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成語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成語故事 篇1
魏征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后任宰相之職,為唐朝貞觀名相。話說玄武門之變以后,唐太宗李世民把他任為諫官之職,并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問道:何謂明君、暗君?我作為一國之君,怎樣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宮,不見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趙高,直到天下大亂以后,自己還被蒙在鼓里;隋煬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縣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由此可見,作為國君,只聽一面之辭就會糊里糊涂,常常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只有廣泛聽取意見,采納正確的主張,您才能不受欺騙,下邊的情況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唐太宗對這番話深表贊同。
從此,唐太宗很注意聽取下面的諫言,鼓勵大臣直言進諫。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傷心欲絕地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看出衣帽穿著是否整齊,用歷史做鏡子,可以明白各個朝代為什么興起和沒落;用人做鏡子,可以清楚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鏡子啊!
成語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從魏征勸唐太宗的話演變而來。
——《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二年》
【解析】指要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愚昧不明。明,清楚;暗,昏暗,糊涂。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成語故事 篇2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意思
[釋義] 指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語出] 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近義]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用法] 復句式;作主語、謂語、賓語;用于領導者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成語典故
唐太宗問宰相魏征:“我作為一國之君,怎樣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說:“作為國君,只聽一面之辭就會糊里糊涂,常常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只有廣泛聽取意見,采納正確的主張,您才能不受欺騙,下邊的情況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從此,唐太宗很注意聽取下面的說不諫言,鼓勵大臣直言進諫。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看出衣帽穿著是否整齊,用歷史做鏡子,可以明白各個朝代為什么興起和沒落;用人做鏡子,可以清楚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鏡子啊!”
成語“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從魏征勸太宗的話演變而來。
用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造句
1) 古人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看來是一點兒也不錯的。
2)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我們應當認真聽取各方面的意見。
3)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我們要經常保持清醒的`頭腦。
4) 作為領導干部,應當時刻牢記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句話。
5) 價值論發展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固守價值一元論不可能發展價值理論.
6) 事不吵不明,理不辨不清,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現在中國正面臨“千古未有之變局”。
7) 比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思想;“創業與守成孰難”。
8) 你啊,脾氣太急躁,劍先收起來吧,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相信我一次,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復。
9) 沒有耐心則聽不到真言。容言不是是非不辨,良莠不分,容言要有智慧,分得清哪是良言哪是諂言;還要有氣量,聽得進甜言蜜語,也容得下直言不諱,“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容言,才能廣開言路,集思廣益。
10) 每個你在網上找到的觀點你都會找到另外一個與之對應的相反觀點。因此做決定時應該做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成語故事11-19
成語故事05-15
(優)經典成語故事10-19
《成語故事》教案11-02
魚目混珠的成語故事03-04
葉公好龍的成語故事04-19
刻舟求劍成語故事04-22
樂不思蜀成語故事04-29
有關成語故事11-20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