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本文是一篇說明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說明文的文體知識。
能力目標:學會分析文中使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德育目標:培養學生關注身邊事物,進行科學探索的興趣。
教學重點
從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學會分析文中使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教學難點
學會分析文中使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教學方法
1、合作探究,采用小組學習的方法,完成主要內容。
2、競賽激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課前準備:“手”字成語大聚會。
學生每人至少想三個有“手”字的成語,別人交流時記錄補充,看看一共能有多少個成語。選出大多數學生共同指出需要學習掌握的三個有“手”字的成語,老師最后引導學生全班積累理解。
二、導語設計:
小小一個“手”字竟然創造出這么多的成語,真是奇妙啊!實際上,真的不要小看我們這雙手,它的進化對人類的發展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這雙手創造了無數財富,創造了人類文明。那么我們這雙手為什么這般神奇?我們這雙手還有什么神奇之處呢?今天咱們就到《我們這雙手》一文中去探尋答案吧。
三、朗讀課文,校正字音,疏通生詞。
胚(pēi) 鰭(qí) 蹼(pú) 撓(náo)
溯(sù) 赭(zhě) 腺(xiàn) 樞(shū)
赭色:紅中帶褐的顏色。
淘汰:去除壞的,留下好的;去掉不適合的,留下適合的。
中樞:在一事物系統中起總的主導作用的部分。
四、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要求學生完成下列學習任務,看誰完成得又快又好。
1、歸納每小節的主要內容。
手的發育過程。
手:最完美的工具 手是最完美的工具。
手是人體上最有特色的器官之一。
古人對手的崇拜及手蘊含的深刻含義
手:文明的反映 古代東西方文明對手的崇拜
手指的名稱及含義,體現手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手相與人體的健康有關聯。
手:與健康關聯
說明手相與疾病的關系。
人手的獨一無二,可以運用自如的特點。
手:充分表達感情 手十分靈敏,有利于傳達感情。
手勢有助于思考、表達和記憶。
2、歸納主題。
主題思想:本文從四個角度說明了我們這雙手的功用,寫出了我們這雙手的獨一無二和它的研究價值。 (學生歸納,意對即可)
說明:待學生完成后讓每個小組派代表回答,答對一點記一分。
五、文體探究。
請同學們接著思考一個問題,今天的課文看起來與前幾課是否有些不一樣?
本文既不像記敘,也不像議論,而是用了很多說明性的語言,介紹了我們不知道的科學知識。這篇課文與《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一文是一樣的,都是說明文。
我們再復習一下關于說明文的知識:
1、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以解說或介紹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構造、功用、類別等或物理的含義、特點、演變等為主要內容。說明文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兼用記敘、描寫、議論。說明文主要是通過對客觀事物或事理的介紹說明,,達到以知識教人的目的。與記敘文、議論文相比,說明文更強調科學性、客觀性。說明文以客觀、準確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傾向。
2.說明順序。
說明順序主要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3、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摹狀貌、畫圖表等。寫作中應根據要求靈活地選用。
4、語言要準確、簡潔、通俗。
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是說明事物的先決條件。表示時間、空間、數量、范圍、程度、性質、程序等,都要求準確無誤。
說明文語言準確,并非一定得用確數,也可以用約數。比如“大約”“左右”“可能”“估計”,這些也同樣能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說明文的語言在準確的前提下,語言風格既可平平實實,,也可生動活潑。寫作時采用比喻、擬人、對話、自述、講故事等說明方法都可增強說明語言的生動性。
六、分析本文的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及語言特色。
繼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討論文中使用了哪種說明順序,哪些說明方法,并搶答,答對一種積一分,得分最多組獲勝。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點撥并歸納
1、本文的說明順序是邏輯順序。
2、本文中主要使用了列數字、舉例子、作詮釋、分類別、打比方
3、集體品讀課文,總結語言特色:準確,平實
七、小結:
大自然創造了許多奇跡,這奇跡中也包括我們熟悉的雙手,我們每天用它幫咱們穿衣吃飯,寫字學習,沒想到它還有那么多我們不知道的秘密,今天學了這一課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了這雙手。相信同學們也一定對自己身邊熟悉的事物產生了探究的欲望,那就讓我們多讀書,多思考,多研究,解開我們心中一個個疑惑。
讓我們用智慧和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八、布置作業:
利用物理課學過的透鏡原理以及生物課學過的生理知識,寫一篇關于近視的產生與預防的小說明文。
板書設計:
手:最完美的工具 (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 邏
我們這雙手 手:文明的反映 (作詮釋、分類別、舉例子) 輯
手:與健康關聯 (作比較、舉例子、列數字) 順
手:充分表達感情 (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