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喜迎新春黑板報資料內容

發布時間:2017-01-07  編輯:cgf 手機版

   拜年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我國拜年的習俗行之已久。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云:"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于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于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于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29.jpg?x-oss-process=style/qr.yuwenmi

  除夕夜何時放鞭炮

  除夕夜放鞭炮迎新春,有著近千年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除夕夜究竟應何時放鞭炮?對于這個問題很少有人研究,多數人會脫口而出:“當然是半夜12點嘍!”

  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從形成中華民族放鞭炮那個時代的計時和現在計時區別談起。我國現在使用的計時是北京時間,為國際東8時區,即東經120度的地理位置時。現在人們所稱的半夜12點,古時稱為子時,那時的計時工具主要是日晷,日晷是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由于日晷計時是依據當地的地理位置,這種方法所測的時間是地理位置時。地理位置時中,經度每向西1度,所測得時間就會向后推遲4分鐘;向東1度則提前4分鐘。各地的地理位置時的子時,換算成現在的北京時間會各不相同,上海為11點54分(半夜);北京為12點14分;廣州為12點25分;重慶為12點54分。按照中華民族的傳統,除夕夜大放鞭炮的時間,當然應該是當地地理位置時的子時了。

  在人類歷史上,民族的遷移是常有的事情,人們為了紀念祖先的豐功偉績,除夕夜仍按祖先居住地地理位置時間的子時鳴放鞭炮。就出現在一個城市中,鳴放鞭炮的時間就有先有后了。

 

  順便說一下,正月初五放鞭炮接財神,是所在地接財神,當然是按當地地理位置時鳴放鞭炮嘍。

網友評論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国产在线aⅴ精品 | 亚洲成a∨人片在线网 | 亚洲熟女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综合色婷婷七月丁香 |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 | 午夜福利在线亚洲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