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成語典故(通用22則)
成語典故指關于成語產生、形成、流傳的故事傳說。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既代表了一個故事典故,又是一種現成的話,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義而被廣泛引用。下面為大家帶來有關成語典故,快來看看吧。
成語典故 1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重耳逃亡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忽然問道:“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隊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隊伍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隊伍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pú)。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成語“退避三舍”,現在常用來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之一。
成語典故 2
莊周夢蝶
戰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后,自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
后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
唐李商隱名作《錦瑟》云:“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中額聯即用此典。
成語典故 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西漢時候,有一位勇猛善戰的將軍,名叫李廣,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多次仗,戰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愛戴。李廣雖然身居高位,統領千軍萬馬,而且是保衛國家的功臣,但他一點也不居功自傲。他不僅待人和氣,還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給他的賞賜,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賞賜統統分給官兵們;行軍打仗時,遇到糧食或水供應不上的情況,他自己也同士兵們一樣忍饑挨餓;打起仗來,他身先士卒,英勇頑強,只要他一聲令下,大家個個奮勇殺敵,不握犧牲。這是一位多么讓人崇敬的大將軍啊!
后來,當李廣將軍去世的噩耗傳到軍營時,全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連許多與大將軍平時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紛紛悼念他。在人們心目中,李廣將軍就是他們崇拜的大英雄。
漢朝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為李廣立傳時稱贊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說,桃李有著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它們不會說話,但仍然會吸引人們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樹下都走出一條小路,李廣將軍就是以他的真誠和高尚的品質贏得了人們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于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成語典故 4
感恩圖報
解釋:對于別人給自己施與恩惠表示感激,并想辦法報答。圖:謀求。
