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教學設計1
《藤野先生》是魯迅的一篇回憶散文,記敘了作者從東京到仙臺學醫的幾個生活片斷。《藤野先生》是魯迅的一篇回憶散文,記敘了作者從東京到仙臺學醫的幾個生活片斷。
【教學目標】
1.理解用典型事例寫人的方法
2.品味含意豐富的語句
3.體會作者情感,感受師生真情
【教學創意】
1.讓對話在“偉大”中穿行。抓住“偉大”一詞展開教學,以此為縱線貫穿全課,使課堂結構緊湊,板塊清晰;主線分明,不蔓不枝;層層剝筍,循序漸進。
2.引讀。在教師引領下反復誦讀課文第37段,不但使學生的理解層層深入,漸入佳境,而且使課堂呈現一種重章復沓的音樂之美。
【教學設計】
一、聚焦“偉大”: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魯迅先生寫自己老師的一篇散文——藤野先生。(板書標題,強調“藤”字。)從小學到現在,你們一定也有自己難忘的老師。請你用一兩句話來評價他。
(屏顯藤野先生圖片)藤野先生,是魯迅青年時在日本仙臺學醫時的一位老師,二十多年后的中年魯迅是怎樣評價他的呢?(屏顯第37段并齊讀:
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于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針對這段話,你有什么問題要問魯迅先生?什么是“偉大”?(超出尋常,令人欽佩敬仰的。)是啊,一個普通的醫學教授,僅僅兩年的師生情誼,況且魯迅后來也棄醫從文,二十多年后為什么說在“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呢?(板書:偉大?)
二、品味“偉大”:
1.先看兩人的相識相處。指名讀第6-23段。作者選取了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幾件事?請結合具體詞句談談,你讀到了一個怎樣的藤野先生。
全班討論,教師點撥(提示:在學生容易忽略處著力):
①第一節課:工作中規中矩,生活不拘小節。
誦讀:讓學生模仿“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自我介紹:“我就是叫做藤野嚴九郎的……”
②添改講義:誨人不倦,一絲不茍。
誦讀:“你能抄下來么?”是商量詢問的口吻;“拿來我看!”為學生可以抄下來講義而興奮。
比較:“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添改”,改為“修改”或“訂正”行不行?(“添改”,即增加和訂正。如果說增加講義中脫漏的地方還是一位醫學老師的職責的話,訂正文法的錯誤就不是他份內的事了。)
③糾正解剖圖:既嚴格又耐心。
比較:“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和原文比較,想想能不能這樣改。(原文是委婉的批評,耐心的指導,怕“我”難堪。)
④關心實習:無微不至,充滿尊重。
比較:體會下列三句話的表達效果:(屏顯)
·“聽說中國人是很迷信鬼的。”
·“聽說中國人是很相信鬼的。”
·“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
(作為一個醫學教授,本可以坦言,沒有鬼,不必迷信之類的話,但是怕傷了“我”的自尊,故意委婉地說“敬重”,而不是“迷信”或是“相信”,這是對“我”的尊重,也對中國文化的尊重——即使它可能是落后的、愚昧的。)
⑤了解女人裹腳:求實精神,善良心地。
比較:(屏顯)
·原稿:總要看一看才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定稿:總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定稿更強調了一種鄭重的態度、求實的精神,以及對中國婦女遭受摧殘的同情,為自己不能親見的遺憾。“好”字,還容易引起誤解。)
小結:還有一些細節要注意,比如“叫我”“將我叫到”,三次都是老師主動喊學生。寫人,一定要選擇典型的事例,把人放在具體的敘述和細致的描寫中去表現。
2.引讀:與這位治學嚴謹、以誠待人的老師離別二十多年后,魯迅還深沉地感嘆:“但不知怎地——”(齊讀)課文讀到這兒,你覺得“偉大”這個詞有著落了嗎?
小結:如果孤立地去看這幾件事,就說藤野先生是“偉大”的,還有些單薄,還不足以讓魯迅、讓我們感動,因為這更多的是一個教師,至多是一個好教師的職業本能。那么,到底還有什么原因呢?
