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教案示例

時間:2021-03-27 09:20:48 八年級 我要投稿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教案示例

  《云南的歌會》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教案示例

  一、教學課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六課《云南的歌會》

  二、授課學時:兩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習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和場面描寫。

  能力目標:朗讀、揣摩、品味文章語言,感受文章濃郁的鄉土氣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探尋并領略民族風情,熱愛民俗文化。

  重點:

  1、理解課文所寫的三種場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體會內容和寫法的上的差異。

  2、深入理解云南歌會所蘊含的美。

  難點:

  揣摩語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寫和場景描寫的妙處。

  四、教學手段與方法

  本文所寫內容豐富,語言生動富有表現力,充滿了情趣,根據文章這一特點,我將充分發揮學生作為閱讀主體的作用,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借助多媒體等電教手段,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通過探究 、研讀、討論來使學生深入體會云南歌會的美,理解課文的深刻含義。

  五、教學準備:多媒體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在地理課中,我們已領略過美麗的西雙版納那熱帶雨林特有的自然景觀和別具特色的人文景觀,也經常在電視中欣賞到傣族優美的孔雀舞和熱鬧的潑水節。今天,我們將要學習沈從文先生的《云南的歌會》,作者獨具匠心地為我們展示了云南這個多民族地區的另一種風情--歌會,下面讓我們跟隨沈從文先生的腳步,在“月光下的鳳尾竹”的樂曲中去神游云南歌會,去品味人生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諱(huì) 酬(chóu)和 鐵箍(gū) 熹(xī)微

  (2)解釋下列詞語。

  引經據典:引用經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搖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樣子。

  熹微:形容陽光不強(多指清晨的)。 淳樸:誠實樸素。

  別開生面:另外開展新的局面。 忌諱:忌怕而隱避。

  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動聲色或漠不關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為交際往來。

  2、學生在背景音樂中朗讀課文,要求讀完課文后能說出自己通過本文對云南的歌會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練而又富有表現力的文字描繪了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這是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就可以獲取的信息。教師在組織學生交流時應引導大家注意每種歌會形式的特點,如:每個場面各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

  并總結歸納:

  山野對歌--對歌具有對抗性質,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興自由歌唱,發乎性情,自然成趣;

  金滿斗會--民歌傳承,是一間傳授民歌的課堂。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3、學生根據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結構:

  總起全文(1)

  山野對歌(2~3)

  分寫三種場合的歌會(2~5)山路漫歌(4)

  金滿斗會(5)

  (三)賞析品讀課文:

  1、文章對三個歌唱場面的描繪在內容上各有側重,而在寫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第一個場面――山野對歌,去感受那一股撲鼻而來的濃郁的鄉土氣息。指名朗讀2~3段,要求其余學生思考作者通過什么方式表現山野對歌并做批注。

  (學生不難看出“山野對歌”這一片斷首先介紹了對歌的地點和內容,然后主要通過描寫對歌中的年輕女子的動作、神態、外貌來表現山野對歌的熱烈與歡快。)

  教師導引:

  (1)、同學們注意,由于云南少數民族生活在大山、叢林里,所以對歌地點就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這就是“山野對歌”。

  (2)、我們先來聽聽“對調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3)、“多”字說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說明“對調子”多數以情歌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內容。)

  (4)、既然“對調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見景生情、或提問、或互嘲互贊)

  (5)、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對調子”都是什么大比拼?(機智才能)

  (6)、這里作者著重寫了“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的情景。請同學們齊讀這個內容,看看作者從哪三個方面刻畫這個年輕婦女?(動作、神態、外貌)

  (7)、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濃墨重彩、工筆描繪了人物的外貌,分別從面容、牙齒、衣飾特別是對衣著的描寫,你覺得這個少數民族農村婦女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征?(性情開朗、活潑、聰明、手腳勤快)

  (8)、在這個對歌場面中,作者側重寫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活潑歡快的場面,描繪出樸素動人的情景。)

  明確:這是以人襯景的寫法,表現出山野對歌的熱烈與歡樂。

  2、為了讓同學們能夠更直觀的去理解對歌時人物的情緒,可引導學生模仿《劉三姐》即興對歌(多媒體播放《劉三姐》對歌的片段)

