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小學生成語故事

時間:2024-09-11 14:44:50 成語故事 我要投稿

小學生成語故事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yōu)秀的成語吧,成語的語言文字是非常深奧的,含義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你還記得哪些成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生成語故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生成語故事

小學生成語故事1

  寒酸落魄

  【成語故事】范雎隨魏國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須賈懷疑他通齊,回國后報告魏相。范雎含冤被打傷,改名張祿逃到秦國當上宰相。須賈出使秦國,范雎扮作寒酸落魄的窮人去見他。須賈見他一寒如此送他綈袍,待發(fā)現他是秦相時嚇得一再謝罪。范雎沒有殺他。

  【出處】(范睢)遂換去鮮服,妝作寒酸落魄之狀,潛出府門,來到驛館,徐步而行,謁見須賈。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七回

  【解釋】落魄:沮喪失意。形容不得志時窮困、狼狽頹喪的樣子。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窮困潦倒頹喪

小學生成語故事2

  傳說古時候有個畫家叫張僧繇,他畫龍畫得特別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現在南京)安樂寺的墻壁上畫四條巨龍,那龍畫得活靈活現,非常逼真,只是都沒有眼睛。人們問張僧繇:“為什么不把眼睛畫出來。” 他說:“眼睛可不能輕易畫呀!一畫,龍就會騰空飛走的!”大家聽,誰也不信,都認為他在說大話。后來,經不起人們一再請求,張僧繇只好答應把龍的眼睛畫出來。奇怪的事情果然發(fā)生,他剛剛點出第二條龍的眼睛,突然刮起大風,頃刻間電閃雷鳴。兩條巨龍轉動著光芒四射的.眼睛沖天而起,騰空而去。圍觀的人,個個看得目瞪口呆,對張僧繇更佩服。

  成語“畫龍點睛”就是從這個傳說中來的。現在一般用來比喻寫作、講話時,在關鍵性的地方用上一兩句精辟的語言來點明含義,使內容更加生動有力。這種手法也稱為“點睛”之筆。

小學生成語故事3

  三日打魚兩日曬網

  【成語故事】薛蟠從老家來到大觀園住下后,打聽到賈府有一所家學,學校里有許多年輕人,就動了龍陽之興,假裝去上學,不過是三日打魚,兩日曬網而已。學校里有些學生圖薛蟠的'錢財就被上了他的賊船。秦鐘與賈寶玉來上學,薛蟠立刻就打他們的主意。

  【出處】因此也假說來上學,不過是三日打魚,兩日曬網,白送些束修禮物與賈代儒。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

  【釋義】比喻對學習、工作沒有恒心,經常中斷,不能長期堅持。

  【用法】作賓語、狀語、分句;指沒有恒心

  【相近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相反詞】持之以恒

  【示例】體育鍛煉要每天堅持,不要三日打魚,兩日曬網。

小學生成語故事4

  海納百川

  “海納百川”出自晉袁宏的《三國名臣序贊》:“形器不存,方寸海納。”沒有物質形態(tài)的困擾,即使方寸之地也可容納像大海一樣遼闊的東西。意指要心胸寬廣,不要拘泥于形式。

  李周翰注釋道:“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言其包含廣也。”意指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條江河之水。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此聯(lián)為清末政治家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時在總督府衙所題堂聯(lián)。意為:大海因為有寬廣的度量才容納了成百上千的'河流;高山因為沒有勾心斗角的塵世雜欲才如此的挺拔。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告訴人們要豁達大度、胸懷寬闊,這也是一個人有修養(yǎng)的表現。人們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樣廣闊胸懷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此外,海納百川還有包羅萬象的意思,常常用來形容事物壯闊雄奇。

小學生成語故事5

  唐朝著名的詩人李賀,七歲就開始寫詩做文章,才華橫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從來沒有得志過,只好把這苦悶的`心情傾注在詩歌的創(chuàng)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讓書童背一個袋子,只要一有靈感,想出幾句好詩,他就馬上記下來,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煉。母親總是心疼地說:“我的兒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寫詩上了,真是要把心嘔出來才罷休啊!”

  李賀在他短暫的2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余首詩歌,這是他用畢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學家韓愈,曾寫過這樣兩句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即是說挖出心肝來當紙,滴出血來寫文章。

