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珍稀動物
卷羽鵜鶘
卷羽鵜鶘體長160~180厘米。嘴鉛灰色,長而粗,上下嘴緣的后半段均為黃色,前端有一個黃色爪狀彎鉤。全身灰白色。頭上的冠羽呈卷曲狀,枕部羽毛延長卷曲。頰部和眼周裸露的皮膚均為乳黃色或肉色。夏季腰和尾下覆羽略沾粉紅色。嘴寬大,直長而尖,鉛灰色,上下嘴緣的后半段均為黃色,前端有一個黃色爪狀彎鉤。下頜上有一個橘黃色或淡黃色與嘴等長且能伸縮的大型皮囊。體羽主要為銀白色,并有灰色。飛羽為黑色,有白色羽緣。頭上的冠羽呈卷曲狀。頰部和眼周裸露的皮膚均為乳黃色或肉色。頸部較長。翅膀寬大。尾羽短而寬。腿較短,腳為藍灰色,四趾之間均有蹼。
體羽灰白,眼淺黃,喉囊橘黃或黃色。翼下白色,僅飛羽羽尖黑色(白鵜鶘翼部的黑色較多)。頸背具卷曲的冠羽。額上羽不似白鵜鶘前伸而是成月牙形線條。[1]
虹膜淺黃色,眼周裸露皮粉紅色;嘴上顎灰色,下顎粉紅;腳近灰色。
藍耳翠鳥
藍耳翠鳥屬小型鳥類,體長15厘米左右。雄鳥的前額、頭頂、枕部為紫藍色,密被黑色橫斑。眼先為皮黃色,耳覆羽和頭側紫藍色。上背、腰部和尾上覆羽亮鉆藍色,其中尾上覆羽較暗,尾羽短圓,為暗藍色或黑色而綴以藍色。肩部和翅上覆羽為暗藍色,翅上覆羽還具有鉆藍色的斑點。飛羽為黑色。次級飛羽具有紫藍色羽緣,最內側次級飛羽幾乎全部為紫藍色,內 的邊緣為棕色,頸部的兩側各有一個長橢圓形的白色或皮黃白色斑。頦部和喉部為白色或皮黃白色,其余下體為栗色或暗紅棕色。雌鳥的羽色和雄鳥相似,但嘴基的紅色范圍較大。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腳亮紅色。虹膜褐色;嘴黑色(雄鳥),下顎橘黃色(雌鳥);腳紅色。
身體呈流線型,大多數飛翔生活。體表被覆羽毛,一般前肢變成翼(有的種類翼退化);胸肌發達;直腸短,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統發達,有助于減輕體重,利于飛行;心臟有兩心房和兩心室,心搏次數快。體溫恒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還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氣囊,用來幫助肺進行雙重呼吸。卵生。體溫較高,通常為42℃。鳥類的胸骨上有發達的龍骨突,骨骼中空充氣,這是藍耳翠鳥適應飛行生活的骨骼結構特征。
綠皇鳩
綠皇鳩體形比綠鳩類和果鳩類大,嘴也較大,嘴基擴張,身體上的雜色通常較少。頭部、頸部和下體為鴿灰色,微綴粉葡萄紅色,尾下覆羽為暗栗色。前額和額為白色,背部、肩部、腰部、尾上覆羽和翅上覆羽均為亮金屬銅綠色或墨綠色,上背和兩肩有時還帶有紫紅色的紅銅色光澤,背部和腰部有時還具有黑色的羽端。有的個體的頭頂至后頸、以及面頰和耳覆羽呈棕灰色、紫灰色或棕栗色。尾羽的顏色和背部相似,也是金屬銅綠色,但缺少金屬光澤和具有更多的藍色。
虹膜紅色。嘴鉛褐色至鉛黑色,端部象牙白色,有時沾橙紅色。腳暗紫紅色或褐橙色。
灰腹角雉
灰腹角雉的雄鳥體長為53-59厘米,體重1650克。前額、頭頂、頸縱紋黑色;肉角藍色;臉的裸出部深藍色或金黃色;項下的肉裙也是黃色,邊緣為淺藍色;頭側、后頸、上背、上胸等為紅色,其余上體羽毛黑褐色,腹部煙灰色,通體密布白色和栗赤色眼狀斑,上體的較小,下體的較大;尾黑色具不規則橫斑。雌鳥上體深濃褐色并布滿了黑色的斑紋;下體褐色,雜以深棕及灰白等斑紋。它們的虹膜為褐色;嘴角褐色;腿、腳粉紅色或肉褐色。
冠斑犀鳥
雄鳥頭、頸、背、包括兩翅和尾黑色。頭、背和兩翅具金屬綠色光澤,尤以兩翅為著;翼緣白色而雜有黑色,除第一和第二枚初級飛羽及內側次級飛羽外,飛羽先端均為白色。初級飛羽基部亦為白色,在翅上形成顯著的白色翅斑。外側尾羽具寬闊的白色端斑。頦、喉、上胸和腋羽黑色,其余下體白色。
雌鳥和雄鳥相似,但體型稍小。