  3、集體朗讀2~3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讀課文《云南的歌會》,理清了文章脈絡、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中汩汩流淌而出。請同學們思考回答:文章首先總寫對云南的感受和認識,然后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哪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每個場合的特點分別是什么?(生答)看來,同學們已經很好的掌握了上節課所學的知識,對云南的歌會也已經有一定的了解。

  (二)研讀品味4~5段

  1.賞讀“山路漫歌”。

  (1)、默讀第4段,勾畫出好詞好句,并與同學分享。

  我們再來看看那些趕馬女孩, 聽聽她們都唱些什么歌?(悅耳好聽的山歌)

  她們的歌聲充滿一種什么樣的美?(淳樸本色美)

  現在默讀課文第四段,感受那一種離塵世很遠,離心靈卻很近的美。并勾畫出好詞好句,等會讓大家分享一下。(提示:我們可以抓住動詞、形容詞、副詞和修辭手法來賞析好詞好句)

  例: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用了擬人修辭,顯得活潑生動,它的藍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聯想,讓人感受到花的靈性和花色的純凈。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飛”“扶搖”“盤旋”“唱歌”“鉆”等動詞把云雀輕捷的身姿、悅耳的鳴叫描繪得栩栩如生。(教師在讓學生說得盡興時提醒學生注意:本段要表現的歌會形式是什么?寫人們唱歌的有幾句話?寫環境的又有幾句話?目的是引入下一環節的討論。)

  (2)、討論:本段寫趕馬女孩唱歌僅三句,卻用了許多優美的語句描寫由呈貢一路進城的景色。這是否偏離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明白:這些優美的語句描寫出了當地優美的環境,自然環境之美與歌聲之美相得益彰,渾然天成,只有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為“趕馬女孩的歌唱”創設了一個動人的場景。在美好環境中長大的女孩,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山鳥的鳴唱,與“趕馬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交織成一支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

  總之,這些內容既是對“趕馬女孩的歌唱”的真實寫照,又是對中心的鋪墊,還是一種烘托映襯――以優美的環境映襯優美的任務優美的歌!板書:以景襯人

  (3)、拓展想象:請同學們猜想一下,趕馬的女孩會唱什么?(自由討論)

  (4)、齊讀第4段。

  2、 賞讀“村寨傳歌”

  (1)、老人常說“十年難逢金滿斗”,齊讀第5段,將“金滿斗會”與前兩種形式的歌會比較,說說“金滿斗會”的難得之處在哪里?

  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特點:

  場面盛況空前

  人多:集合了鄉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時間長:唱和相續,一連三天才散場。

  盛妝:和逢年過節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潔索利,頭上手中到處是銀光閃閃。

  B、傳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匯集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

  (2)、齊讀第5段。

  (三)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苗族,湖南鳳凰人,歷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在散文、小說創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說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如有時間可簡單介紹《邊城》與鳳凰)

  (四)總結

  賞讀《云南的歌會》這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我們似乎與作者進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領下,我們對自然、對人、對藝術進行了一番品味,我們領略到了我國民歌文化的豐富多彩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同時在作者的筆下,我們讀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學們,生活就像歌聲一樣美好,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也熱愛那美麗濃郁的民俗文化吧!

  (五)拓展延伸

  播放剪輯好的相關音像資料

  1.趣味競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別是哪個少數民族或地方的民歌?

  (如:《阿詩瑪》-彝族,《五朵金花》-白族,四川的“跑馬溜溜的山上”、陜北的“信天游”、內蒙古的“敖包相會”、新疆的“掀起你的蓋頭來”等等)

  2.學生展示收集到的其他民俗文化現象。

  (六)作業布置

  1、課后練習第二題,體會不同的人物描寫

  2、學唱一首民歌

  《端午的鴨蛋》

  一、教學課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七課《端午的鴨蛋》

  二、授課學時:一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情感

  能力目標:誦讀課文,品味作者的語言風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端午風俗,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提倡珍惜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情感。

  難點:

  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有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四、教學手段與方法

  談話激趣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拓展延伸法等。

  五、教學準備:多媒體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國自己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08年五一的7天長假被取消,但同時增加了三個傳統節日假,分別是(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大家回憶一下在過這些節日的時候家里都會有哪些習俗?