三、感受“偉大”:
1.據你的經驗,一個人在什么情況下,最感動于別人的幫助呢?(第一,這個人非常需要幫助,甚至走投無路;第二,你給了這個人最需要的東西。)
教師補充舉例兩篇贊美老師“偉大”的文章。一篇是張九韶的《太陽味兒》。文章寫到“我”小時候很優秀,自尊心也特強,可是一天晚上突然尿了床,為了不讓同學知道,就每天大義赴難般的鉆濕被窩,可是有一天被子卻被人偷偷曬過了。誰曬的呢?是班主任。班主任后來告訴“我”,尿床不是什么丟人的事,被子是曬在他自家的小院里,沒人知道。所以“我”由衷地說班主任有一顆“偉大”的愛心。還有一篇是魏巍的《我的老師》。作者小時候,父親在軍閥部隊里幾年沒回來,于是很多孩子就說:“哎喲喲,你爹回不來了喲,他吃了炮子兒羅!”作者真好像父親死了似的那么悲傷。這時候蔡老師批評了那些孩子,還寫了一封信勸慰作者,說作者是“心清如水”的學生。于是作者感激地說蔡老師“多么慈愛,多么公平,多么偉大啊!”
結論: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孤立地看很平常,但是如果有了不平常的發生背景,這件事就變得不平常了。
2.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藤野先生,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和魯迅相識、交往的。
①在《藤野先生》的前一篇《瑣記》中,魯迅這樣寫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鉆下地面二十丈,結果還是一無所能,學問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了。所余的還只有一條路:到外國去。”他在《<吶喊>自序》中也寫道:“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屏顯楷體字部分)
②從材料可以看出,魯迅去日本是因為在國內已毫無出路,到日本尋求學問。那么抱定希望遠涉重洋到了日本又怎樣呢?
默讀第1-3段,思考:魯迅到日本的第一站是首都東京,后來他為什么又選擇去一個不大的市鎮——仙臺呢?(通過在東京的兩件事:賞櫻花、學跳舞,他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的不學無術、附庸風雅,到處烏煙瘴氣,沒有自己想要的學問。)
哪句話概括地表達了他對東京的態度?(東京也無非是這樣。)
反復朗讀。對比(屏顯):
·東京也是這樣。
·東京無非是這樣。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
(無非,只不過。“也”字,有照應上一篇的意思,表明作者的失望和焦慮并沒有因為到了東京而改變。這句僅僅八個字,先聲奪人,一下子道盡了魯迅內心的極大憤慨、失望、厭惡等復雜而沉重的感情。)
③“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這豈不就是在極度失望之后再碰碰運氣的僥幸和無奈嗎?自己讀讀第4段,你感覺去仙臺的路上,魯迅的心情怎樣?(“日暮里”,讓人想到“日暮途窮”或“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水戶”,是他的浙江老鄉客死的地方。這兩個地方會讓他很自然地聯想到自己渺茫的前途。從這兩個地名來看,他很頹唐、很失落,有點“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味道。)
④讀第5段,想一想:初到仙臺的魯迅,受到了怎樣的優待?魯迅的心情怎樣?(“不但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魯迅最需要的是學問和振興祖國的良方,不收學費、操心食宿都不是他需要的,所以他才把這些關心幽默地統歸為——“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可見魯迅對這種優待的態度是——感謝但并不感動。)
⑤獨處異國他鄉,在失望中苦苦追求的魯迅,真是到了“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境地。正是在這樣的處境下,藤野先生雪中送炭般地闖入了魯迅的生活——這又可謂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暗示我們:第一,他的境遇很糟,需要幫助;第二,他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而這時,是藤野先生給了魯迅最及時、最急需的幫助!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再去朗讀第37段。(齊讀)
現在,“偉大”這個詞有著落了嗎?我們可能覺得已經夠了,但魯迅先生并沒有止筆。
3.再看第24-31段,寫了兩件事: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邊默讀邊思考:這兩件事給了魯迅怎樣的刺激?這和寫藤野先生有什么關系?合作探究。
全班討論,教師點撥: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
·“──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在反復誦讀中感悟:魯迅是不是對對方的言行表示理解?“意見卻變化了”什么意思?