春秋時候,吳國的大將軍伍子胥帶領吳國的士兵要去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鄭定公說:「誰能夠讓伍子胥把士兵帶回去,不來攻打我們,我一定重重地獎賞他。」可惜沒有一個人想到好辦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個年輕的打漁郎跑來找鄭定公說:「我有辦法讓伍子胥不來攻打鄭國。」鄭定公一聽,馬上問打漁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車子?」打漁郎搖搖頭說:「我不用士兵和車子,也不用帶食物,我只要用我這根劃船的槳,就可以叫好幾萬的吳國士兵回去吳國。」是什么樣的船槳那么厲害呀?打漁郎把船槳夾在胳肢窩下面,跑去吳國的兵營找伍子胥。
他一邊唱著歌,一邊敲打著船槳:「蘆中人,蘆中人;渡過江,誰的.恩?寶劍上,七星文;還給你,帶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記得,漁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漁郎手上的船槳,馬上問他:「年輕人,你是誰呀?」打漁郎回答說:「你沒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槳嗎?我爸爸就是靠這根船槳過日子,他還用這根船槳救了你呀。」伍子胥一聽:「我想起來了!以前我逃難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先生救過我,我一直想報答他呢!原來你是他的兒子,你怎么會來這里呢?」
打漁郎說:「還不是因為你們吳國要來攻打我們鄭國,我們這些打漁的人通通被叫來這里。我們的國君鄭定公說:『只要誰能夠請伍將軍退兵,不來攻打鄭國,我就重賞誰!』希望伍將軍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經救過您,不要來攻打鄭國,也讓我回去能得到一些獎賞。」伍子胥帶著感激的語氣說:「因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夠活著當上大將軍。我怎么會忘記他的恩惠呢?我一定會幫你這個忙的!」伍子胥一說完,馬上把吳國的士兵通通帶回去。打漁郎高興地把這個好消息告訴鄭定公。一下子,全鄭國的人都把打漁郎當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漁的大夫」,鄭定公還送給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為了報答打漁郎的爸爸幫助過他,他不但不攻打鄭國還讓打漁郎得到獎賞,這就叫做“感恩圖報”。
成語典故 5
出人頭地
蘇軾小時候,天資聰穎,由于書讀得多,字也認得多,再加上文章寫得好,因而受到人們的稱贊。在一片贊揚聲中,蘇軾不免有些飄飄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書房門上手書一聯,以顯示自己的才華,聯文是:讀盡人間書,識遍天下字。對聯貼出之后,有一位老者專程來到蘇家,向蘇軾“求教”,請蘇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書上全是寫著周朝時史籀創制的字。蘇軾開始滿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過書一看,書上的字一個也不認識,這對驕傲自滿的蘇軾是當頭一棒,他頓時面紅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沒說什么,便含笑而去。蘇軾這時才感到自己太驕傲了,于是將書房門前對聯的上下聯前各添了兩個字,使思想境界為之升華,一幅具有遠大抱負的對聯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立志讀盡天下書,發憤識遍天下字。”
此后,蘇軾發奮讀書。二十歲的時候,已學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蘇轍一起參加了京城的考試。當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對當時文壇崇尚詭怪奇澀的文風很是反感,一律不加錄取。當他看到一篇《刑賞忠厚論》時,十分高興,便準備取為第一。由于試卷是密封的,歐陽修并不知道那文章是誰寫的。他想了想,覺得能寫出這樣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鞏之外,可能不會有別人了。為了避嫌,歐陽修就把蘇軾的卷子判為第二。等到發榜公布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寫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鞏,而是個叫蘇軾的年輕人,心里便有些過意不去。
成語典故 6
有備無患
【拼音】:yǒubèiwúhuàn
【解釋】:患:禍患,災難。事先有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
【成語故事】:
有一次,宋、齊等十二個國家聯合攻打鄭國,眼看自己國家的兵力不足,鄭國的國君急忙請晉國調停,晉國也很爽快答應,于是趕緊與十二個國家商量,請他們停止攻打鄭國。十二國家因為懼怕強大的晉國,雖然心里非常不愿意,但是也只好乖乖退兵。
為了答謝晉國,鄭國的國君派使者送給晉國許多美女、樂器、樂師等。收到這些禮物,晉悼公十分高興,并且將一半的美女賞給功臣魏絳。沒想到而魏絳不但一口拒絕,并且還勸晉悼公在國家強盛時不能大意,而忘了自己也身處于危險之中,在享樂時應該想到國家可能碰到的'困難和危險,這樣才能隨時做好應付的準備。晉悼公一聽覺得非常有道理,也就接受了他的意見。
成語典故 7
當務之急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問起,現在要知道和要去干的事情很多,究竟應該先知道和干些什么。孟子回答說:“有智慧的人無所不知,但要知道當前應該做的事中最急需要辦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們無所不愛的,但應先愛親人和賢者。又比如古代的圣主堯和舜,尚且不能認識所有的事物,因為他們必須急于抽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堯舜的仁德也不是愛一切人,因為他們急于愛的`是親人和賢人。”接著,孟子又從反面來回答這個問題:“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喪期,卻對服三個月、五個月喪期的禮節很講究;在長者面前用餐沒有禮貌地狼吞虎咽,咕哆咕哆地喝湯,卻去講什么不能用牙齒咬斷干肉等等,這就是舍本逐末,不知道當前最需要知道和干的是什么。”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盡心上》:“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釋讀】孟于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釋義意思是指當前應該做的事情中最急需辦的事。
成語典故 8
人面桃花
唐詩人崔護,資質甚美,清明獨游長安南莊,至一村戶,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因渴極,叩門求漿。良久始有一女子應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態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
崔護以言挑之,不應。彼此注目久之。崔辭行,女子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扁鎖無人。
惆悵之余,乃題詩于門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后代詩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來后不復再見的惆悵心情。
成語典故 9
東施效顰
西施有心痛病,總是皺著眉走路。村子里的人見到西施楚楚可憐的.樣子,都覺得西施更加美麗了,對她的美貌贊不絕口。
村子里還有一個女子名叫東施,模樣長得非常丑陋,她看見后,認為西施那種樣子非常好看,于是就模仿著西施,也捂著心口,皺眉蹙(cù)額地走在村莊里。
可是,事與愿違,人們見了她那種怪模樣都避得遠遠的。后來人們用“東施效顰”嘲諷不顧本身條件而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壞的人。
成語典故 10
百折不撓
東漢官員橋玄品行端莊,嫉惡如仇。有次,一伙強盜綁住他十歲的兒子,帶進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橋玄立即拿錢贖取,遭到橋直的怒斥。不多時,官兵包圍了橋家,因怕強盜會殺橋直的兒子,遲遲不敢動手。
這時橋玄憤怒地喊道:“我難道能因為兒子的'生命而放了這伙壞人嗎?”催促官兵們趕快動手。結果,橋玄的兒子被強盜殺死了。人們稱贊橋玄“百折不撓”,始終保持節操。
成語典故 11
明道年十六、七時,好田獵。十二年,暮歸,在田野問見田獵者,不覺有喜。
釋義:比喻舊習難忘,一圩觸其所好,便躍躍欲試。
故事:北宋時著名的學者程顥,世稱明道先生。他從小聰明青年時代在西京洛陽講學,非常有名氣。他的弟弟程頤也是著名的學者,經常講學,人們稱他們為“二程”。后來,他們的學說被朱熹 繼承和發展,人們稱他們為“程朱學派”。程頤十六七歲的時候,非常喜愛打獵。后來他集中心思研究學 問,便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打獵了。有一次,他惋惜地對友人說:“打獵 的愛好我今后沒有啦!”
有個名叫周茂叔的朋友聽到了這話,特地去對程顥說:“你說的` 話不一定就是如此。千萬不要說得那么容易。我看你不是不喜愛打獵,而是把這種心思隱埋起來罷了。說不定哪一天這種心思萌發起 來,你還是會像年輕時一樣,高高興興地去打一陣子獵的。” 程顥對周茂叔的話末置可否,只是哈哈大笑了一陣。
