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借箸代籌成語故事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過成語吧,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語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借箸代籌成語故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借箸代籌
【拼音】jiè zhù dài chóu
【出處】請借前箸以籌之。 《史記·留侯世家》
【解釋】箸:筷子;籌:過去用以計算的工具,引伸為策劃。原意是借你前面的的筷子來指畫當前的形勢。后比喻從旁為人出主意,計劃事情。
【用法】作謂語;指代人出主意
【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劉邦與項羽爭執不下時,謀士鸝食其也沒有別的好辦法,這時張良進來拜謁。劉邦問怎樣才能盡快戰勝西楚霸王項羽。張良見劉邦桌上有筷子,就拿起筷子在桌上畫起來,指點江山。劉邦頓時茅塞頓開、喜笑顏開
【成語舉例】借箸代籌一縣策,納楹閑訪百城書。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七回
成語用法
作謂語
示例
清·劉鄂《老殘游記》第七回:“~一縣策,納楹閑訪百城書。
成語出處
《史記·留侯世家》:“請借前箸以籌之。”
成語典故
當年劉邦與項羽相持不下,有個叫酈食其的儒生給劉邦出了個主意,讓他分封戰國時期六國的后代。劉邦舉棋不定,趁吃飯時,詢問張良這個主意如何,張良立即表示堅決反對,從劉邦的食案上抓過一把筷子說:“請讓我以這把筷子來為大王籌劃。”接著條分縷析,從八個方面力駁這種主張的危害,每提出一個理由,都擺出一根筷子。這就是“借箸代籌”這個典故的由來,亦可稱之為“張良借箸”。劉邦接受了張良的意見,收回成命,避免了分裂割據現象的出現,成就了兩漢四百年的統一大業。后來,明朝的劉基(字伯溫)曾有詩形容這一情節。朱元璋問劉基:“能詩乎?”劉答:“儒者末事,何謂不能?”時朱元璋正在進餐,便指面前的斑竹箸(筷子)令劉賦詩。劉即席口占曰:“一對湘江玉并看,二妃曾灑淚痕斑。”朱元璋皺眉不悅道:“秀才氣味。”待后兩句一出:“漢家四百年天下,盡在留候一借間!”朱元璋聽完劉基的詩,大喜。
【借箸代籌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成語故事11-19
成語故事05-15
(優)經典成語故事10-19
《成語故事》教案11-02
魚目混珠的成語故事03-04
葉公好龍的成語故事04-19
刻舟求劍成語故事04-22
樂不思蜀成語故事04-29
有關成語故事11-20
兒童經典成語故事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