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冊《月跡》教案(示范課)

發布時間:2017-02-03  編輯:飛藝 手機版

  學習本文,最終應培養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而要達到這一目標,需了解課文的行文線索,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因此,本文的教學應先整體感知尋月的過程,然后抓住文中具有深刻含義的語句入手進行分析。

  教學目標

  ①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重點。

  ②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培養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學重點

  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以答記者問的形式體會孩子們豐富的心靈世界,了解作者通過尋找月跡所要表達的感情。

  課前準備

  搜集賈平凹的資料,搜集與月亮相關的詩文;在自讀的基礎上提出疑難問題(可以從內容、主題、語言等角度提)。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

  理清尋月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把握課文主旨。

  一、導入新課

  每當夜幕降臨,一輪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灑滿大地,讓人產生無數情思遐想。文人墨客更是對月亮倍加青睞。現在我要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與月亮相關的詩文。

  ①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③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④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⑤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⑥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⑦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⑨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11月出于東山

  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與月相關的散文,看看你能體會到哪些東西。

  二、認識作者(由學生介紹為主)

  賈平凹,1952年生于陜西省丹鳳縣一農民家庭。父親為其取名賈李平,后圖口音方便,便喊他為平娃。陜西話中,娃凹同音。從西北大學畢業后曾在陜西人民出版社擔任過編輯,后調到西安文聯從事專業創作。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陜西分會副主席等職。

  賈平凹早期的小說描寫新時期西北農村,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變革,視野開闊,具有豐富的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心理內蘊,富于地域風土特色,格調清新雋永,明麗自然。后期則開始向空靈的音韻發展,并且探討都市中人的生存狀態。

  三、粗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生帶著下列問題讀課文,讀后交流。)

  1、文章寫了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明確:時間:中秋的夜里;地點: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亮——尋月亮——議月亮。

  2、明確文章重點:尋月亮。

  3、脫離課本說說尋月的過程。

  中堂里,鏡中看月:月兒由圓而虧,終無蹤跡。

  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銀銀”,月亮既大且圓,里面有桂樹,還有人。

  進一步在院內尋找:發現一切光潔之處,俱有月亮在其中。

  興之所至,院外河中尋月:發現“哪一處的水里都有月亮”。

  突然瞳中見月:原來“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四、精讀課文,答記者問

  1、分組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作者及本文的材料,將每人提的問題先在組內解決(可不全部解決)。

  2、每組推薦一位同學以作者的身份上臺接受采訪。

  3、臺下學生作為觀眾就自己的疑難向作者提問,臺上同學予以解答。

  預設問題:

  1、課文開頭寫道:“我們這些孩子,什么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么都不覺滿足?”而結尾卻說“大家都覺得滿足了”,這是為什么?

  2、如何理解“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這句話?

  3、尋月過程中孩童心理的發展變化過程表現了什么?

  4、奶奶是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這篇文章與傳統的吟詠月亮的詩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顯著的不同?

  6、這篇文章的語言和其他的作品相比較,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明確:1、不滿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那么新鮮神奇,他們對大自然發生的任何現象都充滿了好奇,他們的心里有無數個為什么,總想打破沙鍋問到底,求索的欲望十分強烈。所以對孩子來說,他們總是“不覺滿足”的。

  滿足——孩子們在尋月,其實也是在尋找夢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實了,滿足了。

  2、一輪圓月掛在無邊無際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蓋在書本上,既然月亮屬于我們每一個人的,那無垠的天空也是屬于我們的了。

  3、尋月過程中孩童心理的發展變化過程:鏡中月亮由圓而虧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聽說月中有樹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樣漂亮,三妹便覺得月亮僅屬于她,大家由“羨慕”而“嫉妒”,不由得“爭執了起來”。——聽奶奶說“月亮是每個人的,它并沒有走”,大家“越發覺得奇了”。——河中尋月,瞳中見月,“原來月亮竟是這么多的”。一番議論之后,大家“都覺得滿足”。