周茂叔的這席話,在十二年后得到了驗證。一次程顥外出歸來。 在田野里見人打獵,頓時想起了打獵的樂趣,高興得手癢起來。但他 忽然回憶起周茂叔說過的話,便硬是壓制了要打獵的欲望,徑自走 回家去。
成語典故 12
公元二○○年,曹操派屬官衛覬前往巴蜀之地,聯絡益州牧劉璋。衛覬行至長安時,因道路不通,只得留在關中。關中這地方本來很富裕,前幾年因為戰亂,數十萬人逃亡在外,現在這里局勢安定,人們先后返回故居。當地一些將領將他們招為私家的土兵,以擴大自己的勢力。
衛覬敏銳地感到,地方勢力的強大,會威脅到曹氏勢力的集中和朝廷權力的鞏固。于是他寫信轉告曹操,建議派司隸校尉來加強關中地區的控制和管理,削弱地方將領的權力。
公元二二七年,曹睿繼位,史稱魏明帝。明帝生性殘暴,生活奢侈,大興土木,營造宮殿,還霸占了許多農田作為放牧鹿的園子。老百姓如果弄死一頭鹿,就要以命相償。這樣做的結果,造成百姓長期服勞役,以致大批農田荒蕪,國庫空虛。衛覬對這種狀況極為憂慮,就上奏章給明帝說,如今天下三分,國家還未統一,戰爭沒有結果,千里沒有人煙,百姓極度困難、,陛下再不重視這些問題,國家就會衰敗,再也不能復興起來了。奏章最后寫道:“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君臣同心協力出謀劃策,精確地計算國庫的財力狀況,并且根據收入情況來確定它支出的限度。”
成語典故 13
典源出處
《太平御覽》卷四○七引 《后漢書》 曰:“肅宗始修古禮,巡狩方岳。崔骃上《四巡頌》,帝嘆之。謂侍中竇憲曰:‘知崔骃乎?’對曰:‘班固數為臣說之,然未見。’帝曰:‘公愛班固而忽崔骃,葉公之好龍也。可試見。’骃侯憲,憲倒屣迎,笑謂骃曰:‘吾受詔交公,何得薄我哉!’遂揖入也。” 《后漢書·崔骃列傳》“倒屣”作“屣履”。《三國志·魏書·王粲傳》:“獻帝西遷,粲徙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邕曰:‘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
釋義用法
后漢時崔骃才高,去訪問當時大臣竇憲,竇憲倒拖鞋子趕快去迎接。三國時王粲少有異才,受到當時大文學家蔡邕的賞識,他聽說王粲來訪,趕快出門迎接,慌忙中鞋子都穿倒了。后用此典形容主人熱情迎客,賓主相知投洽。
用典形式
【倒屐】 宋·陸游:“野客款門聊倒屐,溪潭照影一軒眉。”
【倒屟】 唐·皮日休:“多君方閉戶,顧我能倒屟。”
【倒屣】 北周·庾信:“倒屣迎懸榻,停琴聽解嘲。”唐·王維:“披衣倒屣且相見,相歡語笑衡門前。”宋·王安石:“摳衣最出諸生后,倒屣常傾廣坐中。”清·黃遵憲:“識公十數年,相見輒倒屣。”
【倒鳧舄】 宋·蘇軾:“里人下道避鳩杖,刺史迎門倒鳧舄。”
【倒屣迎】 唐·張南史:“俗賴褰帷問,人歡倒屣迎。”宋·蘇軾:“臥聞客至倒屣迎,兩眼蒙籠余睡色。”
【迎君倒屣】 唐·白居易:“迎君常倒屣,訪我輒攜衾。”
【倒迎門屣】 宋·黃庭堅:“歸時定倒迎門屣,問雁安能學度遼。”
【倒屣相迎】 清·顧炎武:“門前有客跨青牛,倒屣相迎入便留。”
【登門倒屣】 唐·吳融:“賤子曾塵國士知,登門倒屣憶當時。”
成語典故 14
十行俱下的故事
南朝梁武帝制衍第三個兒子蕭綱,從小聰明伶俐,記億力很強。他四歲開始識字讀書,能夠過目不忘;到六歲時,已經會寫文章了。
梁武帝對蕭綱如此好學非常高興。有一次,特地把他叫到跟前,當面出了一個題目,要他做一篇文章。蕭綱略一思付,不慌不忙地提起筆來就寫。不到一頓飯的功夫,寫成了一篇詞句整齊對偶的驕文,擅長文學的梁武帝一看,字的聲韻和諧,詞藻華麗,不禁贊嘆道:“你這孩子呀,真是我們蕭家的東阿王!”
東阿王是三國時魏國著名的文學家曹植的封號,由此可見梁武帝對蕭綱評價之高。
隨著年齡的增長,蕭綱讀的書越來越多。據說他閱讀的能力很強,讀書的速度驚人,能夠十行同時閱讀下去。用這樣的速度讀書,當然能博覽群書,寫起詩賦文章來也得心應手。
十一歲那年,蕭綱被任命為宜惠將軍、丹陽尹,開始處理郡里的各種事務。他雖然還是個少年,但因為讀的書多,知識廣博,因此處理事務有條不紊,頗有見地。
二十八歲那年,蕭綱因長兄蕭統去世,被立為太子。從此,他就長期住在宮內,經常和當時著名的文士徐漓、廈肩君等人一起吟詩作賦,過著悠閑的官廷生活。
蕭綱的.文才很好,但長期屬于深官,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因此老是以輕靡緒艷的文辭描寫上層貴族腐朽的生活,所作的詞賦格調低下,當時被稱為”宮體。”
公元549年,軍閥侯景率匆叛軍攻破京都建康,梁武帝憂憤而死。蕭綱即位,為梁簡文帝。過了兩年,侯景派人用毒酒害死了他。
成語典故 15
貧賤驕人的故事
戰國時,有個叫田子方的人,受到魏文侯的禮遇。魏國攻下了中山國,魏文侯派太子擊駐守中山。太子擊外出,在路上遇到了田子方,便讓田子方的車先過去,田子方連正眼都不看他一下。
太子擊生氣地說:“是富貴者該驕傲對人呢?還是貧賤者該驕傲對人?”
