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記》優質教案(兩篇)
《始得西山宴游記》優質教案一
設計指導思想
《始得西山宴游記》是必修一教材第三專題中的一篇課文。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重點考慮要處理好以下四組關系:
一、文言與文學。對于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很多老師苦于在文言與文學之間找不到一個平衡點,有的純粹當作文言文來教,有的純粹從文學角度來講。前者似買櫝還珠,后者則囫圇吞棗。我的處理方式是先掃除文言障礙,進行文言積累,再重點研讀文學文本,不讓疏通文意占用過多的課堂時間。
二、工具與人文。人文性與工具性應該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語文教學正是通過語言文字修辭等手段達到提升學生思想層次與精神境界的目的。基于這樣的理解,我在教學設計時一方面緊緊抓住本文教學重點——通過文本研習領會作品體現出的人與自然的關聯,一方面也強調要引導學生品味作品在行文上的特色。其實,有關作品行文特色的品味最終還是指向了作品的人文主題。
三、引導與開放。新課程強調對話與開放的理念,但一味的對話討論容易造成教學時間的延緩,信馬由韁式的開放也容易“跑野馬”而不可收拾。因此我在設計教學流程時,既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以開放的思考空間,也注意到要體現教師的引導性,對于學生的學習給以適當的點撥和調控。
四、獨立與整合。語文新教材中的課文,既相對獨立,又從屬于板塊與專題。所以,在進行單篇課文教學時還要注意整合。就本課而言,板塊內的整合主要就是與《赤壁賦》的比較。對此,我找到了一個整合的“抓手”——貶謫文學與貶謫文化。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可以適當延伸,不宜過分展開,稍做點撥即可給學生打開一個認識文學現象的窗口。
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處境,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2、 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獨特的韻味,品味其語言特色。
3、 通過文本研習領會作品體現出的人與自然的關聯。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結合作者的身世處境和人格特色來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境界。(教學難點)
2、 通過文本研習領會作品體現出的人與自然的關聯。(教學重點、難點)
3、 由本篇作品延伸出去,認識中國文學中的貶謫現象。(難點)
課時安排
如學生有充分預習,可安排一課時。如學生預習不到位,可安排1.5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1.略說寫作背景
“永貞革新”失敗—貶逐蠻荒—故交斷絕—貧病交迫—老母病故—居處遭火—滿懷憂懼之情(抓住第一段中“僇人”二字)
“詩家不幸”往往卻是文學和讀者的幸事。和蘇軾一樣,柳宗元在貶謫期間寫下了大量精彩的詩文,成就了其文學創作的高峰——《永州八記》。
2.解題
引導學生分析文題中“宴游”“始得”等字在文中的體現(找出文章照應文題的地方)。
題目中對于理解文意最關鍵的字眼應該是什么?為什么?/(“始得”二字,文中凡四見,構成行文的線索。)
二.文本研討
就“始得”二字引出對文本的分析研讀。分析時圍繞一個大問題:如何理解“游于是乎始”一句?(為什么說這才是真正的“游”的開始?西山之游與此前之游有什么區別?)重在比較此前之游與西山之游的區別,讓學生從一、二段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做比較。在討論比較的過程當中,就學生發言的情況,隨文分析一些小語段和子問題。
西山之游與此前之游的比較(可從游的過程、對象、結果,或游的外在表現、內在精神等角度去比較)
“始”前游 西山游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隨意任情) 過、緣、斫、焚、攀援(積極主動)
2、覺而起,起而歸(來也隨意,去也隨意) 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陶醉其中,眷戀不舍)
3、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幽深、拘束) 雄奇特立(境界開闊、蕩滌心胸)
4、恒惴栗(無法擺脫的苦悶)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身心的解脫與自由)
…… ……(立足于學生的發言來歸納總結)
隨文分析一:品味文章語言句式與內容情調的結合。
