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的觀念已經進入很多家庭,許多持家有道的媽媽都會關注生活中的各種健康問題!以下是語文迷網小編整理的健康生活黑板報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正在出黑板報的你哦!
不利健康的坐姿有哪些
1、窩在沙發里。
質地柔軟的沙發會讓人臀部下陷,身體窩起,感覺很舒服,但由于膝蓋的位置高過腰部,背部拱起,腰部肌肉會受到牽拉,因此負擔會很大,久坐腰肌容易疲勞,引起腰痛。
建議:椅子還是稍微硬一點的好,尤其是腰部不好的人,更不宜坐在松軟的沙發或床上。
2、椅子只坐一半。
有的人坐著時習慣臀部只與椅子搭個邊,背部斜靠椅背,腰部懸空,更有甚者兩腿前伸張開,其實這種看上去似乎很自在愜意的坐姿對腰部傷害很大。這是因為,這種坐姿令脊椎拱起,腰部失去椅背的支撐,壓力會很大,容易引起腰背痛。
建議:坐著時,要保證臀部都在椅子上,整個背部要緊貼椅背。
3、盤腿坐。
許多人坐的時候,喜歡盤腿,或是一只腳擱在另一只腿上。但時間一長,會引起腿部左右兩側肌肉失衡,進而影響到腰部肌肉。
建議:坐著時,雙腿平放在地面上,大腿與地面平行,如果椅子太高,可以在腳下墊一個小板凳。
4、身體前傾。
有的人為看清電腦屏幕,坐著時習慣身體前傾,也會傷害腰。很多人開車時也有前傾的習慣,其實,在綁著安全帶的情況下,這么坐腰部受到的拉力很大。
建議:正確的坐姿是腰部緊靠椅背,挺直背部。
5、低頭打計算機、玩手機。
這種典型的猿人姿勢,會使得肩頸過度緊繃、腰酸背痛、腰椎負擔大。
建議:打計算機時,臀部坐到底,背部平貼椅背,雙腳平放地面,當身體需要前傾時,應保持背部平直,使用鼠標的手最好有個支撐,避免肩膀壓力過大,同時計算機不要放太低。
6、托腮思考。
很多人習慣于托腮而坐,尤其是在開會或思考時。這是一個對頸椎非常不利的姿勢,還容易誘發頭疼、背痛。
建議:想問題時起來走走,或將雙手放在后頸,做一些頸部扭轉運動,保證腦部血液流通,才是保持思維活躍的良方。
7、從高處拿(或修整高處的)東西。
長時間抬頭工作,例如刷天花板,讓脖子不斷往后仰,腰椎整個挺直甚至得踮起腳尖,會讓頸椎及腰椎壓力過大。
建議:使用凳子或拿椅子墊高,或使用樓梯輔助。
8、90度彎身搬東西。
千萬不要跟地面呈90度角彎腰搬東西,容易扭傷腰部。
建議:搬的時候要保持身體兩邊同時受力,起身前建議收縮一下小腹及提肛,讓腹部的結構更有力,搬東西時讓物品盡量靠近自己,比較不會受傷。
9、彎腰駝背站、走
經常駝背走路或站立的人要留意了。駝背時,身體為了平衡肚子會凸出來,很多中年人就是這種駝背凸肚型,這時上半身的力量會壓迫在腰椎上,長期下來容易腰酸、腰椎長骨刺或滑脫。
另外一種是“平背型”,腰椎過直,容易導致骨盆后傾,身體的重量落在膝蓋,讓膝關節受力不平均,長期下來,膝蓋容易退化。尤其愛穿細跟高跟鞋的女生,身體的肌肉要更收縮才能維持穩定性,使得背部與腹部的肌肉緊縮,并且腰會過度往前挺,增加腰椎負擔。
建議:如果非穿不可,就穿粗跟的高跟鞋,支撐力較好。此外,如果工作需要久站,可以在腳下方放個小矮凳,兩腳輪流踩在上面,并且要調整桌面高度,避免長期彎腰站立。
10、靠在桌前
有些女孩為了更清楚地看到電腦屏幕,喜歡往前靠在辦公桌上,覺得這樣省力。但這個姿勢正好壓迫到胸部,會把脂肪擠壓到兩邊腋下;失去下半球的內容,結果可想而知。
建議:離開桌面,我們小時候都學過,正確的坐姿是胸部離桌邊一拳,如果你太容易忘,不如戴個夸張的立體塑料項鏈來提醒自己。
11、趴睡
不要趴在床上睡覺,對腰椎與頸椎壓力很大,因為這會讓腰椎與頸椎過度往后仰,對神經造成壓迫,尤其有背痛或頸痛的人,要正躺或側睡。
建議:平躺時,膝蓋后面墊個小枕頭,可避免腰椎因過分伸展造成僵硬并減少腰椎的壓力,如果將小枕頭放在足踝下,除了可減少水腫,還可讓髖關節有些彎曲,促進血液循環。
側躺時,記得膝蓋微彎,一腳伸直一腳屈曲,或者在兩腳之間夾枕頭,避免上側骨盆傾斜。
口腔潰瘍的治療偏方
維生素C片
將維生素C藥片壓成面,涂在患處,一兩次就有效。也可將維生素C研成粉末狀,若系小潰瘍,僅需取少許敷于患處即可;若潰瘍面較大,則應先輕輕刮除潰瘍面滲出物,然后再敷藥粉。每日用藥2~3次,潰瘍小者用藥1~2次即愈,潰瘍大者用藥2~3次,疼痛可顯著減輕,2~3天潰瘍面即可痊愈。
姜水漱口
口腔潰瘍用熱姜水漱口,每日2~3次,一般6~9次潰瘍面即可收斂。
蘿卜藕汁
取生蘿卜2只,鮮藕一段洗凈搗爛絞汁去渣,用汁含漱,每日3次,連用4天可見效。
濃茶漱口
用濃茶漱口,因茶中含有多種維生素,能防治各種炎癥,對口腔潰瘍面的康復,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
維生素B2
將維生素B2研為細粉狀,用適量香油調勻,做成稀糊狀,涂于潰瘍表面,每日4~6次。維生素B2不苦、不澀、味香、無刺激性,能止痛,連用2~3天,口腔潰瘍可獲愈。
維生素E
用針刺破維生素E膠丸,將藥液擠出涂于口腔潰瘍處,保留1分鐘,每日用藥4次,于飯后及睡覺前用,一般3天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