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樞密韓太尉書》教案(公開課)
學習目標:
一、熟讀成誦,體會文章氣勢。
二、理解蘇轍“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的觀點。
導入:今天,咱們共同探討蘇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眾所周知,蘇轍有一個才華冠世、絕世無雙的兄長蘇軾,兩人共為唐宋八大家的成員。試想,如果這兩人當中的一個站在我們面前,我們也就只有誠惶誠恐的份了。如果兩人來個珠聯(lián)璧合,一左一右立于我們面前,那架勢,那氣象,要多嚇人有多嚇人。有例為證:一天,蘇軾帶著年少的弟弟蘇轍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聽說神童蘇軾光臨,便想當面考考他。老道出了個異字同音對:“無山得似巫山好。”蘇軾不假思索,立即對出下聯(lián):“何葉能如荷葉圓?”老道連連稱好。誰知,蘇轍也不甘示弱,在一旁說:“我也有一聯(lián)。何水能如河水清?”蘇轍話語一落,老道驚訝得目瞪口呆,連連說道:才子,才子,世間罕見,千古難逢啊!
同學們說,誰的對子對得好?
對聯(lián)是懸掛或粘貼在壁間、柱上、門兩旁的聯(lián)語。又稱楹聯(lián)、對子。體現(xiàn)中國人民生活情趣的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其基本特點是對仗工整、平仄相間、節(jié)律動人、意境優(yōu)美。字數(shù)多少無定規(guī)。
蘇轍略高一籌。蘇轍自有過人之處。蘇轍不僅對子對得好,文章也寫得氣勢磅礴,灑脫自如,別具一格。《上樞密韓太尉書》便是一例。
教學過程:
一、學生出題。
學生討論、探究
二、老師出題。
重點實詞:
1、轍生好為文。 生:通“性”,生性
2、氣可以養(yǎng)而致。 致:到達
3、天下之所恃以無憂。恃:依仗,依靠
4、將以益治其文。 治:研習
重點虛詞:
之:1、稱其氣之小大。
2、轍也未之見也。乎:1、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表。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而:1、氣可以養(yǎng)而致。
2、而后知天下之巨麗。
雖:1、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
2、不知其大,雖多而何為?
翻譯: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
翻譯應考慮的問題:實詞的語境義,虛詞的用法,活用現(xiàn)象,通假字,古今意義,倒裝句式。
翻譯達到的效果:文通字順,表意完整準確。
三、探究文本。
1、文中表明作者文學觀點的句子是哪一句?
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yǎng)而致。
2、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這一段是全文的綱,下面段落就自身經(jīng)歷進一步對“養(yǎng)氣”說展開論述。
3、閱讀全文,理清文意
以圖表的形式
4、蘇轍的文氣論
蘇轍的文氣論在我國文學批評史上有一定地位。雖然“氣”看似一種無影無形、玄妙非常的東西,但在中國古代哲學和文學批評中,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所說的“氣”,大略是指人的胸襟氣度、識見情趣、學問閱歷等。作者認為“文”不過是“氣”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如果刻意學習寫作技法,決然寫不出好文章來——為文之前必先養(yǎng)氣,然而“氣可以養(yǎng)而致”,決不是與生俱來,一成不變的,可以通過游歷名山大川、擴大見識、結交英雄豪杰、拜見大家等方式加強修養(yǎng)得到。這些觀點闡明了文章風格與人的氣質(zhì)修養(yǎng)之間的關系,強調(diào)了后天實踐的重要性,因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四、作文練習。
