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出來》優秀教案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家及科幻小說的文體特征。
2、了解小說的情節,理解作品的主旨。
3、把握文意,理解作品的深意,培養學生閱讀科幻小說的興趣。
4、揣摩作者的想象活動,探究想象與現實的關系,學習作者的想象思維。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媒體教學進行授課,以動畫、視頻和音頻等綜合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關注自然,正確認識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培養他們的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
【教學重點】
把握小說的情節,探究想象與現實的關系。
【教學難點】
理解結尾的含意,領會小說的主旨。
【教學方法】
1、動畫激趣法
2、討論點撥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學生自制小裝飾品(回收再利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計
臺風吹倒了村外的一座小廟,廟底下露出一個深不可測的黑洞。于是,形形色色的人物圍聚在洞旁,議論紛紛,猜測不已。大家看,那邊走來一個年輕人,我們緊隨其后,慢慢靠近黑洞,去看個究竟。
二、 多媒體動畫 合作探究
1、我采用動畫的形式,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讓學生看著動畫,開始回顧故事情節。
2、學生簡介周圍圍觀的人群。
3、采用四人小組討論的方法揣摩故事中的人物行為活動。
三、 學生自由發言,談談生活中人類如何處理生活垃圾和工業三廢
四、 多媒體動畫 深入感知
1、看圖片回顧故事情節。
2、深入探究故事的真實性。
3、了解本文的文體特征。
五、 聯系生活 情感共鳴
1、觀看人類污染環境的圖片,現實中的“無底洞”。
2、學生談談現實生活中人類因為破壞大自然而遭到自然報復的例子。
3、觀看視頻“環境污染給地球帶來的影響”,震撼學生的心靈,進一步達到情感教育的。
六、 拓展延伸 自我反省
1、作者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2、面對現實,我們該怎么辦?
七、 作業
故事的結尾留給我們太多的想象空間,學生課下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給故事續寫一個更加精彩的結局,要求200字左右,要有承前性,注意科幻小說的三要素。
八、 欣賞歌曲《地球你好嗎》,在呼吁環保的歌聲中結束本文的學習
九、 板書設計
開端:廟塌洞現
發展:成立公司
破壞自然必遭報復
高潮:垃圾填洞
結局:再現叫聲
《喂——出來》優秀教案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想像的寫作手法。
2.鍛煉想像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討論感悟文章主旨。
通過學習本篇科幻小說想像手法的運用,來理解本文是怎樣利用想像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學習課文,意識到人類自身生存環境的問題并明白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總要遭到大自然的懲罰的這一道理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環境的思想感情。
2. 通過學習課文,了解人性的多面性。
教學重點、難點:
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生活中,人類把大量的垃圾倒進了河流中,于是自己的身邊環境清潔了;大量砍伐樹木,于是生活條件改善了;大量捕殺野生動物,于是獵奇、虛榮的心理得到滿足,……但是在我們把大自然當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來盡情索取時,一系列的問題接踵而至,那會是什么呢?希望這些問題伴隨著對課文的探討得到解決。
二、整體感知
1、簡介文體和作者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小黑板出示)
哂(shěn)笑 牟(móu)取 眾目睽睽(kuí)
棘(jí)手 鉚(máo)釘 貪婪(lán) 履行(lǔ)
3、指名讀課文,理清故事情節
⑴畫出情節鏈
廟塌——洞現——洞深——叫聲——小石頭——柵欄——記者——科學家——看客——警察——用繩量——用強音測——商人買下——填洞……叫聲——小石頭……
⑵學生復述故事情節
(通過找關鍵詞, 畫情節鏈的方式教會學生篩選課文的主要信息,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為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臺風吹倒了一座小廟,廟底露出了一個深不可測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圍著它紛紛表演,它成了眾丟棄廢物的垃圾桶……城市變得清潔了。在人們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欣賞著蔚藍的天空時,最先丟進洞里的那聲“喂—出來”從天而降,不,它是從洞而出!原來丟到洞里的東西被一一返送回來了!。
三、探究課文
1、題目“喂——出來”是什么意思?
2、那奇怪的叫聲和那一塊小石頭是從哪里來的,接下來可能還會是什么呢
3、課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人對大自然的破壞總要遭到大自然的懲罰。)
4、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科幻小說具有哪些特點?
A、科幻小說是小說類別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物質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
B、內容交織著科學事實和預見、想像。
C、科幻小說的三要素:科學、幻想、小說。
四、作業:為本文續寫一個結尾
板書設計:
喂——出來
破壞大自然 ============ 必遭大自然的報復
第二課時
一、小組合作交流,探究主題。
(一)合作探究
1、小說圍繞什么話題展開的情節?
(環境保護問題)
2、洞比喻什么?
(人類生存的土地、海洋、大氣層等自然資源。)
3、洞是真的無底嗎?
(表面上是無底的,正像我們的世界,表面上是無邊無際,實際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經是不堪重負。)
4、現實生活中真會有這樣一個洞嗎?
(否,不會有此一個無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實性。)
(二)結合生活探討文章的現實意義。
1、生活中你見過哪些處理垃圾的辦法?現在露出了什么端倪?
向河流排放污水→河水被污染,魚蝦大量死亡。
亂砍濫伐樹木→水土流失、洪水泛濫。
捕殺野生動物→傳播疾病,破壞生態平衡。
2、文章中寫了幾種人?各有什么表現?和生活中的人是不是相像?
(為自己名利而忙碌的各種人。)
3、學生用一句話談談自己讀了本文學了本課受到的啟示。
(1)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破壞大自然必遭報應
(2)只有積極治理環境,世界才會真正美麗
(3)保護生態環境,需要的是長遠的目光,不能只顧一時,不顧長久
(4)愛護環境,從小事(像不隨便丟字紙)做起
(5)正面的事情要堅持不解,負面的事情做不得
(6)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罪證是銷毀不了的
(7)人的私欲是個無底洞,要用良知、正義、道德去填補
(8)地球上的洞不能忽視,思想上的洞更要重視
(9) ……
(二)想像訓練
1、探究作者怎樣展開想像。
根據“情節鏈”揣摩作者的想像活動。
2、 生朗讀課前寫的想像片斷,師生共評。
七、布置作業
作文:《地球——人類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