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飲食健康教育主題班會活動教案一篇
教學目的、要求:
使學生了解什么是合理的營養與膳食,怎樣才能做到營養合理從而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教學重點:
什么是合理的營養與膳食。
教學難點:
怎樣才能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教具準備:
掛圖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問:人為什么要吃食物?
1、你剛出生時有幾斤重?現在有多重?所增加的這部分物質是從什么地方來的?
2、人體有什么活動?人體內部又有什么活動?人體運動的能量來自何處?
齊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內容。
結論:
(1)、食物提供長身體的材料;
(2)食物提供身體活動的能量。
過渡:兒童、少年正處在生長發育的旺盛時期,必須有足夠的營養素才能保證生長發育和維持代謝平衡的需要,什么是合理的營養與膳食呢?
(二)介紹幾種營養素
1、碳水化合物棗糖
學生讀第三自然段飲食健康教育主題班會教案飲食健康教育主題班會教案。
分析缺糖的害處。
問:盲目減肥有什么害處?
板書:缺糖--發育不良 多糖--疾病(肥胖)
2.蛋白質
小組齊讀第四自然段。
蛋白質棗是構成人體組織和維持生命必須的物質,對身體的生長和體質的增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蛋類、魚類、牛奶、瘦肉和豆類等飲食。
討論:如果蛋白質供應不足會有什么后果?
(引起發育遲緩,身體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小結:(強調不能偏食,要平衡膳食。)
3、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鈣--骨骼和牙齒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
鐵--構成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
碘--維持甲狀腺的生理功能
鋅--提高蛋白質的利用和組織中酶的活性飲食健康教育主題班會教案主題班會。對人體生長發育及其神經心理行為和免疫力等有特殊的作用。
板書 礦物質--鈣、鐵、碘、鋅等和微量元素。
總結:因此,食物應該多樣化。應該多吃肉、蛋、奶類,海產品,水果,蔬菜和蝦皮等食物,平衡膳食。
(三)怎樣才能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1、平衡膳食。(以上內容)
2、建立合理的膳食制度。
(1)每日進餐時間,次數。
(2)各餐的熱能分配。
比例 早餐占30-35% 午餐占40% 晚餐占25-30%
好處:合理的膳食制度可以防止過饑或過飽,使腸胃始終保持一種正常的功能狀態,提高食物營養在體內的吸收和利用。
3、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總結。
齊讀課文。
布置作業:熟讀課文
板書
四、合理的營養與膳食
營養 碳水化合物---糖 蛋白蛋 多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
膳食 平衡 制度 良好衛生習慣。
2016飲食健康教育主題班會活動教案二篇
教學目的:
讓學生了解吃飯也要講衛生,才能保證吃進去的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促進健康成長。
教學重點:
吃飯不專心和狼吞虎咽對身體的危害。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進食衛生習慣飲食健康教育主題班會教案飲食健康教育主題班會教案。
教具準備:
1、人體器官掛圖一幅。
2、小黑板一塊。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揭示、板書課題、談話導入。
有的小朋友吃飯時狼吞虎咽,或者喜歡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這種進食習慣好不好呢?這節“衛生與健康”課,我們來學習《吃飯的衛生》(板書),大家齊讀一次。
2、出示人體器官掛圖,邊看掛圖,老師講述:
(1)人有一副堅硬的牙齒,是用來咀嚼食物。食物進入口里,由牙齒把它們嚼碎,然后進入咽喉和食道,到達胃里,在胃里再進一步加工磨碎,才進入小腸,營養物被吸收,剩下的廢物被排泄出去,這就是食物被消化吸收的過程。在消化過程中,如果上述各“關口”都正常,人的營養就好。但是,有的小朋友吃飯時不是細嚼慢咽,而是狼吞虎咽,結果食物還未嚼碎就咽到胃里,這就打亂了消化系統的正常工作,沒有嚼碎的,較硬的食物刺激摩擦胃壁,會使胃受損傷,出現消化不良,甚至患上胃病,影響了身體的健康。
(2)吃飯時還要專心,因為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受大腦的指揮。吃飯的時候,大腦就指揮腸胃分泌消化液,喚起我們要進食的欲望。如果我們在吃飯時看書或看電視,大腦就會被看書、看電視產生的情緒控制,抑制了消化液的分泌,食欲就減少或沒有了。長期這樣,會引起食欲不振,嚴重的就要得消化不良癥了。
3、打開書p14,齊讀兒歌《吃飯的衛生》
飯菜進口細咀嚼, 慢吞慢咽胃腸好,
集中精神品食味, 不看電視和書報。
4、小黑板顯示判斷題,讓學生判斷對錯。對的拍三下掌,錯的指出應怎樣糾正。
①小東一邊吃飯,一邊看卡通片《機器貓叮當》被電視吸引住了,逗得哈哈大笑。
②明明和小強約好,一會兒要出去踢球。為了趕時間,吃飯時狼吞虎咽,把飯粒撒得滿桌都是飲食健康教育主題班會教案主題班會。
③吃飯時,玲玲要和姐姐比賽,看誰吃得快
姐姐說:“吃飯要細嚼慢咽,對身體健康才有幫助。”
④蘭蘭一邊吃飯,一邊拿起《故事大王》看,一碗飯吃了足足一個小時。
5、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吃飯也要講究衛生,才能保證吃進去的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促進我們身體的健康。因此,我們要養成專心吃飯,細嚼慢咽的良好進食衛生習慣。
6、復習鞏固
①自己小聲讀課文幾次,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