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太極拳的始祖
牛春明(18811961),滿族人,原籍北京。少年時期,由于家境貧寒歷經坎坷,他曾經學過園藝和多種手工藝;21歲(1901年)時在意大利人辦的國施醫院學醫,結識楊式太極拳第二代宗師楊健侯,并跟隨其學習太極拳。他勤學苦練,勤于思考,很快掌握了太極拳的基本要領和運動規律;同時,他把太極拳中內外相合、上下相隨、運柔成剛、剛柔相濟的理論應用于醫術,輔助治療,效果顯著,為倡導體育療法開創了先例,深得醫界贊賞。1907年經醫院介紹,由北京消防隊聘請為醫士,這年適逢楊健侯也被北京消防隊聘請為武術教練。再遇恩師實是難得的機遇,由于日常接觸較多,牛春明勤懇好學堅持不懈的精神深得楊老先生的賞識,于是經常對他的拳式給予指點,日復一日,牛春明對楊式太極拳的領會更加深入。
牛春明系楊式太極拳第一位外姓入室弟子。因其資性穎悟,又勤奮好學,深得健侯祖師器重,特賜字鏡軒,為楊家三軒(牛春明鏡軒,田兆麟紹軒,李椿年雅軒)之首。后因健侯祖師年邁,又讓其拜楊式太極拳第三代宗師楊澄甫為師,因此頗得楊家兩代人的真傳。
1914年起牛春明到楊澄甫武館協助教拳,歷時6年之久。1920年楊健侯去世以后牛春明離開北京,從張家口轉而南下,先后到過南京、上海、杭州等地設立拳館教拳,1925年應聘到浙江蘭溪體育學校、蘭溪中醫學校任武術教師,在浙江腹地播下了太極拳種子。1928年回杭州,一面開業行醫,一面教拳,曾一度擔任軍警界的拳師。在此期間,他在各項武術活動和比賽中都顯示出非凡的太極功夫,從而贏得了聲譽。
1930年,牛春明曾應張之江、李景林之邀,至南京中央國術館教拳,時間長達數年之久。張之江(18821966)是西北軍著名將領,名列五虎將之首,也是著名的武術教育家,1928年任南京中央國術館館長。李景林則精于武當內家拳,時任中央國術館副館長。
1929年秋,杭州首屆西湖博覽會期間,全國武術表演比賽大會同時在杭州舉行,這是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武術盛會。參加這次盛會的,既有全國各地的武林精英,還有全國武術界的一流高手,如楊澄甫、孫祿堂、杜心五、劉百川等,名家們聚會在西子湖畔,并在會場上各獻絕技。在名家表演的項目中,太極拳占了很大的比例。也就是在這一年,浙江省成立了浙江省國術館,楊澄甫出任國術館教務長,并留杭執教。在杭州教拳的牛春明、田兆麟及以后趕來的李雅軒都被召集到省國術館任教,擔當楊澄甫的助手。在教學上,楊澄甫重點推廣由他定型的楊式太極拳架,指名為楊式太極拳標準套路,并攝制成一套完整的拳式照片,作為教學示范動作。同時對太極劍、太極刀的動作也作了示范定型,并歸納總結出練拳十要,為后來的《太極拳體用全書》的出版做好了準備。當時慕名前來杭州學習太極拳的人絡繹不絕,如褚桂亭、奚誠甫等等。這樣一來,浙江省國術館就成了培養楊式太極拳專業人才的基地,向海內外輸送傳授楊式太極拳的拳師。第二年,正當楊澄甫在杭執教的鼎盛時期,他因另有約請而辭去國術館教務長職務,離開了杭州,后赴廣州任教。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李雅軒、田兆麟等也相繼離開了杭州。此后,留在杭州繼續教拳的楊家傳人就只有牛春明了。他曾先后在浙贛鐵路局、青年會、六公園等處教授太極拳。由于舊時教拳會經常受到各種地方勢力的騷擾,非真功無以服人,因此牛春明在多年的實戰經驗積累中,不僅全面地繼承了楊式傳統太極拳,而且對楊式太極拳多有改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太極拳風格。
