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新元史》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一

時間:2022-08-01 08:57:10 新元史 我要投稿

《新元史》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一

  《新元史》是近代人柯劭忞所撰的紀傳體史書,成書于1920年。柯劭忞以《元史》為底本,斟酌損益,重加編撰,前后用了三十年時間才完成。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新元史》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一,希望大家喜歡!

  張子良,字漢臣,涿州范陽人。金末,四方兵起,子良率千余人阻水治舟筏,取蒲魚自給,從之者眾,至不能容。子良部勒定興、新城數萬口就食東平,東平守蒙古綱納之。久之,綱棄東平,檄子良屯宿州,又使移屯壽州。夏全劫其民出雞口。李敏據壽州,子良率麾下造敏,敏欲害之,子良走歸宿州。因以宿帥國用安之眾,奪全所劫老幼數萬以還。大軍圍汴,聲援盡絕,用安欲以漣水之眾入援,道阻不能進。子良與一偏將,晝伏夜行,得入汴,達用安意。金君臣以為自天降也,曲賜勞來,凡所欲皆如用安請,因以徐、宿二州授子良。明年,子良運米五百石于汴,授榮祿大夫、總管陜西東路兵馬,仍治宿州。是時,金之命令己不行于陜,而用安亦卒不得逞。徐、宿之間,民無食者出城采旅谷以食,子良嚴兵護之,防鈔掠。猝遇敵,子良被重傷,乃率其眾就食泗州。守將欲圖之,子良與麾下十數人,即軍中縛守將殺之。

  太宗十年,率泗州西域二十五縣、軍民十萬八千余口,因元帥察罕來歸。太宗命為東路總帥,授銀青榮祿大夫,擢京東路行尚書省兼都總帥,管領元附軍民,進金紫光祿大夫。十二年,賜金符。自兵興以來,子良轉徙南北,依之以全活者不可勝計。

  憲宗即位,授歸德府總管,領元附軍民。中統二年,改為歸德、泗州總管,降虎符,仍管領泗州軍民。至元七年,罷元管戶錄諸郡縣,授昭勇大將軍、大名路總管,兼府尹。八年卒,年七十八。贈昭勇大將軍、金樞密院事、上輕車都尉,追封清河郡侯,謚翼敏。二子:長懋,次亨。亨,佩金虎符,為管軍千戶。卒,子與立襲。與立卒,子鑒襲。

  懋,字之美。未弱冠,己有父風。領父眾,從丞相阿術,城歸德府,留其軍鎮之。未幾,移鎮下邳,知歸德府事。李璮叛據濟南,以所部戍蔡州。中統元年,授泗州軍總把,佩金符。

  至元七年,擢濟南諸路新軍千戶。九年,從破襄、樊,有功。十一年,丞相伯顏南征,其行陣以鏵車弩為先,眾軍繼之。懋以勇鷙,將弩前行,擢為省都鎮撫。

  臨安平,還駐瓜洲,伯顏命懋往諭淮西夏貴,將騎士直趨合肥。貴出迎,設賓禮。懋示以逆順禍福,辭旨雄厲,貴受命頓首,上地圖降。還報,伯顏大喜,復令徇鎮東、安豐、壽春、懷遠、淮安、濠等州郡,皆下之。十三年,懋馳驛至上都,伯顏上其功,授明威將軍、泗州安撫司達魯花赤。十四年,改安撫司為總管府,置宣慰使,拜同知淮西追宣慰司事。十六年,改授懷遠大將軍,吉州路總管。

  部使者劉宣賢之,凡所征治,朝至夕報可,豪強竦然。萬戶蘇良恃勢虐民,為之翼者,有十虎之目,民苦之。乃上其事于憲府,盡誅十虎,奪良虎符黜之,民大悅。群盜有白晝劫城者,懋聞之,率從騎搗其穴,縛盜首以歸。流民來歸者數千家,相率為生祠祀之。十七年二月卒,年六十三。贈昭勇大將軍、龍興路總管、上輕車都尉,追封清郡侯,謚宣敏。

