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經典成語典故

時間:2024-09-12 16:25:59 成語故事 我要投稿

【經典】成語典故(精選15篇)

   成語是漢語詞匯中定型的詞。成語,眾人皆說,成之于語,故成語。成語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經典】成語典故(精選15篇),歡迎大家分享。

  成語典故 篇1

  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養了許多猴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溝通講話了。

  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只猴子四顆栗子。幾年之后,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顆改為七顆,于是他就和猴子們商量說:“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粟子,晚上還是照常給你們四顆栗子,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

  猴子們聽了,都認為早上怎么少了一個?于是一個個就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跳來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那么我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該可以了吧?”

  猴子們聽了,以為早上的粟子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跟以前一樣,就高興地在地上翻滾起來。

  成語典故 篇2

  “覆水難收”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潑出去的水,無法收回。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

  這個成語來源于宋。王桃《野客叢書》,太公取一壺水傾于地,令妻收入。乃語之曰:“若言離更合,覆水定難收!

  商朝末年,有個足智多謀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稱姜太公。因先祖封于呂,又名呂尚。他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攻滅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后來封在齊,是春秋時齊國的`始祖。

  姜太公曾在商朝當過官,因為不滿紂王的殘暴統治,棄官而走,隱居在陜西渭水河邊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為了取得周族的領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經常在小河邊用不掛魚餌的直鉤,裝模作樣地釣魚。

  姜太公整天釣魚,家里的生計發生了問題,他的妻子馬氏嫌他窮,沒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離開他。姜太公一再勸說她別這樣做,并說有朝一日他定會得到富貴。但馬氏認為他在說空話騙她,無論如何不相信。姜太公無可奈何,只好讓她離去。

  后來,姜太公終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幫助周武王聯合各諸侯攻滅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馬氏見他又富貴又有地位,懊悔當初離開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請求與他恢復夫妻關系。

  姜太公已看透了馬氏的為人,不想和她恢復夫妻關系,便把一壺水倒在地上,叫馬氏把水收起來。

  馬氏趕緊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漿。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對她說:“你已離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塊兒。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難以再收回來了!”

  成語典故 篇3

  薛蟠在酒席上調戲柳湘蓮,遭到柳湘蓮的一頓毒打后,覺得沒有面子在京城呆下去,于是想與手下員工一起外出做生意,請示薛母,母親沒有主意,寶釵認為應該讓他去試一試,如果舊病復發也沒辦法,如果徹底改變同性戀倒也是好事。

  舊病復發的意思是:比喻老毛病又犯了。

  成語典故 篇4

  漢平帝的大司馬王莽篡奪漢朝政權以后,各地爆發了農民起義,其中聲勢最大的是赤眉軍和綠林軍。公元23年,農民軍在昆陽(今河南葉縣)與王莽的42萬大軍展開決戰,其中一個叫劉秀的將領十分活躍。在這一戰役中,王莽被打得慘敗,幾乎全軍覆沒。不久,農民軍就攻進了京城,殺死了王莽;首鍎⑿蛔馂樘熳,劉秀因立了大功,被封為蕭王。

  劉秀是一個很有城府的人,并不甘心讓劉玄做皇帝。劉秀在黃河以北一邊與反對劉玄的零散農民軍作戰,一邊擴充自己的勢力。公元24年,劉秀在魏州和蒲陽大敗赤眉軍,收編了投降的部隊,封降軍的主帥為列侯,其他帶兵的軍官也都任命了官職。

  可是這些投降的官兵很不放心,擔心將來被劉秀消滅。劉秀看出他們的心病,便采取了一項出人意料的措施:下令每位降將仍舊回舊部,統率原來所屬的兵馬;他自己則只帶很少的'隨從,到各投降部隊去巡視,并不對他們加以戒備,以表示對他們的絕對放心。這些投降的官兵見劉秀把他們當作自己人,立刻解除了心中的疑慮,互相議論說:“蕭王把自己的心都掏出來了,放在別人的腹中,我們還有什么可擔心的?難道還不該為他赴湯蹈火嗎?”所以,官兵對劉秀十分服從。《后漢書·光武帝本紀》里的原話是:“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報死乎!”