  后來人們常用“嘔心瀝血”比喻極度勞心苦思。

小學生成語故事6

白駒過隙

  這個典故出自《宋史.石守信傳》。宋太祖趙匡胤重文輕武。他即位后想方設法解除重要將帥的兵權。一天,趙匡胤請一些武將喝酒,喝到一半時,他對眾人說:"假若不是依靠你們的擁護和支持,我不會到今天這個地步。但是皇帝也太難了,還不如當一個節(jié)度使省心。"大將石守信趕忙問:"現天下已平定,誰也沒有私心雜念了,你還有何憂慮呢?"宋太祖說:"你們雖無私心雜念,可是你們的部下貪圖享樂。如果也為你們黃袍回身,你們不也會自成一統(tǒng)嗎?"石守信等將領一聽此言,立該明白皇上的弦外之音,自己不能在朝廷再呆下去了。便紛紛跪地請求皇帝指出一條生路,趙匡胤說:"人生在世,就好比少壯的馬在細小的縫隙前飛快地越過一樣。你們不如多攢些錢財,去過舒適的`生活,這樣君臣相安無掛,不是很好的事嗎?"石守信等將領見宋太祖驅武用文的決心已定,為了活命保存生路,只好交出了兵權。

  現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時間過得很快。

小學生成語故事7

  1、專心致志

  古時候有個圍棋高手,名叫秋,人們稱他弈秋。他有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好學,棋藝提高很快;另一個雖然也天天聽課,但很不專心。他看著老師,心里卻想著天上有沒有大雁飛來,老師的話一句也沒聽進去,棋藝自然也沒有絲毫提高。

  [注釋]致:盡,極。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專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

  宋朝時候,有個叫馮相的官員。有一天,他穿著一雙新靴子走進辦公的衙門。一個同僚問他:“您買這雙新靴子花了多少錢?”他抬起一只腳說:“九百。”那個同僚驚奇地說:“怎么我這雙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馮相又抬起另一只腳說:“這只也是九百。”滿屋的人都大笑起來。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時都大笑起來。

  3、雙管齊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畫家名叫張璪,他擅長畫山水、松石,特別是畫松樹尤其叫人稱絕。張璪作畫的時候,有與眾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筆,可以同時在紙上作畫。一管筆畫蒼翠的松枝,另一管筆畫枯干虬枝,畫出的松樹惟妙惟肖,誰看了他的畫都感到驚奇,人們都說他是神筆。張璪還有兩個畫畫的絕招:一是用無筆頭的禿筆繪畫;二是用手指畫畫。他拿一塊白絹,用手指蘸上顏料,左抹右涂,一會兒就作成一幅山水樹木的作品。

  [注釋]管:指筆。

  [提示]比喻兩件事情同時進行。

  4、栩栩如生

  我國古代哲學家莊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經寫出了這樣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忘與!”意思是說,莊周做了一場夢,夢見自己變成一只美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覺得非常快活得意,簡直忘記了世界還有莊周這么一個人。襄王聽了莊辛的話,感到十分振奮,封他為陽陵君,采用了他的計謀,收復了不少失地。

  [注釋]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

  [提示]形容文學、藝術作品對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現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樣。

  5、胸有成竹

  宋朝有個著名的畫家叫文與可,特別擅長畫竹子,他畫的竹子栩栩如生。為了畫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種了許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細觀察竹子的形態(tài)和變化。所以每次要畫竹子時,他的胸中就已經有了十分生動、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釋]成:現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準備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6、熟能生巧

  宋朝時,有個人叫陳堯咨,他一箭射斷了一根細樹枝。正在自鳴得意時,旁邊一個賣油的老翁把一枚銅幣放在油葫蘆口上,舀了一勺油從高高的地方倒下來,油從銅幣的小孔里穿過,流進油葫蘆里去了。陳堯咨非常驚奇,老翁說:“不過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做事情熟練了,就會掌握竅門。

  7、水滴石穿

  從前,有個廉潔的縣官,他審問一個拿了公家一枚銅錢的倉庫管理人。那人說:“不就是一枚銅錢嗎?”他提筆寫下一行批語:“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意思就是說,一天偷一枚銅錢,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繩鋸木頭,木頭也會斷;水珠天天滴在石頭上,石頭也會被滴穿。

  [提示]比喻雖然力量小,只要堅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難辦到的事來。也作“滴水穿石”。

  8、百發(fā)百中

  在楚國的一個練武場上,許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個射箭能手養(yǎng)由基,連續(xù)幾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說:“射中靶心,還算不了什么。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樹葉子,那還差不多。”養(yǎng)由基站穩(wěn)腳步,張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樹葉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注釋]發(fā):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擊技術非常高明。

  9、無價之寶

  戰(zhàn)國中期,魏國有一個農民在地里耕作時,得到一塊一尺見方的玉。他把玉獻給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鑒定,老玉工說:“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塊罕見的寶玉。”魏王問:“這塊玉值多少錢?”老玉工說:“有錢也買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價,也只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賞了獻玉的人。

  [提示]指極其稀有的珍貴物品。

  10、畫龍點睛

  南北朝有個畫家叫張僧繇。傳說他在一所佛寺的墻壁上畫了四條龍,都沒畫眼睛。大家問他:“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龍會飛走的。”人們以為他說大話。他只好為兩條龍畫上眼睛。立時雷電破壁,兩條龍騰空而去,墻上只剩下沒有眼睛的兩條龍。