  二子:文煥,以父蔭任承務郎、江州路端昌縣尹;文炳,三汊河巡檢。文煥子圭,初為高安縣尹,有異政,擢江西檢校,拜南臺御史,遷淮西、江西二道廉訪僉事。卒。

  王檉,字巨川,鳳翔虢縣大。父霆,金武節將軍、麟游縣主簿。檉性倜儻,弱冠舉進士不第,乃入終南山讀書。泰和中,復下第,詣闕上書,論當世急務,金主俾給事縉山元帥府。尋有元帥高琪薦,特賜進士出身,授副統軍,守涿鹿。

  太祖將兵南下,檉鏖戰三日,兵敗,見執,將戮之,神色不變。太祖問曰:“汝曷敢抗我,獨不俱死?”對曰:“臣以布衣,受金主恩,今即僨軍,得死為幸!”帝義而釋之,授都統,佩金符,今招集山西潰兵。從大軍破紫荊關,取涿、易、保州、中山府,次雄州。節度使孫吳堅守不下,檉入城諭以禍福,吳以城降。

  九年,授宣撫使,兼行尚書六部事。從三模合拔都、石抹明安入古北口,攻薊、云、順等州,所過迎降,遂圍中都。中都降,檉進言曰:“國家以仁義取天下,不可失信于民,宜禁虜掠,以慰民望。”時城中絕粒,人相食,乃許軍士赍糧入城轉糶。于是土得金帛,民獲粒食。又議:“田野久荒,兵后無耕牛,宜差官住廬溝橋索軍回所驅牛,十取其一,以給農民。”用其策,待牛數千頭,分給近縣,民大悅,復業者眾。三模合、明安俾檉招諭保定、新城、信安、堆、霸、文安、清、滄諸城,皆里風款附,乃置行司于滄州以鎮之。遂從明安入覲,授銀青榮祿大夫,仍前職,兼御史大夫,世襲千戶。

  時河間、清、滄復叛,帝命檉討之,復命駙馬孛禿分蒙古軍及漢軍三千屬檉,遂復河間,得軍民萬口。孛禿惡其反覆,欲盡誅之。檉曰:“驅群羊使東西者,牧人也,羊何知焉!殲其渠魁足矣。釋此輩,遷之近縣,強者使從軍,弱者使為農,此天之所以畀我也,何以殺為?”孛禿曰:“汝能保此輩不復反耶?”檉曰:“可。”即移文保任之。

  帝命阇里必與斡赤斤國王分拔諸侯城邑,諭阇里必曰:“漢人中若王宣撫者,可任使之。”遂以前職兼判三司副使。又命省臣總括歸附工匠之數,俾大臣分掌之。太師阿海具列諸大臣名以聞,帝曰:“朕有其人,偶忘姓名耳。”良久曰:“得之矣,舊人王宣撫可任是職。”遂以命檉,時都城廟學毀于兵,檉取舊樞密院地,復創立之。春秋率諸生行釋菜禮,仍取歧陽石鼓列廡下。

  二十一年,從征西夏。及秦州,夏人盡撤橋梁為備,軍阻不得前。檉夜督士卒運木石,比曉,橋成,軍乃得進。明年,奉監國公主命,領中都行省。金將張進據信安,結北山盜李密,轉掠近縣。檉曰:“都城根本之地,不可無備。”引水環城,調度經費,檉自為券,假之賈人,而劍不及民,民安之。遣其子守謙率所部討平諸盜。

  太宗元年,從大軍入關中,克鳳翔。請于太宗曰:“此城鄉邑也,愿入城訪求親族。”果得族人數十口以歸。五年,奉命持國書使宋,以兀魯剌副之。至宋,宋人甚禮重之,即遣使以金幣入貢。檉前后凡五往,以和議未決,卒于宋。宋人重赗之,乃遣使歸其柩。

  高宣,遼陽人。太宗元年,以宣為元帥,賜金符,統兵從睿宗攻大名。宣進曰:“伐罪吊民,愿勿聽殺,以稱上意。”睿宗召元帥阿術乃諭之,下令軍中如宣言。四年正月,從破金兵于三峰山,降宣者三千余戶,籍以獻,立打捕鷹坊都總管府統之,以宣為都總管,賜金符。卒。皇慶二年,贈推忠宣力功臣、銀青榮祿大夫、大司徒,追封營國公,謚簡僖。子天錫。