  今天,我們就隨作家汪曾祺一起去江蘇高郵,不但看看那兒的端午風俗,還要嘗嘗他們端午的鴨蛋。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請同學們自由快速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課文

  2、檢查學生自讀課文情況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門楣(méi) 莧菜(xiàn) 籍貫(jí) 硝藥(xiāo)

  腌臘(yān) 絡子(lào) 大襟(jīn) 車胤(yìn)

  (2).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門楣:門框上的橫木。

  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奧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貫:祖居或個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傳說中指主管某個城的神。

  肅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

  曾經滄海難為水:經歷過滄海,對別處的水就難以看上眼了。

  與有榮焉:因而也感到榮幸。

  囊螢映雪:囊螢和映雪分別指晉朝車胤和孫康利用螢火蟲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讀書的故事。3、再讀課文,用勾畫圈點的方式思考:(先獨立思考,再鄰座二人討論,然后全班交流)

  ①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②作者家鄉的鴨蛋有什么特點?

  ③作者筆下的端午的鴨蛋有哪些情趣?

  明確:

  ① 作者家鄉的端午共有七種風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

  ② 作者家鄉的鴨蛋有三個特點:質細、油多、蛋黃紅。

  ③ 作者筆下的端午的鴨蛋情趣有:掛“鴨蛋絡子”、挑鴨蛋、吃鴨蛋、做鴨燈。

  4、在上述三個問題的解答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端午的風俗①―――家鄉的鴨蛋②③―――端午的鴨蛋④⑤

  (三)、品讀課文

  1.讓學生從課文的三個層次中任選一層,先同桌二人練讀,再自主全班示范朗讀。師生共同評點,并交流閱讀感受。

  如:一個小小的鴨蛋,作者卻寫得有滋有味,用了一些方言,挺有地方色彩的……

  2. 教師先肯定學生們的感受,并介紹汪曾祺的創作特點:

  汪曾祺長于江南,定居京城。翻閱他的作品,不乏風和日麗、小橋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極少見到雷霆怒吼,闊大無比的壯觀場景。他憑著對事物的獨到領悟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典故,即興偶感,娓娓道來,于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小品文的經典和高峰。

  汪曾祺曾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3.師生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思考: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為什么要先寫端午節的風俗?

  明確:

  ①、第一段以“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開頭,介紹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等風俗;又列舉了“放黃煙子” 吃“十二紅”這兩種較為獨特的風俗。

  ②從文章思路來看,先談端午風俗很有必要。文題為“端午的鴨蛋”,因此,首先必須先寫端午風俗,從各地均有的風俗寫到家鄉獨特的風俗,再寫到“十二紅”,寫到“咸鴨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轉寫“端午的鴨蛋”;從寫作手法上,先濃墨重彩地描繪出“端午”的氣氛,就為文章主體“鴨蛋”預設了一個合理的背景。

  [過渡:看來在家鄉端午的眾多風俗中,作者對鴨蛋情有獨鐘,想來它必定有什么獨特的滋味令作者魂牽夢縈吧。]

  (2)思考:高郵鴨蛋有什么特點?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鴨蛋?

  明確:

  蛋白柔嫩 、油多 、黃是通紅的 “雙黃蛋”(總:質細而油多)

  (可通過引導回憶嘗過或見過的鴨蛋加深印象)

  [過渡: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我們讀出汪先生的一個心愿:讓高郵鴨蛋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同學們你能否用一句話替汪先生宣傳他家鄉的鴨蛋。(學生交流,然后進行即興回答)]

  如:

  高油,高油 高郵的鴨蛋很多油

  高郵鴨蛋 誰吃誰知道

  高郵 油高 鴨蛋中的大金蛋

  日啖鴨蛋三兩個,不辭長作高郵人。

  (評出最佳語句)

  [過渡:其實,在很久以前就有人為它作了宣傳,他就是袁枚。我們讀讀他是怎樣宣傳鴨蛋的。(學生讀引文,然后討論問題)]

  ②引用袁枚的《腌蛋》,可以豐富文章的內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氣,避免了行文的單調死板。而且袁枚對于咸鴨蛋的見解,與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說到袁枚。說自己不喜歡袁枚,體現了作者率真的個性。同時也說明高郵鴨蛋歷史悠久,聞名全國。否定北京的鴨蛋留露出對家鄉由衷的喜愛之情。

  (3)思考:端午的鴨蛋著重寫鴨蛋絡子、吃鴨蛋、玩蛋殼,為什么寫這些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

  行文活潑生動。充滿童趣,抒寫了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和留戀、對故鄉的熱愛、眷戀之情。

  (四)、口頭表達

  現在有一位外地游客想請你介紹南川的風俗,你會重點介紹什么,怎么介紹?

