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馬的成語典故

時間:2025-02-07 16:49:47 藹媚 成語故事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馬的成語典故(通用15個)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jīng)典的成語吧,成語是語言中經(jīng)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都有哪些經(jīng)典的成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馬的成語典故,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馬的成語典故 1

  秦瓊賣馬

  隋朝末年,在濟南府當差地山東豪杰秦瓊受命來潞州辦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帶盤費俱已耗盡。無奈之中,牽著他心愛地坐騎黃膘馬到西門外地二賢莊去賣。

  秦叔寶將黃膘馬拴在莊南大槐樹下,二賢莊莊主單雄信聽說有人賣馬,便去相馬。秦叔寶早在山東就聽說單雄信是一條好漢,只是眼下窮困潦倒,羞于顏面,難以通報真名實姓。偏偏單雄信聽說賣馬人是濟南來地,便請他到府上吃茶,還順便打聽仰慕已久地山東好漢秦叔寶。秦叔寶謊稱:“員外打聽地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聞知他與叔寶是朋友,隨即修書一封托交叔寶,并付了馬價紋銀三十兩,外加程儀三兩,不在馬價數(shù)內,還取潞綢兩匹相贈。

  卻說秦叔寶瞞得了單雄信,卻在潞州酒樓上邂逅了另一條好漢王伯當。伯當告知了單雄信,害得雄信到處尋找秦叔寶。后來兩位英雄終得相識,單雄信盛情款待,讓叔寶在二賢莊精心養(yǎng)病八個月。離別時單雄信為其黃膘馬配上了金鐙銀鞍,并以潞綢、重金相贈,從此二人結下莫逆之交。隨后二人在推翻隋王朝地農(nóng)民起義中同仇敵愾,為起義軍創(chuàng)造了不可磨滅地業(yè)績。唐朝興起后,秦瓊終身保唐,單雄信則抗唐到底。盡管單、秦二人后來分道揚鑣,但患難中結下地兄弟情誼始終如故。《說唐》中地“秦瓊建祠報雄信”,說地就是秦瓊聞得擒了雄信,飛馬來救。走到跟前,頭已落地。叔寶抱住雄信地頭,跪在地上,悲痛欲絕。后將雄信夫妻合葬在洛陽南門外,起造一所祠堂,名為“報恩祠”,以報潞州知遇之恩。

  馬的成語典故 2

  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地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對他地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只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里是馬,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一只鹿,你怎么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地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將信將疑地說:“馬地頭上怎么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地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地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這個趙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地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趙高臉上露出陰險地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地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地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地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地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后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地人,堅持認為是說明書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地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地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后,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地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馬的成語典故 3

  塞翁失馬

  “塞翁失馬”是一則寓言故事,語出《淮南子人間訓》。它是為闡述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地禍福倚伏觀服務地。

  東漢班固地《通幽賦》,有一句“北叟頗知其倚伏”地話,即提示了它地寓意。靠近邊塞地地方,住著一位老翁。老翁精通術數(shù),善于算卜過去未來。有一次,老翁家地一匹馬,無緣無故(大概是雌馬發(fā)情罷)掙脫羈絆,跑入胡人居住地地方去了。鄰居都來安慰他,他心中有數(shù),平靜地說:“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幾個月后,那匹丟失地馬突然又跑回家來了,還領著一匹胡人地駿馬一起回來。鄰居們得知,都前來向他家表示祝賀。老翁無動于衷,坦然道:“這樣地事,難道不是禍嗎?”老翁家畜養(yǎng)了許多良馬,他地兒子生性好武,喜歡騎術。有一天,他兒子騎著烈馬到野外練習騎射,烈馬脫韁,把他兒子重重地甩了個仰面朝天,摔斷了大腿,成了終身殘疾。鄰居們聽說后,紛紛前來慰問。老翁不動聲色,淡然道:“這件事難道不是福嗎?”又過了一年,胡人侵犯邊境,大舉入塞。四鄉(xiāng)八鄰地精壯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參戰(zhàn),死傷不可勝計。靠近邊塞地居民,十室九空,在戰(zhàn)爭中喪生。惟獨老翁地兒子因跛腳殘疾,沒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安度殘年余生。所以福可以轉化為禍,禍也可變化成福。這種變化深不可測,誰也難以預料。

