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言多不辯》優質教案

發布時間:2017-12-05  編輯:梁飛藝 手機版

  《墨子言多不辯》優質教案

  一、教學內容分析

  1、 本文在初中文言文體系中的定位

  本文是北京版語文教材第15冊文言文單元的第四課,適合初二年級的學生閱讀。本單元學習的重點是在熟練誦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繼續積累文言詞匯,感受文言語句的特點,并能翻譯成現代漢語;同時在閱讀中注意體會文章的層次結構及類比、諷喻等方法。

  2、 文本分析

  本文篇幅短小,結構簡單,僅是一問一答,層次非常清晰,對于初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很容易讀懂。針對這個特點,設計用一課時完成疏通文意、梳理結構、體會類比的論證方法這三項任務。

  因為“言多不辯”這個觀點不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況且本文是節選的片斷,僅從這片斷看不出作者的本意,因此又突破教材,拓展學習的空間,設計第二課時,給學生補充一段文言材料,讓探究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讓學生明白本文的可取之處。再聯系生活實際,因勢利導,使學生對“說話要不要修飾”這個問題形成正確的認識。

  二、學情分析

  1、 我講課所用的206班是年級上學習成績最好的班,學生人手一

  冊《初中文言文全解》,翻譯語句,疏通文意對他們來說,是小菜一碟,因此在設計第一課時時,除了疏通文意,我還滲透了一些相關的古文化常識,讓學生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旨在激發學生自主探討、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2、206班的很多學生善于思考,愛質疑,他們也認為“言多不辯”這個觀點不符合生活實際,我就因勢利導,設計第二課時,給學生補充一段文言材料,讓探究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讓學生明白本文的可取之處。再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對“說話要不要修飾”這個問題形成正確的認識。

  三、教學目標

  1、 學生在熟練誦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積累7個文言詞語,并能把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2、 了解相關的古文化常識,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

  (目標1、2在第一課時完成)

  3、 結合一段課外的文言材料,學生理解大意,探究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

  4、 聯系生活實際,學生通過討論,認識“言多不辯”的局限性,對于“說話要不要修飾”這個問題形成正確的認識。

  (目標3、4在第二課時完成)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兩千多年前,處于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在文化思想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他們著書立說,相互論辯,各個學派從大到救國方針,小到飲食起居,言談舉止,都有不同的見解,形成了不同的風格。以前我們學過《論語》,這是儒家的代表作,(一起背“學而時習之??”,從中可以感受到夫子的溫文爾雅、寬容敦厚。今天我們學習法家韓非的一篇文章《墨子言多不辯》,感受法家作品的風格。

  二、文本解讀:

  1、 了解韓非和《韓非子》。

  本文出自哪一本書?《韓非子》的作者是誰?

  韓非和《韓非子》關系你理清了嗎?

  (可以比較:大家以前學的《論語》寫作者名字嗎?〈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師生的言論編排起來,整理成冊,就是《論語》,那是集體創作的,中國古代早期的作品都是集體創作的,所以都不寫作者名字,后來才有了個人創作,《韓非子》就屬于個人創作。由此也可以判斷,孔子和韓非生活的年代誰早誰晚一些?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韓非生活于戰國末期。)

  2、 首先請大家聽老師范讀課文,認真聽,不認識的字不要忙

  著注音,注意聽第一遍的感受。(2分鐘)

  3、 請大家自學課文,自己把課文讀一遍,不認識的字注上音;

  然后自學注釋,如果有疑問,小組討論解決。(5分鐘)

  4、 (師:好了,你的疑問可能在小組內得到了解決,但肯定

  還有一些問題,小組也解決不了,那就提交全班,師生一起解決。答疑之前,請大家把課文齊讀一遍。要注意幾個字的讀音。(3分鐘)

  (幻燈片展示生字:)

  從衣文之媵七十人 飾以玫瑰 (熟悉 比較)

  輯以翡翠 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未可謂善鬻珠也

  5、 答疑、疏通文意(逐層推進):

  ① 咱們先看標題,標題是什么意思?“辯”怎么理解?

  (明確:辯,指言語巧妙動聽。標題就是說:墨子這個人說話很多,卻并不動聽。) ②請一名同學把楚王的問題讀一遍。關于這句話,誰有疑問?