  (五)、課堂小結

  家鄉的鴨蛋是與眾不同的,聲名遠播的,歷史悠久的,吃法多樣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鮮艷的……一提起家鄉的鴨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訴說內心的贊美和自豪。這種贊美,這種自豪都緣于作者那濃濃的思鄉之情,緣于那深深的故鄉情結吧。(板書:故鄉情結)

  寫鴨蛋--抒故鄉情,這種寫作方法是:借物抒情(板書:借物抒情)

  (六)、課堂延伸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端午佳節。然而在07年端午節來臨之際,忽然有“可靠消息”(《人民日報》)說,這個我們的傳統節日,亞洲某國家(指韓國)已將其列入國家遺產名錄,并且向聯合國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你對此有何看法?

  學生交流,小結

  1、果真人家要申報,我們也不必大驚小怪,盡管這節日的“出生證”在我們這里,但誰叫我們這幾年連粽子都懶得吃了,而人家卻有“規模和氣派”地發展起“端午文化”了呢?

  2、端午節等會不會被“端”走,根本還在于我們對待傳統節日的態度問題,那就是我們對待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不是熱愛,以及熱愛到何種程度。

  3、與情人節、圣誕節等一系列洋節近年來在中國的火爆熱鬧相比,端午等中國傳統佳節實在是太冷清,太受冷落了。

  小結:看看我們自己,一提起吃就是肯德基,一提起穿就是耐克,一提起節日首先想到的就是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再對照對照作者,有誰今天還這樣虔誠地吃鴨蛋?有誰把端午吃鴨蛋還當作一種幸福和快樂?有誰還在一年之中早早地期待著端午節幸福地到來?我們看看屈原是怎么死的,人們為什么紀念他,就會明白端午節一旦流落異鄉我們失去的將會是什么。因此,我們要熱愛,要珍視我們的傳統文化。(板書:珍視傳統文化)

  (七)、作業布置

  1、搜集關于端午節傳說

  2、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把你在中秋節中記憶猶新的一件趣事、一種美食寫成200字左右的片段。

  《吆喝》

  一、教學課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八課《吆喝》

  二、授課學時:一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了解作者。

  2、理清文章思路,學習作者合理介紹說明紛繁復雜事物的方法。

  能力目標:揣摩語言,體會吆喝聲的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寫“吆喝”時的內在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積極開展記錄街頭吆喝聲并整理的語文活動,為搶救文化遺產做貢獻。

  重點:

  1、把握文章的結構,學習作者剪材組材的技巧。

  2、品味語言,理解作者的內心感受。

  難點:

  開展語文活動,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四、教學手段與方法

  本文所寫內容豐富,語言生動富有表現力,充滿了情趣,根據文章這一特點,我將充分發揮學生作為閱讀主體的作用,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借助多媒體等電教手段,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通過探究 、研讀、討論來使學生深入體會北京吆喝聲的情趣,理解課文的深刻含義。

  五、教學準備:多媒體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放一段帶有老北京方言特色的錄音或音樂,看大家是否聽得出。“京片子”或者“京味兒”,比如北京人的那張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說。今天我們就來聽聽老北京最有特色的聲音--吆喝[板書]。

  (二)作者簡介

  蕭乾--原名蕭秉乾,生于北京,蒙古族。世界聞名的記者,卓有成就的翻譯家、作家。主要著譯作有《夢之谷》、《人生百味》、《尤利西斯》等。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

  囿(yòu) 鈸(bō) 招徠(lái) 鐵鉉(xuàn) 隔閡(hé)

  餑薺(bí qí) 秫秸稈(shú jiē ɡǎn) 餛飩(hún tún)

  鉗形(q?án) 佐料(zu?) 雪花酪(Iào ) 蘸(zhàn) 鹵煮(I?)