  [提示]比喻作文或講話時,加上一兩句關鍵的話會使內容更精辟有力。

  11、畫蛇添足

  戰(zhàn)國時,楚國一座寺廟的主人,送給看守廟宇的幾個人一壺酒。人多酒少,不夠喝。有人提議,誰先畫完一條蛇,這壺酒就歸誰。大家贊同,畫了起來。一人先畫好了,看別人還在畫,他又給蛇畫了四只腳。這時,另一個人也畫好了,那人說:“沒有腳,你畫的不是蛇。”說完就把酒喝了。

  [注釋]足:腳。

  [提示]比喻多此一舉,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壞。

  12、事半功倍

  戰(zhàn)國中期,戰(zhàn)亂頻頻,民不聊生。孟子對學生說:“當年周文王施行仁政,僅以方圓一百里為基礎,步步為營,就打敗了商紂王,拯救了百姓。如果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也能這樣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價,就能結束戰(zhàn)亂統(tǒng)一全國。”

  [提示]比喻費力小,收效大。與“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13、千載難逢

  唐朝時,韓愈因為反對將佛祖釋加牟尼的遺骨供奉在皇宮中,被貶了官職。后來,他向唐憲宗上了奏章,建議在東岳泰山舉行祭天大典,還請求皇上讓他參加這個儀式,說這是千年也遇不到的盛事。憲宗對他的奏章很滿意,讓他擔任了吏部侍郎的重要官職。

  [注釋]載:年。

  [提示]形容機會難得與可貴。

  14、拔苗助長

  春秋時,有個急性子農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幾天也不見秧苗長高,心里著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個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盡,回到家里,得意地對兒子說:“我干了一天,總算幫助秧苗長高了一些。”兒子連忙跑到田邊去看,只見秧苗全都被太陽曬得枯死了。

  [提示]比喻不顧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揠(y啵┟韁ぁ薄?

  15、得過且過

  傳說,五臺山上曾經有一種鳥叫寒號鳥。夏天是它們羽毛豐滿的季節(jié)。那時它們總是張開翅膀得意地叫道:“我多么漂亮!”它們從不筑巢壘窩,只知道玩樂。到了冬天,羽毛脫落,就不再美麗了。晚上躲進石縫里被凍得發(fā)抖,白天出了太陽,它們又自我安慰地叫道:“得過且過,得過且過!”

  [注釋]且:暫且,不作長遠打算。

  [提示]形容工作馬虎、敷衍了事,過一天算一天。

  16、得意忘形

  魏晉時,有個名氣很大的文人叫阮籍。他博學多才,性情極其豪放。他讀書入迷時,可以好幾個月都不出家門。出外游玩和訪友時,因迷戀名山大川的景色,沉迷于朋友之間的交往,常常幾個月都不回家,他得意的時候就盡情地享樂,能夠忘記自己是什么模樣。

  [提示]本意為因高興而忘掉一切。現多形容淺薄的人得志,高興得無法控制自己。

  17、對牛彈琴

  古時候,有一個叫公明儀的人,琴彈得非常出色。有一天,他帶琴出游,只見遠山如畫,河流清澈,一頭牛正在河邊吃草。這美麗的景色讓他興致大發(fā),就對著牛彈起琴來。盡管琴聲動人,可是那頭牛好像沒有聽見一樣,他很生氣。這時,有個過路人對他說,不是琴彈得不好,是牛聽不懂啊。

  [提示]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奧的道理,白費口舌。也用于譏笑人說話不看對象。

  18、狐假虎威

  老虎抓住一只狐貍,準備吃掉它。狐貍說:“我是天帝派來的百獸之王,你敢吃我,會受到上天的懲罰。”見老虎不信,狐貍又說:“你跟著我到森林里走一趟,就知道野獸們都怕我。”由于有老虎在身邊,野獸們見了,紛紛逃命。老虎信以為真,就放了狐貍。

  [注釋]假:借著,利用。

  [提示]比喻依仗他人的威勢欺壓人。

  19、車水馬龍

  東漢時,章帝想給皇太后的娘家親戚們封官賜爵。太后知道后,表示堅決反對,她對章帝說:“我娘家那些人呀,就知道把持權利,只會吃喝玩樂。我曾經看見很多人去他們那里請安問候,門前的路上,車如流水,馬如游龍。你給他們加官封爵只能有害于國家。”

  [提示]形容繁華熱鬧的場景。

  20、半途而廢

  東漢時,樂羊子外出求學。過了一年,他因為想家就回來了。他的妻子一見到丈夫就用刀割斷織機上的絹帛。樂羊子覺得十分奇怪,他妻子說:“書沒有讀完就停下來,如同割斷織絲一樣。”樂羊子深受震動,又重新回去讀書。七年后,完成了學業(yè)才回到家中。