  天錫,事世祖潛邸,為必阇赤,甚見親幸。中統二年,授鷹房都總管。四年,改燕京諸路奧魯總管,遷按察副使,仍兼鷹坊都總管。天錫語丞相不花、左丞張文謙曰:“農桑者,衣食之本,務本則民衣食自足,古之王政,莫先于此。”丞相以聞,帝悅,命立司農司,以天錫為中都山北道巡行勸農使,兼司農丞。尋遷司農少卿、巡行勸農使。又遷戶部侍郎,進嘉議大夫、兵部尚書。卒。后贈推忠保義功臣、太保、儀同三司、柱國,追封營國公,謚莊懿。

  子諒。裕宗初封燕王,以諒為符寶郎。俄命襲其父官,為鷹坊都總管。裕宗甚愛之,謂符寶郎董文忠曰:“汝為我奏請,以諒所管民戶隸于我,庶得諒盡力為我用。”文忠入奏,帝從之。未幾,授諒嘉議大夫,遷兵部尚書。卒。仁宗時,贈推誠保德贊治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營國公,謚宣靖。

  子塔失不花,成宗命世其祖父官,以居喪辭。大德元年,授奉議大夫、章佩監丞。累遷少監。武宗即位,授中議大夫、秘書監丞。仁宗居東宮,召入宿衛。至大三年冬,遷少中大夫、鈉綿府達魯花赤,且諭之曰:“此汝先世所守舊職也。”皇慶元年春,改授嘉議大夫、同知崇祥院事。冬,進資德大夫,為院使。延祐四年夏四月,帝謂塔失不花曰:“汝祖嘗為司農,今復以授汝。”遂遷榮祿大夫、大司農。英宗居東宮,培失不花撰集前代嘉言善行,名曰《承華事略》并畫《豳風圖》以進。帝覽之,獎諭曰:“汝能輔太子以正,朕甚嘉之。”命置于東宮,俾太子時時省覽。六年,改集禧院使。卒。

  邸順,保定行唐人,占籍曲陽。金末,聚眾數百人,與其弟常分據石城、元保兩寨。太祖九年降,授行唐令。十一年,真定饑民穴地避成,賊發而啖之,順擒斬數百人。遷恒州安撫使。

  武仙率眾來攻,順敗之,賜金虎符,加鎮國上將軍、恒州等處都元帥。十五年,仙屯于黃、堯兩山,順及弟常又擊敗之。時西京郝道章,陰結武仙,掠州縣,順擒道章殺之,仙退保真定。又從木華敗仙于王柳口,仙遂出降。以功,賜順名察納合兒,擢驃騎上將軍,充山前都元帥:常,賜名金那合兒。

  太宗三年,從攻河南諸路,招降民十余萬,以順知中山府。十一年,賜金符,遷行軍萬戶,管領諸路元差軍五千人。定宗二年,屯子五河口,宋兵乘夜來襲,順掩殺甚眾。完宗三年,攻宋漣水軍,舉部將肖撒八、耨鄰之功以奏,皆賜金符,仍使隸順麾下。六年卒,年七十四。子浹。

  浹,襲父職。從世祖圍鄂州,有功。中統元年,浹舉部將張宣等十二人,皆賜金符。三年,以歸德萬戶從討李璮,還守息州。至元十一年,賜虎符,授金州招討副使。俄遷懷遠大將軍、金州萬戶。又改襄陽管軍萬戶、行淮西總管萬戶事,守廬州。

  十四年,移屯隆興,仍管本翼軍民。后又為管軍萬戶,攻贛州崖石寨、太平巖賊有功。十七年,擢鎮國上將軍、都元帥,鎮隆興諸路,兼管本萬戶府事,賜銀印。吉、贛盜起,遷元帥府以鎮其地。三十一年,元帥府罷,仍為萬戶。未幾,佩元降虎符,為歸德萬戶,鎮吉安。又統江西各萬戶,戍廣東。大德三年卒,年七十七。贈輔國上將軍、北庭元帥府都元帥、護軍,追封高陽郡公,謚武敏。

