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屈原
作為傳統食物,粽子早已有之,但是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卻是從西晉開始的。為什么端午節會和粽子聯系在一起呢?除了紀念屈原的原因之外,端午節吃粽子也有養生的作用。下面就是端午節為什
么吃粽子的詳細介紹。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狀有棱有角,內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魏晉時期,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南
朝吳均的《續齊諧記》中,也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后,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文化傳統
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里食用。粽子還是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到了唐宋時期,粽子已極為有名,市場上常有粽子賣。現在,我們過端午節
仍然免不了要吃幾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樣,有南北之別,東西之分。南方常用紅棗,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見不雜別的食品,而去品味粽葉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棗,果脯等作為粽子的餡
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的象征,在人們心中占據著一定的位置。
按時節養生
粽子主要由糯米組成,中醫認為,糯米有養陰功效,端午前后有的人很喜歡出虛汗,這往往是脾盛陽虛造成,常吃有止汗的作用。”醫師介紹,多吃糯米還能“存陰”,這樣夏天就不容易中暑,特
別是女性,陰不足則容易導致月經不調、心情煩躁,進而造成內分泌失調。因此,趁著端午,女性可以多吃些糯米做的粽子。
粽子的配料中很多都有補益作用,小棗、赤小豆、綠豆等具有補血安神、利尿排毒的功效,還能夠增加蛋白質含量;花生、蓮子、山藥、芡實是夏季清補的食材。制作肉粽、蛋粽,則可以提高蛋白
質和脂肪,并增加鐵的含量。棗餡兒粽子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栗子餡兒粽子具有補氣健脾、益腎的功效;水果餡兒粽子有潤腸通便的功效;蛋黃餡兒粽子有健腦益智的功效。
古人防暑祛病
粽子是中國古人在夏季防暑祛病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一種應時食品。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節日飲食逐漸走向中國百姓的日常生活。據記載,早期的粽子稱為“角黍”,即用菰蘆葉裹黍米,用灰汁煮
熟后于端午節食用。 專家表示,黍米煮熟置涼水中浸泡,炎熱天吃后具有止渴、去熱功效。而菰蘆葉、灰汁同樣有清涼、敗火的藥用。時至今日,人們一般選用竹葉或荷葉包粽子,這些葉片具有清熱解
毒、利尿消食等功效,能降低粽米的黏膩,有助于人體對粽子營養成分的吸收。包粽子的主料多選用糯米或與其他米混合,糯米和葷素配料都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
諺語告訴你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櫳。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櫳。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
五月粽,寒衣不入櫳,食過五月粽,不夠百日又翻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