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原文
三峽 酈道元
酈道元三峽風光,美不勝收。作者筆下的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令人不禁也想做一次三峽之旅。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山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展葌黜,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注釋
選自《水經注疏》(科學出版社1955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和湖北宜昌之間。酈道元(466或472-527),范陽涿(Zhuō)縣(現在屬河北)人,北魏地理學家。好學博覽,留心水道等地理現象,撰《水經注》。其書名為注釋《水經》,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七百里〕約合現在的 二百公里!矁砂哆B山,略無闕處〕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沒有中斷的地方。略無,毫無。闕,通“缺”!餐の纭痴纭!惨狗帧嘲胍。〔曦(xī)〕日光,這里指太陽。
〔襄〕上!惭亍稠樍鞫!菜輘ù)〕逆流而上!舶椎邸吃诂F在重慶奉節東!步辍臣船F在湖北江陵!脖肌尺@里指飛奔的馬。〔疾〕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不厍濉郴匦那宀ā!步^山獻(yǎn)〕極高的山峰!诧w漱(shù)〕急流沖蕩!睬鍢s峻茂〕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剛晴。〔霜旦〕下霜的早晨!矊(zhǔ)引〕接連不斷。屬,連續。引,延長。〔巴東〕現在重慶東部云陽、奉節、巫山一帶。
研討與練習
一背誦全文,并完成下列練習。
1 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2 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體會它們的語言特點。
二解釋下列詞語,并給加點的字注音。
重巖疊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風 素湍綠潭 絕山獻 飛漱 清榮峻茂
三閱讀下面這首詩,你能說出它和本文之間的某些聯系嗎?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學習擴展閱讀
擴展閱讀,就是以課文為中心,擴展到閱讀有關作品。比如說,從節選的課文擴展到讀整篇文章或整部作品;從讀課文的引文擴展到讀引文出處的全篇;從課文擴展到與課文內容類似或寫法相近的其他文章;從改定的課文到作者的未定稿,并比較未定稿同課文的異同;從課文擴展到閱讀課文作者的其他文章;從課文擴展到閱讀課文作者的傳記,對課文作者作品的評論。又比如,從課文所寫的某個人物、某個事件、某種景物、某個細節、某種寫法甚至某句話、某個字,也都可以擴展到閱讀相關的作品。
擴展閱讀作為精讀和略讀的補充,可以拓寬閱讀的范圍,擴大讀者的視野,便于溝通課內、課外閱讀,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使所學的知識網絡化、立體化、綜合化。而且,可以在知識的相互比較、補充、融合和重新建構中,使讀者開拓思路,閃出火花,涌現創意。
課文解讀
《三峽》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6課,在教材中是精讀課文。教材編者的編寫意圖是:
“這個單元所選的詩文,都是我國古代歌詠自然山水的優秀篇章。與自然融為一體是這些文人學士的共同追求,他們用心靈觀察體會自然萬物的美,山水本是無情物,因他們融入了自己的細膩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人與自然可以親切地交流、對話。本單元的詩文大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點,情是景的靈魂,景是情的載體。了解作者的情感是領悟景物意蘊的一把鑰匙!
據此,教材編者試圖通過本單元的學習達成以下目標:
1.培養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詩文的能力;積累文言詞語,掌握讀音和意義。
2.在反復誦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深入品味詩文中的優美意境。
3.學習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綜上,全為編寫者的意圖。
酈道元《三峽》的文體與其他幾篇不同,其他幾篇是文學作品(《觀潮》除外),而《三峽》是節選自綜合性地理著作《水經注》,是非文學文本,雖然節選的這段文字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但是,其中作者的個人情感體現得并不明顯。因此,不能機械地按照教材編者意圖解讀課文,而應該從本文的文體特點入手,全面考慮本文地理文獻的知識性和“山水記”的文藝性交融地雙重特征,尋求解讀本文的視角。
