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民族精神辦報內容:傳統節日對中華民族精神弘揚和培育的價值
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黨的十六大報告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作出了科學概括,提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中華傳統節日對中華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揚具有重要的價值。
傳統節日彰顯著愛國主義精神,具有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功能。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為偉大、最為悠久的精神傳統。在傳統節日中,包含了大量關于熱愛故土、熱愛家鄉、熱愛民族、熱愛國家的內容,閃爍著愛國主義精神的光芒。舉例而言,在我國關于端午節的傳說很多,端午節最初曾經是人們驅邪避疫祈求平安的節日,后來經過演化,人們通過舉辦龍舟賽、吃粽子,把它與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聯系起來,在老百姓中的影響極為深刻。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憂國憂民的情懷在端午節的各項活動中得到彰顯。清明節據傳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的愛國忠臣介子推。還有中秋節、春節等無不飽含著對故土、對家鄉的眷念,它們也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生動體現。
弘揚民族精神的黑板報
傳統節日具有增強民族凝聚力,維護國家統一的功能。在民族精神中,民族凝聚力具有突出的地位。民族凝聚力整合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激發著人們的強烈的向心力,構筑了中國人家國統一的群體意識。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滋養著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在海內外華人中有著廣泛而持久的影響。當前,依仗著西方大國強大的經濟實力,西方節日大肆進軍中國,情人節、圣誕節、愚人節等洋節異常火爆,受到相當多的國人特別是年輕人的追捧。中國傳統節日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發揮其所具有的強烈的民族認同感、文化認同感和國家認同感,能夠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有力地抵制西方文化的沖擊和滲透。同時,傳統節日的廣泛推行,對于增強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感、打擊“臺獨”勢力,促進國家統一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傳統節日具有和睦團結、追求和平、促進和諧的功能。傳統節日是中國“和合”文化的集中體現。有學者認為,“和合”是中華文化傳統的精髓。這種“和”的思想,不僅是指家庭和睦,人際關系和諧,而且也包括了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平共處。儒家文化重視人倫,家庭和睦和諧是傳統節日文化的最大特色,家庭團圓和美是傳統節日的美好景象。在傳統節日里,有不少反映了老百姓追求天下太平,國家之間和平共處的期盼。如作為中國傳統節日的第一大節“春節”,就承載著中華民族溫情、和諧的民族心結,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
傳統節日具有勤勞勇敢、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功能。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是中華優秀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在傳統節日中,富含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的成果。美味可口的食品、內容繁多的禮俗、生動活潑的娛樂,薈萃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勇氣,凝結了勞動人民的汗水和力量。具體來說,如春節期間的撣塵習俗就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勤勞、愛清潔的良好習慣。舞獅子則表達了老百姓昂揚向上、威武雄壯的精神面貌。在中國人心目中,月亮具有柔和與光明的象征,中秋賞月,寄托著中國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