一步一步循序漸進,使學生能由表及里的體味文章,既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又感受到余秋雨的深厚思想)

 。2)解讀“李冰式的精魄”

  余秋雨作為一個背負行囊的思想者,他的目光不會僅停留在李冰身上,他開始以現代的意識反觀歷史文明,做出更深一層的思考。

  請同學們用圈畫的方法找出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作者的“現代意識”?

  明確:

  A.作家由此而向現代官場諸公詰問:活著或死了應該站在哪里?

  根據文章內容看出:

 、傧日竞米约旱膷徫唬

 、谡驹谌嗣窭嫔;

  ③站在人民心中。(層層遞進)

  B.在這里,我突然產生了對中國歷史的某種樂觀。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精魄就不會消散,李冰的兒子會代代繁衍。

  問:如何理解“樂觀”與“繁衍”?

  明確:李冰通過轟鳴的都江堰江水傳達的遺言是:政治家應當盡力為百姓謀福利。中國歷史上有了李冰這樣杰出的人物,這樣璀璨的精神,當然值得驕傲,應當產生某種“樂觀”。另一方面,作者相信這個遺言會長留人間,李冰的精魂不會消散,繼承者會代代繁衍,這當然是更加值得樂觀的。

  老師此時可以引導學生齊聲背誦魯迅名言:“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通過帶有情感的朗誦,學生會更強烈地感受到李冰實際上就是“中國的脊梁”,整個第三部分的落實一定要扎實,由字詞句落到實處。意在落實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有語言形式方面的,有閱讀能力方面的,有文意發現方面的,進一步促成學生積極展開思維活動。

  4.研讀第四部分。由“人”到“神”:人們對李冰的虔誠膜拜。

  問:這樣一位“中國的脊梁”,人們是如何對待他的呢?

  明確:建“二王廟”并且虔誠膜拜。

  通過表演“儺戲”來紀念李冰。

  問:如何看待人們的這些行為?

  明確:文中“實實在在為民造福的人升格為神”。與其說人們是在紀念李冰,不如說是在紀念“李冰的精魂”。文章中另有一句有深意的話,“膜拜自己同類中更像一點人的人”。無疑是對李冰精神的一種肯定。

  問:“李冰的精魂”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

  明確:在其位,謀其政。實實在在做事,人們給你的回報也將是無限豐厚的。這是任何不做實事,而只想貪圖虛名的人永遠無法得到的。

  引入生活之水。實現文本與生活的對話。

  五、小結文本

  整理課文脈絡:堰的形象堰的作用堰的精神

  利民富民化害為利民本思想。

  六、教學反思

  中學生讀余秋雨的文章,很難在技藝上完全解讀與溝通。于是我從學生實際水平出發,重點選取一個突破口――品位語言,以此為窗,去探求這位語言大師熟練駕馭語言的技巧與奧妙,提高學生文學鑒賞水平和寫作能力。

  《都江堰》教案設計 10

  【教學目標】

  1、理解文中多處對比的作用。

  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本文以小見大的手法。

  3、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點。

  【教學重點】

  理解文中多處對比的作用。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以小見大的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咱們一起來學習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都江堰》。不少同學讀過課文后對文章的開頭提出了質疑,F在大家一起來齊讀課文開頭:我以為,世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眾所周知,在每一位中國人心目中,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他的地位無可替代。余秋雨為什么偏偏說:世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呢?到底是他故作驚人之語,還是確實慧眼獨具?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文,一探究竟。

  二、明確學習目標(課件出示)

  1、理解文中多處對比的作用。

  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本文以小見大的手法。

  3、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點。

  三、整體感知

  師:本文分為三部分。那么三部分各寫了什么呢?請同學們嘗試著概括一下。

  生答師明確:

  第一部分:都江堰和長城的對比。

  第二部分:描繪都江堰的壯觀圖景。

  第三部分:表現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的形象。

  四、研讀第二部分

  過渡:文章開頭第一句話,就表現出鮮明的情感傾向:對都江堰情有獨鐘。究竟是什么吸引了這位散文大家呢?還是讓我們借余秋雨的眼睛先到都江堰看看吧。本文集中寫作者游都江堰的是哪一部分?