  子榮仁,襲佩父虎符,以歸德萬戶鎮廣東潮州,因疾謝事。子貫襲。貫卒,子士忠襲。士忠卒,子文襲。

  琮,順之族弟。從常來降。太祖二十年,武仙據真定叛,琮敗之于黃臺。太宗五年,從倴盞破蔡州,授真定諸路萬戶,選充總管府推官。尋賜金符,授管軍總押管,領七路兵馬鎮徐州。十一年。從察罕攻宋滁州,力戰,中流矢卒,子澤。

  澤字潤之。通《左氏春秋》。年十一,襲父職。憲宗七年,城鹿邑,避河流嚙,移戍潁州。宋夏貴夜悉銳攻東南壁,澤將射士御之。戒更吏促其漏,丙夜伐五鼓,敵以為旦,遽引去。自此貴不敢復犯潁州。

  中統四年,盡收諸將符節,澤亦納金符。明年,制還之。至元初,入覲,賜錦衣、弓矢、鞍勒。從劉國杰圍襄陽,掠鴉山,撥平塞寨。功最,受衣幣之賜。又從伯顏南伐,下郢州,賜白金三百兩。又從阿里河涯下荊南,進武德將軍、管軍總管。又從攻潭州,流失貫肘,城拔,進顯武將軍。明年,從攻靜江,炮礧傷首,絕而后蘇。從阿里海涯討平土寇羅飛、張虎、周龍,皆生獲之,剝其皮以獻,進懷遠大將軍萬戶,換虎符。率所總監郴州,位總管上。初至城中,才四百戶,澤招懷安輯,期年遂至萬戶。重修孔子廟,聘進士左云龍為校官。州界酃州,盜起,宣慰司將調兵討之。澤曰:“盜始起,官兵遽討之,民懼俘戮,必驚竄,與盜合。是驅使為賊也。”乃召父老諭之曰:“吾止官軍,不使暴,汝佃民有從賊者不坐汝,聽汝執送自贖。”得五百人,惟誅首事數人,余悉縱之。

  大兵伐占城,所過城市,肆行剽奪。至郴州,澤捕劫抄者,械送軍中,責其部將約束不嚴,皆杖之。既而命彬州造海艦十五艘,度用錢七十五萬。澤戢吏侵牟,用未半而工已就。后伐安南,令饋米千石入桂林。澤曰:“自是入桂,陸行千里,負擔之民,人勝五斗,二千人為擔夫,負資裝者半之,行未中道,秘委負而逃,可前知也。”乃召丁家曰:“吾將出家資,責諸縣令即桂林糴之,上不乏軍興,而下紓民力,何如?”眾踴躍從之,后貸錢加息還澤,辭不受其贏。又謂罷陶坑銀,減酒醋稅,皆惠政也。

  遷廬州蒙古漢軍萬戶,彬州人號泣遮留,如失父母。又改潁州萬戶,戍無為軍。盜起江南,澤率所部討之,饒、信等處皆降。破宣、徽二州賊于南陵,斬首或萬余。績溪賊壁塘山,山周十里,峻二百丈,行省官以六萬兵攻之,不能下。澤一戰破之,田留澤戍徽州。進拜都萬戶,尋還無為州,復戍郴州。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子謙元,襲潁州萬戶。

  張全,大興永清人。宗族同居百余年,稱義門張氏。以良家子從軍,隸史天倪麾下,充唐山令,進授都鎮撫。太宗四年,以千戶從史天澤略地河南,密縣西山難民匿山窟中,諸將欲焚其窟。全言于天澤,禁之,全活甚眾,人稱為佛張鎮撫。

