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名人故事《李白拜師》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有著精深的智慧,遠大的抱負,無比堅強的毅力。他們為社會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為后世的人們作出了表率,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們的名字為后世所知,人們永遠記著他們。這,就是名人。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代名人故事《李白拜師》,歡迎大家分享。
有著“詩仙”之稱的李白為何拜師呢?又是怎么拜師的呢?其中有這么一個故事。
天剛蒙蒙亮,歙縣縣城就熱鬧起來了。今天是陰歷八月十二,再過二天,就是中秋節。街市上,挑柴的、擔菜的、轟豬的、趕羊的人來車往,熙熙攘攘。
在縣城的西南邊,一條小河穿城而過。河上架著一座拱形石橋,橋邊一幢酒樓居高臨下,黃色的酒幌垂掛在飛檐上,隨風飄搖。
樓內靜悄悄的,酒客寥寥無幾。在靠近窗口的一張桌前,坐著一個人。他身穿錦紅官服,面龐清瘦,劍眉下一雙風眼瀟灑飄逸。酒、菜都擺在桌上,但一點沒動。
他迷惘地望著河面出神,顯得心不在焉。
他就是李白,就是被人稱為“詩仙”的唐代大詩人李白。李白不是被唐玄宗召到宮里做官去了嗎?怎么又一個人流落到此來喝悶酒呢?這得等下面再說。
李白正在出神,突然一陣喧嘩聲把他驚醒。只聽樓下先是一陣爽朗開懷的大笑,接著又高聲吟誦:“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借問家何處?穿云入翠微。”李白的心里咯噔一下。這純樸而又動人的詩句,這超脫而淡泊的情懷使李白那紛亂的心緒立刻安靜下來。他心想,這窮鄉僻壤,怎么會這么脫俗的高士?如果與他結交,定會成為知己的。
李白向伙計招招手,伙計以為要添酒,提著酒壺就過來了。正要倒,李白說:“慢,你快告訴我,剛才在樓下吟詩的是誰?他住在什么地方?”
伙計說:“那個老頭叫許宣平,聽說原來是做官的后來不知發什么瘋,棄官不做,跑到這深山里打柴來了。
每天天一亮,他就進城賣柴,賣柴得了錢就買酒,喝醉了酒便吟詩,走一路吟一路。至于他的家,誰也不知在哪兒,只是也總在山里打柴,想必也在山里吧。”
李白聽到這里,他心里明白了,這許宣平定也是個官場不如意,看破紅塵的人。李白想到自己的不得志,想到滿心的愁悶,恨不得立刻找許宣平,向他討教一番,學習詩藝,也學習做人處世。
李白結了酒賬,走到樓下,只見老人已經走了。他追出門外,見到老人腰中掖著酒葫蘆,肩上扛著竹扁擔,走上了小橋,李白大聲喊道:“許先生,請留步。”許宣平回頭看了一看,扭頭疾步向前走去。李白邊叫邊急步追趕,老人飄忽若仙,不一會兒就無影無蹤了。
沒有追上許宜平,李白非常遺憾。
李白垂頭喪氣地回到酒樓。伙計見了,就給出主意說“這老頭每天都來賣柴,您何不到柴行門口等他。”李白覺得這倒是個好辦法,就心平氣和了。
第二天一早,李白來到柴行門口等候許宣平,沒想到許宣平沒來。第二天又等,許宣平還是沒來。一連四天,李白天天空等。李白求師心切,決定進山尋找。
李白背著干糧,翻山越嶺,一連走了一個月,也沒有見到許宣平的蹤影,他真有些泄氣了,但想到“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的話,就咬咬牙,繼續前進。
這一天,他走到了紫陽山下,見山前立一大石,石上龍飛鳳舞地刻著:
隱居三十載,筑室南山巔。
靜夜玩明月,閑朝飲碧泉。
樵夫歌壟上,谷鳥戲巖前。
樂矣不知老,卻忘甲子年。
李白連聲叫道:“妙哉,真是仙人之聲呀!”李白寫詩三十年,還是頭一次讀到這樣恬淡自然、充滿野趣的詩。他料定這詩是許宣平寫的,更加堅定了他尋找許宣平,拜他為師的決心。
李白又向前走,見到崖前平地上有一堆稻谷,心想,這肯定是許宣平的,就坐在崖下等候,不知不覺地睡著了。突然一陣擊水聲將他驚醒。他順著水聲望去,只見夜幕中,一位須發飄飄的老人正立在船頭,李白大聲叫道:“喂,老人家,請問許宣平老先生住何處?”