  生答:第二部分。那么咱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二部分。并思考兩個問題。(課件出示)

  (1)游覽前后作者的態度有何變化?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都江堰的水有何特點?

  1、朗讀課文

  生單獨讀第二部分第一段。師對其朗誦作評價和指點。

  生齊讀第二部分第二段。

  師讀第二部分第三段。

  2、師生共同探討兩個問題,并明確:

 。1)游覽前后作者的態度有何變化?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游覽前:懶懶地、散散地——不屑

  游覽后: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被震撼,情有獨鐘。

  對比的`好處:前后態度的大相徑庭,突出了都江堰的水的魅力。

 。2)都江堰的水有何特點?

  關鍵詞:狂野、強悍、馴順、規整

  在研讀兩個問題的基礎上,再延伸出一個問題:

  第二部分中還有哪些地方用了對比?

  生答師明確:

  游覽前后作者態度的對比,水的狂野與馴順的對比,海水和都江堰的水的對比。

  五、研讀第三部分:

  過渡:這就是都江堰的水。既強悍狂野而又馴順規整。而在這水的背后,我們分明看到站著一個人,千百年來指揮著這滔滔清流,灌溉巴蜀良田,換來魚米滿倉。這個人,就是李冰。請大家自由朗讀第三部分,并思考:李冰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1、生自由朗讀第三部分。

  2、學生自由提問不理解的詞句。師引導學生互相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老師再點撥。需要關注的詞句:

  冰清玉潔的政治:

  含義:是一種心中裝著百姓,服務于百姓的很簡單很清亮的政治。它就像岷江的水、像冰和玉一樣清亮。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長鍤……千年來始終與金杖玉璽、鐵戟鋼錘反復辯論,他失敗了,終究又勝利了。

  含義:“手握一把長鍤”代表著一種為百姓服務的政治。“金杖玉璽”代表著權利;“鐵戟鋼錘”代表著武器,合起來代表了一種暴力統治。反復辯論,指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走向的斗爭。一種是一些官場丑類的政治走向,他們或無所事事,甚至無視百姓疾苦;或者互相傾軋,玩弄權謀,不惜置百姓于水火之中。另一種是李冰的走向,即有利民憂民的胸懷和責任感,認定在旱澇成為百姓最大的禍患時,治水就是最大的政治,此時的政治家就應該成為水利家。暴力統治可能會一時逞強,但是終將被人民唾棄。而拿著長鍤為人民服務,修筑都江堰滋潤民生的人,終將被人民銘記。這又是一種勝利。

  以使命為學校

  含義:使命是最好的老師。有了使命感,就有了動力,有了決心,也就有能力完成治水的使命,造福于民。

  他的這點學問,永遠水汽淋漓

  含義:他的學問,是從實踐中來,是浸泡在岷江水中才得出的經驗。這是一個比喻,形象地說出了他的治水經驗的鮮活實用、富有生機。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間老農的思維,進入了最澄澈的人類學的思考。

  含義:大愚,是說李冰不擅長蠅營狗茍而又無所專攻的為官之道,而是有田間老農的思維。大智大巧,是說正是因為其具有田間老農的思維,才有可貴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有淳樸善良的民本思想,才能夠更清澈更透徹地關照人類生存的大問題,從而被人民銘記感念。

  有什么樣的起點就會有什么樣的延續。長城半是壯膽半是排場,世世代代,大體是這樣。直到今天,長城還常常成為排場。都江堰一開始就清朗可鑒,結果它的歷史也總顯現出超乎尋常的格調。

  含義:長城為體面而建,對人民而言,實際用途不大。都江堰卻實實在在給百姓帶來了實惠帶來了滋養。清朗可鑒,一語雙關,既是說,都江堰的水清朗可鑒;也是說,都江堰的精神——為民造福的精神清朗可鑒。

  只能說,都江堰為自己流瀉出了一個獨特的精神世界。

  含義:李冰的精神熏陶著代代后輩,使得他們認定評價對錯是非的標準就是是否對百姓有利;對百姓有利的就是對的,就可以做。所以,他們會把李冰的雕像放在江水中鎮水測量。

  活著或是死了應該站在哪里?