有人把它作為文藝性說明文,從科學角度解讀,也不失為新穎有趣,但是,如果真的把浸潤著中國傳統山水文化的經典片段,當做訓練文藝性說明文的材料,那未免太可惜了,有“煮鶴焚琴”的嫌疑。
那么,按照山水游記的體式來解讀,是否合適呢?恐怕更不合適,甚至錯誤。
余光中對“山水游記”和“山水記”做了富有啟發性的區分。
“游必有地,亦必有時。地有景色,時有先后,所以游記不可能不寫景敘事。至于情,則因景與事而起,景在眼前,事經身歷,俯仰流連之際,自然而然已抒情過半,只需在緊張關頭,畫龍點睛,吐露胸中的感想,抒情便達到了高潮。一般的游興如果是在山水,則所抒的情大概也是對大自然的贊嘆,亦即王羲之所謂的“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至其極致,便到了柳宗元“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之境。所以游記的抒情通常不是慷慨激昂撫膺歌哭的一類。抒情的對象是自然而非人事,其形態應該比家國師友之情要單純而恬靜。至于議論,則可發可不發,發也不宜太長或太抽象。游記有時有地,當然更有人。有了人,當然要敘事、抒情、議論。沒有人,也可以專寫景色,論形勢,便成了山水記或地方志,屬于輿地學了。”
很明顯,按照余光中說法,本文應定位為古代的“山水記或地方志”,接著,余光中又對《三峽》的文體特征做了更具體的闡釋。
“《水經注》不但考述地理人文,而且善于寫景,饒有詩意,常為后人詩文寫景的依據。例如記“三峽”的一段,綜述四季景色,乃是當地的常態而非某人某次的經歷!懊恐燎绯跛趾疂久C,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之類的名句,千古美之,但是山水之中沒有人物的活動,所以仍是山水記而非游記。”
“考述地理人文”和“饒有詩意”地“寫景”--這兩條道出了《水經注》與其他文學意義上的山水游記的重要區別。寫景不是為了抒情;更談不上“情景交融”,“一切景語皆情語”并不適用于作為地理學文獻的山水記《三峽》。
《三峽》只是“模山范水”,并且充滿詩意美。到此為止,寫景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抒發作者的主觀情志,因此,了解作者的情感也不可能成為領悟三峽意蘊的一把鑰匙。這樣看來,《三峽》文本解讀的焦點應該是三峽景物本身的“詩意美”
從寫景的內容上來看,有人質疑“山水”說,認為:《三峽》是一篇以“水”為綱,多角度描述流經三峽的長江之水季節變化的散文。從寫景的順序上來看,有人有人質疑“四季”說,認為:只寫了夏和春冬季節。這些問題當然可以討論,但是,我認為,如果我們緊扣文本,整體把握景物特征,就會發現《三峽》實際上為我們展現了三峽多姿多態的“詩意美”,選文共描寫四組景物群落,對應編者分的四個自然段,第一段景物以山為,全景式展現三峽的“雄壯美”;第二段景物以夏水為主,展現三峽的“奔放美”;第三段側重描寫春冬季節特征,展現三峽的“清悠美”;第四段描寫三峽特定天氣狀況“晴初霜旦”,展現三峽的“凄婉美”。
酈道元筆下的三峽,集“四美”于一身,給人以“山旋水轉、四季變幻、奇境迭出”的審美感受,令人在驚嘆之余,產生“山水如人”的錯覺:“作者筆下的三峽,簡直就是一位魁偉人云的奇男子:盛夏的奔放和熱情,春冬的俊逸和閑遠,秋日的憂傷和嘯嘆,構成了它多么豐滿而多姿多態的性格”。
面對著《三峽》,我們仿佛面對一位擁有一襟山嵐的友人,一起與明月對飲,同清風閑談,“它的雄峻神奇、秀美俊逸和豪放深情”激發起我們無盡的生命體驗。
酈道元的文筆不也像三峽那樣美嗎?不也像三峽那樣美得多姿多彩嗎?--點面結合、正側相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俯仰生輝……而這一切,都來源于酈道元那顆隱藏著中國山水文化奧秘的“好奇”的心靈。魏晉六朝“人的自覺”“文的覺醒”,使得酈道元不僅以地理學家的目光探尋自然,而且以文學家的心靈感受自然,那流動的江河,挺峙的山巒,仿佛都是有生命的。在他那里,還沒有像成熟的唐人宋人一樣--清醒的感悟到個人與自然的對立和融合,還沒有如柳宗元、蘇東坡那樣--把個人的生命際遇與自然山水聯系起來,借外物來傾訴自己的悲歡離合。酈道元的時代是山水審美開始萌芽的時代,就如人類的兒童時代--世界在他們心靈中是“混沌”的,勃發的生命力和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們發現了自然山水的生命之美,并且沉迷其中,他們似乎忘記了自己,忘記了可以“借景抒情”的,所有后世的寫作范式似乎都沒有刻意運用,所以,直接寫山水,卻能詩意盎然,自然渾成,這種“神與物游”“樂在其中”的審美感受具有超越時空地普適性。
學情分析
1、學生對長江三峽的地理特征不太了解,或者沒有直觀的印象。他們大多生活在平原和極其低矮的丘陵,對山脈、高原和海拔高差,沒有切實體驗?梢赃m當使用多媒體。
2、學生受困于借景抒情散文的閱讀思維定勢,他們可能會把落腳點放在抒情上,而不是放在景物本身(文本本身),比如抒發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等等空泛的情感上。這時要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重點詞語,分析表現技法,把握好景物特點,進而整體領略到景物的詩意美。
