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禮儀是我們做人的基本,良好地文明禮儀舉止需要我們從小養成!以下是語文迷網小編整理的關于校園文明禮儀教育黑板報的資料,希望有幫助哦!
中國古代禮儀:成年禮
我國傳統成年禮稱為冠禮、笄禮,可以上溯到夏、商二朝,備于周朝。周朝在我國文化史上扮演了集大成之地位,并有樹立典范的作用。《儀禮》是現存記載先秦各項禮俗最完整的經典,其中詳載各種國家社會禮儀及個人與家庭禮儀。
我國先秦的成年禮以服飾改變為其最大特征,而其中最特別的即是頭上的冠、笄,因此男子成年禮稱為“冠禮”,女子則稱為“笄禮”。先秦舉行成年禮的年齡男子固定在二十歲,女子則須視其許嫁與否而定,許嫁者十五歲行笄禮,否則也是二十歲才行笄禮。舉行方式則是采個別舉行,地點選在宗廟神圣之地,日子需經卜筮而定,行禮當天,主人須邀請親朋好友來觀禮才算正式。
《禮記.冠義篇》說道:“故冠而后服備,服備后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因此,可說此為成年禮主要目標,透過先緇布,次皮弁,次爵弁,藉衣服外在的改變,使人愈來愈尊貴,目的在誘導行禮者的志向也要愈來愈大才行。
秦漢以后的成年禮儀,大多遵守《儀禮》的規范進行,直至唐宋以后,成年禮已逐漸式微,部分成年禮儀式舉辦大多依附著民間信仰。
禮儀是成功之本
在社會交往中,人們必須遵守一定的規矩和準則,才能體現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有風范,才能保證文明社會得以正常維系和發展,所以,當“etiquette”一詞進入英文后,便有了“禮儀”的含義,意即“人際交往的通行證”。后來,經過不斷的演變和發展,“禮儀”一詞的涵義逐漸變得明確起來,并獨立出來。首席禮儀專家譚小芳表示,禮儀,確實是人際關系的通行證,甚至可以說,禮儀——成功的通行證!
無論成功或失意你都需經常問自己這樣的問題:
別人在說話時,你有專心聽嗎?
你見到認識的人會微笑打招呼嗎?
你對別人有意見時會三思之后、私底下再說嗎?
你會誠懇的公開贊美別人嗎?
你有克制自己不要提高嗓門、亂發脾氣嗎?
你叫得出每一個同事完整的姓名嗎?
該說“謝謝”時你都有說嗎?
你有隨時注意自己的儀容整潔嗎?
懂禮儀、會禮儀是成功的基本要素。禮儀是通向成功的道路,這不是說有了禮儀就能成功,但在成功的路上,禮儀的確有著很關鍵的作用,特別是在應聘的時候,“頭三分鐘是關鍵”。因為招聘時不可能給一個應聘者很多的時間,但頭三分鐘內他舉手投足間表現的氣質,待人接物的態度與方法卻可以看出他是否是就聘者需要的人。所以,除了有比較扎實的專業基礎與實踐經驗,還需要禮儀來美化個人。
成功=15%的知識技能+85%的人際關際。有那么一個哈佛大學設計的表格,它將人成功的要素分為三塊:宏觀管理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從表格中可以看出,一個職業人需要具備上述三種能力,雖然地位不同、崗位不同,各種能力的構成不同,但是總的看來,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所占的比例相同。大概為:成功=15%的知識技能+85%的人際關際。這里所說的人際關系,并不是庸俗的拉關系,而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它指的是禮節、禮儀。
在經濟學家眼里,禮儀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在心理學家眼里,禮儀是最能說服人的心理武器;在服務行業,禮儀是服務人員最正宗的臉譜。
禮儀是處理人際關系和公共關系的學問,包括禮節、儀式、禮貌、風俗習慣等。它是社會文明的標志,是個人修養的外在表現,因此,懂得禮儀,將讓自己的人生更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