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相結合說明事物的方法。
2.學習在說明中運用記敘的方法。
3.了解中國革命的艱苦歷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輝業績,激勵自己繼承先烈未竟的事業,奮勇向前。
教學重點:
1.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和革命精神。2.說明的順序和說明對象的特征。
教學難點:
準確而富于變化的語言。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堂導入:
生字詞(結合課文生詞表以及課下注釋整理后與
同學交流)
2、說明文分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人民英雄
永垂不朽》是一篇說明文,說明的對象是。
3、說明事物要抓住,即一事物區別于其他
事物的主要標志。本文主要抓住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的特征。
二、合作探究: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打比方、畫圖表等。試找出本文運用了那些說明方法。
讀課文根據給出的層意劃分課文結構。(寫出段落)
第一部分():瞻仰紀念碑的心情和紀念碑的總體特征。
第二部分():具體介紹紀念碑的位置、興建經過、碑的構造、題字、碑文以及十幅浮雕。
第三部分():抒寫瞻仰后的深切感受。
第二課時
三、交流展示:
1、自己分析題目
2、讀課文第一節,說說瞻仰紀念碑的心情是怎樣的,紀念碑的總體特征是
什么?第一節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3、閱讀課文2、3節,紀念碑處于什么位置,周圍環境如何?興建哪一年?
誰為它奠定基石的?它的規模如何,是什么質料構成的?
4、閱讀課文4、5節,了解紀念碑的結構、題字、碑文、裝飾與造型,并說一說文章照錄碑文的用意是什么?以及裝飾有什么象征意義,造型有什么特色?
5、再次速讀2~5節,找出表明順序的關鍵詞,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
序把紀念碑一步步介紹給我們面前?(即作者的活動順序)
6、在平臺前瞻仰,作者按照怎樣的順序說明紀念碑的結構、題詞、碑文和造型。
7、思考:既然按照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為什么“小碑座”不放在“碑前”說明呢?“大碑座”又為什么不緊接著“平臺”、“漢白玉欄桿”加以介紹呢?這樣是否顯的雜亂?
8、文章那些部分是介紹大碑座的?是采用什么結構?先總寫浮雕的、、。以及雕刻了英雄人物的數目、大小和各不相同的形象特點。
9、閱讀7~10節,這一部分運用哪些表達方式,簡要說明一下。
10、想一想作者按照什么順序介紹10幅浮雕的,你是如何知道的?(用原文的一句話)并按文中的順序簡要說明浮雕的主要內容?
11、研究課文,思考P92練習2
12、讀課文11小節,它在文章結構和表達中心起到了什么作用?
四、歸納小結:
本文是一篇事物說明文,用準確而富于變化的語言,抓住特征以說明為主有機插入敘述;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動順序為主,空間順序為輔,兼以邏輯順序通過對人民英雄紀念碑具體而全面的介紹,熱情贊頌了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和和他們英勇奮斗,前仆后繼的革命精神,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他們的無限崇敬和深切懷念。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說明文,學生見過紀念碑卻不一定有比較深的印象,為了幫助學生很好地學習這篇說明文,本人做了一下嘗試,教完本文后,有如下幾點感想。
一、預習的必要性。
課前先讓學生查找資料和圖片,在形象感知上先對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和了解。結合查找的文字資料,為很好地理解碑文內容作了充分的準備。課堂證明,預習之后在教學時確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圖表的合理使用。
為了幫助學生能直觀形象地了解說明順序的使用,除了在書本上讓學生劃出標志性的詞句,我還特地制作了一張表格,畫了一幅紀念碑方位的簡圖,然后讓學生結合書上標志性的詞句,填圖,學生根據提示,很快填好圖表,然后我按方位順序依次參觀給學生看,并請一個同學在旁邊扮演導游,做一個簡要的講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和我一起親身感受了參觀的過程,也對什么是空間順序有了形象的了解,并且更好地掌握了紀念碑的浮雕內容。
三、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的運用
說明方法雖然以前也曾接觸過,但往往學生在考試的時候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情況,所以這節課上,我先帶著大家回顧常見的說明方法有哪些,它們有哪些作用。然后先讓學生找出一個說明方法,由我示范分析其作用,讓學生從我的示范分析中尋找分析要點。學生掌握要點后,我再讓學生在書上劃出使用說明方法的語句,并嘗試批注分析其作用。最后課堂交流,點評并補充糾錯。幾個學生下來,就發現這樣做是很有效的,學生既掌握了方法,還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課后,我布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介紹某個物品,使用兩個說明方法,并在語句后做一個說明方法的分析。這樣就又鍛煉了學生的筆頭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