3、學生可能會缺乏上述理性分析的能力,對“四美”的感受不深刻。這時要適當使用配樂朗讀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用感性手段彌補理性分析的不足。
4、學生可能整體把握能力不足,感受支離破碎,缺乏語境意識,不能有效整合閱讀感受。這時要注意發揮集體閱讀的優勢,在學生合作學習中,在師生切磋中,形成班級共同的體驗成果。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熟讀成誦。
2、品味精彩語句,欣賞多樣的表現手法,體會酈道元筆下《三峽》的文筆美。
3、能整合感受,理解“三峽”的景色特征,領略三峽多姿多彩的四種詩意美。
教學方法
作為常態的精讀課,本文至少需要兩課時。第一課時預習課文,完成基礎性目標,老師收集分析學情;第二課時精讀課文,完成鑒賞性目標。具體方法:
一是“以學為主”,以“學的活動”設計問題情境、組織教學環節、展開教學流程。主要方法是創設情境、變換角色、激發想象力、模擬體驗。二是品析精彩語句,欣賞多樣的表現手法。主要方法是“以讀為線”,多樣化的朗讀和細致的品讀是主要讀法。
教學流程
一、課前說課
從學習內容上來看,老師期待同學們能把握好兩方面:一是感受到三峽多姿多彩的景色美;二是體會到酈道元搖曳多姿的文筆美。
從學習方法上來看,一是發揮想象,“神游”三峽。變換一下角色,把自己當做小畫家、小詩人、小攝影師、小音樂家,這樣就能比較輕松的感受到三峽多姿多彩的景色美了。二是朗讀和品讀。個人讀、集體讀、聽范讀、配樂讀、分角色讀、品味重點語句默默的用心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來讀去,就能體會到酈道元搖曳多姿的文筆美了。
二、預習檢測
1、請四位同學分段讀課文,讀準字音。
2、聽老師范讀,注意朗讀的停頓。
3、自由讀,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師生共同解決。
4、語文常識填空
酈道元是 (時期) 家,他撰寫了《 》,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三峽, 、 和 的總稱,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和湖北宜昌之間。
三、整體把握
齊讀課文,圈詞,分別概括四段主要內容。
助讀問題:
1、第一段以什么景物為主? --山。
2、第二段以什么景物為主? --水。
3、第三段是哪兩個季節的景色? --春冬之時。
4、第四段是哪兩種天氣狀況下的景色? --晴初霜旦。
四、局部品析
活動情境設計:
下面,我們變換一下角色,讓我們化身為小畫家、小詩人、小攝影師、小作曲家,根據第1、2、3、4段文意描繪、吟誦、拍攝、譜寫酈道元筆下的三峽美吧。
請大家注意:我們雖然不是畫家、詩人、攝影師、作曲家,但是,我相信,同學們都有一顆敏感的心靈--善于感受美的心靈,同學們還記得七年級上冊的《童趣》吧?一種平常的景物,通過聯想和想象,會變得美麗而神奇,從中可以獲得許多“物外之趣”,讓我們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描繪三峽美、吟誦三峽美、拍攝三峽美、譜寫三峽美。一定要結合課文的語句,用“心”感受哦。讓我們開始吧!
(一)
首先,讓我們當一回小畫家,描繪第一段的三峽美。
先來朗讀一遍課文第一段。
讓我們先來選擇一下畫布吧?國畫的尺幅有大有小,有一種大的叫做“長卷”有一種小的叫“小品”如果請你選擇一種畫布描繪第一段,你選哪一種?為什么?
(選擇“長卷”:引導學生品析“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小結:從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高山連綿不絕,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作者用“自三峽七百里中”起筆,既交代了描寫對象,又介紹了其總體長度。接著,作者先寫山,用“兩岸高山,略無闕處”寫山之“連”!薄爸貛r疊嶂,隱天蔽日”寫山之“高”。)
(選擇“小品”:引導學生品析“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果學生不選“小品”,老師來選,請學生用語言描繪這種情景。可以提問:是不是應該重點描繪陽光燦爛或皓月當空呢?應該重點突出什么景物?然后點撥這句話是側面描寫三峽的“山高峽窄”)
總結:第一段全景式的宏觀勾勒,總寫了磅礴的山勢,勾畫出700里三峽的雄險,描寫出了群峰連綿、隔江對峙、山高峽長的雄壯美。仿佛一幅雄偉壯麗的長卷。
(二)
下面,讓我們當一回小詩人,吟誦第二段的三峽美。
詩人都是感情充沛的,他們的感情真的就像長江大河一樣,自由奔放的。比如,后世的唐代有位詩人--李白,就很符合第二段三峽的美。
先來朗讀一遍課文第二段。
李白的個性很像三峽的水,李白還寫過一首描寫三峽的詩歌,也和第二段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哪一首?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提問: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庇∽C了第二段的哪些語句?
