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的內涵與外延
今天的社會,是一個人際交往的社會。如何相處得好,相處得和諧?如何被人接納、被人認可?林語堂先生說:"就是要賦予交際的諸環節以良好的形式"。即:美的形式。這種美的形式,就是文明禮儀的內涵,具體就是讓每個人能擁有符合社會、職業、身份的完善的自我形象包裝。
科學研究表明:一百個人當中,有八十九個人,在決定是否與初交的對方相約第二次會面時,都會考慮到外貌的因素。
在社會交際中,對方的三出:出面、出手、出口,都是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科學研究認為:那些受到尊重的人,都是那些看上去值得尊敬的人。說明了人的外在形象在交際中的重要性。
意大利著名心理學家盧茲著名的"盧茲--Pizza"理論,印證了心理學上的"表層心理"和"轉折點"兩個理論。
"表層心理"指的是個體最初看見的事情或物品的表面現象以及最直觀的原因等。"轉折點"指的是出乎意料出現的事物,并能夠改變由"表層心理"帶來的心理感受。這兩個理論,形象地反映了事物內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映襯的辯證關系。
如何讓自己真正地融進今天科學技術的裂變效應和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導致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的時代?從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人?社會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一、注重你的外在形象--某種意義上講,外在是一個人的靈魂體現。
二、不斷充實你的內在--除了專業知識外還必須擁有語言溝通、人際交流、咨詢駕馭和自我創造的能力。
三、掌握未來趨勢的能力--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學習、再學習!
綜上所述,一個完善的現代職業形象應該是:心理形象、行為形象、自然形象、修飾形象的完美結合。
心理形象--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健康心境。
行為形象--自如地展示符合自己、社會標準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
自然形象--使自身的肌膚、發質、形體呈現年齡的最佳狀態。
修飾形象--根據TPO原則,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型、化妝、服裝及首飾,使自己時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當我們能自如地把握這些形象要求,我們的身心會更健康,干工作會更有信心,生活會更美好。
禮儀的含義
1. 禮的含義
據考證,禮儀在我國古代是敬奉神明的。“禮”字在甲骨文中就有。“禮”字在古代與“履”字相通,意思是鞋子,穿了鞋子才好走路。但是鞋子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剛剛合適。后來“禮”字的含義越來越多。
到了周朝,為了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于是把“禮”與“德”結合起來。隨之等級制度的出現,“禮”成了區分貴賤、尊卑、順逆、賢愚的人際交往準則,位于其他社會觀念之上。正如孔子所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這三個“禮”字各有各的含義。用現代的語言來說,第一個“禮”字指的就是生活交往中的行為規范;第二個“禮”字指的是規矩、規則;第三個“禮”是指政治法律制度。
2. 儀的含義
根據考證“儀”字的含義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1.法度、準則;2.典范、表率;3.形式、儀式;4.容貌、風度;5.禮物。
3. 禮儀的含義
“禮儀”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和《禮記》。現代社會“禮儀”一詞有了更加廣泛的含義,其內容包括行禮儀式、禮節及儀式、風俗規定的儀式、行為規范、交往程序、禮賓次序、道德規范等等。社會上對“禮儀”的理解和認識是多層次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層次的含義:
1. 禮是指社會生活中由于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為大家共同遵守的儀式。同時也包括了道德品質的含義。
2. 禮節
3. 禮貌
4. 禮賓
5. 禮俗
6. 禮制
更多熱門板報資料推薦:
5.文明禮儀新風尚黑板報資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