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最新元宵節黑板報內容

發布時間:2017-02-14  編輯:cgf 手機版

   經歷一百多年來歐風美雨的沖刷,中國傳統節日受到很大侵蝕,元宵節也不例外。在當代的一些大都市,元宵節民俗似乎只剩下吃湯圓了。這是忙碌的都市人的悲哀,因為在相對悠閑的小城市和鄉村,元宵節仍然是一年之中最熱鬧的節日。以下是語文迷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元宵節黑板報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c4b5b111ef5b2d1e1a1e3b90104ca6cf.jpg?x-oss-process=style/qr.yuwenmi

  人倫情義是年味兒的源頭

  “要想讓過年有年味兒、有吸引力,恢復和保護傳統習俗當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為過年注入一種精神力量,那就是人倫情義。”我國著名人文學家李漢秋這樣認為。

  “你看春運路上的人山人海。”他說,“不遠千里,不辭勞苦,再苦再累也要趕回家,與親人一起過年,這中間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人倫情義。”

u=66969453,988538036&fm=21&gp=0.jpg?x-oss-process=style/qr.yuwenmi

u=2290974695,3377375855&fm=21&gp=0.jpg?x-oss-process=style/qr.yuwenmi

  年味兒承載著民族自信

  “年味兒淡了。”近年來,每逢過年,總有不少人發出這樣的感慨。尤其今年,更有無數網友表示,希望政府能恢復和組織傳統習俗,把傳統的年味兒找回來。

  李漢秋認為,大家對年味兒的呼喚,這與我們國家國力的不斷增強和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密切相關。因為,傳統節日不僅承載著中華文化內涵的核心價值觀,更體現了一個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人們對年味兒的呼喚,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弘揚與自信。

  如今,大家普遍感到年味兒淡了,說明目前我們傳統節日的文化載體和慶祝方式不能滿足大家的愿望,沒有體現出中華傳統節日應有的魅力與感染力。

  “我以前的一個學生,現在是公司白領,今年過年,就是因為覺得沒意思,一個人跑到夏威夷玩兒去了。”李漢秋說,“對于現在這一代年輕人,沒有創新的年文化已經吸引不住他們了。”

  李漢秋指出,繼承創新傳統的年文化,要組織、倡導更多的年文化方式。這就需要政府的文化宣傳部門多努力,根據群眾的意愿和需求,組織安排豐富多彩的年文化活動。

  感情是一切年俗的生命

  很多北京人,每年都要舉家去白云觀趕廟會。一家人在窩風橋下打“金錢眼”,贏得好運氣,石頭壁上摸“石猴兒”,沾上好福氣……那真是,過大年,闔家歡。

  李漢秋說,為什么說每逢佳節倍思親?因為貫穿過年始終的是濃濃的人倫情義。

  感情,才是一切年俗習慣的生命源頭。不投入感情,團圓飯只是吃吃喝喝,壓歲錢只知道錢數多少,拜年只是乏味的客套,趕廟會只是去湊熱鬧,再花樣繁多的年俗,年復一年,也只是古舊枯燥的形式。唯有注入人倫情義,一切年俗才能歷久彌新,也才有了生命和活力。也正因如此,年俗文化才能成為凝聚我們民族向心力的紐帶。

  人倫情義帶來的凝聚力,是“年味兒”的重要內涵。過年,也最容易喚起全世界華人對親人、對家庭、對朋友、對故鄉、對祖國的情感,喚起對民族文化的記憶、對民族精神的認同,喚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文化同根性的親和力。它是社會和諧的促進器,是民族情感的黏合劑。

  從這個意義上,過好一個有年味兒的年,顯然有利于培育民族情感、增強民族團結,有利于加深全世界中華兒女的親情,有利于祖國統一大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春節”應正名為“農歷年”或“中華年”

  李漢秋還提議,官方稱謂中的“春節”,應正名為“農歷年”或“中華年”。他介紹,中國人過年,由古代的豐收祭祀活動演變而來,它產生于人們的生活之中,與中華民族的生活息息相關,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后,中國引進西洋歷法,以陽歷為標準紀年,并將1912年1月1日定為民國元年元旦。后來,袁世凱“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由此,延續幾千年的農歷新年被硬生生改為“春節”。

  但是,民間社會依然延續著民族文化的血脈,不肯舍棄“年”的稱呼,在老百姓心中口中,拜年、過年、大年三十、大年初一……指的總是農歷年。

  “現在是官方叫‘春節’,民間叫‘年’,兩套語言系統的分裂不利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發展。”李漢秋指出,年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民俗年和精神家園,在傳統節日越來越受重視的背景下,我們應盡快恢復春節“年”的叫法。

網友評論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宅女的午夜福利视频 |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 午夜福到在线a国产4视频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影院在线 | 午夜精品在线直播的视频网站 | 精品五月婷婷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