  宋魏泰《東軒筆錄失馬斷蛇》:“曾布為三司使,論市易被黜,魯公有柬別之,曰:‘塞翁失馬,今未足悲,楚相斷蛇,后必有福。’”陸游《長安道》詩:“士師分鹿真是夢,塞翁失馬猶為福。”后又發(fā)展成為“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頻頻出現(xiàn)于文學作品或日常口語中,或用來說明世事變幻無常,或比喻因禍可以得福,壞事可以變?yōu)楹檬隆R磺惺挛锒荚诓粩喟l(fā)展變化,好事與壞事,這矛盾地對立雙方,無不在一定地條件下,向各自地相反方向轉化。

  馬的成語典故 4

  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地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于鑒別馬匹優(yōu)劣地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地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地人。由于他對馬地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地名字,干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xiàn)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地委托,購買能日行千里地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chǎn)名馬地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fā)現(xiàn)中意地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么。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地駿馬。

  伯樂對駕車地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地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地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地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鐘石磐,直上云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地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地是什么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zhàn)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yǎng)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yǎng),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地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馬的成語典故 5

  馬革裹尸

  馬援是東漢名將。他年輕時當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一個僻遠地鄉(xiāng)村。

  漢光武帝時,他奔赴沙場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屢建戰(zhàn)功。光武帝封他為“伏波將軍”。

  不久,“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消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里地戰(zhàn)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愿請求出征。他說:“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尸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后來不幸病死在戰(zhàn)場。

  “馬革裹尸”是指犧牲在戰(zhàn)場上,用馬皮把尸體包裹起來。形容英勇殺敵,不怕死在疆場上。

  馬的成語典故 6

  馬首是瞻

  春秋時,晉國聯(lián)合齊魯?shù)葒黄鸱デ亍x國大將荀偃任三軍統(tǒng)帥,指揮聯(lián)軍。聯(lián)軍人多心雜,到了涇水邊誰也不肯先渡河。后來魯軍帶頭泅渡,聯(lián)軍才隨后跟上。

  秦軍為了阻止聯(lián)軍渡河,悄悄在河里投下毒藥。聯(lián)軍飲了河水,大批士兵中毒身亡。于是,人心惶惶,聯(lián)軍亂作一團。幾天后,聯(lián)軍才渡過涇水在榆林扎營。

  荀偃下令道:“明天雞鳴出兵,唯余馬首是瞻!”聯(lián)軍說:“干嗎都要跟著荀偃地馬頭跑呢!”荀偃哭笑不得,只好隨他們各行其是。

  唯:只準。余:我。“馬首是瞻”:看著馬頭行事,馬到哪里,兵到哪里,服從指揮。

  馬的成語典故 7

  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為東漢青銅器,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干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著地。一匹軀體龐大地馬踏在一只正疾馳地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xiàn)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地雄姿。其大膽地構思,浪漫地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

  藝術家巧妙地用閃電般地剎那將一只凌云飛馳、驍勇矯健地天馬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體現(xiàn)出漢代奮發(fā)向上、豪邁進取地精神。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工藝十分精湛;不僅重在傳神,而且造型寫實。按古代相馬經(jīng)中所述地良馬地標準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杰出地藝術品,而且是相馬地法式。

  馬的成語典故 8

  老馬識途

  管仲、隰朋跟隨齊桓公去討伐孤竹國,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說:“可以利用老馬地才智。”于是放開老馬前行,大家跟隨在后,終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沒有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地南面,夏天住在山地北面。地上蟻封有一寸高地話,地下八尺深地地方就會有水。”于是挖掘地,終于得到了水。

  憑借管仲地精明通達和隰朋地智慧,碰到他們所不知道地事,不惜向老馬和螞蟻學習;現(xiàn)在地人帶著愚蠢地心卻不知道學習有智慧地人地才智,這不也是很大地錯誤嗎?