田子方答道:“只有貧賤者敢于驕傲對人,富貴者哪里敢驕傲對人!國君如果驕傲對人,就會失掉他的封國;大夫如果驕傲對人,就會失去他的領地。失掉封國的,從未聽說過有人用封國去款待他;失去領地的,從未聽說過有人用領地去款待他。至于說到貧賤的士人,如果所說的`不被采用,所行的不讓君主滿意,無非是穿好鞋子離開罷了,無論走到哪里不都是過貧賤的生活嗎?”太子擊挨了一頓教訓,只好向田子方行禮道歉。
成語典故 16
克勤克儉的故事
古時候,我國黃河流域一帶,洪水經常泛濫成災。人們苦于水患,熱切希望加以治理。
堯帝時,鯀[gǔn]受堯的委派負責治水,九年不成。
舜帝時,把這一任務交給了鯀的兒子——禹。禹深知人民的疾苦,他欣然接受了任務,當時雖然他剛剛結婚才四天,但他毅然告別了新婚的妻子,踏上了治理水害的征途。
禹認真地察看了地形,吸收了前人失敗的教訓,廢棄了過去一貫采取的堵塞方針,采用了疏導的辦法。他日夜辛勞地帶領著百姓疏通河道,開渠作壩,把河水引入大海。
在長達十三年的艱苦歲月中,大禹曾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口,都沒進去看一下,與群眾一起節衣縮食,同甘共苦,最后,終于治服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后,舜見他是一個有德有才的人,便要把自己的職位讓給禹,他對禹說:“大禹啊,你是一個最賢能的人,既能勤勞地治國,又能節儉地持家,是能夠擔當得起這個職位的'。”
在舜的再三堅持下,禹便接替了舜的職位,受到了百姓們的擁戴。
成語典故 17
摩肩接踵的故事
晏嬰是齊國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身材矮小,但是頭腦敏捷,非常機智。
有一次,晏嬰出使楚國。楚王想侮辱他,就按他的身材高度在大門旁邊開了個小門,叫他鉆進去。晏嬰說:“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去。我是出使楚國,請問楚國是個狗國嗎?如果楚國是個人國,就應當請我從城門出入。”楚王聽說了這番話,只好讓大開城門請他進來。
楚王見到晏嬰又說:“你們齊國大概是沒有人吧?怎么派你這么個矮小的人來呢?”晏嬰說:“我們齊國首都臨淄有三百條街道,人多得把衣袖一展開就把太陽都遮蔽了,揮灑的汗如同下雨一般,走在路上要肩靠著肩,腳碰著腳,怎么沒有人呢(原文是‘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蔭,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楚王又問“那么為什么把你派到這里來呢?”晏嬰回答說:“我們齊國派使臣,有個規矩:上等的使臣派到上等國;下等的使臣派到下等國。我是個下等使臣,所以就被派到楚國來了。”
他的回答噎得楚王作聲不得。
成語典故 18
惟命是從:讓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服從命令。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親自率領大軍討伐鄭國。三個月后便攻破了鄭國都城。鄭襄公出于無奈,只好裸露上身,牽著一只羊向楚莊王求饒說:“我不能很好的服侍君王,令大王生氣,這都是我的罪過。
今后,大王讓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只要大王不滅鄭國,讓鄭國像您的眾多屬國一樣服侍您,這就是您的恩惠了,也是我的.心愿。我大膽的說出心里話,請大王決定吧。”
楚王看到鄭伯的可憐相,認為鄭王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就下令退兵,允許鄭國求和,還與鄭國訂立了盟約。
成語典故 19
成語典故:眾叛親離
【成語】:眾叛親離
【拼音】:zhòngpànqīnlí
【解釋】:叛:背叛;離:離開。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
【成語故事】:
春秋時,衛國第十三代君主衛桓公有兩個兄弟,一個是公子晉,一個是公子州吁。州吁有些武藝,喜歡打仗。他見哥哥桓公是個老實人,便陰謀篡位。就在公元前719年,衛桓公動身上洛陽去參加周天子平王的喪禮,州吁在西門外擺下酒席,給他送行。他端著一杯酒,對桓公說:“今天哥哥出門,兄弟敬你一杯。”我很快就會回來,兄弟太費心了!衛桓公說。接著,衛桓公也斟了一杯酒回敬。州吁趁衛桓公不備突然拔出匕首,把衛桓公殺了。州吁殺了衛恒公,做了衛國國君。他害怕國內人民反對,便借對外打仗的辦法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他拉攏陳國、宋國、蔡國,一起去攻打鄭國。但由于鄭國嚴密防守,進攻以失敗告終。魯國的國君隱公聽到這些情況后,問大夫眾仲說:州吁這樣干,能長久得了嗎?眾仲回答說:“州吁只知道依仗武力。
到處興風作亂,老百姓是不會擁護他的.;他為人十分殘忍,殺戮無辜,誰還敢去親近他呢?這樣。老百姓反對他、親信的人也會逐漸離開他,他的政權怎么會長久呢?眾仲接著又說:“兵,就像火一樣。一味地用兵,而不知道加以收斂和節制,其結果必定是玩火自焚。依我看,失敗的命運正等著他呢!果然,不到一年,衛國的老臣石醋,借助陳國的力量,把州吁殺了。
成語典故 20
有備無患
【拼音】:
yǒubèiwúhuàn
【解釋】:
患:禍患,災難。事先有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
【成語故事】:
有一次,宋、齊等十二個國家聯合攻打鄭國,眼看自己國家的兵力不足,鄭國的國君急忙請晉國調停,晉國也很爽快答應,于是趕緊與十二個國家商量,請他們停止攻打鄭國。十二國家因為懼怕強大的晉國,雖然心里非常不愿意,但是也只好乖乖退兵。
為了答謝晉國,鄭國的.國君派使者送給晉國許多美女、樂器、樂師等。收到這些禮物,晉悼公十分高興,并且將一半的美女賞給功臣魏絳。沒想到而魏絳不但一口拒絕,并且還勸晉悼公在國家強盛時不能大意,而忘了自己也身處于危險之中,在享樂時應該想到國家可能碰到的困難和危險,這樣才能隨時做好應付的準備。晉悼公一聽覺得非常有道理,也就接受了他的意見。
成語典故 21
典源出處
《史記 ·貨殖列傳》:“昔者越王勾踐因于會稽之上,乃用范蠡、計然。計然曰:‘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 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國富,厚賂戰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飲,遂報強吳,觀兵中國,稱號“五霸”。范蠡既雪會稽之恥,乃喟然而嘆曰:“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國,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 《漢書 ·貨殖傳》亦有,后段作“范蠡嘆曰:“計然之策,十用其五而得意。既以施國,吾欲施之家。’……”
釋義用法
計然是春秋時越國人,相傳為范蠡的老師,他向越王勾踐提出了一套復興經濟的'辦法,使得越國富強起來,最后報了吳國的仇。范蠡又用這套辦法去經商,也成了巨富。后用此典指國家的致富之道或一般人的謀生手段。
用典形式
【計然術】 明 ·陳子龍:“手挾計然術,心與烈士同。”
【計然策】 唐·蕭穎士:“且事計然策,將符公冶言。”
【計然未用】 宋·陳師道:“計然將未用,意得輕全吳。”
【謀生后計然】 宋·陳與義:“鏡中無復故人憐,卻愧謀生后計然。”
成語典故 22
成語:杞人憂天
解釋: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狀語;含貶義
示例:清·劭長蘅《守城行紀時事也》詩:“縱令消息未必真,~獨苦辛。”
近義詞:庸人自擾
反義詞:無憂無慮、若無其事
釋義:從前有個小國家叫杞(qǐ)。杞國有一個人,整天胡思亂想,疑神疑鬼。他一會兒擔心天會崩塌下來,砸扁了腦袋;一會兒擔心地會陷落下去,埋住了全身。他越想越害怕,整天憂心忡(chōng)忡,白天吃不下飯,夜里不敢睡覺。這件事慢慢地傳開了。有個熱心人看到他那副憂愁煩悶的樣子,擔心他把身體弄壞了,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一股積聚的氣體,上下四方到處都有。人的一舉一動,一呼一吸都要和它接觸。你整天在氣體里活動,為什么還要擔心它會掉下來呢?”這個杞國人半信半疑地問:“如果天真是一股積聚的氣體,那么太陽、月亮和星星不就要掉下來了嗎?”“不會,不會!”那個人回答,“太陽、月亮、星星也不過是氣體中會發光的物質。就是掉下來,也不會傷人的。你盡管放心。”杞國人又問:“那么地要是塌下去怎么辦呢?”熱心人說:“地不過是堆積起來的土塊罷了。