(這兩件事不僅是魯迅棄醫從文和藤野先生分別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給藤野先生做了反面的襯托:藤野先生對魯迅的關懷,是發生在這樣的心理背景之下——不但是在失望中苦苦追求,而且在追求中常常受辱;是發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日本舉國都在歧視中國人;中國人自己也麻木不仁。)
4.藤野先生這種無私的關愛和真誠的鼓勵,已經是常人所不及的大愛、大善、大美!這樣的人格才是“偉大”的,這樣的老師才是“偉大”的!所以魯迅感激地說——(齊讀第37段)
四、升華“偉大”:
1.二十年后,在寂寞中戰斗的魯迅,從這段溫馨的回憶中汲取到無窮的力量。所以他感慨地說——(再讀第37段)
2.如果說,我們最初提到“偉大”,是模糊的,在解讀了兩人的交往之后,“偉大”一詞開始變得清晰,那么,在弄懂了他們交往的背景之后,“偉大”這個詞就是立體的,動人的。它分明讓我們感受到,一個曾經怎樣的魯迅,在一個怎樣的境遇之下,遇到了一個怎樣的藤野先生。所以魯迅真誠地說——(再讀第37段)
3.魯迅離開仙臺后就與藤野先生失去了聯系,但他始終沒有忘記這位異國的恩師。1935年,日本一家出版社打算出版《魯迅選集》,專門去征求魯迅先生的意見。魯迅先生回答:“一切隨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這篇文章選錄進去。”
一個偶然的機會,已偏居鄉下的藤野先生看到了別人推薦來的《魯迅全集》。得知昔日的學生已成為中國的大文豪,他異常驚喜。但沒過多久,魯迅先生就與世長辭了,師生再也沒能見上一面。當藤野先生聽到魯迅逝世的噩耗后,他正襟而坐,默哀良久,徐徐抬起頭來,用顫抖的雙手把魯迅的照片高高舉起,然后飽蘸濃墨,提筆寫下“謹憶周樹人君”。
后來當有人問及他當年教魯迅的心情時,藤野先生說:“少年時期,有一位先生教過我漢文,我尊敬中國,也就覺得對那個國家的人也應該高看的……前后外國留學生只有周先生一人。因此我幫他尋找住處,學習日語,雖我能力有限,卻要盡力關心……我是為了對道德的先進國家表示敬意,而不單為周先生一人。……”(屏顯)
最后,讓我們深情朗讀課文最后一句話——(屏顯并齊讀)
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藤野先生》教學設計2
思路導航
魯迅的《藤野先生》是語文教科書中的經典篇目。本課教學設計采用“截取片段、長文短教”的教學思路,試圖通過“鳥瞰全景(整體感悟)一掃描局部(分層理解)一定格焦點(語段品析)一評說人物(人物特寫)”的步驟,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懷念和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堂導入
師:七年級時我們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的“方正、質樸、博學”,令幼年的魯迅信服、敬畏。但魯迅在回憶中說:“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人”。藤野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是什么讓魯迅這樣深情感念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藤野先生》,來尋找答案吧!學習這篇課文,我們要完成的學習內容有:
(出示課件)
【學習內容】
1.鳥瞰全景——整體感悟
2.掃描局部——分層理解
3.定格焦點——語段品析
4.評說人物一一人物特寫
師: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魯迅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了這篇文章,他為什么要寫這樣一位老師。請看(出示課件):
【課文鏈接之一】
《藤野先生》寫于1926年10月12日,當時魯迅離別藤野先生已二十年,遭到北洋軍閥反動政府迫害的他正在廈門大學任教。
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要出版《魯迅選集》時征求魯迅的意見,他回答:“一切隨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目的是借此探聽藤野先生的一點消息。第二年,譯者增田涉到上海來告知魯迅,藤野先生還沒有下落,魯迅慨嘆道:“藤野先生大概已經不在世了吧?”
