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電影技術
電影技術
電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種娛樂方式,它所利用的是人的視覺暫留現(xiàn)象。因為人的視覺具有一種短暫的記憶功能,能將迅速連續(xù)移動顯示的圖像連接起來,如圖像的形狀和位置相差甚微、并以每秒6幅以上的速度在人眼前顯示的話,人眼所看到的將是一組活動著的圖像。正因為這種視覺暫留現(xiàn)象,才形成了我們今天電影業(yè)產生和存在的基礎。
最先揭示這一現(xiàn)象的是英國的一位醫(yī)生帕里斯。他用一張硬紙卡片,正面畫上一只鳥,反面畫上一只鳥籠。當迅速轉動卡片時,兩個圖像重疊,使人看到鳥就象是關在籠子里一樣。
但是,真正的電影攝影的原理是英國人麥布里奇發(fā)明的。1872年,麥布里奇為了證明馬在奔跑時四蹄的狀態(tài),采用了24臺照相機橫排在跑道一側,各臺相機的快門上系有一根線,拉在跑道上。在馬跑過各臺相機的位置時,將線拉斷,使相機曝光。從而記錄下了馬在運動時的形態(tài),也為電影攝景技術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里程。
麥布里奇為了將其拍攝的照片重現(xiàn)出來,還發(fā)明了一種連續(xù)幻燈機。他首先將照片一張張地洗印在一個可旋轉的玻璃盤上,配合一個控有槽口的圓盤作反向運動使畫片隔開,畫片輪流在槽中出現(xiàn),并使用氫氧聚光燈照明,把每組照片依次連續(xù)地投射到屏幕上,使人能看到一組組連續(xù)動作的圖像。
1882年,法國科學家馬雷在麥布里奇的指點下,也開始探討記錄動態(tài)的攝影技巧。并于同年試制出了一種利用感光玻璃盤的攝影槍,該攝影槍每分鐘可拍12張照片,曝光時間約為1/720秒。5年后,馬雷又設計了一種軟片攝影槍,他用幾米涂有感光劑的紙帶,使其通過鏡頭的聚焦處,攝影槍中的兩個抓勾固定住紙帶,使畫格依次分別曝光。不久,美國伊斯曼發(fā)明了賽璐珞膠片取代了紙卷。隨后,馬雷對他的攝影槍進行了改進,使其可在9毫米寬的膠片上以每秒60幀的頻率進行拍攝。1890年,馬雷取得了動態(tài)攝影機的專利權。1893年,他又研制出了一臺塑料片基放映機,也取得了專利權。他的兩項發(fā)明,成為了現(xiàn)代電影器材的前身。
與此同時,愛迪生也在考慮電影的發(fā)明。早在1885年,美國的古德溫發(fā)明了賽璐珞膠卷后不久,愛迪生就想到將這種膠卷用于電影。他首先制作了一臺攝影機,能用膠卷拍攝一分鐘的分解動作畫面,其基本原理和現(xiàn)在的攝影機大體相同。1894年,他又發(fā)明了一種用于放映畫面的活動電影觀賞機。該機如一只柜子,上面裝有放大鏡,里面裝有長50英尺左右膠卷的滑輪。投入硬幣,啟動馬達,即可放映半分鐘左右,供一人觀看。他還在1896年用留聲機為他的活動電影觀賞機配上了聲音和音樂。
此后,世界各國的幾十位發(fā)明家都為電影的發(fā)明而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最終的成功者卻是法國的魯米爾兄弟。在一大批前輩科學家努力建造的大廈上,這兩兄弟填上最后一塊磚。 1895年 2月,魯米爾兄弟為他們所發(fā)明的“連續(xù)攝影和放映的機器”申請了專利。他們的電影機是由一個暗箱組成,里面裝有35毫米鑿孔膠片間歇運動的牽引機構和遮光旋轉機構,并裝有一個攝影鏡頭和放映鏡頭。裝上攝影鏡頭時,可以以每秒12幅的頻率攝影,獲得負片。取下攝影鏡頭,將曝光后的負片與另一條未曝光的膠卷貼在一起曝光后轉成正片。放映時,正片裝入機內,點燃燈泡后光束穿過膠片和鏡頭,靜止的畫面以極短的間隔依次高速地通過片窗,使影像在觀看者的視網(wǎng)膜上暫留,觀眾便可看到一組活動的畫面。 1895年12月28日,這倆兄弟在巴黎的一個咖啡館公開售票放映電影,終于使電影投入了實用階段。雖然,此時的電影還是無聲的,但影片的攝影機和放映機已經(jīng)齊備,現(xiàn)代的電影設備終于完成。 爾后,世界各國不斷地有人繼續(xù)從事電影的研究工作。 1905年,德國人魯莫爾成功地解決了聲光信號的轉換問題,能將聲音轉變成光錄在膠片上。 1906年法國人羅斯特已能把聲音直接錄在影片的膠片上,其原理與今天的有聲電影相差無幾。然而,有聲電影最終還是由美國人弗雷斯獲得了成功。他把電子管用在有聲電影的錄音設備上,于1923年使錄音式電影問世。錄音式有聲電影是把聲音變化成為光的強弱變化,在膠片上形成明暗的變化。還有一種是將聲波的變化變成光的振動,在膠片上印出光的波形。
寬銀幕電影是1949年由美國的沃勒工程師研究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