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年春節黑板報版面設計

發布時間:2017-01-13  編輯:cgf 手機版

   春節的傳說

  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古代的春節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將農歷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然而,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我國最早的春聯,是五代時期孟昶寫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年畫源于唐朝的門神,它和燃爆竹一樣,在古代都是用來驅鬼避邪的,現在卻成了專為增加喜慶氣氛的習俗了。貼“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們把寫在紅方紙上的“福”字,故意倒貼在門、窗、家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后,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后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初一到十五,人們一至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

0bd162d9f2d3572ce53e9a908a13632763d0c39a.jpg?x-oss-process=style/qr.yuwenmi

  年字有三種含意

  一、計時單位: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復始,謂之一年;

  "年"既然是計時單位,自然與歷法有關,而歷法的形成又是天體運行和萬物生長規律的產物。這一過程是隨著社會的前進和人們知識的提高而發展的。

  我國的原始農業社會時期,在耕作的長期實踐中,發現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時觀測出天體運行與地上農作物生長之間的規律,即所謂"觀象授時"。在二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就已出現了以北斗斗柄所指星象位置的變化,用干支紀年、月、日的辦法。這就是歷法的雛形。每年的第一月稱正月,為歲首。由于各個朝代使用的歷法不一,故歲首也不相同。夏歷的正月是現在我們所用的陰(農)歷一月,即所謂"建寅孟春之月";商代以現在的陰歷十二月為歲首,即所謂"建丑季冬之月;"周歷以現在的陰歷十一月為歲首,即所謂"建子仲冬之月";秦代用顓頊歷,以現在的陰歷十月為歲首,即所謂"建亥孟冬之月";漢代初期仍以秦歷為準。直到漢武帝時,才組織專門班子,改顓頊歷為太初歷,并把二十四節氣納入歷法,仍以夏歷的正月為歲首。這就是我們現在仍把陰(農)歷稱為夏歷的原因。

  "年"字的出現始于周代。在此以前,堯舜時稱"載",有天體星辰運載一周之意,夏代稱"歲",含人長一歲,新春將臨之意;商代稱"祀",表示四時已過,該編史造冊,奉祀神靈祖先了。雖然在唐肅宗時曾一度將"年"改為"載",但為期很短,又復稱為年。年為計時單位,一直沿用到現在。春夏秋冬一個周期,稱為一年,在書面語言中,亦不時出現"載"字,顯然那是受古時稱謂的影響。

  二、收成狀況: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谷物多少即年景之好壞;

  "年"的再一個含意是收成的意思。一年之中分為四季,是根據農作物的生、長、收、藏循環規律而逐漸認識的。因而在古籍記載中,對"年"的說明是"谷熟也"。收獲五谷稱"有年",豐收稱"大有年",亦稱"豐年"。皇帝祈禱五谷豐登之處曰"祈年殿"。在戲文中,對帝王歌功頌德時,有"君樂臣樂民安樂,五谷豐登大有年"之唱詞。

  "年"字原是"稔"字初文,即莊稼成熟豐稔之意。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實豐收的形象,不難理解,"年"與農作物之間的密切關系。

  三、節日名稱:"百節年為首",是歡樂慶祝的愉快時光,謂之過年。

  "年"的另一含意為節日名稱。是供大家歡慶的日子。收藏之后,結束了田間農活,首先想到的應是酬謝神靈的保佑、祖先的庇蔭。用新米做飯、釀酒、祭祀神靈、祖先、祈求來年再獲豐收。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規律。但是祭祀活動在哪一天舉行,古時并無確定,只是局限在新舊二年交替的這段日子之中。

  "年"作為節日,形成于漢代。百姓們經過了春秋戰國四分五裂的局面,苦不堪言。秦雖統一中國,但徭役賦稅極為苛刻,民不聊生。直到漢代,才出現社會較為穩定,經濟日趨繁榮的局面,百姓們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為歲終的慶祝和新歲的祈福創造了條件。

  哪一天稱過"年"?自然是歲首第一日。但是由于歷法的不同和帝王的封建意識,歲首第一日最初很難確定。我國的封建帝王自稱為天子,為顯示其"奉天承運,受命于天"的宗旨,隨著改朝換代,多次改動了月份的次序。正月不固定,初一自然也不固定。自從漢武帝改"顓頊歷"做《太初歷》之后,雖然王莽、魏明帝、武則天、唐肅宗都曾一度又改用周歷,但為時都很短,因此,民間一直以夏歷為準,正月初一即為新年。

 

  新年的名稱有不少變化。古時曾稱過"上日"、"元日"、"朔旦"、"元正"、"正日"、"正旦"、"正朝"、"三元"(歲、月、日之元)、"三朝"(歲、月、日之朝)。后世逐漸稱元旦。民國之后,我國在使用陰歷的同時,亦采用陽歷,陽歷的1月1日亦是元旦。我國民俗不太注重陽歷,雖然機關、學校陽歷元旦照例放假,但是民間并不以此日為節。盡管如此,一國之內也不能有二個"年",于是把陰歷的元旦稱為"春節"。春節之稱,古來有之,是指"立春"而言。自從民間把陰歷元旦稱為春節并認可之后,就不再把立春稱為春節了。

網友評論

精彩搶先看New  Top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大片在线一区二区 | 日本在线精品视频免费 | 亚洲春色中文字幕我是洋洋 | 亚洲高清网址中文字幕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