師:可見,魯迅是借文章來表達對自己尊敬的藤野先生的思念之情。
讓我們帶著欽佩、崇敬的心情走進課文,隨魯迅一起去結識這位異國他鄉的老師。
二、鳥瞰全景——整體感悟
1.信息搜索。
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瀏覽課文,從題材、體裁、人物、內容、結構、表達方式、表現手法、語言特色、構思技巧等多方面搜索信息,說說這是一篇怎樣的文章。比一比,看誰搜集得又快又多。
預設學生表述的內容:
(1)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文章。
(2)這是一篇記敘作者在日本留學時的生活和經歷的文章。
(3)這是一篇以藤野先生為主人公的文章。
(4)這是一篇以記人為主的的文章。
(5)這是一篇通過幾件事來刻畫人物的文章。
(6)這是一篇選擇典型事例來突出人物思想品質的文章。
(7)這是一篇跨越二十年轉換三地(東京一仙臺一北京)時間空間跨度較大的文章。
(8)這是一篇依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和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來記敘的文章。
(9)這是一篇體現了作者思想變化的文章。
(10)這是一篇感情非常強烈的文章。
(11)這是一篇表達對藤野先生真摯的感激與懷念的文章。
(12)這是一篇充滿了愛國主義思想情感的文章。
(13)這是一篇有生動的細節描寫的文章。
(14)這是一篇設置了兩組對比(藤野先生/日本學生、“我”/清國留學生)的文章。
(15)這是一篇通過正面記敘、反面襯托,深情贊頌藤野先生正直高尚的思想品德的文章。
(16)這是一篇直接描寫藤野先生與間接表現藤野先生相結合的文章。
(17)這是一篇語言樸素含蓄、精練深刻、富有表現力的文章。
(18)這是一篇內容豐富深刻、脈絡層次分明的文章。
……
教師小結:
這是一篇——
(1)回憶一段留學經歷的文章。 (回憶性)
(2)通過幾件事來記人的文章。 (豐富性)
(3)通過典型事例從多個角度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文章。 (典型性)
(4)既有感激懷念,又蘊含著強烈的愛國情感的文章。 (抒情性)
(5)體現作者思想變化的文章。 (深刻性)
(6)運用對比襯托、直接間接結合的文章。 (藝術性)
這樣一篇經典的文章,要是藤野先生讀到會有什么感觸呢?請看(出示課件):
【課文鏈接之二】
《魯迅選集》在日本出版后第三年,藤野先生的長子入第四高等學校讀書。教師發現他是藤野先生的兒子,就把《魯迅選集》給了他。當藤野先生戴上眼鏡匆忙地翻開這部選集,看到扉頁上魯迅先生的照片時,驚喜地高聲叫道:“啊!這是周君,他已經了不起啦!”
“周君在文章里和友人之間把我當恩師談著,我要是早讀到該有多好啊!他至死還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該多么喜歡啊!”
師:藤野先生驚喜異常,感慨不已。我們也分明感受到了他對魯迅的強烈的情感。
2.激情誦讀。
師:請大家以飽滿的激情選讀文中感情強烈的語段。建議重點讀這樣幾個段落:第1段、第29--31段、第37段。朗瀆時要注意語氣語調,朗讀時要把握感情基調。
如:讀第1段:用嘲諷的語氣,讀出厭惡之情。
讀第29 31段:用沉重的語氣,讀出憤激之情。
讀第37段:用深沉的語調,讀出感激之情。
(1)學生自己先揣摩一下,自選片段朗讀。
(2)第1段女生讀,第29 31段男生讀,第37段全班讀。
師:作者對恩師藤野先生心存無限感激。那么,是什么原因讓他們師生情誼如此深厚呢?
請看(出示課件):
【課文鏈接之三】
周君來的時候是中日戰爭之后又過了相當的年數。很可悲的是,當時日本人還罵中國人做“豬頭三”。在這惡罵風氣的時候,所以同級生中也有這樣的一群,動不動就對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我少年時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過漢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國的先賢,同時總存著應該看重中國人的心情,這在周君就以為特別親切和難得了吧……
師:原來如此!感謝這位尊重中國人的平凡而偉大的老師!
