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寬容的名人故事16個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寬容的名人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李斯特義收學員
有個姑娘要開音樂會,在海報上說自己是李斯特的學生。演出前一 天,李斯特出現在姑娘面前。姑娘驚恐萬狀,抽泣著說,冒稱是出于生計,并請求寬恕。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彈給他聽,并加以指點,最后爽快地說:“大膽地上臺演奏,你現在已是我的學生。你可以向劇場經理宣布,晚會最后一個節目,由老師為學生演奏。”李斯特在音樂會上彈了最后一曲。
2、六尺巷傳奇
清朝康熙年間,桐城人張英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鄰居是桐 城另一大戶葉府,主人是張英同朝供職的葉侍郎,兩家因院墻發生糾紛。張老夫人修書送張英。張英見信深感憂慮,回復老夫人:“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于是,張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墻。葉府很受感動,命家人也把院墻后移三尺。從此,張、葉兩府消除隔閡,成通家之誼。
3、彭德懷度量寬宏
紅軍三軍團總指揮彭德懷等30多人前沿察看地形,傳令兵手執紅旗邊跑邊喊讓路。只有一個戰士坐著不動。彭德懷見人擋路便喊了幾句。戰士站起來朝彭總就是兩拳。彭總讓過他匆匆趕路。事后,傳令兵捆來那個戰士見彭總。彭總立即讓他回去戰 士自知闖禍,心里害怕,見彭總毫不在意,深受感動,后來逢人就說:“總指揮真是度量寬宏呀!”
4、宰相肚里能撐船
三國時期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后任用蔣琬主持朝政。他的屬下有個叫楊戲的,性格孤僻,訥于言語。蔣琬與他說話,他也是只應不答。有人看不慣,在蔣琬面前嘀咕說:“楊戲這人對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話了!”蔣琬坦然一笑,說:“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氣秉性。讓楊戲當面說贊揚我的話,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讓他當著眾人的面說我的不是,他會覺得我下不來臺。所以他只好不做聲了。其實,這正是他為人的可貴之處。”后來,有人贊蔣琬“宰相肚里能撐船”。
5、負荊請罪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后,盡量回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6、仁義胡同
明朝年間,山東濟陽人董篤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說家里蓋房為地基而與鄰居發生爭吵,希望他能借權望來出面解決此事。董篤行看后馬上修書一封,道:“千里捎書只為墻,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家人讀后,覺得董篤行有道理,便主動在建房時讓出幾尺。而鄰居見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樣效法。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房子蓋成后,就有了一條胡同,世稱“仁義胡同”。
7、陶行知先生的四塊糖果
早在半個多世紀之前,陶行知先生就把民主與寬容的思想滲透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讓它們發揮奇妙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同學:“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接著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
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先生又說道:“據我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
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采取這種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顆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寬容的智慧:
陶行知先生的四顆糖的故事體現了寬容的魅力,閃耀著教育者的智慧。寬容是一種美好的教育情感,教育需要寬容,更需要給寬容一個生存的空間,讓寬容“復活”。俗語說:過猶不及,有時候制約太多、束縛太緊,反而不利于發展。
8、六尺巷傳奇
清朝康熙年間,桐城人張英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鄰居是桐城另一大戶葉府,主人是張英同朝供職的葉侍郎,兩家因院墻發生糾紛。張老夫人修書送張英。張英見信深感憂慮,回復老夫人:“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于是,張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墻。葉府很受感動,命家人也把院墻后移三尺。從此,張、葉兩府消除隔閡,成通家之誼。
9、七擒孟獲
劉備去世以后,蜀國丞相諸葛亮準備北伐中原。當時蜀國南部,就是云南貴州交界處,少數民族的大酋長孟獲發動叛亂,諸葛亮決定親自領兵平息叛亂,先解除這后顧之憂。有人建議,派一員大將南下足以消滅孟獲,丞相就不必深入那“不毛之地”了。但是諸葛亮考慮得更長遠,他要對孟獲恩威并施,以收服人心。
孟獲有萬夫不當之勇,豪俠仗義,在少數民族中很有威望。諸葛亮命令部下,遇到孟獲,千萬不要傷害他,要抓活的。
第一次戰斗,蜀軍在諸葛亮的指揮下逮住了孟獲。當士兵押孟獲進營時,諸葛亮親自給他松綁,還叫人擺酒席款待他。
第二天,諸葛亮陪他參觀蜀軍營地后,問孟獲:“我們的軍營怎么樣?”孟獲不僅不贊揚,反而說:“不過如此。以前我不知道你的虛實,所以戰敗了。現在我看到了你們的部署,如果放我回去,再戰定能戰勝你們。”
諸葛亮笑著,把孟獲放走了。幾天后,孟獲果然帶兵來挑戰,結果又戰敗被俘。孟獲還是不服輸,諸葛亮又放了他。
孟獲又連續和諸葛亮一戰再戰,一連打了七次,被擒七次。最后一次,孟獲又被押解到蜀軍營帳。士兵傳下諸葛亮的將令說:丞相不愿意再見孟獲,下令放孟獲回去,讓他整頓好人馬,再來決一勝負。
孟獲想了很久說:“七擒七縱,這是自古以來沒有過的事情,丞相已經給了我很大的面子,我雖然沒有多少知識,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能那樣不給丞相面子呢!”說完跪在地上,流著眼淚說:“丞相天威,我們再也不反叛了!”