  2、整體感知

  (1)作者在文中向我們介紹了哪些吆喝聲?

  明確: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餛飩、硬面餑餑、還有烤紅薯、青菜、小金魚兒、蛤蟆骨朵兒、乞丐、荷葉糕等

  可見老北京吆喝玲瑯滿目的商品真是應有盡有。借用《口技》里的一句話,形容就是“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2)吆喝這么多東西,讀起來卻雜而不亂,作者是如何有條不紊地把它們一一描繪出來的呢?(寫作順序)

  明確:本文介紹了舊北京城大街小巷一年四季、從早到晚各種各樣的吆喝聲。

  (四)、賞析課文

  1、全文提到的吆喝中關于哪一類的最多?(吃食)在這些吆喝中讓你最想吃的是哪一種?試試你來叫賣一次,注意吆喝的特色。

  2、這小小的吆喝詞,真可謂手法多樣,貼切生動,不時借個比喻、擬人、來點夸張;不僅寫味兒、還寫形狀、寫色彩。平實中透著儒雅,質樸又不失鮮活。這些誘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讀出來的,他們是……唱出來的!

  找出作者寫的怎樣唱出吆喝。

  3、欣賞老北京吆喝聲。

  (五)、問題探究

  1、北京街頭賣東西的有很多,為什么作者只介紹了其中的幾種吆喝,其余的只簡單的說他們賣什么。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

  學生自由發言。

  從全文看,作者有較高的對材料加工裁剪的寫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紹說明紛繁復雜的事物,本文為我們作出了示范。

  為什么“我”聽到“賣蕎麥皮”的吆喝聲會嚇了個馬趴?

  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聽那種忽高忽低的”,對賣荷葉糕的吆喝聲“特別害怕”,所以當有人在背后突然發一聲喊,自然很可能會“嚇了個馬趴”。這樣寫也有一些幽默調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來,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蕎麥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風趣。

  3、作者對北京的吆喝聲懷有怎樣的感情?

  (六)、拓展延伸

  1、回憶你兒時所聽到過的吆喝聲與同學們交流。

  2、現在你的身邊是否還有這樣的吆喝聲?

  (七)、課堂小結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市上動人的一景,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悅和懷想,讓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蘊涵的濃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結構的安排上也頗有獨到之處。

  (八)、作業布置

  1、收集現在還存在的吆喝,記錄下來

  2、以“我們身邊的廣告”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可以是調查報告,可以是散文小品,也可以是相聲等其他形式)。

  《春酒》

  一、教學課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春酒》

  二、授課學時:一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品味文章的關鍵性詞語和句子,學習文章富有情趣的細節描寫,體會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達的思鄉這一主旨。

  能力目標:

  1、根據積累的生活經驗,創設閱讀氛圍,領悟文章的意蘊。

  2、通過分析課文,體會琦君散文結構嚴謹、寫人傳神、文筆流暢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品味文中所表現的故鄉的風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所表達的濃濃的思鄉之情,從而獲得美的情感體驗。

  重點:

  1、理解細節描寫對表現文章主題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過敘述家鄉的風土人情來表達濃濃的思鄉之情。

  難點:

  體會琦君散文結構嚴謹、寫人傳神、文筆流暢的特點。

  四、教學手段與方法

  情景教學法、朗讀教學法、討論質疑法、品讀鑒賞法

  五、教學準備: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六、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導入新課

  1、導語:

  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從小到大,我們都是伴隨著這些年年依舊的節日,和親人一起度過的。在這些傳統節日中,同學們最盼望的無疑是春節。春節不僅有玩的、吃的、穿的,更有壓歲錢,可以買很多想要的東西。但每個地方過年的風俗又不盡相同,那么浙江溫州一帶是如何過年的,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琦君的《春酒》。

  2、作者簡介:

  琦君,1918年出生,現當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畢業于杭州三江大學中文系。1949年赴臺灣,后定居美國。琦君以撰寫散文開始她的創作生涯,而她現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總是與臺灣散文連在一起。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余種,是電視連續劇《橘子紅了》的作者。其作品多以兒童故事為主,大半以她家鄉浙江溫州為背景,作品中的那些風土人物勾畫出一副中國農村社會的樸素生活圖景。琦君的作品,有與人不同的獨特風格。特別是散文,作品中那股真摯的情意,感人至深。再加上筆致婉約,使文章散發著迷人的氣息。

  (二)、整體感知課文,體味作者情感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配樂《思鄉曲》)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劃出你認為能表達思鄉之情的句子。Xkb 1.c om新課 標 第一 網

  2、想一想,作者懷念的僅僅是家鄉的春酒嗎?