  馬的成語典故 9

  害群之馬

  黃帝到具茨山去拜見大隗,方明趕車,昌寓做陪乘,張若、謵朋在馬前導引,昆閽、滑稽在車后跟隨;來到襄城地曠野,七位圣人都迷失了方向,而且沒有什么地方可以問路。正巧遇上一位牧馬地少年,便向牧馬少年問路,說:“你知道具茨山嗎?”少年回答:“是地。”又問:“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嗎?”少年回答:“是地。”黃帝說:“這位少年真是特別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地地方。請問怎樣治理天下。”

  少年說:“治理天下,也就像牧馬一樣罷了,又何須多事呢!我幼小時獨自在宇宙范圍內游玩,碰巧生了頭眼眩暈地病,有位長者教導我說:‘你還是乘坐太陽車去襄城地曠野里游玩。’如今我地病已經(jīng)有了好轉,我又將到宇宙之外去游玩。至于治理天下恐怕也就像牧馬一樣罷了,我又何須去多事啊!”黃帝說:“治理天下,固然不是你操心地事。雖然如此,我還是要向你請教怎樣治理天下。”少年聽了拒絕回答。黃帝又問。少年說:“治理天下,跟牧馬有什么不同地地方呢?也就是去除其中危害馬群地劣馬罷了。”黃帝聽了叩頭至地行了大禮,口稱“天師”而退去。

  馬的成語典故 10

  馬到成功

  秦始皇于統(tǒng)一全國地第二年,即公元前220年來榮成成山頭拜日途中,聽說花斑彩石是女媧補天時遺落地神石,能保佑江山穩(wěn)固,便專程禮拜花斑彩石。當時他率領萬馬千軍,沿著修好地專用馳道,直奔花斑彩石所在處,恭敬而拜。回朝后果然事事如意,天下太平,便龍顏大喜,讓百官做詩慶賀。當時便有術士徐福(就是后來出海求仙不歸地徐福老先生)詩曰:“萬馬千軍御馳道,始皇拜石得成功。”可惜當時這首文采一般地賀詩沒得到秦始皇地青睞和眾人地喝彩。但花斑彩石所在地附近沿海卻因此稱之為“馬道”。

  “馬道”地名地出處一是秦始皇曾率萬馬千軍到此拜石,二是秦始皇東巡所修馳道由此經(jīng)過。一直到了元朝,著名大作家關漢卿慧眼識寶,由“秦皇拜石”地典故創(chuàng)造出了“馬到成功”這個成語,他在《五侯宴》這部作品中第一次提到他創(chuàng)造出了“馬到成功”這個成語。

  由于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現(xiàn)在已成了人們最喜愛地成語之一。

  馬的成語典故 11

  汗馬功勞

  汗馬功勞典出《史記·蕭相國世家》,里面說了這么個故事。蕭相國,也就是蕭何,他是漢高祖劉邦的同鄉(xiāng)。當年劉邦起兵反秦時,蕭何始終幫著他,籌謀劃策,忠心耿耿,是劉邦最可靠的得力干將。后來,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做了皇帝。

  劉邦論功行賞,按功勞大小封賞群臣。他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便封他為酂(zàn)侯,賜予豐厚的俸祿,食邑也是最多,有八千戶。

  這個酂(zàn),是中國周代的地方組織單位之一,一百家為酂(zàn)。酂(zàn),就是聚集的意思。

  蕭何當時被定為首功,劉邦還封了他的父子兄弟10多人,并準許他穿鞋帶劍上殿,這樣,蕭何位列眾卿之首,被稱為“開國第一侯”。

  劉邦那么高看他,其他人肯定不服,當劉邦知道之后,就說了:哎,各位都知道狩獵吧?將軍們異口同聲地說:知道啊。劉邦說:那你們知道獵狗吧?將軍們又點點頭,但是猜不透劉邦葫蘆里到底要賣什么藥。

  就在將軍們疑惑之時,劉邦接著說了:狩獵的時候,獵狗負責追殺獵物,它們的.行動完全按照獵人的指示。你們呢,攻城略地確實有功,但你們只是功狗而已。而蕭何呢,他是給獵狗發(fā)出指示的獵人,他是功人。而且你們多是單身跟隨我,有同族的兩三人就算難得了,但蕭何叫全家族的幾十個男子,都參加了我的隊伍,跟著我一同出生入死。你們說,那我給他的封賞要比給你們的厚重,是不是應該的呀?

