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在閱讀中識記本課10個生字,積累8個詞語,書寫4個生字。
2.能正確、較流利的朗讀課文。
3.懂得“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出示“快樂”
說說近義詞
說說有什么事情令你感到快樂?
2、出示“波斯貓”
讀準字音
說說你是怎么記的?
講一講波斯貓的相關材料
3、波斯貓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寵物,理應生活得非常快樂,可是我們課文中的波斯貓卻不快樂,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
1、生字
(1)課前我們對課文的生字進行了預習,請同桌之間一起來讀準這些生字,并用好辦法來記一記它們的字型。
(同桌進行)
(2)出示部分詞語,要求讀準字音
2、課文
我們對課文也進行了預習,請同學們在四人小組里一起讀一讀課文,要求在讀通課文的前提下完成練習。
(1)讀要求
(2)小組進行學習
三、學習課文
1、交流練習
(1)完成填空
波斯貓不知道快樂是什么滋味,他去問(燕子)、(蜜蜂)和(小花貓)。
(2)你是從哪幾節中知道的?2――10小節
2、請同學自己讀一讀2-10小節,找一找,燕子、蜜蜂、小花貓認為怎樣做才是快樂的?請用“―――”劃出相關語句。
(1)找出燕子,蜜蜂,小花貓的話
原來,燕子認為~~~,才是快樂的。
原來,蜜蜂覺得~~~,才是最快樂的。
原來,小花貓感到~~~,他最快樂。
以上可用引讀方式。
出板書:銜泥做窩采蜜釀蜜捉到老鼠
(2)可是,銜泥做窩,采蜜釀蜜,捉到老鼠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請你找找看還有哪些詞語可以看出做這些事情并不容易呢?
詞語:飛來飛去忙忙碌碌整夜
(3)可見,做這些事情非但不容易,而且還很辛苦,但是即使再辛苦,燕子、蜜蜂、小花貓還是依舊覺得快樂,你能學學他們快樂的樣子,讀好他們的話嗎?
指導朗讀燕子、蜜蜂、小花貓的話。
3、但是波斯貓卻與他們持有不同看法,請你用“~~~”劃出波斯貓的話,看看他是怎么認為的?
(1)找出波斯貓的話
燕子的泥窩在波斯貓看來覺得不可思議,因為波斯貓睡的沙發是~~~
指導讀音:軟綿綿
那和軟綿綿的沙發比起來,燕子的泥窩應該是?(硬邦邦)
正是這樣,波斯貓才覺得特別的不理解,甚至有些看不起燕子了,你能讀好波斯貓的話嗎?(重點指導,指名,齊讀)
(2)同樣,蜜蜂每天如此辛苦的采蜜釀蜜也讓波斯貓難以接受,因為~~~
請你來讀好波斯貓的話(指名讀,齊讀)
(3)整夜不睡覺就是為了捉到老鼠,更是讓波斯貓不屑一顧,他甚至感到莫名其妙,引讀~~
換部首:炸
(4)與燕子、蜜蜂、小花貓快樂的樣子相比,此時的波斯貓是一點兒都不快樂。
4、分角色讀
現在老師和同學們配合著一起來讀一讀課文2-10小節。
5、銜泥做窩,采蜜釀蜜,捉到老鼠和柔軟的沙發,冰箱里吃不完的花蜜,還有噴香的油炸魚比起來確實差很多,可是為什么燕子、蜜蜂、小花貓還會覺得快樂呢?(請4人小組討論)
6、總結出:勞動所得才是最快樂的
引入名言:
7.正是因為波斯貓不知道勞動所得才是最快樂這個道理,所以到最后他都沒有~~~
四、拓展
1、面對這樣的波斯貓,你想對他說些什么嗎?
2、那波斯貓該怎么做才會快樂呢?
五、復習詞語
游戲形式
六、寫字
1.摘抄名言
2.寫“溫”
教學反思:
《沒有快樂的波斯貓》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講:波斯貓不知道快樂是什么,因而去找燕子、蜜蜂、青蛙詢問,最后還是不明自快樂是什么。而學生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從燕子、蜜蜂、青蛙的話去懂得“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
教學了這篇課文,我覺得以下的幾點是我在教學中做得比較成功的:
1.以讀為主,以學生為本。《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本課我就讓學生通過有目的性的自讀、小組合作讀、個人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朗讀來理解燕子造窩、蜜蜂釀蜜、青蛙捉害蟲的辛苦。體會他們快樂,明白波斯貓為何不快樂及值得“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并且我在教學中注重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在熟讀的基礎上說自己對“燕子、蜜蜂、青蛙為什么覺得快樂。而波斯貓卻不覺得快樂”的理解。學生因為對課文熟悉了,有的學生就說:“燕子一口一口地銜泥來造窩,創造窩的過程很辛苦,所以他很快樂。有有的學生就說一“燕子的窩是自己造的,是通過自己的勞動才得到的,所以它很快樂。”有的學生說:“蜜蜂通過千千萬萬朵花中才來花粉,才可以釀成蜂蜜,他勞動得很辛苦,并且它的勞動創造出了成果,所以它特別快樂。“有的學生就說:“青蛙一天到晚蹦來蹦去捉害蟲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想到能幫助人們保衛莊稼,知道勞動有了回報,就覺得是它最大的快樂。”有的說:“波斯貓不勞動,總依賴主人給它東西吃,所以它不會覺得快樂的。”……這樣,通過讀、說,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懂得了“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
2.讓學生精讀課文有關段落,學會品詞品句,讀有所悟。“抓住關鍵詞語讀好句子”是語文課上最常用的教學方法。老師先出示句子問學生:句中哪些詞語寫出了……機械性的教學令學生索然無昧。所以我教學《找不到快樂的波斯貓》時,我就讓學生按要求找到句子并劃出,然后讓學生讀通句子,讀好句子,在讀句的過程中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句意,深入感悟文中的情感。學生讀得好,說得更好,一位女生說,她從“一口一口”體會到燕子銜泥造窩的辛苦;另一男生從“千千萬萬”感悟到蜜蜂采蜜釀蜜的辛勞,讀時聲情并茂。老師再用資料補充:一只蜜蜂往返飛行10次,采集1500多朵花才釀成一滴蜂蜜。此時,學生的情感油然而生,飽含激情的朗讀至今另我難忘。有了以上兩句句子教學基礎,學生自然而然讀出青蛙整天蹦來蹦去捉害蟲的快樂情感,學生讀好了句子,也懂得“付出勞動獲得成果”的道理。
3.讓學生在歌聲中體會情感,受到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要深入鉆研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徜徉其中,放飛心靈與文本對話,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塑造良好的人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我就在第一課時讓學生從文字上懂得“勞動創造快樂”的基礎上唱《勞動最光榮》,讓他們在從文字中感悟升華到在情景中感悟“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在他們意味未盡的時刻,讓他們說說自己的勞動是什么,打算怎樣去創造快樂。讓他們在說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