抗日戰爭期間,牛春明因不愿為日寇服務,離開杭州而避居鄉間,到浙江武義、永康一帶以行醫、教拳為生?谷諔馉巹倮,于1946年返回杭州定居,繼續行醫,且應聘在浙贛鐵路局教拳,并在杭州市開元路37號設立牛春明太極拳研究社,先后在青年會與六公園設立教練站。作為楊家太極拳傳人,牛春明的太極功夫是純正的,因為他一生只練太極,對其他拳種從不涉獵,始終保持著楊家太極拳古樸典雅的風格,同時結合他60年的教拳經驗和行醫的'多種體驗,使太極拳具有強身健體祛病的實效。因此,可以說牛春明太極拳是楊式拳法套路的進一步引申和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牛春明多次應邀到浙江醫科大學、浙江省軍區醫院、杭州鐵路醫院、杭州市郵政局、杭州制氧機廠、杭州張小泉剪刀廠、都錦生絲織廠、浙江大學等單位教拳,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太極拳優秀人才和青年接班人,為推動杭州群眾性的太極拳運動的開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956年,牛春明作為浙江省武術隊代表到北京參加全國武術競賽大會,榮獲優秀運動員獎章。會議期間,各省青壯年選手紛紛與牛春明推手,其中有一位參賽的東北大漢,慕名來找牛春明,要求與之試手,切磋技藝。牛春明當時想,既然是交流拳藝,很自然就答應了。但同時囑咐對方不要告訴其他人,相互交流,點到為止就可以了。于是雙方約定第二天清晨5點,在住所樓下園子的花臺旁見面。第二天清晨,雙方都按時赴約。對方憑借著自己身材魁梧,年壯力大的優勢,一出手,竟毫不客氣,直向牛春明的襠部插去,恨不得一下就把牛春明擊倒在地。牛春明見狀,知道來者不善,即隨對方來勢,將身體自然后坐化開,接著乘其收回的力,雙手隨之輕輕往前一送,沒想到對方竟被拋到花臺后面去了。霎時間,四周響起了一片掌聲。原來,周圍的窗戶和陽臺前都是探頭觀看熱鬧的人。這時,牛春明感到此人心術不正,過去將其扶起后便轉身離開了。但在大會代表中竟紛紛傳出了牛大力士的新聞。
當時,新體育雜志社、《新民晚報》等新聞單位的記者對牛春明進行了采訪,要牛春明介紹牛大力士的經驗。牛春明非常歉遜地說:我今年已經76歲了,不要說一桶水,就是半桶水,我也提不起來,哪算什么大力士!記者又問:那你怎么能把一個身材魁梧的大漢摔出去呢?牛春明回答說:這就是太極拳中所說的借人之力,順人之勢,對方打來的力越猛,我順勢化解后,對方要收回的力肯定也就越大,我是借了對方的力,輕輕送了他一下。實際上還是他自己在打自己,并不是我有什么大的力氣。事后,新體育雜志社、《新民晚報》等都發表了報道文章和刊登了牛春明的拳照。
新聞界的報道,在更大的范圍內引起社會各界對太極拳和牛春明的關注,對杭州楊式太極拳的發展、普及起到了推動作用。
1960年,中央領導人陳云、滕代遠等到杭州來,接見了牛春明,指示安排了原解放軍報社的攝影記者和杭州市的照相師給牛春明拍攝了演練太極拳的全套拳架照片。陳云同志看過拳照后,非常滿意,但又覺得靜態的照片還不能生動反映出太極拳的風貌,應該拍成電影片。于是進一步指示中央新聞紀錄片廠和浙江電影制片廠合作為牛春明拍攝了一部太極拳電影紀錄片,取名為《萬年常青》。這是我國第一部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為太極拳大師單人拍攝的電影,當時在全國很多城市都公開放映過,為楊式太極拳在浙江和全國推廣普及提供了樣本。
于牛春明的拳技精湛,武德高尚,一生為太極拳事業辛勤耕耘,受到武術界人士的尊敬,也得到了中央領導的重視。人民體育出版社向牛春明約稿,要求他編寫、出版太極拳書籍,以便向全國推廣。而牛春明也想出一本能反映自己風格特點的楊式太極拳書籍。他經過很長時間的寫作,終于在1960年完成了太極拳書稿。但由于當時的種種原因,書稿寫成后,始終未能在他有生之年如愿出版,實為憾事。直到1998年,才由其晚輩重新整理了書稿及照片,由浙江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了《牛春明太極拳》一書。
1961年農歷五月,牛春明這位身懷絕技、武德高尚的太極宗師與世長辭。他不僅為后人留下了一系列精彩的拳照、紀錄片以及他對太極拳的獨到理解與詮釋,還培養了大量的太極拳人才。
牛春明在杭州傳授太極拳三十余年,傳有商世昌、陳松海、孟憲民、丁水德、潘志成、瞿文等弟子。在杭州數萬拳友拳眾中,不少人直接或間接地與牛春明有著淵源傳承關系,此外因曾在浙江蘭溪、武義、永康等地教拳,其門人弟子遍及浙江各地。
【太極拳的始祖】相關文章:
杜康:釀酒始祖03-30
兵家始祖姜子牙01-03
始祖鳥的名片11-12
始祖鳥的名片11-12
開山始祖的成語解釋01-12
“俄國文學的始祖”——普希金12-05
始祖鳥巧遇現代鳥05-26
關于華夏始祖黃帝的歷史故事10-19
始祖壽二公的奇遇散文04-28