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書》教案匯編

發布時間:2017-02-21  編輯:飛藝 手機版

  《我的第一本書》優質課教案

  【三維教學目標】

  1、自讀----整體感知文意,了解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征,復述“第一本書”的故事。

  2、精讀----加強聯想與想像能力的培養,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3、品讀----激活生活體驗,感悟作者內心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聯系自己的學習經歷,感悟知識改變命運的深刻內涵。

  2、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難生活境遇,品味苦難對人生意義。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件設計思路】

  該課課件以新課標----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的課文《我的第一本書》為切入點,圍繞知識改變命運、品味苦難對人生意義的學習展開相關專題的探討。本課件包括六大欄目:明確任務、感知文本、與文本對話、暢所欲言、比較閱讀、感同身受。通過這個課件的設計和制作,把多媒體的特有優勢,把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以此刺激他們的思維興奮點,提高學習積極性,令他們在一種輕松的環境中體會苦難對人生意義。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提高教學的和諧性與有效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么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記不清了,作者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志不忘。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后,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現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那么,今天就讓我們隨著記憶,同詩人牛漢一道去感受那承載著人生歷程和獨特感悟的“第一本書”,去思考人生命運這個鮮活的話題,去感悟讀書對人生的意義。

  (板書課題及作者:我的第一本書 牛漢)

  二、明確自學任務

  1、自讀----復述“第一本書”的事。

  2、精讀----理解語句含義。

  3、品讀----感悟對人生的體驗。

  三、感知文本

  1、自由朗讀課文,復述“第一本書”的故事。(復述時注意記敘的六要素)

  2、在朗讀課文和復述故事的基礎上,回答問題:

  ①“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你還可以做怎樣的理解?

  (還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貴的經歷,一本人生之書。)

  ②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一種感激之情。)

  四、與文本對話----精讀文段,質疑解疑

  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精讀課文,同學們就有疑問的地方或不懂的句子找出來,記在練習本上,向其他同學提問。

  (此環節用擂臺賽的形式,分南北兩隊,待找出后,互相向對方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就對方提問及時作出回答。)

  示例:引導學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語句。請學生用情閱讀全文,思考:

  (1)“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怎樣的?聯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怎樣理解“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的“本”在這里指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辛酸的,“童年沒有幽默”,但是,畢竟是童年,無論生活多么艱苦,也抹不去與生俱來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氣,能和小伙伴們在一起,和小動物們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間,就是快樂的,而且童年時代只要玩起來,什么困苦都會忘。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樂。

  (2)這里“枉”字可以理解為:白白地,無價值地,無意義地。作者的第一本書,既是求知的第一本書,更是人生的第一本書。作者最后說“人不能忘本”,巧妙地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本”這里指課本,那第一本國語教材,也指人生成長歷程中最初的最有價值的奠基性的東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五、暢所欲言

  學生自主思考,自由發言:

  有人說,苦難是人生的一所大學,許多人正是在逆境中奮發,成就了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你怎樣看待人生中的苦難?

  參考示例:苦難是人生的一筆財富,苦難是流動于地底的地火,苦難是在磨礪你的品格,屈服于苦難,那就在認命的同時也毀滅了自己;不屈服于苦難,用堅強作鋤,用樂觀作鏟,用深邃的思索作鍬,堅韌不拔地挖掘,苦難的背后肯定會有驚喜和意外發現。勾踐臥薪嘗膽終吞吳;孫臏受刖足之刑而成兵法……從古到今,不勝枚舉。人生在世,酸甜苦辣都是營養,風雨雪霜皆為滋潤,苦難成了奮進的動力,前進的基石,向上的臺階。

  六、比較閱讀

  1、張潔的“第一本書”(見附頁)與牛漢的“第一本書”有什么不同?

  2、讀了張淑梅的《給我未來孩子的信》(見附頁),你又有什么啟迪?

  教師提示:閱讀文章得到的感觸是因人而異的。《我的第一本書》中一本國語教材給了作者人生成長歷程中獨特的人生體察,而張淑梅《給我未來孩子的信》中寄寓著作者對未來孩子的關愛和期望,使人感觸到的是父母的良苦用心,思考對待人生、對待生活的積極心態。

  七、感同身受

  1、讀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難道僅僅是第一本書的故事嗎?下面,請你用“從……中,我感受到了……。”的句式,說說你從文中品讀到了哪些情感。

  2、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也會有一本書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把書名、作者、主要內容寫下來,并且談談這本書對你的影響或由它所引發的與你的故事。

  八、課堂小結

  同學們,文中“第一本書”不同尋常的經歷,給了作者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的確,恰如一位哲人所說,生活是—所大學。無論其中是不幸,還是喜悅,那都是記憶中揮之不去的風景,我們只要用心去體悟,亮色總是會有的,而且是擴展著的。這難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嗎?

