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五十二·志第十九
○河渠一
△河防至正河防記
至元十七年,世祖以學士都實為詔討使,佩虎符,尋河源于萬里之外。都實既受命,道河州,至州東六十里之寧河驛。驛西南有山,曰殺馬關,行一日至巔。西上愈高,四閱月始抵河源。是冬,還報,并圖其城傳位置以聞。其后,翰林學士潘昂霄從都實之弟曰闊闊出者得其說,撰為《河源志》。臨川朱思本又從八里吉思家,得帝師民所藏梵字書,而以華文譯之,與昂霄所志,互有詳略。舊史采《河源志》,而以思本之說注其下,參差不一。
按河源在吐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泓,沮洳散渙,弗可逼視,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故名敦淖爾。火敦,譯言星宿;淖爾,譯言海子也。思本曰:河源在中州西南,直四川馬湖蠻部之正西三千余里,云南麗江宣撫司之西北千五百余里,帝師撒思加地之西南二千余里。水從地涌出如井。其井百余,東北流百余里,匯為大澤,曰火敦淖爾。群流奔輳,近五七里,匯二巨澤,名阿剌淖爾。自西而東,連屬吞噬,行一日。迤邐東匯成川,號赤賓河。又二三日,有水西南來,名亦里出,水與赤賓河合。又三四日,有水南來,名忽闌水。又有水東南來,名耶里術。水合流入赤賓河,其流寢大,始名黃河,然水猶清。思本曰:忽闌河源,出自南山,其地大山峻嶺,綿亙千里,水流五百余里,注耶里出河。耶里出河源,亦出自南山,西北流五百里,始與黃河合。又一二日,歧為八九股,名耶孫斡倫,譯言九渡。通廣五、七里,可度馬。又四五日,水渾濁,土人抱革囊,騎過之。自是兩山夾束。廣可一里、二里或半里,其深叵測。朵甘思東北有大雪山,最高,番語騰乞里塔,即昆侖,山腹至頂,皆雪,冬夏不消。自九渡水至昆侖,行二十日。思本曰:自渾水東北流二百余里,與懷里火圖河合。懷里火圖河源自南山,水正北偏西流八百余里。與黃河合。又東北流百余里,過郎麻哈地。又正北流百余里,乃折而西北流二百余里,又折而正北流百余里,又折而東流,過昆侖山下。番名亦耳麻不剌山。其山高峻非常,山麓綿亙五百余里,河隨山足東流,過撒思加闊即、闊提地。
河行雪山南半日,又四五日,至地名闊即及闊提,二地相屬。又三日,地名哈剌別里赤爾,四達之沖也,多寇盜,有官兵鎮之。近北二日,河水過之。思本曰:河過闊提,與亦西八思今河合。亦西八思今河源自鐵豹嶺之北,正北流凡五百余里,與黃河合。雪山以西,人鮮少,吐番部落多處山南。山不穹峻,水亦散漫,獸有髦牛,野馬、狼、狍、羱羊之類。其東,山益高,地益漸下,岸狹處,狐可越而過之。行五六日,有水西南來,名納鄰哈刺,河譯言細黃河也。思本曰:哈剌河自白狗嶺之北。水西北流五百余里,與黃河合。又兩日,有水南來,名乞里馬出河。二水合流入河。思本曰:自哈刺河與黃河合,正北流二百余里,過阿以伯站,折而西北流,經昆侖之北二百余里,與乞里馬出河合。乞里馬出河源自成、茂州之西北,岷山之北,水北流,即古當州境,正北流四百余里,折而西北流,又五百余里,與黃河合。
河水北行,轉西流,過雪山北,一向東北流,約行半月,至貴德州,地名必赤里,始有州治官府。州隸吐蕃等處慰司,司治河州。又四五日,至積石州,即后世所誤認之小積石山,非《禹貢》導河之積石。五日,至河州安鄉關。一日,至打羅坑。東北行一日,洮河水南來入河。思本曰:自乞里馬出河與黃河合,又西北流,與鵬贊河合。折而西北流三百余里,又折而東北流,過西寧州、貴德州、馬嶺凡八百余里,與邈水合。又東北流,過土橋站古積石州來羌城、廓州構米站界都城凡五百余里,過河州與野龐河合。又東北流百余里,過踏白城銀川坫,與湟水、浩亹河合。又東北流百余里,與洮河合。以上皆番地。
又一日,至蘭州,過北卜渡,至鳴沙河,過應吉里州。正東行,至寧夏府南。東行,即東勝州,隸大同路。自發源至漢地,南北澗溪,細流旁貫,莫知紀極。山皆石,至小積石方林木暢茂。世言河九折,彼地有二折,乞里馬出河一折也。貴德州二折也,過此始入小積石。思本曰:自是逕蘭州,又東北流,至寧夏府。出塞過游牧地,凡八百余里。過豐州西受降城,折而正東流,過游牧地古天德軍中受降城、東受降城,凡七百余里。折而正南流,過大同路云內州、東勝州,與黑河合。又正南流,過保德州。葭州及興州境,又過臨州,凡千余里,與保德州乞那河合。又南流三百里,與延安河合。又南流三百里,與汾河合。又南流二百里,過河中府。遇潼關與太華大山綿亙,水勢不可復南,乃折而東流。大概河源東北流,所歷皆西番地,至蘭州凡四千五百余里,始入中國。又東北流過沙漠地,凡二千五百余里。始入河東境內。又南流至河中,凡千八百余里。通計九千余里。蓋舊史所述如此。
至我大清乾隆間平西域,始知蔥嶺為河之初源,都實所訪星宿海及重出之源耳。然河為中國患千有余年,世祖欲窮其源委,以施疏導之方,勤民之至意也。今撮其大要,載于篇首,以備一代之掌故云。
自河徙而南,沖決之患。至元而日甚。其治河之法,凡物料工程輪運,以至疊埽修堤之事,皆沿襲宋金舊法,承用百年,著為條格者也。
河防之令九:
一,每歲進舊部官一員,沿河上下。兼行戶、工部事,督令分治都水監及京府州縣守漲,從實規措,修固堤岸。如所行事務,有可久為例者,即關移本部,仍候安流,就便檢覆。次年春,工物料訖,即行還職。
一,分治都水監及勾當河防事務,并馳驛。
一,州縣提舉管勾河防官,每六月一日至八月終,各輪一員守漲,九月一日還職。
一,沿河兼帶河防知縣官,雖非漲月,亦輪上提控。一應沿河州縣。若規措有方,能御大患,及守護不謹,以致堤岸疏虞者,具以奏聞。
一,河橋埽兵,遇天壽圣節及元日、清明、冬至、立春俱給假一日。祖父母、父母吉兇二事,并自身婚娶,俱紿假三日。妻子吉兇二事。給假二日。其河水平安月分,每月朔給假一日。若水勢危險,不用此令。
一,沿河州府遇河防危險之際,若兵力不足,勸率水手人戶協濟救護至,有干濟或難迭辦須當進暫差夫役者,州府提控官與都水監及巡河官同為計度,移下司縣,以遠近量數差遣。
一,河防軍疾疫須醫治者,都水監移文近京州縣,約取所須藥物并從官給。
一,河埽堤岸遇霖雨水漲變時,分都水司與都巡河官往來提控,官兵多方用心固護,無致為害,仍每月具河埽平安申覆尚書省工部呈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