  教師強調重要的文言詞并加以點撥:

  顯學。

  聯系注解②。墨家和儒家并稱顯學,都是著名的學派,是流行的、熱門的、時髦的學派,人數多,分布廣,影響大。儒家的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72個,分散到各諸侯國做官,影響很大。墨子本來也從師于儒門,因不滿于儒家禮數的繁瑣,于是自創墨派,聚眾講學,有門徒300人,他也同樣派弟子到各國從政,聲勢浩大,與儒家并稱顯學。

  其身體則可

  身體 古今異義 在文中指親身實踐。

  (墨子親自參加生產勞動,還是一名能工巧匠,比魯班還技高一籌。他曾制成'木鳶',據說三天三夜飛在天空沒有掉下來。他不是為了生活才勞動,而是同情農民和手工業者。

  關于“言多不辯”舉例:鏈接至一篇文章(譯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墨子“言多不辯“的特點。

  公孟子對墨子說:“君子應該拱手以待,別人問到自己就說,不問就不說。好像鐘一樣,敲則鳴,不敲則不鳴。” 墨子怎么回答的?...)

  ② 以上是楚王的提問,我們接著看看田鳩回答。

  說說接下來的兩行。若有人提問,請他先把這兩行讀一遍,再提問。

  理解重點詞:媵、文。

  教師提問:“從衣文之媵”的目的是什么?(為了排場,為了襯托秦穆公女兒身份的高貴。)

  結果怎樣?(“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

  為什么落得“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這么一個結果?

  (秦國把陪嫁的女子打扮得太漂亮了,太追求外表的華美了,把秦穆公的女兒比下去了)

  這里講了“秦伯嫁女”的故事。現在有一個成語與這個故事有關,是什么成語? (秦晉之好,秦國和晉國的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后人就用它指兩家聯姻。)

  (學生可能會問到的的問題:關于媵、秦穆公為何又稱“秦伯”?答案見后的附記。) ③ 接著學習下一個故事。學生提問。

  強調重點詞:玫瑰:指紅色玉珠。 鬻,賣。

  楚人是怎么裝飾匣子的?

  (用木蘭做的匣子,木蘭是一種香木,本身有香氣,有“木蘭花開,香飄十里”之說,形似于現在的玉蘭樹,在地球上已消失近百年。然后熏以桂椒,月桂和花椒,都是古代的高級香料。這個匣子一定是香氣濃郁。他還用珍珠美玉來點綴,其中有紅色的玉珠,也有青色的翡翠。顏色也非常美麗。一句話,楚人把這個盒子裝飾得漂亮無比。)

  楚人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他的目的是想用美麗的盒子來襯托珍貴的珠子)。

  結果呢?(結果卻適得其反,“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哪個成語就是從這兒來的?(“買櫝還珠”)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錯在哪兒?

  (錯在楚人把匣子裝飾得過分漂亮了,太追求外表的華美了)

  前兩個故事有哪些相同點?

  (都追求外表的華美,結果都深受其害,使得別人也只重浮華,不重實質。)

  ④ 最后三行。齊讀。

  田鳩又列舉了當時社會上的一種現象,是什么現象?

  (“今世之談”,人們都說一些動聽的話,結果君主只欣賞外在的文采,而忘記了它是否有用。)

  因為追求外表的華美會有嚴重的危害,所以,墨子在說話時是怎么處理的?

  6、總結文言詞語。(PPT2張 )(依據:單元提示中的文言詞。)

  墨子言多不辯 墨子者,顯學也。

  從衣文之媵七十人 未可謂善鬻珠也

  皆道辯說文辭之言 人主覽其文而忘其用

  以宣告人

  三、理清思路。

  理結構思路。(同時寫板書)

  文章結構很簡單,就是楚王一問,田鳩一答。田鳩的回答很有層次,舉秦伯嫁女、楚人鬻珠兩個反面例子,又列舉“今世之談”的現象,說明了只重視外表華美的危害,從而論證了“墨子言多不辯”這個問題。這里用了舉例、類比的論證方法,說理透徹、充分。

  板書設計:

  墨子言多不辯

  楚王一問:

  田鳩一答: 秦伯嫁女

  楚人鬻珠 注重外表華美的危害

  今世之談

  墨子之說 重道

  恐以文害用

  第二課時

  主題的探究與拓展

  一、復習。

  ①讀課文。②復習文言詞語。

  二、探究主題。

  1、韓非寫《墨子言多不辯》這篇文章,他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想贊美墨子嗎?還是想告訴大家話該怎么說呢?

  (明確:①韓非不想贊美墨子。他是法家的代表,他是非儒、非墨的,百家爭鳴時,他們打得一塌糊涂。②法家的唯一目的是為統治者服務,他們決不關心人們該如何說話。如商鞅。

  2、他的本意究竟是什么?