  這個心理過程表現了孩童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強烈好奇心理,因一時不能了解而產生的失望之情恰恰反襯了這種好奇心;也表現了孩童的爭強好勝之心,因不能擁有月亮而產生的嫉妒和爭執,也恰恰反襯了這種爭強好勝之心;最后認識到月亮“是屬于我們的,每個人的”,“都覺得滿足”,沒有任何一個人想獨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擁有就好,表現了童心的純潔美好;“來了困意”后,大家“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會兒”,更表明孩童們之間本沒有任何隔閡,弟兄姐妹一家親。

  4、奶奶了解、愛護并有意于發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孩子們在院子里盼著月亮,講故事的奶奶其實也在關注著月亮。是奶奶首先提醒“月亮出來了”,讓孩子們看月亮;月亮消失后,是奶奶要求孩子們“快出去尋月吧”;是奶奶告訴孩子們月亮里有桂樹,有嫦娥,給了孩子們許多聞所未聞的知識;當孩子們為月亮而“爭執”時,是奶奶給每人倒一杯酒,讓孩子們知道每個人都有一個月亮,這簡直是一個非凡的創意;最后還是奶奶讓孩子們從院內尋到院外,見到了水中之月,又見到了瞳中之月。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對生活也充滿了熱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個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導孩子關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調解孩子之間的矛盾糾紛,并把孩子心靈引領進新的高尚境地。沒有奶奶這個形象,就沒有孩童的尋月、議月,就沒有孩童心靈的升華。

  5、傳統的吟詠月亮的詩文,常以月亮的圓缺比擬人世的盛衰,抒發傷感亂離、期盼團聚的思想感情,因而常寫的題材是閨婦思夫、征人思婦、游子思鄉、家人思親、分離思合等等。由于以日為陽,以月為陰,因而吟詠月亮的詩文一般缺乏陽剛之氣,即使是豪放之作,也難免傷感之情。本文的不同之處,首先在于不是寫離人賞月,而是寫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團聚,且在祖輩指引下共同賞月;第二,作品的基調是溫馨、融洽、熱烈、追尋、向上,而不是傷感、悲涼;第三,作品有意識地把賞月與孩童們的成長結合起來,隨著尋月的進程,孩童們的認知在發展,心靈在升華。這一切,都使得文章不落窠臼,有耳目一新之感。

  6、這篇文章語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富于童趣,彌漫著鮮活的、純真的孩童氣息。寫孩童尋月,寫孩童眼里的月亮,一切就著孩童的言行、感受和心理來寫。在孩童們那里,月亮運行“是長了腿的”;面對穿衣鏡里的圓月,“都屏氣兒不出,生怕那是個塵影兒變的,會一口氣吹跑了呢”;看到桂樹上“累累的骨朵兒”,“疑心這骨朵兒是繁星兒變的”;三妹因為和嫦娥一樣漂亮,就認為自己就是嫦娥,就是月亮的主人,“月亮是屬于我的了”;議論月亮時,“月亮是我所要的”,以一個“要”字表示對月亮的愛,“月亮是個好”,直接把月亮與好相聯系;而最后,擁有月亮和天空,如此之大的口氣,也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孩童才講得出。

  五、課堂小結

  組織學生總結本文的中心思想,寫作特點。

  主題思想:本文記敘了一家的幾個孩童中秋夜追尋月亮的過程,描繪了皎潔的月色和到處映現出月亮的景象,表現了孩童奇特敏銳的想像,以及為共同擁有美好事物而滿足的可貴的心靈世界。

  寫作特點:①線索清晰 ②富于童趣 ③立意豐富而深刻

  六、課后學習

  皎潔的月亮,給童年的作者帶來了神奇與享受。相信在晴朗的夏夜,你一定凝視過神奇的夜空,神往過燦爛的星辰。請以“夏日星空”為題寫一篇文章。

  提示:一定要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大膽發揮你的聯想和想像,一切與星空有關的人與事都可以寫進去的。

  附:板書設計

  鏡中看月 圓→弓→消失 失望

  院中望月 玉玉 銀銀 爭執

  童心升華之跡

  月跡

  杯中飲月 一人一月 擁有

  河中尋月 水里 都有

  眼瞳見月 小小 會有

  沙灘議月 印章(心中) 滿足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精品在线免费观看网址 | 思思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 亚洲免费99在线 | 日本精品你懂的在线观看 | 香蕉伊在线视频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