來人正是許宣平,那天在鎮上賣柴,他見身穿官服的李白追趕自己,以為又是朝廷找他去做官,便再也不去鎮上賣柴。沒想到,這人又追到了這兒,便反問道:
“你是何人?找許宣平有何事?”
李白回答說:“我是李白,找許先生是為拜他為師,向他學習詩藝呀!許宣平一聽大吃一驚,沒想到這風塵仆仆,滿臉汗水的人竟是天下聞名的詩仙李白。可他表面還是不動聲色,說道:“你太客氣了,如果說你是詩海,我僅是一滴水,海怎能求教于水滴呢,不敢當呀!”說完撐船便走。
李白急忙搶步上前,說道:“老人家,學生為尋找您,已經在這深山野嶺中轉了三個月,難道您就用這一句話把我打發了不成?”
李白真誠的話語,打動了許宣平的心,他請李白上船,向河心劃去。
月色之下,波光蕩漾,船行悠悠。許宣平問李白:
“你身穿官服,怎么不在朝廷理事,卻四處云游?”一句話點到了李白的傷心事,他便把自己的經歷告訴了許宣平。
原來,天寶元年,李白由賀知章推薦,靠一首《烏夜啼》被唐玄宗賞識,下詔宣他進京。李白滿懷抱負,以為此番定能做成大事業。那知至長安以后,唐玄宗并沒讓他做理事的官,只是任命他當翰林供奉,專門為皇帝做制詩。李白雖然失望,但想到有俸祿,可以買酒喝,也就勉強留下了。但他為人不拘小節,又得罪了皇帝以及楊國忠和高力士這兩個炙手可熱的人物。高力士和楊國忠本是心胸狹窄的勢利小人,對李白懷恨在心,尋機報復。只要有機會就在唐玄宗和楊貴妃面前說李白的壞話,使得李白漸漸被玄宗疏遠最后被打發出長安。
李白也通過這事,知道了所謂御前供奉不過同梨園子弟一樣,是供帝王權貴消煩解悶的仆人,自己很信賴的玄宗也黑白不分,于是他便心灰意冷,到各地漫游,寄情于山水之中。
許宣平聽了李白的講述,懇切地說:“亡羊補牢,猶未晚矣。且不說你對朝廷的希望是不是幻想,你這樣才華橫溢的詩人,到了宮里還不是受制之人,成了網中之雀,籠中之虎嗎?古人說,詩言志,在宮廷中去要制作些風花雪月、歌功頌德的詩還能言什么志?不言志又能寫出什么詩?與其如此,不如像老夫一樣返樸歸真,避開塵俗之擾,倒圖得內心的清凈,寫出別有一番情趣的詩哩。”說著解下腰中的酒葫蘆,遞給李白。李白二話沒說接過來一飲而盡,說道:“謝老師的指點,學生聽您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呀。”
從此,在這紫陽山中,李白與許宣平形影不離,常見他們二人同斟共飲,暢談人生,切磋詩藝。
拓展閱讀:
李白的故事之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李白的故事之鐵杵磨成針
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極善于描繪壯麗的自然風光,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這位偉大的詩人小時候就很聰明,不過卻很貪玩,不愛學習,常常趁老師不注意,溜出學堂,四處搗蛋。
一天,李白又逃學了,調皮的他帶著彈弓,準備去后山打鳥。路過山下的小溪時,他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坐在溪邊的石頭上,正吃力地磨著一根粗粗的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就走過去問道:“老婆婆,您這是在干什么呀?”