  含義:站在人民需要的地方,就像李冰那樣。

  在這里,我突然產生了對中國歷史的某種樂觀。

  含義:中國歷史上只要有李冰這樣拋棄一己私利,盡心為百姓謀福利的杰出人物,只要這樣的精神代代流傳,中華民族就會更加富強,更加生機勃勃。

  轟鳴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遺言。

  含義:遺言的內容是:為官一任,就當造福一方,貼近蒼生,心系百姓。

  3、生探究總結:李冰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師明確:為民造福、務實求真、淡泊名利、貼近蒼生。

  六、研讀第一部分。

  過渡:同學們,在第三部分,我們從字里行間讀出了李冰心系百姓、造福蒼生的崇高,觸摸到了余秋雨對李冰父子的深深景仰。他充滿深情地遙想當年李冰父子筑堰治水的音容,熱情地贊美他冰清玉潔、至圣至善的政治綱領。他要贊美,他要激起每一位讀者的共鳴,他要深深地吸引每一位讀者,讓他們一讀驚心,一讀傾心,一讀留心!于是,他就設計了這樣一個驚世駭俗的開頭:我以為世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F在讓我們回到文章開頭部分,再來看看作者這些充滿了個性與思辨的對比。并思考(課件展示):

  作者對長城和都江堰都作了哪些方面的對比?

  1、朗讀課文。

  一二兩段寫長城請同學單獨讀,第三段師讀,四五六段生齊讀。

  2、學生討論:作者對長城和都江堰都作了哪些方面的對比?

  師明確(課件出示):

  多處對比:

  長城都江堰

  影響上:晚輩早數十年

  年代上:占據遼闊的空間占據了渺遠的時間

  功用上:社會功用早已廢弛永久地灌溉了中華民族

  規模上:宏大、突兀在外延伸的距離并不比長城短

  氣質上:僵硬的文明,擺老資格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

  七、總結拓展:

  由《都江堰》觀照余秋雨文化散文和現代散文的特色

  過渡:在理解了這一系列的對比之后,我想,我們應該可以回答剛上課時大家提出的問題了。不得不承認,都江堰感動了余秋雨,而余秋雨也確實是慧眼獨具,所見非凡。這樣的開頭,真是語出驚人,開篇奇崛,引人入勝。而熟悉余秋雨先生散文的人都知道,開篇奇崛,正是余秋雨散文的一大特色。

  而這開篇奇崛突兀、先聲奪人的效果是如何形成的呢?

  用了對比的手法。是的,第一部分,作者將都江堰和長城作了很多方面的對比。其實本文中還有很多處對比,剛才咱們在欣賞文章的過程中,大家也都注意到了,現在我們再來梳理一遍。

  請同學們尋找文中的多處對比,并理解對比的意圖。

  明確(課件展示):

  多處對比,凸顯主旨

  一、都江堰與長城

  二、游覽前后的態度

  都江堰的水與海水

  三、李冰與秦始皇

【《都江堰》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都江堰工程08-17

游都江堰作文04-26

都江堰是哪個朝代建的04-16

游都江堰日記(精選25篇)09-26

描寫都江堰的現代詩09-27

美麗的都江堰_800字作文03-07

游都江堰作文12篇04-26

游都江堰作文11篇05-12

都江堰的心得體會02-15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AV嫩草 | 色窝窝在线手机视频免费 | 中文字幕欧美中日韩精品 | 日韩制服欧美动漫在线 | 最新国产亚洲精品免费va在线 |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