  師:由于本文是節選的片斷,要想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必須補充全文,全面把握,才不會斷章取義。

  鏈接至本文的出處《說一》,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全文的特點:先寫幾個故事,《墨子言多不辯》即是其中的第二個故事,結尾段議論總結。因此研究結尾段,就可以探究出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

  幻燈片展示(說一 結尾)

  夫良藥苦于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1)學生反復讀,理解這段話。

  (2)然后討論、探究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

  (可見韓非寫文章是給君王看的,希望君主能聽得進逆耳忠言,而不要被美言所迷惑,這樣才能夠“致功”,獲得成就。)

  3、這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呢?(側重于如何聽)

  當別人說話不動聽時,我們不要苛求別人,關鍵要聽清他說話的目的,要看他說的有沒有道理;而對于表面浮華美麗的言辭,要認清說話人的本意和目的,不要被美言所誤導,別

  被花言巧語給騙了。

  三、拓展。

  以上解決了我們該怎么聽別人的話這個問題。那咱們說話該怎么說呢?就像墨子一樣,言多不辯?不追求浮華美麗的言辭,只要能夠充分表達自己原本意思就行了,是嗎?

  1、關于“墨子言多不辯”舉例:鏈接至一篇文章(譯文),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墨子“言多不辯“的缺點。

  2、對于該“說話要不要修飾”這個問題,先秦諸子有不同的看法。

  (幻燈片展示:

  ? 老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 孔子: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 墨子:言多不辯)

  師:他們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看法呢?結合你掌握的一些課外知識,簡要分析一下。

  (明確:①主要是個人的立場、思想追求不同。老子主張無為而治,追求大道至簡,因此說話只求真;孔子屬于貴族階層,他代表貴族統治者的利益,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然說話講究“文質彬彬”;墨子是小手工業者,更關心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況,而他看到的卻是“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的景象,因此他希望能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因此說話只重實用。

  ②他們生活的時代不同。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墨子生活于戰國初期,戰國比春秋時戰爭更頻繁,人民更痛苦。)

  3、你贊同誰的觀點?你覺得說話該不該修飾,要不要“辯”呢?

  (先小組內討論,充分地說清自己的觀點和理由,說理由時可以舉例,也可以正反對比;然后在全班交流。)

  4、活學活用:

  舉生活實例,讓學生運用所學,嘗試解決可能遇到的現實問題。

  (1)一個同學熱心為你講題,你突然發現他講錯了,而他一向很愛面子,你該怎么對他說?

  (3)今天語文老師給大家留了很多作業,不僅要讀背課文和注解,而且還得抄寫課文和注解各兩遍,明天上課檢查。你覺得抄寫沒有意義,那么你如何說才能說服老師?

  四、隨堂練筆。

  《韓非子》一書擅長說理,本文用舉例、類比的方法,充分論證了墨子為什么說話不動聽這個問題。

  請你也至少用上一種方法(類比、舉例、對比? ?)寫一段文

  字,說說你認為話該如何講,把你的觀點表達清楚。

  五、小結。

  學習本文,你學到了什么呢?

  教師意圖:以本文為例,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關鍵是弄懂字句,積累文言詞;

  同時要了解相關的古文化常識;

  探究作者的寫作目的,

  并形成你自己的看法。

  板書設計:

  主題的探究與拓展

  作者觀點:勸君主聽逆耳忠言,才能“致功”。

  我們 聽:辨價值,不迷惑

  說:文質彬彬

  附相關的古文化知識

  (教師可選擇使用,不必一一告訴學生。)

  1、媵,是古代貴族婦女出嫁時陪嫁的女子。這涉及到古代的媵妾制度。春秋時期,雖然一夫一妻制已嚴格確立,但在世俗生活,尤其是天子、諸侯、卿大夫等貴族的婚配上仍盛行帶有明顯原始雜婚色彩的制度——媵妾制。如男方為一國諸侯,娶他國女子為妻,該女子即為嫡夫人,為正妻,這可視為一夫一妻制的法的形式,但同時,女方會將該女子的娣(妹妹)與姪(兄弟之女,即侄女)隨嫁。此外,兩個與女方同姓的國也會送女子配嫁,也各以娣、姪相從,這些統稱為“媵”。所以諸侯婚配,娶的雖是一妻,但媵卻有一群,時有“諸娣從之,祁祁如云”的說法(見《詩?大雅?韓奕》)。媵者都是庶妻。其中不論輩分的媵便是原始雜婚的習俗遺留。

  妾的出現比媵晚。如果說,媵主要由貴族女子充任,那么妾主要是平民女子成分,如被俘掠的女子、罪犯的妻女、私奔而未經明媒正娶的及家貧而出賣的妻女等。所以妾的地位,起先同于奴婢,俗稱賤妾。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不論輩分的媵漸漸消亡,妾的地位也漸

  漸提高,正嫡之外的庶妻與妾,逐漸都以妾稱。

  春秋時期沿襲周制,妻妾的多寡與男方地位掛鉤。當時的等級制規定,天子一娶十二女,一為后,十一為妾;諸侯一娶九女,其中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庶民一妻,俗稱“匹夫匹婦”。當然,實際上貴族們的妾多有超過上述規定者,連一般百姓中的有力者,也有一妾、二妾現象。

  2、秦穆公為何又稱“秦伯”? 到底是“公”還是“伯”?