老婆婆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微笑著說:“磨鐵棒呀,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繡花針。”
“將這么粗的鐵棒磨成繡花針?怎么可能啊!”小李白脫口而出,驚訝極了。
這時,老婆婆停下手中的動作,信心十足地說:“‘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相信,只要天天磨,總有一天能將這鐵棒磨成繡花針的。”
老婆婆的信心和勇氣讓李白非常感動,想想自己平時貪圖玩樂而荒廢學業,李白慚愧極了。他拜別了老婆婆,馬上回學堂上學去了。此后,李白再也沒有曠課逃學,不僅如此,他還堅持博覽群書。經過不懈努力,李白終于成為名垂千古的“詩仙”。
李白的故事之李白醉書狂草敵兵
唐玄宗時,渤海國的使者帶著國書來到長安,唐玄宗召見番使,命令翰林學士宣讀番書。
不料翰林學士打開番書,見上面全是些鳥獸文字,竟一字不識。唐玄宗宣詔文武百官,文武百官也沒有一個人識得。唐玄宗震怒。
翰林學士賀知章回到家中,憂心忡忡,長吁短嘆,引起家中客人李白的關注。
李白問明情況,道:“可惜我李白金榜無名,不能為朝廷分憂解難。”賀知章問知李白能識番文,驚喜萬分,立刻向唐玄宗作了匯報。唐玄宗賜李白進士及第,穿紫袍束金帶,在金鑾殿上接見了李白。
李白捧起番書,用唐音譯出,念道:“渤海國大可毒書達唐朝官家:自你占了高麗,與俺國逼近,邊兵屢屢侵犯我界,想出自官家之意。俺如今不可耐者,差官來講,可將高麗176城讓與俺國……若還不肯,俺起兵來廝殺,且看哪家敗勝!”這分明是一份“宣戰書”。唐玄宗問文武百官:“番人要興兵搶占高麗,有何策可以應敵?”眾人緘口不答。玄宗又問李白:“那我們該如何回復番使?”李白道:“明天召見番使,我當面回答他。”唐玄宗當即封李白為翰林學士,設宴款待。
第二天上朝,李白大筆一揮,不一會兒就寫好了國書,當眾念道:“大唐開元皇帝,詔諭渤海可毒:自昔石卵不敵,蛇龍不斗。本朝應運開天,撫有四海,將勇卒精,甲堅兵銳……方今圣度汪洋,恕爾狂悖,急宜悔禍,勤修歲事,毋取誅戮,為四夷笑……”
番使大為震驚。回到渤海國,將大唐國書交給渤海國國王,國王看后驚嘆道:“天朝有神仙相助,如何敵得!”于是,寫了降表,歸順大唐王朝。
李白醉書狂革,展示了大唐威儀,嚇退挑釁的蠻國。“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李白的故事之李太白跳月
南京夫子廟前,有一座文德橋。據說,每逢冬月十五月亮當頭的時候,站在橋頭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剛好分成兩半:橋這邊半個,橋那邊半個。
圓圓的月亮影子,為什么會分成兩半呢?這里有段故事。
傳說唐朝大詩人李太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來,在文德橋旁邊的一座酒樓上歇腳。
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獨自坐在酒樓上賞月,一邊喝酒,一邊吟詩作賦。李太白生平最喜愛月亮,說月亮又干凈又好看。這天晚上,他抬頭看見天上的月亮潔白滾圓,心里非常高興,就多喝了幾杯。
到了半夜,李太白趁著酒興,下樓走到文德橋上。他剛走上橋,一低頭,忽然看見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動,潔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幾條黑紋。
李太白這時喝得醉醺醺的,只當是月亮給河水弄臟了。他靴子也顧不得脫,張開雙手就跳下橋去撈月亮。