  子思忠,字立言,從父軍中。既冠,嗣父職。至元五年,朝廷會諸道兵取襄、樊,思忠建議筑堡于氵育河口,以遏宋人轉輸之路。從之,以思忠充唐州新野等處提舉糧漕。清河淺深不常,艱于綱運,思忠建數堰以平水勢,造江軸車兼通陸運,軍餉以濟。從攻樊城,先登,中流矢,力戰不輟。以勞授都鎮撫,其職掌上承主帥方略,指授諸將,軍中有所關白,必因都鎮撫上達,凡訓練、調遣、巡邏之事,皆領之。當時大小四十余營,每遣翼鎮撫一員,號曰接手,聽將令于都鎮撫。其權重如此。

  十年春,襄陽降。明年,詔丞相伯顏等水陸并進,次郢州,與宋軍相持。思忠按視江北,有一港通湖,可三里許,由湖復入于江。喜曰:“吾事濟矣。”遂拖舟達湖中,無復阻礙,伯顏大悅。時主帥從偏裨百余騎周巡險要,會天大雪,誤抵宋壁,宋兵潛出圍之,眾將相顧失色。思忠奮槊突擊,殺數十人,始得解去。

  尋以功授宣武將軍,從伯顏敗賈似道于丁家洲,遂入建廉。丞相阿術分兵趨瓜步,回搗揚州,擇勇而有謀者偕往,以思忠為首選。伯顏惜,不遣,奏請權充萬戶。命未下而卒,年三十九。子四人,用道嗣職為千戶。

  匡才,邳州人,金邳、徐兵馬都巡使。太宗五年,率所部降于都元帥大赤,建言:邳、徐逼宋北邊,銅陵、孟山、宿遷、桃源、睢口,皆要地,今不乘勝取之,則邳徐不可守。”大赤然之,使才與裨將百家奴攻拔五城,獲宋將馬都統、王都統。授沂、邳、東河監軍。

  八年,邳人袁萬作亂,陰結宋將李都統襲邳州,才大敗宋兵,擒萬斬之。加諸路兵馬使。十年,徐州守將張彥叛,合宋將范太尉來攻,才復敗之。獲鮑太尉。進沂、邳、東河元帥,兼建武軍節度副使。十二年,宋兵入境,戰不利,歿于陣,年六十五。

  才妻高氏有志操。初才以事詣幕府,賊乘虛襲邳,執高氏以去。高氏罵不屈,賊斫其面仆地,卒獲免。后大軍破賊,分其產畀之,名其田曰夫人莊。子國政。

  國政,六歲而孤。宋兵至,國政與高氏相失,高氏冒死求之,得于亂尸中,竟無恙。中統三年,李璮叛,宋人陷邳州,國政母子皆被俘,徙之淮安。宋亡,國政率所部三百余人北歸,從行樞密院別乞烈迷失入覲,賜宴便殿,賞衣靴,授揚子縣丞。累遷睢州判官,虞城縣尹。所至以廉惠稱。國政篤孝,母疾,刲肝療之。又疾剔腦,和藥遂愈。丁母擾,廬墓三年,有馴獐至其廬。有司上其事,表所居曰貞孝里。

  鮮卑仲吉,字慶仲。其先中山人,后徙灤州。太祖十年,大兵定中原,仲吉首率平灤路軍民詣軍門降,太祖命為灤州節度使。從阿術魯南征,充右副元帥,以功賜虎符,授河北等路漢軍兵馬都元帥。從平蔡州有功,加金吾衛上將軍、興平路都元帥、右監軍、永安軍節度使,兼灤州管內觀察使、提舉常平倉事。尋卒。

  子淮,充營軍千戶,從札合火兒赤東征高麗。中統元年,賜金符,扈駕征阿里不哥,以功受上賞。三年,從征李璮。至元十年,授侍衛親軍千戶、昭武大將軍、大都屯田萬戶,佩虎符。卒。

  子誠,襲授宣武將軍、高郵上萬戶府副萬戶,佩虎符。改授懷遠大將軍、金武衛親軍都指揮使司事。從征瓜哇,攻八百媳婦,使廣東,俱有功。尋以疾卒。子忽篤土襲。

  焦德裕,字寬父。其遠祖贊,從宋丞相謂弼鎮瓦橋關。遂為雄州人。父用,金千戶,守雄州北門。太祖兵至,州大開南門降,用猶力戰,生獲之。帝以其忠壯,釋不誅,復舊官。徇地山東,未嘗妄殺一人。年六十二卒。