  [注釋]廢:停止。

  [提示]比喻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堅持到底。

  21、八仙過海

  傳說呂洞賓等八位神仙途經東海去仙島,只見巨浪洶涌。呂洞賓提議各自投一樣東西到海里,然后各顯神通過海。于是鐵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過海;韓湘子以花籃渡水:呂洞賓、藍采和、張果老、漢鐘離、曹國舅、何仙姑也分別把自己的蕭、拍板、紙驢、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過。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過了東海。

  [提示]比喻各有一套辦法或本領去完成任務。一般連用。

  22、鶴立雞群

  草地上有一群雞。其中一只大公雞,夸耀自己強壯,羽毛金黃亮麗,最為出眾。另一只蘆花大公雞不以為然,說自己打起鳴來,聲音嘹亮,才是最優(yōu)秀的。就在他們互不服氣,要打起來的時候,一只仙鶴突然從天而降,落在雞群中,兩只公雞相形見絀,不再爭斗了。

  [提示]比喻一個人的儀表出眾或學問、品德高于別人。

  23、四分五裂

  戰(zhàn)國時,七國之中秦國最為強大。其他六國想聯(lián)合起來共同與秦國抗衡。秦王的策略是各個擊破,就派張儀去分化六國。張儀對魏王說:“魏國無法與接壤的`五國都相處得一樣好,搞不好就會四面受敵,國家四分五裂,不如與秦國修好。”魏王被說服了,與秦國結了盟。

  [提示]形容不完整或不團結。

  24、一鳴驚人

  春秋時,楚莊王當國君的前三年,只知享樂,不管國事。申無畏出了個謎語讓他猜:“有只大鳥,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么鳥?”楚莊王笑著說:“這只鳥,要么不飛不鳴,要飛就直沖云霄,一叫就讓人震驚。”從此,他勵精圖治,成為霸主。

  [提示]比喻一個平時默默無聞的人突然做出驚人的成績。

  25、一日千里

  北宋年間,洛陽鎮(zhèn)守錢惟演在城里修了一座驛舍,特請本城文豪謝希深、尹師魯和后起之秀歐陽修,各做一篇文章。尹的文章用字最少,而且洗練生動。歐陽修暗暗稱贊,當晚便去向他虛心請教。事后又把自己的文章重新改了一遍。尹師魯看后,感慨地說:“歐陽修進步真快,簡直像一日前進一千里一樣。”

  [提示]原來形容馬跑得很快。現在形容進步快或發(fā)展迅速。

  26、對癥下藥

  三國時有個名醫(yī)華佗給兩個發(fā)燒頭疼的人看病,用了不同的藥。兩人覺得奇怪,為什么同樣的癥狀,卻用藥不同?華佗對他們說:“你的病是由內部傷食而引起的,他的病則是外感風寒受了涼而引起的。”服藥后,他倆的病果然很快便好了。

  [注釋]癥:病癥

  [提示]比喻針對具體情況采取有關措施。也作“對癥用藥”。

  27、風吹草動

  春秋時,楚國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殺,他逃到昭關。由于楚軍在關口盤查很嚴,他出不了關。因為著急和憂愁,一夜之間他的須發(fā)全都變白了。憑著相貌短時間內的巨大變化,他混出了昭關。逃亡的路上,他經常在蘆葦和草叢里穿行,由于精神高度緊張,稍有風吹草動,他就趕緊躲起來。

  [提示]比喻一點點動靜或輕微的動蕩。

  28、風雨同舟

  春秋時,吳、越兩國相鄰,但彼此之間爭端不斷,戰(zhàn)爭頻繁。有一次,兩國的人同乘一條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風突起,大浪滔天,眼看著就要翻船。在這危急時刻,人們忘記了過去的仇恨,齊心協(xié)力,共同排除險情,使渡船安全地到達了岸邊。在船上的兩國人就像一家人一樣。

  [注釋]舟:船。

  [提示]形容不同的人或團體共同渡過危難。

  29、負荊請罪

  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智勇雙全,擊敗了秦國的陰謀,維護了祖國的尊嚴,被任命為上卿,老將軍廉頗不服氣,揚言要當眾羞辱他。藺相如知道后,盡量躲避。他說:“秦國不敢來犯,就是因為我們文臣武將團結一心,為了國家,不必計較個人恩怨。”廉頗聽說后,很慚愧,背著荊條,去向藺相如認錯。

  [注釋]負:背著。荊:荊條。

  [提示]比喻向人認錯賠罪。

  30、甘拜下風

  春秋時,秦、晉兩國之間發(fā)生了戰(zhàn)爭,結果晉軍大敗,晉惠公也被秦俘獲。秦穆公對晉國的君臣們說:“盡管晉惠公忘恩負義,但我是不會將你們當俘虜押回秦國的。”晉國的大臣們說:“我們是跪在您的下風頭,希望您在上風頭說的話能算數。”