  后人根據這段歷史,將“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為“推心置腹”的成語。

  成語典故 篇5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后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鬃娱_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后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釋讀】以:根據;貌:外貌;。汉饬俊8鶕饷瞾砼袆e人的品質才能。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成語典故 篇6

  東漢末年,劉備處境艱難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謀士程昱知道劉備不是等閑之輩,勸曹操盡早除掉劉備。劉備為麻痹曹操,裝做種菜不問政治。曹操滅了呂布后,劉備請求帶兵攻打袁術,曹操給了五萬軍馬,劉備離開曹操自立旗號。

  【出處】晉·司馬彪《零陵先賢傳》:“璋遣法正迎劉備,巴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热,巴復諫曰:‘若使備討張魯,是放虎于山林也!安宦!

  成語典故 篇7

  戰國后期,有齊、秦、楚、燕、韓、魏七國,其中七雄之一的秦國是最為強大,它經常侵犯其他國家有一年,秦惠文王派使者去見楚威王,要挾說:“ 如果楚國不服從秦國,秦國就要出兵伐楚。楚威王聞聽大怒,下令把秦國使者驅逐出境。但楚威王又因實力不足而焦慮不安,如果強秦發兵入侵該如何辦呢?恰在這時說客蘇秦(曾任趙國相國、武安侯)前來拜他勸楚威王與趙、魏等國聯合起來抗秦。楚威王一聽,十分高興,說:“非常感謝你的妙計,我正為這件事‘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呢,現在就按你的`計策去做。”

  【釋讀】甘味:感到味道好。吃東西都覺得沒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或身體不好,吃東西也不香。

  【出處】《戰國策·齊策五》:“秦王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成語典故 篇8

  【拼音】:yǒubèiwúhuàn

  【解釋】:患:禍患,災難。事先有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

  【成語故事】:

  有一次,宋、齊等十二個國家聯合攻打鄭國,眼看自己國家的兵力不足,鄭國的國君急忙請晉國調停,晉國也很爽快答應,于是趕緊與十二個國家商量,請他們停止攻打鄭國。十二國家因為懼怕強大的晉國,雖然心里非常不愿意,但是也只好乖乖退兵。

  為了答謝晉國,鄭國的國君派使者送給晉國許多美女、樂器、樂師等。收到這些禮物,晉悼公十分高興,并且將一半的美女賞給功臣魏絳。沒想到而魏絳不但一口拒絕,并且還勸晉悼公在國家強盛時不能大意,而忘了自己也身處于危險之中,在享樂時應該想到國家可能碰到的`困難和危險,這樣才能隨時做好應付的準備。晉悼公一聽覺得非常有道理,也就接受了他的意見。

  成語典故 篇9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恒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成語典故 篇10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成語典故 篇11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后,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并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成語典故 篇12

  【典故】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辩R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后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圣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泵酱笙蟾共康拿と苏f:“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后,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圣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幾伙,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出處】

  《大般涅槃經》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解釋】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成語典故 篇13

  【典故】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于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釋讀】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成語典故 篇14

  【典故】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于是苦心思索著有什么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卷起褲管就往水田里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里的稻苗長高了不少!鞭r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兒子聽到家里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釋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可以學宋國農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順序,如果一心只想早點完成就破壞它的次序,到頭來不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無成。

  成語典故 篇15

  【典故】

  一個楚國人,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一件精致美觀的工藝品。

  這樣,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里,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于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后,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墒菦]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后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里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于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后低著頭一邊欣賞著木盒子,一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的價值,以致于“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釋讀】

  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取舍;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有些可笑。

【經典成語典故】相關文章:

杯弓蛇影成語典故08-01

有關成語典故12-08

成語典故:不貪為寶08-02

不教而誅的成語典故12-30

曲高和寡的成語典故04-03

迎刃而解成語典故12-15

塞翁失馬成語典故08-01

成語典故(精選50則)12-18

肝腦涂地成語的典故08-02

關于交友的成語典故03-10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2019香蕉 | 碰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 现在在线免费观看AV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国产精品久久午夜夜伦鲁鲁 | 三级国产人成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