  【教學設計評價】

  本教學設計根據教材內容、教材的地位,確定以學生自學為的教學方法,符合現代教學的理念。從教學目標上看,本課目標設置合理,重點把握準確,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目標之間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可操作性強。

  從教學流程看,本課“清晰流暢”。突出了初中語文教學中推行的“板塊”教學模式,除了“自讀----精讀----品讀”三板塊的主體滲透外,各個流程緊密相連,過渡自然,嚴謹有序。使學生從中得到生命意義的啟迪。

  【學生學習效果】

  本課我采用了“三讀”教學原則,每一個層次都留給了學生一定的空間,體現了新課標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也充分做到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知道了怎樣學、如何學,通過學習這一課,能讓他們利用本課學習的方法去解決課外的類似文章。

  《我的第一本書》公開課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熟讀全文,簡要復述故事內容。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了解“第一本書”的深刻意義。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

  (1)自主閱讀,理解字里行間的深意。

  (2)合作探究重點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了解過去苦難的生活下,“我”讀書的困難。

  (2)人不能忘本,要珍惜今天讀書的好條件。

  [教學重點]

   感悟“第一本書”的深刻意義。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喚起體驗,導入新課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的一生都離不開書,從小到大,同學們已讀過不少書。想一想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么樣的?在你的記憶中,哪一本書給你的印象最為深刻?

  (學生講述)

  記不太清自己讀過的第一本書,這很正常,因為沒有一個難忘的故事。但是,作者牛漢的第一本書卻讓他久久難忘,為什么?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故事。幾十年后,走過迢迢的征途,飽嘗人生的甘苦,回首往事,發現那揮之不去的記憶,卻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二、整體感知,解讀“書”意

  1、復述課文

  (1)默讀課文,提取主要信息,準備課文。

  要求:a、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發生的過程。

  b、讀音準確,口齒清楚,聲音洪亮。

  c、語言簡練生動,表達流暢自然。

  (2)簡要復述“第一本書”的故事。

  (學生互相補充、評議)

  2、文章題目“我的第一本書”有幾層含義?

  明確:我的第一本課本;我的童年生活

  3、結合課文,發揮想象,分別用一兩個詞概括“書”中人物形象。

  明確:祖母:風趣 詼諧;父親:溫厚 善良;喬之貞:好學 本份;

  老師:厚道 糊涂;二黃毛:性耿 木訥。

  4、這些人物的出現,為“書”中的生活增添了什么色彩?

  明確:祖母使貧瘠的生活透出點喜色;父親使暗淡的生活散發出暖色;老師使枯燥的生活顯得輕松;喬之貞使艱辛的生活更為沉重;二黃毛使板滯的生活富于變化。

  5、這“第一本書”中,你能看出飽含著哪些情意?

  (小組交流,互為補充、歸類)

  A、父子之情:父親溫和、善良、負責,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樂于助人。

  B、同學、朋友之情:送書給喬元貞;老師不責罰 “我”。

  C、人與狗的情趣:大狗、小狗的陪伴。

  6、作者懷著怎樣的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

  明確:懷著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的,也是沉重的,復雜的,百感交集的,因為那本書里深藏著苦難的生活、惡劣的學習條件,也映照著那個時代人們不幸的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溫情。

  三、局部探究,體味苦樂

  1、學生自讀,圈點批注。

  (1)找出“書”中的苦與樂

  明確:苦:生活的貧困,學習條件的惡劣,小伙伴的輟學。

  樂:祖母的幽默,父親的仁慈,老師的寬厚,大狗、小狗的陪伴對大自然的感應。

  (2)文中哪句話可以概括這種苦樂摻半的生活?并說說你獨特的體驗。

  明確:“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間感應到的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對童年的感覺是“辛酸”,因為童年生活艱苦而沉重。而童年時代與生俱來的好奇、天真和淘氣,與人間的溫情和友情,使人忘卻困苦,帶來了“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2、學生討論,自由發言。

  論題:“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怎樣理解“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的“本”在這里指什么?

  明確:這里“枉”字可以理解為:白白地,無價值地,無意義地。作者的第一本書,既是求知的第一本書,更是人生的第一本書。如果這第一本書不寫出來,那么這幾十年的讀書和寫書(詩)則失去了意義,變得毫無價值,因為你忘記了知識的源頭和人生的起點,你忘記了過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說“人不能忘本”,巧妙地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本”這里指課本,那第一本國語教材,也指人生成長歷程中最初的最有價值的奠基性的東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3.學生自由誦讀全文,研討:

  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一名,父親也認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結尾處還特意補敘了喬元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輩子挎著籃子在附近幾個村子里叫賣紙煙、花生、火柴等小東西。”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為什么要作這樣的交代?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

  沒有課本的喬元貞考了第一名,說明他是個聰明好學的孩子,父親以他教師的經驗感覺得出,這樣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當“我”拿回那半本讓父親裝訂完整的書時,他哭著對“我”說,他不能再上學了。這樣,那半本書或者說父親為他裝訂的那本書,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書”了。而“我”后來到條件好一些的學校上學去,(再后來,“我”讀了中學,讀了大學,成了詩人。)而喬元貞這樣一個聰明好學的孩子在最需要學習的時候失學了,人生成長的第一個階梯就這樣永遠失去了,再加上當地的文化、經濟的極度貧困和落后,一輩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課文補述喬元貞的命運這一情節.引發我們更深入地思考生活與人生的命題,更深刻地理解“知識改變命運”的現實說法。

  四、拓展延伸,體驗生活

  在你的記憶中,有沒有這樣讓你難忘的人生的一本“書” ?你能說一說嗎?

  [板書設計]

  我的第一本書

  牛漢

  父 母 的 愛↘

  同學、朋友的愛→愛與樂趣

  人 與動物 的愛↗


相關推薦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午夜福利在线永久视频 | 亚洲日韩va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