  [注釋]甘:心甘情愿。下風:風向的下方。

  [提示]真心佩服別人,認為自己不如對方。

小學生成語故事8

  1忍辱負重

  注釋:忍:忍受。負:擔負。重:重任。忍受恥辱,承當重任。指忍受著暫時的屈辱,以完成肩負的重大任務。

  故事:

  公元221年,蜀主劉備不顧將軍趙云等人的反對,出兵攻打東吳,以奪回被東吳襲奪的戰(zhàn)略要地荊州,并為大意失荊州而被殺的關羽報仇。

  東吳孫權派人求和,劉備拒絕。于是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兵迎敵。

  當時,陸遜手下的將領多是孫策時代的舊臣名將,有的是王公貴族。他們驕傲自負,不大聽從陸遜調遣。于是陸遜召集眾將議事,手按寶劍說:“劉備天下知名,連曹操都畏懼他。現在他帶兵來攻,是我們的勁敵。希望諸位將軍以大局為重,同心協(xié)力,共同消滅來犯敵人,上報國恩。我雖然是個書生,但主上拜我為大都督,統(tǒng)率軍隊,我當恪盡職守。國家所以委屈諸位聽從我的調遣,就是因為我還有可取之處,能夠忍受委屈,負擔重任的緣故。軍令如山,違者要按軍法處置,大家切勿違反!” 陸遜這一席話,把眾將領都鎮(zhèn)住了,從此再也不敢不聽從他的命令。

  最終陸遜因謀略過人,調度有方,結果大敗蜀軍,劉備敗退白帝城。

  造句:為洗刷不白之冤、完成秘密使命,他獨自忍辱負重,為黨默默貢獻。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吳志陸遜傳》

  2投筆從戎

  注釋:投:扔掉。指棄文從武,投身疆場,為國立功,施展抱負。

  故事: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zhàn)場上立下功勞,怎么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他們倆,為國家奉獻自己。后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zhàn)爭中,取得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采納了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種各樣的危機。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與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造句:如果我現在是二十幾歲的青年,我要立刻投筆從戎,雪此國恥。

  出處: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班超傳》

  3過門不入

  注釋:過:路過。入:進入。路過家門卻不進去。形容恪盡職守,公而忘私。

  故事:

  堯命鯀治水,鯀的治水方法不對,水來土掩,積土阻水,結果失敗。鯀因此而被處死。

  堯讓位給舜以后,舜命鯀的兒子禹繼續(xù)治水。禹接受父親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的方法。經過整整十三年,終于制伏了洪水。

  禹為了治水,幾次到過家鄉(xiāng),而且曾經三次經過自己家門,還聽到孩子正在哇哇地哭,可是都沒有時間進去看看。禹說:時間寶貴,即使是短短的一寸光陰,也要愛惜!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后來一直被人們所傳頌。

  造句:他最近忙于公事,與家門相離咫尺,竟過門不入!

  出處: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下》

  4視死如歸

  注釋:視:看待。歸:回。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樣平常。形容為了正義事業(yè),不怕犧牲生命。

  故事:

  管仲是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齊桓公曾任命當時的大夫鮑叔牙為宰相,被鮑叔牙婉言拒絕,他向齊桓公舉薦了管仲。于是齊桓公就向管仲詢問有關治理天下、復興國家的方略。管仲答復齊桓公說:“大量開墾土地,大規(guī)模地擴建城鎮(zhèn),發(fā)展生產,利用有限的土地創(chuàng)造盡可能多的財富,我不如寧敕,請派他去做管理經濟的官員;察言觀色,審時度勢,熟悉禮儀,舉止得體,說話有分寸,我不如隰朋,請派隰朋去管理外交;不辭辛勞、不計較個人利益,甚至不惜犧牲個人生命冒死進諫,我不如東郭牙,請派他主管監(jiān)察;整肅軍隊,打仗英勇,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樣,我不如王子城父,請派他去統(tǒng)率軍隊;斷案英明,不枉殺無辜,我不如統(tǒng)章,請派他管理司法。如果您想富國強兵,有這五個人就足夠了;若您想稱霸天下的話,還得依靠我管仲。”齊桓公很贊同管仲的話,任命他為宰相,并按照他所說的,分派了這五個人的官職。這五人果然干得非常出色。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逐漸強大起來,齊桓公也成為一代霸主。

  造句:在革命斗爭中,千千萬萬共產黨員赴湯蹈火,視死如歸,表現出無產階級的英雄氣概。

  出處:先秦·管仲《管子·小匡》

  5道不拾遺

  注釋:道:道路。拾:拾取。遺:別人丟失的東西。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故事: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做買賣的人途經武陽(今河北大名、館陶一帶),不小心把一件心愛的衣服丟了。他走了幾十里后才發(fā)覺,心中很著急,有人勸慰他說:不要緊,我們武陽境內路不拾遺,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聽了半信半疑,心里想:這可能嗎?轉而又一想,找找也無妨。于是趕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丟失的衣服。

  造句:只要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大力宣揚正氣,摒棄不良習氣,我們的社會秩序一定會越來越和諧,路不拾遺的良好社會風氣一定會盛行!

