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上學期《祭十二郎文》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祭文的文體特征。
2、本文重點在于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體會它的感情真摯、催人淚下的特征。
教學重點
1、掌握這些文言虛詞:其、邪、也、乎、矣
2、注意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3、掌握成語形單影只、成家立業的用法。
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
教學任務:完成課文學習。
一、題解
十二郎,名老成,韓愈之侄,本為韓愈次兄韓介之子,出嗣給長兄韓會為子。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稱十二郎,祭文,祭奠死者了一種文體。
二、寫作背景
韓愈幼年喪父,靠兄嫂撫養成人。韓愈與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歷經患難,感情特別深厚。但成年以后,韓愈四處飄泊,下十二郎很少見面。正當韓愈官運好轉,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時候,突然傳來十二郎病死的噩耗。韓愈悲痛欲絕,寫下了這篇祭文。
三、內容結構
作者把抒情與敘事結合在一起,聯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反復抒寫他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同時,也包含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死者訴說的口吻寫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己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死之數,乃至嗣之成立,極寫內心的辛酸悲痛。第二段寫初聞噩耗時將信將疑,不愿相信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婉動人。文章語決反復而一氣貫注,最能體現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優長,具有抒情色彩。因而在藝術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祭文中的千年絕調”(明代茅坤語)。《古文觀止》的評論說:“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有意為文,而文無不工。”蘇軾說:“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當然,這些說法帶有夸張的成份,但本文包含作者對十二郎的滿腔真情,卻是確定無疑。
全文開頭幾句是祭文開頭的固定形式。
正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嗚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寫人之間的濃厚情誼。
先從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寫幼年時的孤苦相依;后敘兩人的三別三會,終于不得會合而成永別,使作者悔恨無窮,抱憾終身。
第二部分(從“去年,孟東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寫十二郎之死。
先寫對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詳敘死因死期。
第三部分(從“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未)寫對十二郎及其遺孤的吊慰,交代遷葬及教養遺孤等事。
四、鑒賞要點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發對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結合對死者功業德行的頌揚而展開的。本文一反傳統祭文以鋪排郡望、藻飾官階、歷敘生平、歌功頌德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記家常鎖事,表現自己與死者的密切關系,抒寫難以抑止的悲哀,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則破駢為散,采用自由多變的散體。正如林紓在《韓柳文研究法韓文研究法》中所說:“祭文體,本以用韻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徹心,不能為辭,則變調為散體。”使全文有吞聲嗚咽之態,無夸飾艷麗之辭,為后世歐陽修《瀧岡阡表》、歸有光的《項脊軒志》、袁枚的《祭妹文》等開辟新徑。清代古文家劉大魁說:“文貴變……一集之中篇篇變,一篇之中段段變,一段之中句句變,神變,氣變,境變音節變,字句變,惟昌黎能之。”
2、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作者寫此文主旨不于稱頌死者,而在于傾訴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這主要表現三個方面。
一是強調骨肉親情關系。作者和十二郎,名為叔侄,情同手足,“兩世一身,形單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顯得家族凋零,振興無望。這在注重門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韓愈的切膚之痛是理所當然的。