  學生討論、交流:

  教師指導:

  (作者不僅僅是懷念家鄉的春酒,文中主要通過春酒寫故鄉的風俗美、人情美,寫自己對家鄉的懷念,對母親的追思,其間流淌著的是濃濃的思鄉之情,是對一種讓人難忘的生活的深情懷念。)

  (三)、指導學生分組合作研討課文

  1、作者在文中敘述了兒時在故鄉的哪幾件事?這些事都是作者家鄉的風俗,你喜歡這兒的風俗嗎?為什么?

  板書小結 :過新年 喝春酒 喝會酒 -- 風俗美

  2、在這幾件事中出現了哪些人物?

  板書小結:母親 “我” 阿標叔 鄉鄰鄉親

  3、作者用一些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描寫風俗。請你找出來,并談談這些細節描寫有什么作用?

  (1)、母親

  ①“她總是笑瞇瞇地說:‘大約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是沒有一定分量的。’但她還是一樣一樣仔細地告訴別人。可見她做什么事,都有個尺度在心中的。”

  ②“母親是從不上會的,但總是很樂意把花廳給大家請客,可以添點喜氣。”

  小結:突出母親熱情好客、慷慨大方。

  (2)、花匠阿標叔

  “花匠阿標叔也巴結地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點燃了,掛在花廳正中,讓大家吃酒時劃拳吆喝,格外興高采烈”。

  小結:突出花匠阿標叔的熱心。

  (3)、鄉鄰鄉親x kb 1. c om

  ①“所以鄉下人如果對人表示感謝,口頭話就是‘我請你吃十二碟’。”

  ②“席散時,會給每個人分一條印花手帕。母親和我也各有一條,我就等于得了兩條,開心得要命。”

  ③“尤其是家家戶戶輪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

  小結:表現了鄉親們的熱情大方。

  (4)、“我”

  ①“尤其是家家戶戶輪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

  ②“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里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

  小結:表現我充滿了童真童趣。

  4、通過對人物的細節描寫,你對這些人物也有自己的看法,請談談!學生討論、交流:

  師指導要點:人情美(板書)

  5、作者為什么能在幾十年之后對家鄉的過年時的生活細節記得那么清楚,描寫得那么細致呢?

  指導要點:對故鄉有感情。

  問:對故鄉的什么有感情呢?

  指導要點: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和向往,也表達了游子殷殷思鄉之情。

  問:所以“春酒”是一杯什么樣的酒?

  指導要點:懷舊思鄉的酒(板書)

  (四)、遷移擴展

  思鄉是遠離故鄉的人都會產生的一種思緒,余光中的《鄉愁》為什么能有這么廣的影響,就是因為它道出了許多游子的心聲。葉落歸根,這是人之常情,對故土的眷戀,是任何人也無法割舍的情感。你讀過這類作品嗎?把你所讀作品的內容說給同學們聽一聽。

  1、余光中《鄉愁》……

  2、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李白《靜夜詩》

  4、杜甫《月夜憶舍弟》“露是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5、馬致遠《秋思》

  6、蘇軾《水調歌頭》

  (五)、總結

  琦君說過:“人和花草樹木一樣,都有自己的根。”是啊!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有誰能夠忘記生養自己的故鄉呢?,遠離故鄉的人,無論與故鄉的距離有多遠,總不會忘記故鄉的山水、故鄉的親人、故鄉的一切。每年春節前夕,離家的人盡管票難買、車難乘,但家還是要回的。父愛天高,母恩難報,最難忍受思鄉情。這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積淀下來的中國人最深厚的情感基礎。事實上,正是這種特有的情感基礎,才讓我們中華民族一代一代繁衍壯大,成為偉大的民族。