誰知這一跳,月亮沒撈著,卻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頓時分成了兩半兒。——故事就這樣傳下來了。后來人們在文德橋旁邊修了個“得月臺”,據說那里就是當年大詩人李太白賞月的地方。
李白的故事之力士脫靴
李白過人的才華,使他成為一位名滿天下的大詩人。所以就連當時的皇帝唐玄宗也想看一看李白到底是個怎樣厲害的人物。于是唐玄宗下詔書請李白到皇宮來相見,一起商談國家大事。聽到皇帝召見,李白邁著大步,仰天長笑著走進皇宮,沒有一絲拘束緊張的樣子。
唐玄宗看見李白儀表非凡,氣宇軒昂,雙目炯炯有神,就像一片朝陽升起在東方。通過與李白親切的交談,皇帝發現這個李白可真是不簡單,他的知識如此淵博,無論問他什么問題,都能對答如流,并能提出很多自己獨到的見解呢。
唐玄宗皇帝得到這樣一個值得夸耀的文人在身邊,高興得合不攏嘴,立即邀請李白留下來和他一起吃飯。當時,誰如果能和皇帝一起吃飯,那可是一件非常非常榮耀的事。更何況,皇帝還用滿桌的好菜親自招待李白呢。
于是,有很多人羨慕李白,但也有很多小心眼的人嫉妒他。可李白才不怕別人嫉妒他呢,他還是像以前一樣瀟灑狂放。李白喜歡喝酒,與他同一個時代的另一位大詩人杜甫有一首詩曾經這樣寫到:“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首詩的意思是:“李白喝一斗酒就能作上百篇的詩,他倒在長安的酒店里就可以忽忽大睡。在李白喝酒的時候,即使是天子的召喚,他也不理,而自稱自己是酒中仙。”
有一天,皇帝又召見李白,請他起草一份很重要的詔書。恰巧李白剛剛喝完酒,東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他瞇著眼往四周看了看,看見站在皇帝身邊的一個太監正在很不友好地盯著他。這個太監叫高力士,當時得到皇帝無比的寵愛,就連皇帝的兒子們也稱呼他“阿哥”,王公大臣們也要稱呼他“老爹”呢。高力士心里總想著:“我可是皇帝眼前的紅人,誰敢得罪我!”所以他整天在皇宮里橫行霸道,老欺負那些被他排擠的小官員。
他發現皇帝喜歡李白,心里就很不舒服,還想著要找個機會整整李白呢。
李白呢,其實早就看不慣這個欺軟怕硬的太監了。于是趁著這天的酒性對皇帝說:“皇上,我有個小小的請求,不知您準不準?”皇上因為急著要李白寫詔書,便著急地說:“你有什么要求,盡管講。”李白說:“我剛喝了點酒,因此無法像平常那樣很恭敬地寫文章。請皇上準許我穿戴隨便一點,這樣我才能把這篇詔書寫得符合您的要求。”皇上想了想,摸著胡子說:“既然這樣,我就準許你隨便一點吧。”
于是,李白伸了個懶腰說:“我穿的鞋太緊了,要換一雙松一點的便鞋。”皇帝便立即叫人給他取雙便鞋來換。李白趁機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腳一伸:“給我把鞋脫了!”高力士平時作威作福搞慣了,沒想到李白會來個突然襲擊。在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高力士當慣奴才的膝蓋便自然而然地跪了下去,竟給李白把靴子脫了。
這一次,李白可給那些受高力士欺負的人出了口氣,就連千百年后的人們聽到這個故事也覺得痛快呢。
【古代名人故事《李白拜師》】相關文章:
李白拜師的故事08-04
古代名人故事06-25
古代經典名人勵志故事03-09
古代名人故事03-02
古代勵志的名人故事05-27
古代經典名人勵志故事07-22
少年華佗拜師名人故事10-24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05-10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