  出處:后晉張昭遠、賈緯等《舊唐書》

  6肝腦涂地

  注釋:涂地:涂抹在地上。形容慘死。也形容竭盡忠誠,甘愿犧牲。

  故事:

  漢高祖五年,一個叫婁敬的人求見劉邦。一見面,他就直截了當地說:您想在洛陽建立國都,是不是想要與周朝比一比盛況呢?劉邦點了點頭說:正是這樣啊!陛下錯了,婁敬坦率地說,您怎么可以和周朝相比呢?周朝是以德行治理天下的,可是您起兵豐沛,大的戰(zhàn)爭有70場,小的戰(zhàn)爭也有40場,天下的百姓肝腦都涂在地上,男人的尸骨都暴露在野外,那數目多得數也數不清,哭聲還沒斷,受傷的人傷還沒養(yǎng)好,而您卻要與周朝相比,在洛陽建立國都,我看這不合適。還是把國都建立在秦地長安為好,那里環(huán)山傍水,易守難攻,能容得下百萬之眾,可稱為‘天府’之地。 劉邦聽了婁敬的話,心中十分歡喜,覺得很有道理。

  造句:我的職位雖低,但也愿肝腦涂地,以除國難。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劉敬書孫通列傳》

小學生成語故事9

  春秋末期,晉國統(tǒng)治集團內部經常發(fā)生爭奪權勢,相互兼并的戰(zhàn)爭,有一年,趙簡子(趙國國君的的先人)帶兵消滅卿大夫范吉射,滅范氏全家。范家從此門庭冷落。可是門前仍掛著一只大鐘。有一個貪財的人看見這個大鐘,就想背回家去。可是鐘大,太笨重,他一連搬幾下,都拿不動。于是,他找來一只鐵錘,打算把鐘砸碎,再一塊一塊拿回家。不料那人用錘砸鐘的'時候,發(fā)出一陣陣洪亮的響聲。這下他可犯難:"要是別人聽見響聲,都來奪鐘怎么辦呢?"于是,他想一個辦法: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只要自己的耳朵聽不見,別人的耳朵也同樣聽不見的。他放下膽,用力去砸鐘,巨大的響聲傳得很遠,官差聞聲趕來,把他抓獲。

  到唐朝,唐高祖李淵聽到這件事后,覺得很可笑,說:"此可謂掩耳盜鈴也"。此后,根據這個掩耳盜鐘的故事,人們引申出"掩耳盜鈴"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自作聰明,想欺騙別人,實際上是自己欺騙自己。

小學生成語故事10

白首為郎

  這個典故出自《漢武紀事》。漢武帝曾經乘輦到郎署,看見一老翁,須鬢皓白,衣服不整。武帝問他說:"你何時當郎官,這么老!"回答說:"我姓顏名字叫駟,是江都人,在漢文帝時作郎官。"武帝問:"為什么這么老沒有得到重用呢?"回答說:"文帝好文,而我好武;景帝好老,而我還年輕;陛下好少,而我已老。所以三代遭遇不好,所以老在郎署。"武帝被他感動,提拔他為會稽都尉。

  后用"白首為郎"比喻遭遇不好,人才長久被埋沒

小學生成語故事11

  鞠躬盡瘁jū gōng jìn cuì

  【成語解釋】:指恭敬謹慎,竭盡心力

  【成語出自】:明·宋濂《先府君蓉峰處士阡表》:“祖妣夫人與顯考鞠躬盡瘁,誓勿蹶其門。”

  【成語簡拼】:jgjc

  【成語字數】:4個字

  【感情色彩】:鞠躬盡瘁是褒義詞

  【成語結構】:補充式

  【成語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語示例】: 他為我國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百折不撓,鞠躬盡瘁,建立了卓著的功勛。

  他一生戎馬疆場,血染征鞍,為締造中華民國鞠躬盡瘁,立下了卓越的功勛。

  它要求領導者對自己從事的事業(yè)孜孜追求、腳踏實地、埋頭苦干、樂于奉獻,做到鞠躬盡瘁。

  幾千年來,無數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的海洋文明奔走呼號、鞠躬盡瘁,用奮斗和犧牲來維護東方文明的光彩。

  劉老是倒在工作崗位上,真正是為農史事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近義詞】:鞠躬盡力

  【成語語法】:作謂語、定語;指恭敬謹慎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曹操si后,他的兒子曹丕執(zhí)掌了政權。不久,曹丕廢去漢獻帝,改國號為魏,自己做了皇帝,史稱魏文帝。