“始”前游用頂真句法,接字鉤句,續續相生,傳達“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的神韻。而西山游,則以短句排比,有急促之勢,體現西山之吸引力及主動迫切之情狀,與前者迥然有異。(可補充:文中動賓搭配之巧妙。西山之游的前與后也可以做句式的對比,一者節奏急促,一者節奏松緩,正對應了不同的情調。)
隨文分析二:圍繞西山之“特立”。
1、西山的哪一點吸引了作者,以至于披荊斬棘,不顧勞頓,孜孜以求?/(高峻雄奇,特立不群。)
2、作者是如何表現西山之高峻雄奇的?/(烘云托月的手法,用西山上的所見,即四圍的環境來進行襯托。——可借柳宗元《江雪》一詩做補充說明。這里也有視角由俯視到遠眺的變化,視角的變化伴隨著境界的進一步開闊,而境界的進一步開闊又伴隨著作者胸懷的進一步開闊)
3、為什么西山的高峻雄奇如此吸引作者?/(首先,原先游覽的深林、回溪、幽泉怪石之景,大都幽遠深僻,給人以坐井觀天的拘囚壓抑之感,強化了作者原有的孤獨;而西山的高峻雄奇、開闊壯美則給人以豁然開朗的感覺,使人的身心放松解脫。——此處可聯系學生初中學過的《小石潭記》“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以作比較。也可聯系《岳陽樓記》中遷客騷人面對不同景致產生不同感受的描寫。更重要的是,自然中的西山其“不與培塿為類”、特立不群的品格正與作者身受打擊卻不甘沉淪的人格精神相互照應,兩者在精神上達成契合;故而作者能忘卻自我,忘卻煩惱,人格精神與宇宙自然合一,達到“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境界。——此處言及柳宗元的精神人格,亦可聯系《江雪》。)
隨文分析三:從文中兩種游覽的情形來看人與自然的關系。
兩種游覽,其人和自然景物的關系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是怎樣的不同?
在“始”前游中,自然是排遣苦悶的對象,自然外在于人,與人隔了一層,這樣人當然就難以領悟到自然的精神,因而只能獲得短暫的快樂、暫時的'解脫,“恒惴栗”的“恒”字就是這種狀態的體現。(可引柳宗元《與李翰林建書》:“永州于楚為最南……仆悶即出游,游復多恐。涉野有蝮虺大蜂,仰空視地,寸步勞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竊發,中人形影,動成瘡痏。時到幽樹好石,暫得一笑,已不復樂。”)而西山之游是人與自然的統一。此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山水,遠不只是觀賞或排遣的對象,更是千載難逢的“知音”。此種境界,使得柳文除了慨嘆不遇,還有體悟山水的幽懷。精神的契合,使得人認識了山的精神,山也引發了人的胸襟,從而達到一種超越與解脫的境界( “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在這里山與人、物與我、情與景、形與神達到了統一,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記超出于眾人的地方。
將自然對象化,往往會把人與自然放在不平等的立場上,或拜倒在自然腳下奉其若神靈,或居高臨下妄圖操縱自然駕馭自然,或把自然看成包容一切情感的容器,這樣就難以進入自然、領略其內在精神;將自然人格化,可以和自然進行平等的對話交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自然,用澄澈的心懷去聆聽自然的話語,這樣可以發現自然的美,感受自然的精神;而如果能與自然融為一體,則不但能發現自然的美,感受自然的精神,更能超越小我的局限塵世的束縛,達到思想與精神的解脫自由。柳宗元正是達到了這一境界。)——這一部分有一定深度,可根據學生的情況做隨機性的處理。
總結:至此,“為什么說‘游于是乎始’(西山之游是真正的‘游’的開始)?”這一大問題應該可以解決了,請學生歸納概括。/(一方面西山之游給了作者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生命體驗——自由、放松、超越、解脫,一方面西山之游也達到了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整合遷移
1、比較蘇軾《赤壁賦》與本文的異同
異:柳宗元文章重在刻畫描摹,風格清新峭拔,其人與自然之同側重在精神人格層面上;蘇軾的文章重在議論,風格瀟灑飄逸,其人與自然之同側重在哲理層面上(不但認識到物與我的同,還從更高的角度來審視物我的關系)。(可補充:“柳氏游記的幽深取徑于‘騷’,而宋六家文的曠達則得益于‘莊’。宋人游記佳妙之處,不在‘牢騷’與‘刻畫’,而在‘瀟灑’與‘議論’。”(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就學生發言情況來處理,不過分追求全面和深入。
同:兩文都寫于貶謫期間,都寫出了作者情懷的變化,最后都陶醉于自然之中,樂而忘返,都在自然山水中獲得了解脫與超越。
2、引申遷移:遷客騷人的山水文學的共性——融入個人的情感體驗與生命體驗。
聯系《赤壁賦》,請同學們關注文學史上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優秀的作品都產生于作者被貶謫期間。思考:為什么這段時期容易產生優秀的作品?為什么被貶謫的文人最容易和自然山水相交融?