諸葛亮很高興,趕緊把孟獲攙扶起來,請他入營帳,設宴招待,最后客客氣氣地把孟獲送出營門,讓他回去。
自那之后,孟獲死心塌地歸順蜀漢,直到諸葛亮死,他都沒有叛亂。這在客觀上為蜀漢出兵中原掃清了后顧之憂,而且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生活安定和經濟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寬容的智慧:
諸葛亮七擒孟獲,把智慧和寬容演繹得淋漓盡致,贏得了一方長治久安。
10、鮑叔薦管仲
春秋時,齊襄公被殺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為爭奪王位而戰。鮑波助小白,管仲助糾。雙方交戰中,管仲曾用箭射中了小白衣帶上的鉤子,小白險遭喪命。后來小白做了齊國國君,即齊桓公。
齊桓公執政后,任命鮑叔為相國。可鮑叔心胸寬廣,有智人之明,堅持把管仲推薦給桓公。他說:“只有管仲能擔任相國要職,我有五個方面比不上管仲:寬惠安民,讓百姓聽從君命,我不如他:治理國家,能確保國家的根本權益,我不如他;講究忠信,團結好百姓,我趕不上他;制作禮儀,使四方都來效法,我不如他;指揮戰爭,使百姓更加勇敢,我不如他。”齊桓公也是寬容大度的人,不記射鉤私仇,采納了鮑叔的建議,重用管仲,任命他為相國。管仲擔任相國后,協助桓公在經濟、內政、軍事方面進行改革,數年之間,齊轉弱為強,成為春秋前期中原經濟最發達的強國,齊醒公也就了“九合諸候,一匡天下”的霸業。
11、周總理理發
有一次,周總理去一個理發店理發。理發師理完頭發,正在給周總理刮胡須時,總理突然咳嗽了一下,鋒利的胡須刀立刻在總理的臉上劃開了一道小口子。理發師見到把周總理的臉刮破了,十分緊張,又感到很愧疚,雙手都不知道放在哪里好了。令人沒想到的是,周總理邊讓人處理胡須刀劃出的傷口邊和藹地對理發師說:“沒事沒事,這不怪你,是我的問題,我咳嗽沒有提前跟你講,你在給我刮胡須,也不知道我要動啊。”
這件周總理理發的小事讓我們看到了周總理寬容他人的品德。越是小事越能反映一個人的品德,這也不奇怪為什么周總理會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了。
12、宰相肚里能撐船
蜀國丞相蔣琬在諸葛亮逝世后,任用楊戲輔佐朝政。楊戲性格孤僻,不善言辭,對蔣琬的提問總是默不作聲。有人見此不滿,在蔣琬面前抱怨道:"楊戲對您如此冷淡,實在有失禮數!"蔣琬卻淡然一笑,說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處事方式。讓楊戲當眾贊揚我,不符合他的性情;讓他當眾批評我,他會覺得難以啟齒。因此,他選擇保持沉默。這正是他獨特的優點。"后來,有人稱贊蔣琬"胸懷廣闊,寬容大度"。
13、負荊請罪
藺相如因為在外交談判中成功地讓失竊的玉璽完好無損地歸還給趙國,受到趙王的賞識,被封為上卿,位高于廉頗。廉頗心中不服,便發誓要當眾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此事后,并未直接與廉頗對抗,而是選擇忍讓避讓。他告訴身邊的門客說:"秦國不敢輕易侵略我們趙國,正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共同守護。我對廉將軍忍讓退讓,并非因為畏懼,而是出于國家安危大局的考量。個人的私仇可以暫時放在一邊,國家的安危才是最重要的。"廉頗得知藺相如的用心后,感到十分慚愧,最終前去向藺相如請罪,表達自己的悔意。
14、仁義胡同
明朝年間,董篤行是山東濟陽人,他在京城做官。有一天,他收到家信,說家里因為蓋房與鄰居發生爭執,希望他能借助自己的權勢來解決這個問題。董篤行看完家信后,立即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道:"家與鄰,本同根,何必為墻起紛爭。寬容相待,共謀大計,何愁不能和衷共濟。"家人看了信后,深以為然,于是在蓋房時主動讓出一些地盤。鄰居見董家如此仁義,也心生感激,也同樣慷慨地讓出一部分地皮。最終,兩家共同讓出了一條胡同,于是便有了一條寬敞的胡同,人們稱之為"仁義胡同"。
15、李斯特義收學員
有一個年輕女音樂家要舉辦音樂會,海報上宣稱她是柴可夫斯基的學生。就在演出前一天,柴可夫斯基突然出現在女音樂家面前。女音樂家嚇得目瞪口呆,哭訴著說,之前的說法只是為了引起關注,請求柴可夫斯基原諒。柴可夫斯基要求女音樂家現場演奏一曲,然后給予指導。最后,柴可夫斯基豁達地說道:"你勇敢地登上舞臺演奏吧,從現在起你就是我的學生。你可以告訴劇場經理,音樂會的最后一個節目將是老師為學生演奏。"音樂會上,柴可夫斯基彈奏了最后一曲。
16、林肯總統對待政敵
林肯總統以寬容著稱,曾有一次引起一位議員不滿。這位議員對他說:“您不應該試圖和那些政敵交朋友,而應該消滅他們。”林肯微笑著回答道:“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時,難道我不正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這段對話讓人深思,寬容與理解或許能夠化解敵對,將潛在的對手轉化為朋友。
【寬容的名人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名人故事:寬容11個10-18
寬容的名人故事(精選15篇)09-15
有關寬容的名人故事:陳凱歌09-07
兩個人的寬容名人故事09-02
寬容是一種挽救名人故事07-10
外國名人關于寬容的小故事08-02
外國名人寬容的故事:林肯(通用8篇)09-27
有關寬容的名人故事:岳飛彈琴感動刺客07-28
寬容的故事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