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實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體強,卻“強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過是一種常見的軟腳病,作者本來不以為意,毫無精神準備,因而對老成的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擊使悲痛達于極點。
三是表達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無常之感,并以此深化親情。作者原以為兩人都還年輕,便不以暫別為念,求食求祿,奔走仕途,因而別多聚少,而鄰鑄成終身遺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卻墮入乍信乍疑,如夢如幻的迷境,深覺生命飄忽,倍增哀感的痛感。
3、邊訴邊泣的語言形式
作者采用與死者對話的方式,邊訴邊泣,吞吐嗚咽,交織首悔恨、悲痛、自責等種種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間作無窮無盡的長談。如寫聞訃的情景,從“其信然邪”到“未可以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語句重疊,表現其驚疑未定的心理狀態。末尾“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緒激宕,一氣呵成。這一切都從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二課時
補充閱讀
祭田橫文
韓愈
貞元十一年九月,愈如東京,道出田橫墓下,感橫義高能得士,因取酒以祭,為文而吊之。其辭曰:
事有曠百世而相感者,余不自知其何心。非今世之所稀,孰為使余虛欠欷而不可禁!余既博觀乎天下,曷有庶幾乎夫子之所為?死者不復生,嗟余去此其從誰?當秦氏之失鹿,得一士而可王,何五百人之擾擾,而不能脫夫子于劍钅芒?豈所寶之非賢?抑天命之有常?昔闕里之多士,孔圣亦云其遑遑。茍余行之不迷,雖顛沛其何傷?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跽陳辭而薦酒,魂仿佛而來享。
對照課文閱讀這篇祭文,下列解說與理解錯誤的一項是(C)
A兩篇文章同是祭文,都是通過祭奠寫文寄托哀思的抒情文章。作為祭文,開頭結尾都有表示祭讀祭奠神靈的語句,都是祭奠活動的`輔助手段。
B從文章抒發的感情來看,二者有相近之處。課文中有對十二郎的哀悼,也有對自己境遇的傷感,本文也是結合自己久不被任用,仕途失意的際遇,抒發自己的郁悶失落,懷才不遇的感慨。
C從文章形式來看,課文中整散兼用,句式多變,富有氣勢,節奏錯落有致,通篇不講押韻,側重于反復的感嘆與抒情。本文則形式短小,句式較為整齊,本文基本上押同一個韻,讀來朗朗上口,氣韻連貫,筆法靈活。
D表達手法上,課文以抒情為主,在敘述的基礎上抒情,中間也有議論,如對天理不公的指控,但其目的仍是為抒情服務。本文則重在抒情和議論,通過對田橫英雄失意以死保節事例的分析和與孔子的對比,來抒發自己的失意傷感之情,表明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觀點。
教學后記
附《祭十二郎文》賞析
在韓愈諸多優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當推為其中的佼佼者,該文在我國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名篇,歷來被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十二郎,是韓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韓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稱為十二郎。韓愈與十二郎從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唐德宗貞元二十年(804),在京城長安(今西安)任監察御史的韓愈驟聞十二郎死訊,悲不自勝,痛悼萬分。在這種巨大的感情壓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這篇千古至文。
祭文通常是祭奠親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辭,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韓愈的這篇《祭十二郎文》,卻一改過去慣例,不單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單行,在內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蕩,通篇追敘他與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誼,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帶給他的莫大哀痛。這種對祭文體的創變,適應了作者情感表達的需要,進而也使該文形成了“以情勝”的鮮明藝術特色。在這里作者獨特的表現手法,是使其真摯、深沉的情感緊緊融注在日常平凡瑣事的敘述之中。讓綿密深沉的主體情感,直接投射于與十二郎有關的生活細節之中,反復抒吐,與之融鑄成完整的審美意象,釋放出強烈、雋永的感情光芒。文章起首一小自然段,是祭文固有的開頭形式。作者抑制著悲痛的情感,以循例的開頭,為全文拉開序幕。作者的筆觸,以對過去的回憶為起點,“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韓愈三歲時喪失雙親,跟隨長兄韓會夫婦生活。后韓會由起居舍人貶為韶州刺史(治所廣東省曲江縣),不久死于任上,韓愈始十歲。文章選擇記敘了韓愈與十二郎幼年“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因三兄皆早世,嫂“撫汝指吾”感嘆“韓氏兩世,惟此而已”等充滿坎坷、辛酸的生活境況、情形,充滿感情地說明了叔侄二人從兒時孤苦相依發展起來的特殊深刻關系,以及兩人在韓門“承先人后”的獨特地位。作者飽經滄桑的筆調挾帶了身世、家世之悲來悼十二郎,令人在一開始就感受到其悲痛之情的綿遠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