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春節是漢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民間習慣地稱為“過年”。即每年夏歷正月初一,這一天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后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家家都做餃子等食品,寓意來年幸福。
辭舊迎新雞年黑板報圖片1
辭舊迎新雞年黑板報圖片2
辭舊迎新雞年黑板報圖片3
辭舊迎新雞年黑板報內容:
春節的一些風俗:
春節風俗
祭眾神之名。”這就是說,一年農事完畢,為了報答神靈的恩賜,乃舉行慶賀豐收的活動,就是所謂“春節”。二說,“年”是果實豐收,五谷成熟的意思。慶賀“年”的豐收,堯舜時就有此俗!鹅擦簜鳌せ腹辍罚骸拔骞冉允欤瑸橛心暌病!痹谧钤绲募坠俏闹,“年”的寫法是“天”,是在“禾”下連寫兩筆,整個字形像憩長根深的黍形,用以表示五谷豐登的意思。由此看來,“年”本是一種植物,是谷類植物的統稱。
在漢族民間中有一個普遍的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兇惡的怪獸叫做“年”,每到歲末,來到村莊吃人吃牲畜,人們害怕極了。有一次“年”去一個村莊,走到村邊,聽見牧童辟哩啪啦的鞭子聲就嚇跑了。它跑到另外一個村莊,看見一個小孩穿著紅色的衣服,也嚇得跑了。它又竄到第三個村莊,看到村里的燈火輝煌,照得它頭昏眼花,又被嚇跑了。這樣連續三天它都不敢進村,最后餓死在荒野林了。
人們總結“年”有三怕,即怕“響”、怕“紅”、怕“光”。于是每當歲末過年時,人們就用紅紙寫對聯張貼,并敲鑼打鼓,鳴放鞭炮,燈火通明,徹夜不息。這樣,危害人類的“年”就不敢進村了,時間長了,就形成了既定的節日風俗。
吃五豆
每年交上臘月,年的氣味就來到了。農歷臘月初五日,家家戶戶吃“五豆”,這是幾千年來流傳的風俗。所謂吃“五豆”,就是吃用五樣豆子熬成的粥。在先一天晚上,取出五樣豆子,如大豆、黃豆、綠豆、豌豆、打江豆等,先在清水中泡一宵,第二天早晨起床后,主婦們淘米(大米、小米皆可)煮粥,放進已泡好的五樣豆,就熬成一鍋豐盛的“五豆粥”了。臘月初五這天的第一頓飯,就是吃“五豆”。家家如此,概莫例外,已形成一種既定的風俗習慣。俗話說:“吃了五豆就糊涂!币馑际钦f,全年辛勤勞動,節儉過日。到了過年時,就要舍得花錢,過一個紅火的年。如大辦年貨,肥吃海喝、行厚禮等行為,看起來形似糊涂,但家家如此,唯恐落后。
“吃五豆”的風俗,在陜西各地的農村,都普遍地流傳著。具體的吃法,因條件不同,大同小異。
如關中平原地區,主要以大米或小米為主,配以五樣豆熬成粥,每人早飯必須喝上一碗粥,再吃鍋盔、饅頭、油餅等主食。富裕人家還炒菜、喝酒,有葷有素,各顯其能。銅川地區的農村,把臘月初五日,稱“五豆日”,早飯做“大麥仁粥”,配以五種豆子,表示本 年麥、豆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