下面我們一起學習文中直接記敘描寫藤野先生的第6--23段。
三、掃描局部——分層理解
若將這一部分內容劃分為兩層,說說劃分的理由。可以用簡潔的詞語、精練的短語、完整的句子表述。
預設學生回答:
(1)前一層寫與藤野初識,后一層寫與藤野相處。
(2)前一層寫外貌,后一層寫事跡。
(3)前一層抓住外在特征,后一層敘寫典型事例。
(4)前一層表現外在特征,后一層表現內在本質。
(5)前一層寫生活習慣,后一層寫工作作風。
(6)前一層表現生活儉樸,后一層表現品質高尚。
(7)前一層寫課上情景,后一層寫課后事情。
(8)前一層用白描手法寫外貌,后一層用紀實手法寫事跡。
(9)前一層虛實結合寫外貌,后一層不同角度寫事跡。
(10)前一層直接間接描寫外在風貌,后一層從多側面多角度表現精神品質。
……
教師小結:
這一部分內容給我們提供了寫人的典型范例。即(板書):
刻畫人物 抓外在特征——突出特點
用典型事例——表現品質
今天這節課,我們了解到了魯迅當年留學日本的大致經歷,也明白了他對藤野先生真摯懷念的原因。我們在為藤野先生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叫好的同時,也從內心深處慢慢理解了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愛國主義情懷。這一節課我們不僅讀懂了作品,還賞析并學習了魯迅高超的人物描寫技法,相信今天的這節課,大家的收獲是很多的。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師:這節課,我們將在上節課的學習基礎上,具體賞讀文中的一個事例,要求發現并學習作者敘述事件的方法。
二、定格焦點——語段品析
細讀第11--15段,揣摩詞句的含義和作用,從品析語言的角度來閱讀。用“從……體會到……”或“從……看出……”的句式表述。如:從“第二三天便還我”一句能體會到藤野先生講義改得及時,也改得費時。
預設學生的表述:
(1)從“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可以看出先生改得很頻繁。
(2)從“從頭到末”可以看出先生改得很徹底。
(3)從“不但……連……也都”這一組連詞可以看出先生改得很全面。
(4)從“一一訂正”可以看出先生批改得很細致,表明他很負責。
(5)從“一直繼續”可看出先生批改得持久。
(6)從“他使助手來叫我”可以體會到先生顧及到“我”的陌生感,考慮得很周到。
(7)從“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么”可以看出先生對“我”的主動關心。
(8)從“拿來我看”可以看出先生將關心立即化作行動。
(9)從“過了一星期”可看出“我”到仙臺不久,先生就開始關心“我”。
(10)從“大約是星期六”中的“大約”可看出時間太久遠,“我”的記憶有點模糊;從“星期六”可以體會到“我”對這件事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11)從“很吃了一驚”可以體會到“我”當時的感受很強烈,沒想到先生會親自批改,且改得如此詳細。
(12)從“不安和感激”可以體會到“我”“不安”是因為有“脫漏的地方”“文法的錯誤”,也是因為先生的關心讓“我”受寵若驚;“感激”是因為先生如此費神、如此負責、如此關照。
教師小結:
對于老師而言,檢查筆記、批改作業是稀松平常的事,可是藤野先生“添改講義”這件事卻讓我們感動、驚訝甚至震撼!因為從這件事中,從藤野先生改得快、改得多、改得細、改得全、改得勤、改得久……我們看到了一個忙碌的身影、一個高尚的靈魂,感受到了一種及時的幫助、一份真誠的關愛!看似簡單的文字卻表現了豐富的內容,這緣于:敘事——重點突出,點面結合;語言一一樸實簡潔,蘊涵真情。
三、評說人物——人物特寫
師:學到這里,回顧全文,在你眼里,在你心里,藤野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一位怎樣的老師呢?
預設學生答案:
(1)他是一個有著八字須的黑瘦的日本友人。
(2)他是一個戴著眼鏡、說話緩慢而有頓挫聲調的儒雅的教授。
(3)他是一個穿衣服不太講究的生活儉樸的先生。
(4)他是一個對工作極端負責的老師。
(5)他是一個熱情關愛學生的老師。
(6)他是一個對學生嚴格要求、工作嚴謹的老師。
(7)他是一個有強烈好奇心和求實精神的學者。
(8)他是一個坦率誠懇、珍惜感情的人。
(9)他是一個沒有民族偏見的正直的好人。
(10)他是一個平凡而偉大的老師。
【課文鏈接之四】人物頒獎詞(學生齊讀)
黑瘦的外表下掩藏著一顆赤誠的心,頓挫的語調講述著難忘的故事。紅筆圈點成生命的彩帶,講義凝聚成歷史的見證。他,以認真、嚴謹為舟在醫學領域遨游;他,以熱情、正直為傘給異國他鄉的學子撐起了一片晴空。他用自身的言行為“教師”作了極好的詮釋。藤野,一個樸實的名字,藤野,一個響亮的名字!當它刻在一個中國留學生的心中時,也就刻在了無數中國孩子的心中!
四、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欣賞一篇優秀的作品,猶如品味陳年佳釀,只有用心去體悟才能獲得心靈的飛躍與思想的升華。今天學習了《藤野先生》,我們了解到了魯迅感念師恩的豐富內涵,更深切地感受到了魯迅奮然前行的心跡。藤野先生令魯迅感念,也令我們感動。愿我們都獲得無私的關愛和真誠的鼓勵,愿生活的天空變得更湛藍、亮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