  ①周時的封爵:公、侯、伯、子、男五等。除天子之外,公侯伯子男的地位和權力是相等的,僅僅是在禮節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別。公侯封地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攝改制,大其

  封,公封地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②秦國原來是“附庸”之國。因周平王使秦襄公列為諸侯,秦國才成為“諸侯之國”。被稱為“公”的秦襄公與他的后代穆公、孝公,都不是“公爵”而只是“伯爵”。 每逢提到秦國國君,《春秋》都稱之為“秦伯”,把秦國認定為伯爵之國,這才是正確的稱呼。而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中稱“秦莊公、秦襄公、秦穆公”等等,是因為司馬遷所根據的史料是《秦紀》。《秦紀》是秦國的官方記載,為了表示尊敬,當然稱本國的君主為“公”,其實應該稱為秦莊伯、秦襄伯、秦穆伯等等才對。

  這正如《春秋》是魯國的官方記載。 魯國也不是一個公爵之國,而只是一個侯爵之國。然而《春秋》卻尊稱魯隱公、魯桓公等等,不稱他們為魯隱侯、魯桓侯等等。而《春秋》提到其他國家的國君如齊桓公、齊景公、晉文公、晉襄公等等,卻一點不客氣,直稱為齊侯、晉侯,因為齊晉兩國均是侯爵國。它提到了楚成王、吳王夫差等等“蠻夷之君”更不客氣,一概稱之為子:楚子、吳子。

  墨子言多不辯的實例 (譯文)

  公孟子對墨子說:“君子應該拱手以待,別人問到自己就說,不問就不說。好像鐘一樣,敲則鳴,不敲則不鳴。”

  墨子說:“這句話有三種情況,你現在只知其中一種,又不知道它所說的古義。倘若王公大人在國家內施行荒淫暴虐的事,君子上前去勸諫,就會被說為不恭順;通過左右近臣去勸諫,就會被說為私下議論。這是君子感到疑惑不解的地方。倘若王公大人執政,將給國家帶來災難,就像弩機將要發射一樣迫在眉睫,那么君子一定要進諫,這是王公大人的利益。像這種情況,即使不叩鐘,也一定要鳴。倘若王公大人做出不義的邪行,即使得到十分巧妙的兵書,可以用于軍事作戰之中,想要攻打無罪的國家,并占領它,國君得到這樣的東西,一定會采用,用來擴展領土,聚斂財物,但是出師必然會受辱,對被攻打的國家不利,對攻打別國的國家也不利,這是對兩方面都不利。像這種情況,即使不叩鐘,也一定要鳴。況且你說:‘君子只須拱手以待,別人問就說,不問就不說,好像鐘一樣,敲則鳴,不敲則不鳴。’現在沒有人問你,你卻在那兒發言,你這不成了不敲而鳴了嗎?不就是你所說的是那種非君子嗎?”

  說一

  宓mì子賤治單父。有若見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知賤不肖,使治單父,官事急,心憂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今以單父之細小也,治之而憂,治天下將奈何乎?故有術而御之,身坐于廟堂之上,有處女子之色,無害于治;無術而御之,身雖瘁臞,猶未有益。”

  楚王謂田鳩曰:“墨子者,顯學也。其身體則可,其言多而不辯,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晉公子,令晉為之飾裝,從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晉,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此可謂善嫁妾,而未可謂善嫁女也。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人懷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與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類,故其言多不辯。”

  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飛。”墨子曰:“吾不如為車輗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費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遠力多,久于歲數。今我為鳶,三年成,蜚一日而敗。”惠子聞之曰:“墨子大巧,巧為輗,拙為鳶。”

  宋王與齊仇也,筑武宮。謳癸倡,行者止觀,筑者不倦。王聞,召而賜之。對曰:“臣師射稽之謳又賢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謳,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謳不勝如癸美,何也?”對曰:“王試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堅,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藥苦于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相關推薦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主女国产 | 亚洲熟女久久国产 | 亚洲制服类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视频在线欧美十亚洲曰本 | 亚洲欧洲日本综合aⅴ在线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