中國古代士大夫中,遷謫文人可謂是一個規模龐大而又特殊的群體。他們都曾積極仕進,并取得了一定功名,但或由于忤逆權貴、犯顏直諫,或由于無辜蒙冤、遭受牽連,被謫遠徙,顛沛流離,經歷人生坎坷。由于遷謫,文人們大多被削去官職,沒有了公務羈絆,因而更容易將精力集中于文學創作。同時,由于遷謫,文人們深入到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底層,更有機會受到江山風物的激蕩,以促進他們杰出藝術才華的表現。于是,其文學創作便有可能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期。遷謫期間的文人,其生活與思想往往處于激劇變動狀態。由于政治理想破滅,生活條件惡劣,親人生離死別,朋友疏遠和政敵落井下石等,各種感情激流般沖撞他們敏感的心靈。他們驚懼于前途的不可知,怨憤于自己的不幸遭遇,極端懷戀失去的一切,并以異常陌生的眼光和復雜的情緒面對新環境。因而他們更能與同樣被冷落的自然山水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共鳴,更容易體察自然山水的美,更能進入自然山水的懷抱以求得自我的解脫。情動于中而后形之于口于手,從而比往日更具創作欲。所以,許多作家最具價值、最富藝術魅力的詩文大多創作于遷謫期間,這些作品也更能全面反映作家的精神情感世界和思想軌跡。可聯系屈原《離騷》、范仲淹《岳陽樓記》等作品。
《始得西山宴游記》優質教案二
[教學目標]
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閱讀能力,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文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能夠概括課文的段落大意
學習作者抓住特征,用側面烘托寫景的方法
學習本文前后對比的寫法
學習作者寓情于景的寫法
在學習中感受作者熱愛西山的情感和卓然獨立的情懷
[教學重點]
抓住景物特點和用側面烘托的寫法寫景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自學,質疑,討論,合作探究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多媒體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語設計:近一段時間我們相繼學習了幾篇寫景散文,其中哪些名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隨便談)這些語句作者都抓住了景物特征,同時在對景物的描寫中又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同樣的文章,它蘊含著柳宗元的別樣情懷板書課題《始得西山宴游記》
新課探究:
一.概括課文兩段主要內容:
釋題,從題目切入,課文第二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第一段寫了哪些內容?
謫居永州,漫游山水
始得西山,發現西山
二.重點探究:
自學指導1:
用一分鐘時間閱讀課文第二段,從文中勾畫出描寫西山所見之景的語句
“攀援而登……四望如一”
自學指導2:
用三分鐘時間閱讀文中作者西山所見的語句,思考:作者寫西山抓住了什么特點,用一兩個詞語概括(可以自己歸納也可以用文中的詞語),并繼續體會作者是什么方法來寫景的
設疑:作者目睹了西山的高峻,有什么樣的感受?齊聲背誦出來“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而不知其所窮”這些語句蘊含著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熱愛西山,贊美西山,板書]
面對著如此壯美的西山,讓作者倍感欣喜,能不飲酒嗎?能不酣暢淋漓嗎?從文中找出宴飲的語句,齊聲讀出來
“引觴滿酌,……而猶不欲歸”
由此我想到了,始得西山之前的漫游,也寫到了游和宴,那么下面同學們討論交流:
作者始得西山,由游而宴,前文中作者得西山前也寫到了游和宴,運用了什么手法來寫,有什么作用?