  這時,占據四川一帶的劉備也正式登基,江東的孫權也正式登基。于是,出現了魏、蜀、吳三國。

  蜀漢的`皇帝劉備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諸葛亮輔佐劉備,把蜀國治理得國富民強,百姓安居樂業(yè)。

  不久以后,劉備去世,劉備的兒子劉禪繼位。劉禪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劉阿斗”,他十分昏庸無能,只知享樂,便把國內的軍政大權全交給諸葛亮處理。

  諸葛亮一貫主張聯(lián)吳伐魏,這時他一面和東吳交好,一面南征孟獲,平定南方邊境,然后積蓄力量,積極準備北伐。

  過了一段時間,諸葛亮感到力量積聚差不多了,變決定出祁山北伐魏國。作出師前,他給后主劉禪上表,要他聽信忠言,任用賢臣,富國強兵。這道奏請,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前出師表》。

  可是,這次北伐并沒有成功,諸葛亮兵敗以后,只得退兵回蜀。過了幾年,諸葛亮決定再次北伐。當時,有一些臣子對諸葛亮北伐持反對態(tài)度。于是,諸葛亮再次上表給后主,詳細分析了當時的敵我形勢,說明蜀漢和魏國勢不兩立,你不去伐他,他就要來伐你。后主劉禪看了,同意諸葛亮出征。

  這第二道表,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后出師表》。在這道表的最后,諸葛亮表示他忠心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前出師表》和《后出師表》由于表現了諸葛亮一心為國的忠貞氣節(jié),成了歷史上著名的散文名篇,在文學史上也有很高的價值。

小學生成語故事12

  1、大公無私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晉平公問大夫祁黃羊誰擔任南陽縣令合適,祁黃羊推薦解狐,晉平公問他怎么推薦仇人,他說任人唯賢,解狐不負眾望。朝廷缺一個軍中尉,祁黃羊推薦兒子祁午,祁午也干得相當出色。孔子說祁黃羊推薦人才真是大公無私。

  2、神武掛冠

  【成語故事】南朝時期,梁國的陶弘景,自幼家貧,經過苦讀而入仕,他沒有當上大官,在一次求一個縣官失敗后,對官場的爾虞我詐十分厭倦,就于永明十年,他就脫下朝服掛在神武門,上表辭官。辭官后,他就隱居山林。

  3、草木皆兵

  【成語故事】東晉時期,前秦國王苻堅企圖消滅東晉,東晉宰相謝安派謝石為征討大都督,分兵三路夾擊秦軍。苻堅登上壽陽城,看見晉君陣容整齊有些畏懼。晉軍用計圍攻苻堅的秦軍,秦軍大敗,在潰逃的過程中看到后邊山上草木的陰影,都以為是追兵。

  4、聲色犬馬

  【成語故事】隋煬帝的長子楊昭死后,次子楊湅就成為理所當然的太子,他遠不及兄長那樣有修養(yǎng),他平時驕縱恣肆,行為不端,經常沉湎于聲色犬馬之中,同時好女色,同達奚通的小妾王氏勾搭成奸,又霸占妻子的姐姐元氏,真是無惡不作。

  5、李郭同舟

  【成語故事】南朝時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貧寒,但他積極好學,到處游學。游學到洛陽見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歡與他交往,一時傳為佳話。后來郭太要回家,京師很多學者來送行,郭太只與李膺兩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說他們像一對神仙。

  6、舍我其誰

  【成語故事】戰(zhàn)國時期,孟子經常與學生們談論一些治理國家的'問題,他把儒家學說加以發(fā)揮,認為君主要仁愛,以仁治天下就像運轉一個小泥丸一樣容易。學生問他為什么有些不愉快,孟子回答:“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7、水陸畢陳

  【成語故事】西晉時期,荊州刺史石崇靠搶劫外地商人而積累了萬貫家財,他在京城做衛(wèi)尉,大肆揮霍。晉武帝的舅舅王愷想辦法與石崇比富。王愷得到一株珊瑚十分得意,拿到石崇家。石崇拿出水陸畢陳的寶物送給王愷。王愷自嘆不如。

  8、魑魅魍魎

  【成語故事】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率軍征討小國陸渾,路過洛陽城旁的洛水時,公然在周王室境內陳兵耍威風,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楚莊王無禮地問周王室的鼎有多重,王孫滿解釋說鼎是國家的象征,國家強大任何魑魅魍魎都不敢接近。

  9、寵辱不驚

  【成語故事】唐太宗時期,官吏盧承慶奉命調查漕運船只失事的責任問題,先后三次給漕運官更改考評政績,該官吏表現出寵辱不驚。后來盧本人也大起大落,命運坎坷,他的心情始終平靜如水,并不因起落無常而改變自己的為人原則。

