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端午節是我或的傳統節日,歷史悠久,習俗眾多。分享一些端午節的黑板報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黑板報" width="500" height="343" />
中國有五月五端午節,韓國也有端午,記者剛來到韓國的時候,看到韓國的日歷上寫著“端午”,感到非常親切,再加上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遺,所以就特別想知道韓國端午與中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
【端午節黑板報資料:沒有粽子和龍舟】
韓國曾成功地將“江陵端午祭”申遺,記者據此以為端午節在韓國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來在韓國生活多年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會隆重慶祝端午,只有在江陵地區這個節日才比較興盛。記者曾專門到家住江陵的一位韓國朋友家體驗端午,發現韓國的端午跟中國的差別還真不小。
在韓國朋友家,聊天中記者無意中提到什么時候包粽子呢,朋友詫異地說,韓國端午并不吃粽子,更沒有龍舟比賽。原來,雖然韓國的端午受中國文化影響,如韓國也稱五月初五為“重五”、“端陽”,對中國的偉大詩人屈原,許多韓國人都很熟悉,但端午在韓國緊密結合了當地民眾的信仰和農時活動,有了自己的特色。
正在說話時,朋友的母親買來了糕點招呼記者吃,朋友說:“我們家端午節那天一般去糕點店買些糕點,因為母親覺得做起來很麻煩,所以基本上都是買著吃。然后全家人會去參加端午祭活動。雖然春節、寒食、中秋和端午是韓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但是端午和寒食并不是晉家法定假日,韓國全國性的端午習俗已經逐漸遠離了人們的實際生活,只有在江陵地區還依然有端午祭活動提醒著人們還有這個節日。”
【端午節黑板報資料:端午節為什么吃粽子】
午節祭祀先祖,其實是后人賦予的內容。古人對端午其實有種種說法。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而李時珍《本草綱目》卻說:“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隗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因李時珍此種說法,故聞一多有 “端午為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之說。
關于粽子最早的記載是16XX年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云:“仲夏端午,烹鶩角黍。”2XX年后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于是以訛傳訛,相沿成俗?梢娙藗儗χ伊x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說法很多。最讓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說,就是50萬年前發明用火熟食時,為了適口,用樹葉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剝葉而食,這雖不叫粽子,卻已有粽子的雛形。經過40萬年的春秋更迭,進入石烹時代,先人們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墊獸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燒燙的石子使水沸騰,煨煮用植物葉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這就像粽子。
粽子的出現如本文開頭所說,但一說用于祭祖;又說為了紀念屈原殉難,兩說都有道理。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