[之前漫游: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說明游歷時是隨意的,漫無目的的,也是消極被動的,其出游的目的在于寄情山水,消憂解悶,“恒惴栗”的心情就是真實的寫照,此處可結合背景簡單介紹那么作者的目的達到了嗎?從他所到之地,深林,幽泉,結合學過的《小石潭記》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作者沒有讓自己的抑郁之情得到排遣
文中也寫到了飲酒,是“傾壺而醉,……起而歸”這些短促緊湊的語句反映了作者單調乏味的生活及苦悶抑郁的內心感受,雖然他想在游覽山水中得以解脫,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始得西山之前的漫游,并沒有讓作者獲得真正的心理愉悅]
[始得西山之游:與上文形成鮮明的對照西山之異吸引作者,從四個短句,構成排比句式,形成一種急促之勢可以看得出來可見,西山之游是積極主動的游之后的宴與前文完全不同,是倒滿一杯,慢慢地喝,邊喝邊賞景,其醉與其說是酒醉而不如說是美景醉人,故而在日之入,至無所見的時候,猶不欲歸在西山之游中,作者的郁積在胸中的苦悶,終于得到了釋放,得到了解脫,達到了超然忘我,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程度郁積在胸中的苦悶,終于找到了傾訴的對象,西山就是作者的知己,心心相映,無話不談;同時,我們不妨可以這么理解,此時的西山與作者難以分得清,西山就是自己,作者贊美西山就是在贊美自己,寫西山的特立,不與培為類,就是在寫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想必同學們還記得在那個鳥飛絕,人蹤滅的冰雪之是,那個獨釣的孤翁,那是個孤獨的形象,他不畏嚴寒,在無人垂釣季節和天氣,獨享江雪的美麗,不也正充分體現了他的超凡脫俗嗎?從那個孤舟到西山,柳宗元用他的文字,給我們詮釋了他的精神世界:人就要西山那樣巍然屹立作者正是對自己全部的情感寄托于西山之上,這也正是本文所采用的寓情于景的寫法]
三.主題歸納:贊美西山,表現作者不同流合污,卓然獨立的品格
四.寫法歸納:
抓住特征 對比烘托寓情于景
五.拓展延伸:
文學史上有一種貶官文學,他們在被貶之時卻創作卓著,從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感受了他“與民同樂”的思想;從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感受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從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中對“月光如水”的描寫,中感覺到蘇軾樂觀曠達的心境,……柳宗元也被貶失意,他寄情山水,你贊同柳宗元這種人生態度嗎?
六.布置作業
欣賞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體會作者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七.結語
柳宗元政治失意,寄情山水,抒寫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卓然獨立的人格,他的人生態度可圈可點,但他的西山卻留在了我們的記憶中,讓我們感謝西山,感謝柳宗元!
教學反思:
一直以來,對于文言文的教學,很多語文教師只注重文意的疏通,教師是一個傳授者,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始得西山宴游記》一文語言優美,準確,傳神,結合注釋,文意相應比較淺顯易懂,學生相互間比較容易解決,但是當老師問及作者在本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時,學生卻出現了分歧,這與我備課之初的設計是背道而馳的,原以為學生一下子能得準確的結論,當時迫使我不得不及時調整過來我想,既然學生能在文章的閱讀中,找出兩種不同的情感,何不就此引導學生去分析發現呢?在這種想法的支配下,積極的組織學生去分析討論,學生很快就結合作者的創作背景得出了結論
這堂課的教學,使我獲得了一種新的體驗,如果只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結論,教師一句話就可以帶過,但這種灌輸式的方法能加深學生的感受嗎?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他們本身有很大的發展潛能,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意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本文的教學中,師生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交流學習,學生的態度是如此的積極主動,使我倍感欣慰:一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能力;二是學生從自主學習的探究中獲得了學習的快樂。
【《始得西山宴游記》優質教案】相關文章:
《始得西山宴游記》優質課教案05-01
《始得西山宴游記》譯文及注釋01-11
《始得西山宴游記》的文言知識歸納05-13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原文及翻譯12-21
辭賦《始得西山宴游記》原文及譯文08-28
高一語文的《始得西山宴游記》教案02-26
高一語文《始得西山宴游記》教案02-26
高二語文教案:《始得西山宴游記》10-24
始得西山宴游記文言文翻譯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