  (六)、作業:

  積累“思鄉”的詩句。

  研討與練習

  預習新課

  (七)、播放《思鄉曲》結束這一節課

  《俗世奇人》

  一、教學課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二十課《俗世奇人》

  二、授課學時:一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學習曲折有致安排情節的結構方法。

  能力目標:

  熟讀課文,理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幽默傳神、極富表現力的語言對文章的表現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我國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培養重視、搶救中國民間文化遺產的意識。

  重點:

  體會本色樸素、幽默傳神極富表現力的語言特色。

  難點:

  學習曲折有致安排情節的結構方法。

  四、教學手段與方法

  1、 朗讀法。知道學生朗讀,運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美讀課文,讀出聲調、語氣,讀出情趣,要讀得活靈活現、聲情并茂,并聯系表情朗讀。

  2、 討論點拔法。本文文字淺顯,故事生動,閱讀障礙不大,教學中宜用學生自主活動、合作研究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 品讀法。集中鑒賞本文獨特的語言風格,揣摩語句的豐富意蘊,可口頭評析,也可聯系寫簡短的評析文章。

  五、教學準備:多媒體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也許不會忘記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遠的故事吧。他能把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現了蘇軾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絕!妙絕!今天,我們再來見識兩位高人,他們就是馮驥才筆下的刷子李、泥人張。

  (二)、課前口頭演講,徽劇奇人絕技

  多媒體播放話劇《俗世奇人》片斷。

  學生講述課前搜集的奇人高手的故事,教師也可介紹馮驥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人物,如:酒婆、張大力、青云樓主、牙醫華大夫等。

  (三)、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循聲低和,初步感知問意。

  2、學生聯系表情朗讀,要求讀出聲調、預期,要讀得活靈活現,聲情并貌,讀出單口相聲的味道來。

  3、學生自薦,朗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其余同學評點。

  教師也可示范朗讀文章片斷,如“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站者。”順勢作朗讀知道:朗讀時對于“絕活”“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等詞語則應該用降調,應讀出沒落、受窘的情狀,還應該表現出“碼頭”對他們不屑一顧的神情;可輔以一定的手勢動作以增強表達效果。

  4、學生大聲讀課文,力求表現最佳水平。

  (四)、課堂小結

  《俗世奇人》奇絕!妙絕!奇在人物,妙在情節、語言。做派奇的刷子李,行事奇的泥人張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馮驥才先生寫人虛實的高潮技藝更讓我們拍案稱奇;那津味十足、本色樸素而又幽默傳神的語言更是余音繞梁,歷久不絕。讀這樣的作品,如夏日飲冰茶,爽口又爽心。

  值得人深思的是該如何保護這些無形的民間文化遺產,我們該做點什么?從馮驥才先生充滿睿智的文字中我們似乎找到了答案,讓我們勇敢地承擔起這一責任,為文化大廈添磚加瓦,為文化巨輪保駕護航!

  (五)、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小組討論,大家共同明確。

  1、如何理解題目中的“俗事”“奇人”?

  2、作者是怎樣塑造人物形象的?都是“奇人”,在選材上有什么特點?

  3、本文在清潔結構有什么特點?

  4、文章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六)、體驗與反思

  1、學生推選班里有絕活的小能人上臺展示才藝。

  2、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的特征,寫一篇人物速寫。

  3、學生讀自己的文章,然后集體評議。

  (七)、布置作業

  1、整理課上的“人物速寫”片斷,把它收藏在《成長的足跡》中。

  2、課外閱讀馮驥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篇章。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教案示例】相關文章:

八年級下冊語文第四單元復習教案04-23

小學下冊語文第四單元試卷08-04

八年級下冊語文第四單元試卷05-10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試卷05-10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試題12-21

八年級語文下冊單元練習及答案示例04-10

八年級下冊語文第四單元教案:吆喝教學案01-29

八年級語文下冊全冊第四單元教學教案04-26

初二語文下冊第四單元試卷05-10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欧美高清乱码一区二区 | 在线国产日韩欧美播放精华一区 | 亚洲日韩国产综合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欧美 | 日韩一区久久久久久 | 亚洲中文在线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