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善于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技巧和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
2.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并善于在美好大自然中發現情趣的情懷,以及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3.品析文中清淡簡潔、純真自然的語言風格。
4.注意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重點
學習靈活多樣的表達方式。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寄托的情感。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右溪是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縣)城西的一條小溪,這里泉清石奇,草木蔥郁,環境十分優美。元結任道州刺史時,又對它進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銘文,取名右溪。作者擅長狀物記事,短短一百多字,即把此溪的幽趣描繪得歷歷在目。淡雅雋永的文筆,與清新俊秀的景物,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可視為柳宗元山水游記的先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游記。
二、交流搜集的有關作者生平的資料。
元結,字次山,河南人,少不羈,十七乃折節向學。擢上第,復舉制科。國子司業蘇源明薦之,結上時議三篇,擢右金吾兵曹參軍,攝監察御史,為山南西道節度參謀,以討賊功,遷監察御史里行。代宗立,授著作郎。久之,拜道州刺史,為民營舍給田,免徭役,流亡歸者萬余。進容管經略使,罷還京師。卒年五十,贈禮部侍郎。集十卷,今編詩二卷。《右溪記》篇幅短小,但歷來富有盛名.道州州治在今湖南省道縣,唐屬江南西道。元結曾兩任道州刺史,第一次在代宗廣德元年(763年)至永泰元年(765年),第二次在大歷元年至三年(766年-768年),此文可能是重任道州刺史時所作。文中寫泉石幽勝,深惜賞愛無人,著墨不多,而意境清邈已下開柳宗元山水游記之先河。
三、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
2.同桌之間或求助于老師解決疑難。
3.初步了解古今漢語在用詞或句式上的區別。如:
(1)南流數十步(南,向南,名詞作狀語,前省主語“小溪”)
(2)合營溪(狀補易位,省“于”)
(3)道州已來,無人賞愛(已,同“以”,省主語“道州”,省賓語“溪”)
(4)徘徊溪上(狀補易位,省“于”,省主語)
四、再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1.請學生輕輕地吟誦課文,看看全文中彌漫著怎樣的情感?你是從文中哪些文句讀到的?
2.結合寫作背景說說產生這些情感的原因。
3.寫景部分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請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觸你展開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繪,說給四人小組的同學聽,然后組里選一個說得最好的,一齊潤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讀。
(生分四人小組活動,或說或寫,老師隨堂指導)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筆下的小溪如何抓住特點,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寫出小溪的美,并可供逸民游處、靜民休息,具有極大功能卻無人賞識,引發議論。
《右溪記》文筆簡練,開頭即以清麗的語言,寥寥數筆,勾勒出怪師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面對這樣一片幽眇芳潔之景,元結并不象高人逸士那樣縱情山水,瀟灑出塵,耿介拔俗,自有孤芳獨賞之概,別具貞靜幽閑之致,而是成為山水林泉的知音,寓意于山水。他為右溪無人賞識,任使蕪穢的遭際鳴冤伸屈,抒發自己深沉的慨嘆,明顯地流露出抑郁不平之氣,為山,為水,也是為人。寫山水游記,而言情寓道,甚至借題發揮,抒發牢騷,這正是唐人作品獨具的特色。
4.啟發學生討論“為之悵然”與下文的理解。
元結疏通右溪,建造亭宇,種上象征高潔的松桂和香草,這表現出他對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愛好天然的性格。
5.文章雖短,卻用了多種表達方式,請認真體會其妙處。
寫溪,突出其小;寫石,突出其怪;寫水,突出其清和激;寫木竹,突出其垂陰。正面寫溪、寫水,又通過寫石、寫樹竹從側面烘托溪水。這一層重在描寫。第二層抒寫由小溪引起的感慨,以議論為主,兼以抒情,將作者隱士的襟懷與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現俱足,使寫景的旨趣得以體現。寫對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記敘手法,而命名和刻石的來由則用詮釋說明的方法。各種表達手法綜合運用,達到了高度統一。