1、這是一條通向智慧的通衢,在這條漫漫無際的大道上,總有幾位靈魂的歌者被我們銘記。生命有限,精神卻萬古長存;是你,第一次將火把高高舉起,驅(qū)散了愚昧的濃霧,照亮了前方的路。儒家學說因此成為華夏民族的血脈。
------
當奧運圣火傳到中國,當那些被歷史淘洗的話語再次響起,開明盛世又一次見證了你永恒的睿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全世界都沐浴著你博愛的雨露,歡聚一堂,譜寫華美的樂章。
------
合上《論語》,慢慢閉上眼眸,仿佛又回到了那個長戈爍日夢想?yún)采哪甏钦哐哉Z濤濤,沿夢而歌,一路散播,一路收獲,真理入你目,仁字握手心,你見證著歷史的變遷,歷史見證了你的偉大。
2、是你嗎,朋友?自遠方而來,一襲輕衣,溫和儒雅。兩袖清風,毅然而至。你眉頭微皺,似在思索,似在追尋,以《春秋》《詩經(jīng)》作為你的開場白,又在不知不覺中給予我們一部文化發(fā)展的見證------《論語》,眾人欣然,我亦樂乎。
我在你身后,隨你而行。見證你所見證的那段文化史。狼煙四起,烽火連天。群雄逐鹿,百姓流離。面朝你所面對的方向,我肅然,你凝然,我屈身于你的身后,從雙臂之間窺探。身處亂世,獨善其身,你說:“非禮勿行。”面對推崇儒學卻又能力庸凡的萬千之眾,你毫無驕矜,亦不惶恐,而是以圣人的姿態(tài),廣播沁人的香露,讓他們升華為別樣的璀璨。
隨你走上夕陽古道,落日的余輝映照著你仁愛的面龐,目光掃過裊裊的炊煙,面帶著似有若無的微笑,你向著落陽走去,等我從剎那的恍惚中驚醒過來時,你早已隨著落日下山悄然不見。
是你嗎,朋友?自遠方來,將人們心底的文化夯實,為人們的思想奠基,卻不念一絲一毫,又像來時一樣離去。你是華夏民族文化精神發(fā)展的見證者,雖然來去匆匆,留下的思想?yún)s將永遠見證著你曾經(jīng)的到來。
3、獨自彷徨在凄楚的西樓,寂寥中看見你柔弱的身影,同我一樣默默地彳亍著。
你身著一襲慵懶的素白,盤著松散的發(fā)髻,黯然神傷的樣子讓我詫異:這是原來的你嗎?我不敢上前叫住你,只是悄然聽見你“紅藕香殘玉簟秋”的嘆息。是你,我聽出了你的聲音,更聽出了你的哀愁。
我愀然走進,輕輕詢問:你怎么這般消瘦?你低著頭,淺吟著《一剪梅》的纏綿。西風乍起,吹皺你的發(fā)髻,卻聚攏了你的閑愁。你哀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看你憔悴的面容,我心疼地為你拭去眼睛里泛起的一抹清澈的月光。我想你一定還在思念那個遠行的人吧。思念見證著永恒的愛情。
思緒飄遠間,你拾級而上,遠望東流的細水,空垂下兩滴瑩淚,喃喃啜泣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望著眼前的這個癡情女子,我終于明白了世間情為何物。你的寸寸柔腸、盈盈粉淚見證著愛情的矢志不渝,見證著愛情的不朽與長存。
五、課堂練習。
繽紛如飛的落葉,已悄悄地帶走了秋的裙裾。當我站在秋天袒露無盡的心田時,我知道,今年的秋天已經(jīng)變成了歷史的車輪,走進了歷史的記憶。但當我悄然閉上雙眸,在冬的雪原上,我仍能感受到那大把大把的菊花莊重而又寧謐地開放著,我真想問一句:菊花 ,你不寂寞嗎?五柳先生呢?我想與你做一次思想的交流。
菊花默然,臉上除了冰冷的霜雪,一覽無余的,是一種本色的金黃,它靜靜的臉龐上,寫著的還是亙古未變的悠然。
這燦漫無畏的菊花,一年一年的開放,可你又找到知音了嗎?五柳先生,你一年一年地行走于心魂之路,可你曾與志同道合之人暢飲而醉,“既醉而歸,曾不吝情留”,那么率性地活著嗎?
請以“× × ×,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作文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