  德裕通《左氏奮秋》,有拳勇,善射,從其舅解昌軍中。下武仙敗,禪將趙貴、王顯、齊福等保仙故壘,數侵掠太行。太宗擇廷臣有才辯者往招之,楊惟中以德裕薦。遂降齊福,擒趙貴。王顯亡走,德裕追射殺之,其地悉平。詔賜井陘北障城田。

  中統三年,李璮平,世祖命德裕曲赦益都。四年,賜金符,為閬蓬等處都元帥府參議。宋夏貴圍宣撫使張庭瑞于虎嘯山,實薪土塞水源,人無從得飲。帥府檄德裕授之。德裕夜薄貴營,令卒各持三炬,貴驚走,追及鵝漢,首或千人,獲馬畜兵仗萬計。擢京畿漕運使。至元六年,僉陜西追提刑按察使事。八年,轉西夏中興道按察副使。

  十一年,從丞相伯顏南征,授僉行中書省事,遂從下安慶。至鎮江焦山寺,僧誘居民叛,丞相阿術既誅之,欲戮其徒眾,德裕諫止之。宋平,賜予有加,奉敕求異人、異書。平章阿合馬譖丞相伯顏殺丁家洲降卒,事奏,以德裕為中書參知政事,欲假一言證成之,德裕辭不拜。久之,復僉行省事。

  十四年,改淮東宣慰使。淮西賊保司空山,檄淮東四郡守為應。元帥帖邏得其檄,即械郡守許定國等四人使承反狀,將籍其家。德裕言:“四人者皆降將,有地有民,豈肯他覬,奈何以疑似殺之。且安知非反間耶?”乃盡復其官。拜福建行省參知政事。二十五年卒,年六十九。贈榮祿大夫、平章政事,追封恒國公,謚忠肅。

  二子:簡,余姚州知州;潔,信州治中。

  李邦端,字昌國,以字行,京兆臨潼人。幼嗜學,讀書通大義。被掠,逃至太原,木華黎兵至,邦端迎降。太原字符器之,具鞍馬遣赴行在。太宗二年,奉使于宋,至寶應不得入。未幾,命復往,諭行尚書省李全護送,宋仍拒之。復奉詔以行道出蘄、黃,宋遣賤者來迓,邦端怒叱之,宋改命行人,乃定約而還。賜車騎、衣襲,并銀十錠。邦端奏:“宗族離散,乞歸尋訪。”帝允之,并諭速不臺、察罕、也速、達海等,邦端宗族有隸諸部者歸之。六年,從諸王闊出經略河南,凡所歷四十余城,繪圖以進。授金符、宣差、軍儲使。卒。子榮。

  太宗時使于金,為金人所殺者有唐慶。至元中使于宋,為寧人所殺者有張羽。

  慶事太祖,為管軍萬戶、權元帥左監軍。二十五年,賜虎符,使金。太宗四年,復以慶為國信使,取金質子,督歲幣,以金曹王來見帝于宮山。七月,使慶再往,令金主黜帝號稱臣。金飛虎軍夜半入館舍,殺慶及其弟山祿、興祿,并從者十七人,金主不問,和議遂絕。金滅,購慶尸不得,厚恤其家,賜金五十斤。子政,中統三年入見,詔計其家口給糧養之。

  張羽,字飛卿,陜西人,以千戶議中書省事。至元十三年,大兵渡江,羽請至臨安為陳禍福,抵中江,宋人殺之。詔官其子一人,復其家。

  王鈞,鳳翔歧山人。金末,關中群盜蜂起,鈞集鄉兵萬人壁拙山后,移壁三棱堡。偵知賊巢窟,縱奇兵擊之,擒賊首張嵩、楊政等,復招降劇賊梁七兄弟,并將其眾。授都扣控,再遷鳳翔安撫使。率邠、涇諸州流民,復鳳翔,進拜都元帥。鳳翔大饑,移民就食秦州,與汪世顯連兵拒守。