明確:“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提問:這句話是不是說:要急速傳達皇帝的旨意,所以劃船劃得快呢?
明確:不是,是寫江水流速急。這也是一種側面描寫的方法。
總結:更重要的是--“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與“輕舟已過萬重山!币粯,寫出了作者自由奔放的情感。酈道元不是詩人勝似詩人,你聽他吟誦的三峽水,自由不羈,萬古奔流,充滿了奔放美,也充分表達了酈道元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你能讀出來嗎?
齊讀第二段。
(三)
接下來,讓我們當一回小攝像師,拍攝第三段的三峽美。
先介紹一下拍攝的術語:“推拉搖移”,也就是鏡頭推近、鏡頭拉遠、鏡頭搖上、鏡頭搖下、鏡頭平移。
大家讀鏡頭里看到的景色,老師來操作攝像機。
鏡頭推近,然后鏡頭搖下,看到什么?“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素湍”“綠潭”,兩種色彩、兩種情態,動靜交織,對比鮮明啊。
鏡頭搖上,看到什么?“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
鏡頭搖下,看到什么?“飛漱其間”!肮职亍薄皯胰薄捌俨肌保彩怯徐o有動、有聲有色。
鏡頭搖上,然后鏡頭拉遠,看到什么?“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總結:“清榮峻茂”一句話四字寫三物:“清”字寫水,“峻”字寫山,“榮”“茂”寫柏樹。你看,春冬季的三峽就不像前面那樣雄壯奔放了,而是“清榮峻茂”,呈現出一派清悠美。“良多趣味”,又摻入了作者的審美意趣。
齊讀第三段。
(四)
最后,讓我們當一回小作曲家,譜寫第四段的三峽美。
來聽聽晴初霜旦的秋季,三峽里傳來什么聲音吧!
齊讀第四段。
如果你為第四段配一段背景音樂,你想采用怎樣風格的音樂?(ROP肯定不行,)結合課文的情境描寫,談談你配樂的理由。
(學生自由談,老師注意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語句談理由。)
小結:作者從聽覺的角度寫秋季的三峽,表現出幽靜、寂寥、凄異的特點。那猿聲凄涼、悲哀,從側面渲染了秋天蕭瑟、肅殺的氣氛,秋季的三峽呈現出一種別樣的凄婉美。那“淚沾裳”的漁歌中不也暗含酈道元打魚人的同情嗎?
齊讀第四段。
五、整體歸納
學完本文,你會發現《三峽》實際上為我們展現了三峽多姿多態的“詩意美”,選文共描寫四組景物群落,對應編者分的四個自然段,第一段景物以山為,全景式展現三峽的“雄壯美”;第二段景物以夏水為主,展現三峽的“奔放美”;第三段側重描寫春冬季節特征,展現三峽的“清悠美”;第四段描寫三峽特定天氣狀況“晴初霜旦”,展現三峽的“凄婉美”。
酈道元筆下的三峽,集“四美”于一身,給人以“山旋水轉、四季變幻、奇境迭出”的審美感受,令人在驚嘆之余,產生“山水如人”的錯覺:“作者筆下的三峽,簡直就是一位魁偉人云的奇男子:盛夏的奔放和熱情,春冬的俊逸和閑遠,秋日的憂傷和嘯嘆,構成了它多么豐滿而多姿多態的性格”。
酈道元的文筆不也像三峽那樣美嗎?不也像三峽美得多姿多彩嗎?點面結合、正側相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俯仰生輝……而這一切,都來源于酈道元那顆隱藏著中國山水文化奧秘的“好奇”的心靈。酈道元不僅以地理學家的目光探尋自然,而且以文學家的心靈感受自然,那流動的江河,挺峙的山巒,仿佛都是有生命的。他發現了自然山水的生命之美,并且神游其中,樂以忘憂。
美麗的景色,需要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這就是要向酈道元學習的。
參考文獻
《余光中散文選集第4輯·杖底煙霞--山水游記的藝術》,時代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古文鑒賞辭典·三峽》,張巍,上海辭書出版社,
《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胡曉明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版。
模山范水,抒情寫意--談《三峽》,徐應佩、吳功正,《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賞析》1982年版。
酈道元《三峽》的美學解讀,殷顯谷,《黃石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12月第23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