東南西北到處都有這樣的土塊。你東走西跑,蹦蹦跳跳,成天在地上活動,根本不必擔心它會塌陷下去。”杞國人聽了,心里好象放下了千斤重擔,臉上露出了笑容。那個熱心人,因為解除了杞國人的憂愁,也十分高興。
出處:戰國時代列御寇《列子》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稱“圄寇”“國寇”),戰國前期思想家,是既老子和莊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鄭國莆田(今河南鄭州)人,與鄭繆公同時。今鄭州市東30里圃田鄉圃田村北有列子祠。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后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沖虛經》,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子終生致力于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先后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書。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黃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人深思。
列子心胸豁達,貧富不移,榮辱不驚。因家中貧窮,常常吃不飽肚子,以致面黃肌瘦。有人勸鄭國執政子陽資助列子,以博個好士之各,于是子陽就派人送他十車糧食,他再三致謝,卻不肯收受實物。妻子埋怨說:我聽說有道的人,老婆孩子都能快樂地生活,現在我卻常常挨餓。宰相送糧食給你你卻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著對老婆說:子陽并不真的了解我,聽了別人的話才送糧給我。以后也可能聽別人的.話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鄭國發生變亂,子陽被殺,其黨眾多被株連致死,御寇得以安然無恙。這樣的列子遺事至今鄭州民間還在流傳,康熙三十二年《鄭州志》也記載了這個故事。
列子貴虛尚玄,修道煉成御風之術,能夠御風而行,常在春天乘風而游八荒。莊子《追遙游》中描述列子乘風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他駕風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現生機。飄然飛行,追遙自在,其輕松自得,令人羨慕。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隆基封其為沖虛真人,其書為沖虛真經。
寓言啟示:頭頂藍天,卻整天擔心藍天會崩塌下來;腳踏大地,卻成天害怕大地會陷落下去。這則寓言辛辣地諷刺了那些胸無大志,患得患失的人。我們決不做“現代的杞人”,而要胸懷大志,心境開闊,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把整個身心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只能代表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的做法,還是值得稱贊的。
【成語典故】相關文章:
成語典故09-14
成語典故07-23
古代成語歷史典故成語08-17
圖窮匕見成語典故10-14
刻舟求劍成語典故07-17
成語典故:眾叛親離07-01
不貪為寶成語典故07-28
塞翁失馬成語典故08-01
指鹿為馬成語典故08-15
成語典故:不貪為寶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