  金亡,明年始來降。太宗義其后服,不之罪,使將所部從大軍伐蜀。是年,攻拔大安軍。太宗八年,圍成都,克其郛。入覲,以功賜金符,仍故宮。九年,克遂寧。十年,襲萬州,累戰皆捷。改平涼長官、元帥,兼征行元帥。再從伐蜀。入成都,虜其將以歸。憲宗駐蹕六盤,平涼為近郡,使者征發旁午,皆取給鈞家。后運粟沔陽,率十石致一百,鈞為民代輸三千石,闔郡翕然頌之。鈞由此罄其家資。以老病致仕,使子赟襲其職。后卒。歸葬,民沿途哭之,為位以祭者至數萬人。

  赟,由知平涼府遷同知安西路總管府事。卒。

  拓展:

  1.撰寫背景

  由于明代的《元史》編纂工作過于草率,錯誤百出,后代學者皆呼吁重修元史。柯劭忞以《元史》為底本,利用明清有關元史的研究,例如參考《元經世大典》殘本、《元典章》,又吸收了西方有關元史的研究成果,例如法國的《多桑蒙古史》、波斯人拉施特《蒙古全史》等書,參考《四庫全書》未收錄之秘籍及元碑拓本等,以三十年之功,重修新史。

  2.修編歷程

  柯劭忞利用明清時期有關元史研究的新成果。又吸收了西方有關元史的資料和書籍,如法國人多桑著的《蒙古史》等書,對元史進行系統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前后用了三十年時間,于1920年編撰成《新元史》。第二年,北洋軍閥政府總統徐世昌,下令把《新元史》列入正史,1922年刊行于世。這樣,原來中央政府承認的官修史書“二十四史”就成了“二十五史”。《新元史》成書以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因此書授予柯劭忞名譽文學博士學位。

  柯紹忞除《新元史》外,還著有《新元史考證》(北京大學鉛印版本)。據說《清史稿》中的《天文志》、《時歷志》、《儒林傳》、《文苑傳》、《疇人傳》等,都是由他來主纂的。此外他還著有《蓋喀圖傳補注》一冊,《譯史補》六卷(由北京大學出版),以及《蓼園詩鈔》五卷(由中華書局出版)。而尚未出版的有《十三經附札記》、《春秋谷梁傳注》、《爾雅注》、《后漢書注》、《文獻通考校注》、《蓼園文集》等。

  中國當年在日本的留學生極多,而得到博士學位的'極少。何況柯劭忞又沒有在日本留過學,只是清朝的翰林,曾到日本考察過學政。以這樣的資格獲得日本博士學位的,在近代史中,只有柯劭忞一人,其原因就是因為一部《新元史》。當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有“博士論文審查會”。根據不同的論文,聘請不同的專家來審查。審查《新元史》的是當年東京帝大極負盛名的史學權威箭內亙博士,時任教授。工作極為仔細認真。有一天他的學生倉石武四郎教授去看他,見滿屋中攤的都是書,其師正在緊張查對資料。對他說:這部著作的價值可在博士之上;也可在博士之下,要把原書與舊“元史”不同之處,一一加以比較,查對核實評價之后才知道,所以這些工作是頗麻煩的(大意如此)。可以想見當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審查《新元史》時態度之嚴謹。不過后來畢竟是通過了審查,獲得了學位。其后日本設“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因柯劭忞為東京帝大文學博士,名重一時,因而聘之充任委員長。

【《新元史》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四十一】相關文章:

《新元史》卷一百七·列傳第四07-19

《新元史》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四十八07-19

《新元史》卷一百十一·列傳第八07-19

《元史》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一07-08

《新元史》卷一百五十·列傳第四十七07-19

《新元史》卷一百五·列傳第二07-19

《新元史》卷一百六·列傳第三07-19

《新元史》卷一百八·列傳第五07-19

《新元史》卷一百九·列傳第六07-19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碰碰 | 亚洲AV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在线视频国产制服丝袜 | 性爽爽刺激视频午夜福利 | 欧美17禁网站在线观看 | 色五月激情五月五月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