6.根據以上思路,當堂背誦課文。
五、總結。
文章描寫了右溪的景色和清修命名的經過,并借右溪無人賞愛,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前半部分集中寫景,后半部分偏重議論抒情,景為情設,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形神具備,是一篇獨立的游記。因此,《右溪記》不僅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而且也帶上了作者鮮明的個性特征。元結《右溪記》中的感慨和不平雖不及柳宗元山水游記所流露的那樣激烈,但元結筆下的右溪泉石,與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鈷姆小丘、小石城山,實際是同一種筆法,高步瀛《唐宋文舉要》甲編卷一引清吳先生曰:\'次山放恣山水,實開子厚先聲,文字幽眇芳潔,亦能自成境趣?其評可謂得體 。
六、布置作業。
用多種表達方式寫篇游記,題目自擬。
教學反思:
附備課資料
元 結 傳
元結(719—772),字次山,河南(今洛陽附近)人。早年入長安應試不第,曾經歷過一段“耕藝山田”“與丐者為友”的生活。天寶十二年登進士第。安史之亂,曾率鄰里一起逃難。肅宗乾元二年,由蘇源推薦,召入長安,上《時議》三篇,陳述兵勢,遂擢山南東道節度參謀,后拜道州刺史。
元結是一個“嘗欲濟時難”的詩人。他曾多次上書,指責朝廷宮吏,陳述民生疾苦,提出了“救世勸俗”的政治改革主張。他在文學上,反對“拘限聲病,喜尚形似”(《篋中集序》)的淫靡詩風。要求詩歌能“極帝王理亂之道,系古人規諷之流”(《二風詩論》),達到“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系樂府序》)的政治目的。這正是白居易現實主義詩歌理論的先聲。
元結的詩歌創作實踐了他的主張。他的《憫荒詩》寫于天寶五載,《系樂府十二首》寫于天寶十載,是盛唐時較早的新樂府詩。《憫荒詩》是詩人見了淮陰一帶水災,便托言采錄“冤怨時主”的隋代民歌,譴責帝王的窮奢極欲。詩里有云:“更歌曲未終,如有怨氣浮。奈何昏王心,不覺此怨尤。遂令一夫唱,四海欣提矛。”這種憤怒情緒和大膽思想在當時是少見的。又如他《系樂府》里的《貧婦詞》:誰知苦貧夫,家有愁怨妻。請君聽其詞,能不為酸嘶?所憐抱中兒,不如山下鹿。空念庭前地,化為人吏蹊。出門望山澤,回顧心復迷。何時見府主,長跪向之啼。寫出了貧婦在封建官府壓榨下的痛苦心情。《去鄉悲》寫人民離鄉背井的逃難生活,《農民怨》寫農民在災荒年月的哭訴無門,也都表現了對人民的深刻同情。
元結這種同情人民、批判現實的精神,到安史之亂以后有了更為深刻的發展。在《喻襄溪鄉舊游》里,他以痛苦不安的心情寫出自己作官前后和人民關系的變化。“往年在襄溪,襄人皆忘情。今來游襄鄉,襄人見我驚。我心與襄人,豈有辱與榮?襄人異其心,應為我冠纓。”他這種喜歡接近人民,不喜歡作官吏的心情和杜甫“不愛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歸茅宇,旁合未曾嗔。”(《假日小園散病》)的思想基本一致。廣德二年他作道州刺史時寫的《舂陵行》和《賊退示官吏》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舂陵行》形象地描寫了戰亂之后道州人民傷亡疲敝的情形:……州小經亂亡,遺人實困疲。大鄉無十家,大族命單羸。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出言氣欲絕,意速行步遲。追呼尚不忍,況乃鞭撲之!……詩中譴責了官吏們的嚴刑苛斂,也表現了自己寧肯諱詔待罪也不愿逼迫人民鬻兒賣女的高尚感情。詩末說,“何人采國風,吾欲獻此詞”,說明他是有意為民請命的。《賊退示官吏》一首,語意更為沉痛: ……今來典斯郡,山夷又紛然。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使臣將王命,豈不如賊焉?今彼征斂者,迫之如火煎。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思欲委符節,引竿自刺船。將家就魚麥,歸老江湖邊。
他不僅指責那些強迫地方官橫征暴斂的朝廷使臣比盜賊還不如,而且表示自己寧愿棄官,絕不肯“絕人命”以博得統治者的寵愛。因此,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中熱情地稱贊了他這兩首詩:“道州憂黎庶,詞氣浩縱橫。兩章對秋月,一字偕華星。”其他如《忝官引》、《酬孟武昌苦雪》、《喻常吾直》等詩,也都富于批判現實的精神。他的山水詩如《石魚湖上醉歌》、《矣乃曲》也寫得比較真樸自然。
元結的詩,大都是古體詩,用質樸的語言抒情敘事。乾元三年,他編了一本《篋中集》,收錄了沈千運、孟云卿等人的一些反映現實的詩,這些都體現了他的文學主張,對白居易新樂府有影響。但是他的詩有時過于古樸,不夠形象。他幾乎不寫律詩,并且在理論上反對“拘限聲病”,也作得有些過分。
元結的散文如《丐論》、《化虎論》、《惡圓》等篇,對韓愈、柳宗元的諷刺散文有一定影響,《右溪記》、《茅閣記》等,又是柳宗元山水記的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