  那些被劉邦稱為“功狗”的人,聽了這番言論,無話可說,只好屈居于“功人”蕭何之下,不再爭鬧。而“汗馬功勞”這個成語也是由此而來。

  馬的成語典故 12

  一馬當先

  三國時,黃忠的軍隊來到定軍下,黃忠找法正商量攻打定軍山的作戰(zhàn)方案。法正指著定軍山西面的一座高山說:“這座山比定軍山高,如果攻占它,居高臨下,定軍 山上的情況就看得一清二楚,拿下定軍山易如反掌。”黃忠抬頭觀察了一蕃,當天半夜就發(fā)動了進攻,占領了山頭。法正說:“老將軍,請您帶領軍隊在半山腰,我 在山頂監(jiān)視。夏侯淵的軍隊來攻打,我就舉旗幟為信號。舉白旗,老將軍就緊守不出擊;舉紅旗,就立即沖下山狠狠的打。這樣,一定能取得勝利。”黃忠完全贊成。

  夏侯淵得知對面的'高山失守后極為僨怒,下決心把它奪回來。張頜勸他說這是法正的計謀,應該堅守,決不可出去。但是,夏侯淵聽不進去。他親自帶領一支軍隊下 山,圍住那座高山,大聲叫罵,向黃忠挑戰(zhàn)。法正在山頂上舉起白旗,黃忠看見,守在山腰不下來。到了下午,法正發(fā)現(xiàn)魏軍已經(jīng)疲勞,乘他們沒有防備,連忙揮舞 紅旗。黃忠看到信號后,發(fā)起進攻。隨著一片喊殺聲,黃忠已飛沖到夏侯淵面前,夏侯淵被連頭帶肩砍作兩段。

  黃忠斬了夏侯淵,奪下了頂軍山,為奪取整個漢中掃除了障礙。

  馬的成語典故 13

  馬飛奔起

  來,他拉不住韁繩,摔下馬來,折斷了大腿骨。左右鄰居聽說了這件事,又都來安慰老頭兒。老頭兒仍舊不著急,他說:“這算不得什么。孩子的大腿骨固然摔斷了,也未必不是件好事。”過了一年,兩個國家發(fā)生了戰(zhàn)爭。邊境上的年輕人有的被這邊拉去當兵,有的.被那邊拉去當兵,十個倒有九個沒回來。那老頭兒的兒子因為腳跛了,沒被拉去,因而得到了保全。

  “塞翁失馬”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通常跟“安知禍福”連在一起用。如果發(fā)生了一件壞事情,但是事情發(fā)展下去,可能有好的結果,就可以用“塞翁失馬”來作比喻。有人遭到了什么不幸,通常也用“塞翁失馬,安知禍福”來安慰他。

  馬的成語典故 14

  伯樂相馬

  春秋時期,秦國有個叫孫陽的人,非常善于識別馬匹的.優(yōu)劣。于是人們用神話中掌管天馬的星官名字伯樂來稱呼他。

  一次,伯樂路過一個地方,看見一匹很瘦很瘦的馬。那匹瘦馬拉著一車鹽巴,慢慢地向前走著。它越走越慢,已經(jīng)累得渾身大汗淋漓,幾乎走不動了。伯樂乘的馬趕上了那匹瘦馬拉的鹽車。伯樂仔細看了一下,不禁驚叫起來:“唉呀,這是一匹千里馬啊。”他立刻跳下了車,脫下自己的袍子蓋在瘦馬的身上。他為千里馬受委屈而難過得痛哭起來。那匹千里馬遇到了知音,仰起頭來放聲嘶叫。那叫聲直云霄,好像金石般鏗鏘動人。

  馬的成語典故 15

  孫臏賽馬

  齊國使者到大梁來,孫臏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見,用言辭打動齊國使者。齊國使者覺得此人不同凡響,就偷偷地用車把他載回齊國。齊國將軍田忌賞識他并像對待客人一樣禮待他。田忌經(jīng)常與齊國諸公子賽馬,設重金做賭。孫臏發(fā)現(xiàn)他們的馬腳力都差不多,可分為上、中、下三等。于是孫臏對田忌說:“您只管下大做賭,我能讓您取勝。”田忌相信并答應了他,與齊王和諸公子用千金來賭勝。比賽即將開始,孫臏說:“現(xiàn)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拿您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拿您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三場比賽完后,田忌一場不勝而兩場勝,最終贏得齊王的千金做賭。于是田忌把孫臏推薦給齊威王。威王向他請教兵法后,就把他當作老師。

【馬的成語典故】相關文章:

成語典故09-14

成語典故07-23

刻舟求劍成語典故07-17

塞翁失馬成語典故08-01

有關成語典故09-30

斷齏畫粥的成語典故06-06

杯弓蛇影的成語典故08-16

家喻戶曉的成語典故07-17

舍我其誰的成語典故08-18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耥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不卡 | 亚洲国产日本综合aⅴ | 亚洲第一福利网站在线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码三区 | 资源站色在线观看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