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春節的習俗,可不能只知道搶紅包哦!春節作為我國最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意義,學習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一起跟隨語文迷網小編整理的春節黑板報資料來看看,我們都有哪些有趣的春節習俗知識吧!
春節起源于哪個朝代?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至于放鞭炮的習俗,是來源于一個故事: 相傳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今年的除夕,象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然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會到村里時,發現村里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祭財神
舊京時在四合院里的佛堂或大雜院人家的屋中都供有財神爺像,一些商鋪在年節或開市時也有向財神焚香禮拜祈盼財神保佑發財、吉祥之習俗。民間供奉的財神不止一個,通常有文財神“范蠡”,武財神趙公明、關羽、準財神劉海蟾,以及偏財神五顯財神等。
住戶家禮拜的多是文財神,亦稱增福財神。傳說它是北斗七星之一降臨到人間的,那財神爺畫像上面的白臉長須,左手執玉如意,右手捧個寶盒,上面書寫著“招財進寶”字樣。
武財神趙公明相傳在秦代時得道于終南山,道教尊為“正一玄壇元師”,其像是黑面濃須,頭戴鐵冠,手執鐵鞭,坐騎黑虎,故又稱“黑虎玄壇”。傳說它能驅雷役電,除瘟禳災,主持公道,求財如意。趙公明在終南山得道后被封為財神。在神話古籍《封神演義》里寫有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按王符金冊封神,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職責是專司金銀財寶,迎祥納福。久而久之,人們把趙公明冥神、瘟神的形象淡忘了,祭祀并記得的只是財神趙公明。凡是買賣求財,只要對趙公明祈禱,便無不稱心如意。
那么忠義仁勇的關羽為何又成為“關財神”了呢?據史載,明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豕廟林”三祭合一的洛陽關羽廟會規模宏大,廟會時焚香祭祀,唱戲娛樂、飲食、商品極為熱鬧,逐漸成為當地的商品貿易集市,關羽便成為經商者的保護神,忠關羽變成商關羽。經商者的店鋪及家里便供奉起了“關羽神”、“關財神”。作為“財神”關羽的“義不負心”又形成了以“仁義”“公正”為核心的商品交易道德,并因此成為關公文化的重要內容。
每年農歷正月初二舊京民間都要隆重“祭財神”,據說正月初二是財神爺的誕辰。宮內及百姓家的佛堂均要掛滿貼滿金銀財寶的掛千、福壽祿喜財的大字條幅和喜聯,在財神像前的供桌上除擺糕點蜜貢鮮果外,要給財神一定奉擺上五碗長壽面和五碗元寶湯(即餛飩),在香煙繚繞、燭火齊明、鞭炮玉磬聲中,由家庭中的最高長輩帶領給財神爺祝壽,并祈求財神顯靈吉祥納福、財源不斷滾滾來。各商鋪老板亦領店員學徒焚香叩拜,并在初六開市時鳴鞭炮敲鑼鼓,喜迎第一個顧客登門,那時稱其為“財神”,不管營業額的大小,均熱情接待,并給予打折或用小禮品饋送,這種之俗舊時稱為“接財神”。
各住戶各商戶在祭神后均要前往財神廟或關帝廟奉祀禮拜。老北京時最有名的有廣安門外的“五顯財神廟”和永定門外趙公口的財神廟、前門的關帝廟等。過年時到五顯財神廟祈福借元寶是很多老北京人的重要活動,初二一大早人們就從菜市口及廣安門門臉兒等路口,乘牲畜拉的轎車、敞車或騎毛驢等交通工具趕往財神廟去爭燒第一炷香。永定門外趙公口因原有財神廟供奉的趙公明而得名,雖趙公明被稱為正宗財神,但因地處城外荒涼之地交通非常不便,舊京城里人很少去拜祭。此廟舊時常有外地進京做買賣的商人,從永定門進北京城路過時入廟焚香禮拜,舊京時就曾把趙公口這地方稱為“京城財源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