雄鳥盔突上的黑斑比雌鳥要大得多,從嘴的基部直至盔突先端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處,而雌鳥在盔突的背面幾乎沒有黑斑。
幼鳥盔突上的黑斑極不明顯,僅為灰黑色的陰影,隨著年齡的增加,黑斑也逐漸明顯和擴大。
虹膜紅褐色,眼周裸露皮膚紫藍色,喉側裸露斑塊肉色;嘴和盔突象牙白色或蠟黃色,盔突先端和嘴基黑色,跗蹠和趾鉛黑色。
藍馬雞
雄鳥前額白色;頭頂和枕部密布黑色絨羽,后面界以一道白色窄帶;頭側裸露為緋紅色;耳羽簇白色,長達50-60毫米,長而硬,突出于頭頸之上;向斜后方突出,宛如圍著雪白的圍巾被微風輕輕掠起,長長的中央尾羽向上翹起,柔軟細密的羽支披散下來,就像馬尾巴一樣。頦、喉白色;體羽大都藍灰色,羽毛多披散如發狀;尾羽24枚,中央尾羽特別延長,高翹于其它尾羽之上,羽支分散下垂,先端沾金屬綠色和暗紫藍色。虹膜金黃色;嘴淡紅色;腿、腳珊瑚紅色。
藍馬雞通體藍灰色,頸項和肩部顏色更深,閃爍著金屬般的輝亮,尾羽由灰藍色漸變為暗紫藍色,并渲染著金屬綠和金屬紫藍色。藍馬雞有24枚尾羽,中央一對尾羽特別長,富有彈性,彎曲成一個美麗的弧形,高高地翹在其他尾羽之上,是4種馬雞中尾羽最專化的。
剛出殼的藍馬雞羽毛松散如絲,嘴肉紅色,虹膜黑褐色,額、臉淡棕色,耳羽前部淡棕、后部黑色,頭頂棕白色,背部有二條不明顯的淡色縱紋。胸、腹灰白色。腳肉色。
栗鳶
栗鳶又叫紅老鷹,為中型猛禽。體長36-51厘米。虹膜為褐色或紅褐色,嘴為淡藍綠色或淡檸檬色,基部為藍色;嘴峰和嘴尖較談,有時為淡黃色;蠟膜黃色,腳和趾暗黃色、黃灰色或黃綠色。頭、頸、胸和上背白色,其余體羽和翅膀均為栗色,初級飛羽為黑色,與其他猛禽容易區別。飛行時翅膀朝前傾斜并和身體稍微形成一定的角度,從上面看,翅膀為栗色,翅膀的尖端為黑色,頭部和頸部為白色,其余部分為栗色,從下面看,翅膀內面為栗色,翅膀的尖端為黑色,飛羽呈淡紅褐色,頭部、頸部和胸部為白色,其余體羽均為栗色。它的尾羽為圓形,與鳶的叉尾不同。[1]
成鳥:頭、頸及胸白色,翼、背、尾及腹部濃紅棕色,與黑色的初級飛羽成對比。亞成鳥通體近褐,胸具縱紋,第二年為灰白,第三年具成鳥羽衣。與黑鳶及黑耳鳶區別在尾圓。
虹膜-褐色;嘴及蠟膜-綠灰色;腿及腳-暗黃。
麋鹿
麋鹿是一種大型食草動物,體長170-217厘米,尾長60-75厘米。 雄性肩高122-137厘米,雌性70-75米厘米,體形比雄性略小。一般麋鹿體重120-180千克,成年雄麋鹿體重可達250千克,初生仔12千克左右。[5] 角較長,每年12月份脫角一次。雌麋鹿沒有角,體型也較小。雄性角多叉似鹿、頸長似駱駝、尾端有黑毛,麋鹿角形狀特殊,沒有眉杈,角干在角基上方分為前后兩枝,前枝向上延伸,然后再分為前后兩枝,每小枝上再長出一些小杈,后枝平直向后伸展,末端有時也長出一些小杈,最長的角可達80厘米;倒置時能夠三足鼎立,是在鹿科動物中獨一無二的。麋鹿頸和背比較粗壯,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多肉,趾間有皮健膜,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帶有響亮的磕碰聲;側蹄發達,適宜在沼澤地中行走。夏毛紅棕色,冬季脫毛后為棕黃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紅,并有白斑。尾巴長用來驅趕蚊蠅以適應沼澤環境。
雄性小鹿在兩歲時長角分叉,6歲叉角才發育完全。頭大,吻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四肢粗壯,主蹄寬大、多肉,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代帶有響亮的磕碰聲。尾特別長,有絨毛,呈灰黑色,腹面為黃白色,末端為黑褐色。夏季體毛為赤銹色,頸背上有一條黑色的縱紋,腹部和臀部為棕白色。9月以后體毛被較長而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