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事變紀念日有關內容:關于九一八的文藝作品
張寒暉《松花江上》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中國東三省,蔣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驅趕“剿共”前線的東北軍官兵,攜老帶子,布滿西安街頭。他們被迫流亡關內,有家不能歸,有仇不能報,卻要為反共反人民的內戰去賣命,從心頭都郁結著悲苦怨憤,要傾吐,要爆發。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張寒暉譜寫了這首感人肺腑的獨唱曲,以含著熱淚的哭泣似的音調,唱出了悲憤交加的聲音。他把自己的這首歌教給學生、群眾演唱,然后,他帶領群眾到西安的城墻上,街頭中去演唱,悲怨壯烈的歌聲深深打動了廣大東北軍官兵的心,竟有數萬名官兵聽后落淚。“西安事變”爆發前后,西安城里已到處可以聽到《松花江上》的歌聲,并迅速傳遍全國。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這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曾被譽為“流亡三部曲”之一,而風靡中華大地的抗戰歌曲《松花江上》。
西安事變前夕,西安愛國青年去臨潼請愿時,行至十里鋪,張學良將軍驅車趕來,勸導學生勿去臨潼,怕有危險。這時,有人唱起了“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悲壯的歌聲令人斷腸。張學良聽了,沉痛地說:“請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內,用事實來答復你們。”
918事變紀念日黑板報圖
抗戰開始后,周恩來曾代表中共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出席東北軍軍官會議。會議結束時,周指揮與會軍官唱了這首歌。悲憤的歌聲激起了大家思念故鄉的情緒。當歌聲進入“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時,全場軍官有的熱淚盈眶,有的低頭哭泣,有的舉起了拳頭,“一定要打回老家去!”的決心,充溢著歌唱者的胸膛。
《松花江上》初由省立二中唱起,后流傳東北軍,并迅速唱遍了大江南北和長城內外。當時,這首歌曲并沒有出版,而且誰也不知道作者是張寒暉,可是,那旋律中凝聚的血淚卻強烈地感染著愛國的中華兒女們,人們爭相傳抄傳唱,在祖國破碎山河的上空,到處飄蕩著歌曲中的呼號。
1938年7月7日晚,武漢舉行了抗日周年的盛大活動,十多萬群眾分乘幾百條木船,舉著火把匯聚在長江之上。這時候,不知是誰領頭唱起了《松花江上》,立即引起大家的呼應,十幾萬人的歌聲掀起了巨大的聲浪,匯成了人間罕見的、血淚凝聚的感情的交響。
一直埋頭苦干的革命音樂家張寒暉,就是這樣代表著人民傾吐呼號,為我們留下了這首不朽的戰斗性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