  10、矢在弦上

  【成語故事】東漢末年,袁紹為了攻打曹操,讓陳琳寫一篇《為袁紹檄豫州》的檄文,列舉曹操的罪狀,大罵曹操祖宗三代。袁紹官渡之戰(zhàn)敗給曹操,陳琳也趁機投靠曹操。曹操問陳琳為什么寫那篇檄文,陳琳說那時箭在弦上被袁紹所逼而寫。

小學生成語故事13

  一錢不值

  灌夫,字仲孺,西漢時代人。他性情剛直,講究信義,說出的話一定做到。他常侮慢地位比他高的官員,而對地位比他低的,越是貧賤,他越敬重。因此,當時很多有才能而無地位的人都喜歡接近他。

  灌夫喜歡喝酒,并且常因喝醉了使性子。有一天,丞相田汾結婚,他喝了不少酒。一會,他走到田汾的面前敬酒,田汾說:“我不能喝滿杯。”灌夫見他不肯痛快喝酒,便語帶諷刺地說:“你雖是一個貴人,但也應喝完我敬的這杯酒。”田汾還是沒有乾杯。灌夫討了一頓沒趣,就走到臨汝侯灌賢面前敬酒。這時,灌賢正對程不識(曾任邊境太守,后改任大中大夫)的耳朵說話,沒有對他表示出歡迎的樣子。

  灌夫心里本來有氣,看見這情形,再也忍不住了,立即罵灌賢說:“我一向就說程不識不值一錢,今天在這里你竟和他學婦人們的樣子咬耳根子!……”

  自此以后,人們對于別人有輕視鄙棄的意思,而要說這人一無長處,或是一無是處,就說“一錢不值”或“不值一錢”,亦即是毫無價值之意。

  譬如那些對自己人傲慢無禮,對外人卻卑恭屈膝的人,或是那些外表好看,實際不堪一用的東西,我們都可以叫它為“一錢不值”。

  小學生成語故事演講稿里的故事:一鳴驚人

  戰(zhàn)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guī)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于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卻沈迷于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于髡知道這點后,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fā)生名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只什么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只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后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于髡說:

  “嗯,這一只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于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后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后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fā)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小學生成語故事演講稿里的故事:一毛不拔

  墨子,名翟,是站國時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主張“兼愛”,反對戰(zhàn)爭。

  差不多與墨子同一時期,有一位叫楊朱的哲學家,反對墨子的“兼愛”,主張”貴生”“重已”,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

  有一次,墨子的學生離滑厘問楊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處,你干不干?”

  “天下人的問題,決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決得了的!”

  離滑厘又說:“假使能的話,你愿意嗎?”

  楊朱默不作答。

  當時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孟子就此對楊朱和墨子作了評論:“楊子主張的是‘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張‘兼愛’,只要對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頭頂,走破了腳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

小學生成語故事14

  狐假虎威hú jiǎ hǔ wēi

  【成語解釋】:假:借。狐貍假借老虎的威勢。比喻依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成語出自】: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楚策一》:“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成語簡拼】:hjhw

  【成語字數】:4個字

  【感情色彩】:狐假虎威是貶義詞

  【成語結構】:主謂式

  【成語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語示例】:果然府中來借,怎好不借?只怕被別人狐假虎威的誆的去,這個卻保不得他。(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

  【近義詞】:仗勢欺人、狗仗人勢

  【反義詞】:獨步天下、獨擅勝場

  【成語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成語故事】

  戰(zhàn)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么。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貍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于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只狐貍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貍突然說話了: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貍的話,半信半疑,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貍那副傲慢鎮(zhèn)定的樣子,心里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和盛氣凌人的態(tài)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tǒng)治我們的`!

  這時,狐貍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么,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么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于是,狐貍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著。他們走沒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fā)現走在狐貍后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貍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zhàn),但他并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貍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小學生成語故事15

  指鹿為馬zhǐ lù wéi mǎ

  【成語解釋】: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語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

  【成語簡拼】:zlwm

  【成語字數】:4個字

  【感情色彩】:指鹿為馬是貶義詞

  【成語結構】:動賓式

  【成語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語示例】:東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鄰縱有責言,終難指鹿為馬。(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七)

  【近義詞】:混淆是非、顛倒黑白

  【反義詞】:是非分明

  【成語語法】:兼語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成語故事】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只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里是馬,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一只鹿,你怎么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么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這個趙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后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說明書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后,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指鹿為馬的意思是: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小學生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11-13

小學生必讀成語故事(精選15篇)02-21

成語故事11-19

成語故事05-15

小學生成語故事:鶴立雞群09-25

(優(yōu))經典成語故事10-19

《成語故事》教案11-02

魚目混珠的成語故事03-04

葉公好龍的成語故事04-19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综合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 在线观看视频免费网站一级 | 中文1区1区产品乱码免费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天堂 | 婷婷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