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標志著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將從工業化與知識化并重開始邁向以知識化為主的重要發展階段。下面分享關于科技節的黑板報設計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技節黑板報設計內容】
自然語言制約機器的進步
參加圖靈測試的計算機涉及到多個技術,其中就包括自然語言,自然語言包括自然語言生成系統和自然語言理解系統,前者是把計算機數據轉化為自然語言,后者則是把自然語言轉化為計算機程序更易于處理的形式。總之一句話,自然語言是人類與機器交流的重要媒介。
在圖靈測試中,人與機器交流方式就是自然語言理解和生成的過程,或者更準確的說,人與機器交互的方式都是自然語言實現的流程。這是人與機器交流的第一步,只有讓機器先懂得人的看法,后面才會涉及大數據、云計算之類技術。而就在此次測試“成功通過之前”,Google產品經理Dave Orr坦言:自然語言還有待發展,目前只是處在“可以使用”的階段,很多互聯網公司都開始用自然語言開發一些看起來很酷的產品,比如siri、Google now,但如果你非要說機器可以“理解”你的意思,那的確有點勉為其難。
機器對語言的理解到底有多笨?有個經典案例說讓機器分辨下面兩句話:“我們把香蕉給猴子,因為它們餓了”和“我們把香蕉給猴子,因為它們熟透了”。這兩句話的結構是一樣的,雖然語義有所差別,正常人理解起來也沒有太大問題。但機器就理解不了,兩個“它們”就足夠讓機器們陷入“沉思”,也給不出正確的結果。
Dave Orr舉了另外一個例子證明機器無法真正理解人類語言:“讓機器試著用幾句話總結一篇文章的要義”,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那個機器可以做到這一點。而本次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軟件)則是歷經十余年年的“精心培育”,也因此不具備大規模復制的能力。
從這個角度來說,即使有機器(計算機)通過圖靈測試,倘若沒有自然語言處理以及其他相關技術的快速跟進,人類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還無法實現所謂的人工智能。
轉基因吃不得的理由
轉基因是大自然中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只不過在自然界中,基因轉移沒有目標性,好的和壞的基因都可以一起轉移到不同的生物個體。人為控制轉基因本是科技的進步,但當這些轉基因成果端上餐桌,卻使人們聞之色變。
普通大眾認為轉基因吃不得,首先源于人類的慣性思維和科普的缺失。自20世紀70年代遺傳工程誕生以來,人們對轉基因的恐懼就一直存在。在《紐約客》上,曾有專家分析,對轉基因產品的不信任來自人類一種古老的非理性的直覺,即自然的就是好的,非自然的就是壞的,F代社會科技進步,科普不到位,人們依然會依賴這種自身的直覺。因為對轉基因了解的不多,就會認為轉基因屬于高科技,不確定因素太大,聽到其負面信息也無法通過現有知識分析判斷。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民眾就多會拒絕轉基因。
其次,轉基因可能帶來的風險使民眾認為轉基因吃不得。盡管美洲對轉基因技術使用已久,盡管迄今為止沒有轉基因危害人體健康的證據,但并不等于這些危害就不存在。對一項大型科學研究得出定論要等十幾、甚至幾十年,到那時福禍才見分曉。如果有危害,帶來的影響也是極為深遠的。并且轉基因食品短期試吃與長期作為主食食用效果也完全不同。例如中藥可以治病,但中藥卻不能如主食般天天服用。
再次,大量打著轉基因旗號的不實報道,也讓民眾相信轉基因吃不得。例如2005年5月22日,英國《獨立報》披露了轉基因研發巨頭孟山都公司的一份秘密報告。報告顯示,吃了轉基因玉米的老鼠,血液和腎臟中會出現異常。孟山都公司迫于壓力公布了完整試驗報告,歐盟分析后認為其并不會對人和動物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再如2010年9月21日,《國際先驅導報》報道稱,“山西、吉林等地因種植‘先玉335’玉米導致老鼠減少、母豬流產等異常現象”。但經核實,山西等地從來沒有種植和銷售轉基因玉米。
此外,受貿易利益沖突等的影響,一些國家的政府和集團利用轉基因名號進行負面宣傳,打壓轉基因產品,大打貿易戰,也使公眾不敢食用轉基因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